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65 毫秒
1.
英国人类学家弗里德曼创建的宗族理论由于其开放性的范式特征,已成为近代中国政治制度和社会史研究的重要理论模式。其中关于宗族械斗的研究成果,具有深刻的理论和现实意义。任乃强先生在"西康札记"中对于康藏地区的族群械斗情形,也有精彩描述。通过对边陲社会械斗及纠纷解决进行人类学理论反思与对比研究,认为中国边陲社会械斗反映了特定历史时期国家与宗族社会、国家与地方族群间彼此互相作用。冲突械斗"结构性原因"及其张力关系,反映了血缘与地缘性关系的复杂性,以及现代民族-国家构建过程中的多重推动力量。  相似文献   

2.
《华阳国志》是西南历史文化研究的非常重要的文献,《华阳国志校补图注》又是任乃强先生潜心研究《华阳国志》的精心之作。然其考证注释难免还有可商之处,对此进行辩证,意义极为重大。  相似文献   

3.
17世纪中期爆发于康藏地区的佛本斗争不仅酿成了康藏宗教史上规模最大的教派战争,而且导致了其宗教格局的嬗变,影响长达三百多年.由于这一事件是在明清朝代更替的背景下展开的,因而显得极其复杂.然而,汉藏文献对之均语焉不详,本文通过大量史料的钩沉,阐述了其历史过程与背景,分析了藏传佛教格鲁派和葛玛派在其中扮演的角色,指出了活佛转世制度在其中的变化与作用.  相似文献   

4.
1950年代以来,李安宅被逐渐定位离开人类学,仿佛他的研究只能是藏学研究.本文通过考察李安宅的<边疆社会工作>及康藏研究中的相关论述,揭示李安宅在华西坝期间的主要的人类学思想,包括在异文化中寻求他者,根据区域分工而实现文化的互惠,在历史过程中寻求对区域文化的结构性理解,并由区域文化上升到国家表述.  相似文献   

5.
孙中山先生曾在<建国方略>之<实业计划>中先后提出北方大港、东方大港和南方大港的兴建规划,特别是对北方大港制定了综合详尽的具体方案.虽然由于历史条件限制,上述设想当时未能实现,但从中反映出中山先生深邃精辟的港口经济思想体系,值得当代港口建设规划借鉴和参考.  相似文献   

6.
"第一届康藏研究国际学术研讨会"综述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由西南民族大学和中国藏学研究中心联合主办的“第一届康藏研究国际学术研讨会”,于2006年6月22日至23日在四川成都西南民族大学隆重召开。来自北京、陕西、青海、四川、台湾等地以及美国、加拿大、法国等国家的专家和学者近100人参加了会议,会议收到论文提要63篇。在为期两天的学术研讨会上,围绕“社会经济发展与旅游”、“康巴学与康藏历史”和“宗教与文化艺术”三个专题,与会代表就康藏地区的历史、宗教、文化、政治、经济、文学、语言、艺术、地理以及族群等问题进行了广泛而深入的研讨。会议在严肃认真而又轻松愉快的氛围中进行。一、…  相似文献   

7.
关于"宗教鸦片论"的"南北战争"及其学术贡献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近三十年来我国宗教哲学的兀然崛起和高歌猛进与我国宗教哲学界宽松、自由的学术争鸣密切相关,特别是与上个世纪70年代末开始的关于"宗教鸦片论"的"南北战争"密切相关.作者在对这一争论的过程作出历史追溯的基础上,强调和论述了这一争论对我国宗教哲学研究的巨大解放作用和重要的学术贡献.  相似文献   

8.
四面环山、绿水长流的德格,是康藏高原上的文化古城,康藏有名的印经院就在这里.这个印经院是康藏地区最大的印经院,在亚洲佛教国家中也有相当高的地位.它印刷出版的经书、著作和佛画,不但普遍发行于康藏地区,而且也受到尼泊尔、缅甸等国佛教界的欢迎.它的规模巨大,藏经丰富.所制印版艺术造诣较高,这是连西藏佛教中心拉萨也远远不及的.  相似文献   

9.
作为中国文化的"托命之人",陈寅恪先生的文化态度与思想精神是一种学术态度和思想精神.在那样一个社会、政治、文化大转型的时代里,他选择远离政治权力风暴的中心,孤独地徜徉在中国上下五千年历史文化长河中,在已凝固的字里行间,窥测贯注于其间的生命律动.先生对于中国文化而言,体现着一种更深远的历史意义和沉重的文化承载;先生的学术经历与人生磨难,曲折地呈现给学人的是一望无际、郁郁葱葱的精神森林.  相似文献   

10.
抗日战争时期是中华民族观念向少数民族地区传播的重要阶段,而传播的重要媒介为汉文报刊。其中,康藏地区三大报刊之一的《康藏前锋》刊载了不少文艺作品。这些文艺作品中,康藏地区的知识青年以"中国青年""中国康藏青年"之名,熟练运用汉语写作方式,一方面向内地介绍康藏地区社会状况,另一方面又向康藏地区民众介绍抗战及国内外形势,开启民智,传播中华民族观念,促进现代民族国家的建设。《康藏前锋》中的汉语写作和作品流布,是在康藏地区传播中华民族观念和推广国家通用语言文字的重要表现,也是康藏地区深度融入国家的重要象征。  相似文献   

