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00 毫秒
1.
新徽派版画根植于徽派版画,她在徽派版画富丽精工、典雅静穆的基础上推陈出新,精益求精,具有独特的艺术魅力和极高的艺术价值。从新徽派版画的历史沿革、地域特征、技法风格上入手,提出对新徽派版画的认识。  相似文献   

2.
文章例举明代徽州黄氏刻工为主的徽州刻工移居武林的情况,论证明代万历年间徽派版画对武林版画的影响以及武林版画在吸收徽派版画的基础上所形成的新的风格样式。  相似文献   

3.
徽州刻书约起于唐末至五代时期,盛于明中叶,明万历至清顺治年间为徽州刻书最为辉煌时期,至清中期渐渐衰微。徽派版画是源于徽州刻书中的插图艺术和墨谱,它由刻书和制墨的兴起、鼎盛、创新,逐渐形成独立的版画体系。徽派版画在我国版画艺术中,是一株引人注目的奇葩,无论其镌刻之精、遗存数量之多、艺术价值之高,皆精于其它派别版画。  相似文献   

4.
明时杭州地区有版画生成的优越条件和良好环境,产生有大量优秀版画。其主要艺术风格特点多与当时徽派相同。把明时杭州地区产生的版画单立一派,才能较为充分地反映明代版画艺苑的格局。  相似文献   

5.
就艺术作品而言,由于时代因素、政治制度、历史条件、地域乃至山光水色、风土人情等种种因素的影响,每一幅都有其个性。徽派版画是劳动人民在徽州这块土地上孕育出来的产物,是徽州画家与雕版工匠师们在这里长期耕耘、创作的结晶。因徽州地区特定的地理条件、历史演变、经济状况、文化思想、风土人情孕育了徽派版画,它必然具有区别于其他艺术形式的艺术特色。  相似文献   

6.
中国古代木刻版画是一种"复制木刻版画",是对国画中线描和水墨的复制。中国古代木刻版画大多是以书籍插图的形式出现。明代是中国古代版画插图史上承前启后的时代,明代木刻书籍版画大量出现,题材广泛,刻印精湛,争奇斗艳,达到了中国传统木刻版画艺术的巅峰。其中,福建建阳版画多出自民间工匠,镌刻质朴;南京金陵版画以戏曲小说为主,或粗犷豪放、或工雅秀丽,风采迥异;杭州武林版画题材开阔,刻制精美;安徽徽州版画富丽精工,典雅静穆。对于明代木刻版画,20世纪八九十年代以来,学界关注以梓行地来划分区域性的版画风格,并特别强调徽派艺术风格在晚明时期的大一统格局,使得几乎全部晚明时期江浙地区的版画,无论是怎样的面貌,都可以被认定是徽派版画。而版画风格是个相当复杂的问题,无论是绘图者师承的风格,还是雕版者在雕刻时所创出的风格,都可能对版画的呈现有所影响。作为版画创作者的画师与刻工,在创作中的地位与作用是不同的,绘画者的画风决定着版画风格。近年来,有研究者提出以艺术特征之不同将晚明时期版画插图归类为质朴派、雄劲派、婉约派的新方法,有利于对中国古版画插图史的梳理与研究。明代木刻版画的构图沿用中国传统绘画散点透视法,与西方的铜版画在形式风格和绘刻技艺方面都不一样。晚明时期,一些画家开始学习西方绘画表现远近和阴影的方法,掌握了透视和明暗画法,于是在明代木刻版画领域也出现了西方艺术的透视和投影技巧,这可能是用中国古代木版画手段模仿铜版画而留下的。因为,在明代后期,西方传教士到中国传教,要分发大量的圣像、纪念章和带有插图的书籍,由于从欧洲运来的数量不多,只能找当地刻工用木版印制。当时用于传教的木版画印刷品已不可得见,只留存下为数极少的用中国古代传统木版画手段模仿铜版画的作品。西方艺术的透视法对我国传统版画的影响还有待继续深入研究。  相似文献   

7.
作为晚明徽派版画的代表作,《诗余画谱》集词、画、书于一体,是一部不可多得的词意画集。同时从文学接受的角度来看,《诗余画谱》所选词作在词人、题材和风格上都表现出与当时宋词选集不尽相同的选择标准和审美旨趣,体现了刊印者从绘画角度对宋词的独特接受方式,同时也折射出晚明以新安文化为代表的徽派文化的深刻影响。《诗余画谱》不仅是“诗画一律”艺术思想的又一现实蓝本,而且也为我们提供了一个研究宋词接受的新维度。  相似文献   

8.
《饮膳正要》插有精美人物风景版画21幅,是元代版画艺术的典型代表,也是元代上层贵族社会生活场景的鲜活呈现。版画采取以权贵为视觉中心的三角形、矩形和环绕式的几何构图方式,并刻意放大权贵的人物尺寸,表现出浓厚的尊卑等级观念;版画内容较为客观地反映了元代上层社会的生活情景,人物刻画生动形象,场景呈现细腻逼真,并受当时小说和杂剧版画创作的影响,具有叙事性特征;版画与文本均为先图后文的语-图关系,或反映相关文本的整体意蕴,或反映相关文本具体内容,或与相关文本各部分一一对应,使原本枯燥乏味的内容以形象生动的图像为先导,提升阅读兴趣。  相似文献   

9.
求同存异——谈展现徽文化的图形创意设计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安徽在多个方面都有自己的特色,从戏曲到风景,从文化到人物,无不饱含这个地区的深厚文化底蕴。利用图形符号这一国际性语言融合安徽地方性的特点创意设计徽派图形,用最具代表的徽派图形语言来传播徽州文化。  相似文献   