11.
抗战全面爆发前,西康省康属地区先后有五批青年前往内地求学。以往人们的关注焦点多集中在格桑泽仁和刘家驹等"康人"身上,对康东青年关注较少。《康藏前锋》上所刊载的康东旅外青年的文章,反映了康东旅外青年以中国之青年、中国康藏之青年自居,并为桑梓身临险境而焦虑的思想状态。文章也涉及到了民国以降康东青年如何认识康藏问题、康藏民族问题,如何理解康藏与中国之关系、康藏建设与民族国家的建设和未来发展等内容。这些文章显示出在英人干涉并插手藏事和日本步步紧逼带来民族存亡危机的时代背景下,康藏内部、外来军事力量、中央政府诸多力量如何认识和看待康藏地区,同时呈现了近代康藏地区民族国家化过程的复杂动因。  相似文献   

12.
叶维廉先生是我国台湾最早系统研究和评论艾略特诗歌和诗学理论的学者.本文在释读叶维廉先生1957—1960年间发表的《陶潜的〈归去来辞〉与库莱的〈愿〉之比较》《〈焚毁的诺顿〉之世界》《艾略特的批评》《静止的中国花瓶——艾略特与中国诗的意象》等文章的基础上,就叶维廉先生关于"客观应和的事象""沉思的展现""一种独特的诚实""真诗的暗示性"等观点进行综述、比较和评论,进而揭示叶维廉先生在我国艾略特诗歌创作、诗学理论研究与诗歌翻译方面的杰出贡献.  相似文献   

13.
本文在学术界现有对于近现代史上重要历史人物格桑泽仁(1904-1946)研究的基础上,简要回顾了格桑泽仁的早年生涯、在南京的从政、1932年"格桑泽仁事件"、回到中央国民政府等历史过程,归纳了格桑泽仁的<边人刍言>、<西康改省之计划>、<康藏概况报告>等著作,说明除了政治外,格桑泽仁对于四川藏区传统文化的整理也有所作为.  相似文献   

14.
近代康藏人物研究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仍然存在一些问题:在人物选择上重精英、轻大众,重个体、轻群体;重政治领域,轻文化、经济、宗教等领域;重康藏"核心"区域、轻"外围"区域。文章认为,应当在传统史学研究方法的基础上合理借鉴其他相关学科的研究方法;在加强"本质主义"的研究范式的基础上适当引入"建构主义"的研究范式。进一步拓宽研究视角,多维度、多层面地展开对近代康藏人物的研究,以期进一步加强对康藏人物研究的广度和深度。  相似文献   

15.
说"拉风"     
"拉风"成为一个常用词,经常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出现.尤其是现在的年轻人,特别喜欢使用这个词语."拉风"一词的流行和演变有特定的历史和原因.  相似文献   

16.
潘伦在<马寅初先生面斥孔祥熙纪实>这篇回忆录中,详细叙述了在1939年秋中国经济学社年会上,马寅初当面斥责孔祥熙的史迹.此文被众多著述家作为信史加以引用,在有关马寅初、孔祥熙等研究领域产生了广泛影响.笔者经过细致考证,证实了历史上并无"马寅初面斥孔祥熙"之事件.  相似文献   

17.
二十年来,我国心理学在研究领域确实取得了长足的发展和进步,但是,从整体上看,我国心理学的研究和发展水平仍然低于国外,特别是进入21世纪以来,我们必须对现有的研究进行重新审视、探讨.只有建立一套完整的反映中国人特有价值观念和社会结构的,具有文化性、科学观、全球化特点的中国本土化心理学,才能更好地推动我国心理学事业的进步与发展,很好地适应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需要.  相似文献   

18.
[摘要]今天,“藏彝走廊”无论是作为一个特定的民族学概念,还是作为一个特殊的历史-民族区域,均已受到民族学、人类学界的广泛重视与研究,并成为中国民族学、人类学研究的一个热点区域,相关研究成果层出不穷。新世纪以来的藏彝走廊研究为中国民族学、人类学领域带来了新的视野和路径,也带来了新的活力。本文回顾了我国著名民族学家李绍明先生自新世纪以来倡导和推动藏彝走廊研究的一系列学术活动,特别是介绍了李绍明先生发起和召集的三次以藏彝走廊为主题的学术会议的情况。新世纪以来我国藏彝走廊研究局面的开辟与发展,正是由我国民族学界德高望重的前辈学者李绍明先生亲自倡导与推动的。  相似文献   

19.
历史教学论是高师院校历史专业研究中学历史教学问题的一门具有专业特点的应用性理论学科.随着我国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全面展开,历史课程用课程标准取代了教学大纲,课程目标代替了教学目标,课程结构也进行了重新编排.这一系列变革都将对历史教学论理论研究产生重大和深远的影响.  相似文献   

20.
最近 ,大型系列丛书“走进延安”第一辑三册 :《延安文人》、《延安访问记》、《众说纷纭话延安》由广东人民 出版社出版。该丛书主编朱鸿召先生在《总序》中说 : 延安 ,五四 ,是 2 0世纪中国社会历史发展留下的两大玄机 ,也是我们认识、研究 2 0世纪中国社会历史的 两个最关键的历史时期。近 2 0年来 ,海内外对于五四新文化运动和新文学运动的研究 ,已渐成一门显学。但 是 ,我们对于延安时期的认识研究才刚刚开始。 延安时期 (1 937— 1 947),黄土地上 ,毛泽东思想在这里形成 ,新中国的雏形在这里孕育 ,五四新文化和新 …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