10.
在徽州建筑环境中,徽派三雕是徽派建筑中的精华,有其独特的作用和文化价值,不仅体现了劳动人民的艺术创造水平,而且反映了时代建筑的风格和艺术。主要从符号学的角度出发,以徽派三雕为载体探析徽派三雕艺术,对徽派三雕艺术的语义价值进行研究,从添加、结合、迭代、象征与隐喻、解构与重构这五种符号设计手法上,寻求设计创造的资源空间及文化传承关系。  相似文献   

11.
徽州版画是由古代徽州书画家、刻工、印刷人员、书坊业主共同努力,经过长期乃至好几代人开创出来的艺术表现形式,有着鲜明的时代感和特有的艺术风格。在技艺、风格上有相对的沿袭和稳定性。在结构上以单线为主来叙事铺陈,重视诗情画意。它既有文人的书卷气,又有民间稚拙的味道,是我们中华民族宝贵的艺术财富。徽州版画以其精工细腻的技法风靡一时,它一出现便以全新的面貌影响和推动了整个中国版画艺术的发展。徽派版画的形成与发展,与徽州特定的地理环境、多元化经济,尤其是繁荣的徽商活动所奠定的物质和经济基础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12.
徽州版画是由古代徽州书画家、刻工、印刷人员、书坊业主共同努力,经过长期乃至好几代人开创出来的艺术表现形式,有着鲜明的时代感和特有的艺术风格,在技艺、风格上有相对的沿袭和稳定性。在结构上以单线为主来叙事铺陈。重视诗情画意。它既有文人的书卷气,又有民间稚拙的味道,是我们中华民族宝贵的艺术财富。徽州版画以其精工细腻的技法风靡一时,它一出现便以全新的面貌影响和推动了整个中国版画艺术的发展。徽派版画的形成与发展,与徽州特定的地理环境、多元化经济,尤其是繁荣的徽商活动所奠定的物质和经济基础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13.
来自匈牙利的设计师伊斯特万.沃里兹如今已是设计界家喻户晓的人物。然而在理论界对其作品风格的系统研究还属凤毛麟角。他作品中所体现出的浓郁的古典韵味,巧妙运用视觉语言和版画刻印技巧所营造出的视幻空间,都说明他是当之无愧的设计大师。伊斯特万·沃里兹的设计艺术带给我们的不仅仅是视觉上的震撼,更多的是心灵上的颤动。  相似文献   

14.
徽派民居是一部人性民居建筑的史书,其历史久远,分布广泛,遍布安徽南部地区及江西婺远等县地境内,它无处不体现出建筑对人性的关怀。该文从徽派民居的人性关怀、徽派民居的风水观与人性的关怀几个角度来阐述徽派建筑,从而使人们对徽派建筑有更深的了解和认识。  相似文献   

15.
这一组版画是二、三十年前的作品,画中所反映的人物都已步入老年,他们在平凡的岗位上曾为社会、为人民作出不平凡的业绩,如今他们过着儿孙绕膝、其乐融融的晚年幸福生活。  相似文献   

16.
美术有绘画、工艺、雕塑、建筑四大门类;在绘画里面以工具和性质的不同又分中国画、油画、水彩画、年画、连环画、招贴画、漫画、版画……。版画是一门独立的造型艺术,它是能借助于版面印刷而产生多量原作的一种艺术。版画的内涵是很广的,目前我国按版式来划分有:凸版版画,凹版版画,平版版画,孔版版画四大类。凸版版画:不论用什么材料作画版,在版面上画上画稿后,将没有画的空白地方用刀刻去,剩下有画的部分,便凸现出来,在这些凸出有画的地方刷上墨色,反印在纸上,这就是  相似文献   

17.
徽派民居在中国传统民居建筑中占有重要地位,其形成过程受到徽州历史、地理环境和人文观念的影响。探讨徽派民居的形成原因及其所体现的传统文化特质,有助于理解徽派民居的文化内涵,从而更好地弘扬中国传统文化。  相似文献   

18.
运用现代的设计理念和方法对传统徽派的装饰艺术品加以变化,在产品应用与开发上进行探析,体现装饰艺术与现代设计文化价值的统一.阐述新徽派装饰艺术品的设计应赋予丰富的人文内涵和创造性,使其具有更鲜明的地方特色和时代性,彰显文化价值.  相似文献   

19.
丝网版画与其它版种具有很大的差别,更具灵活性,这样就给我的创作提供了表现其语言、思想内涵、风格的各种方式,也扩展了我创作的创作空间。在丝网版画中使用综合媒材主要也是指如何在创作中有意识地寻求表现方法上的多样结合。丝网版画作为版画家族中新的成员,可供研究和探索的空间很大。文章主要以丝网版画为例,结合我的毕业创作中的问题和解决结果,阐述了丝网版画的特征及个人情感的表达。关于版画语言的情感表达,丝网版画创作中的偶然性和二次创作的处理都做了说明。  相似文献   

20.
对徽派传统建筑装饰艺术目前面临的外观、构件、嫁接和"外买"四大问题进行了分析,并在此基础上论述了徽派传统建筑装饰艺术的传承价值,认为徽派传统建筑装饰艺术的传承具有较高的理论价值和文化价值。同时,认为传承徽派传统建筑装饰艺术,要善于提取和加工徽派传统建筑装饰的艺术元素,并应用于现代建筑,进行新徽派建筑装饰艺术的尝试。最后,提出了保护和传承徽派传统建筑装饰艺术的具体建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