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我国酌定不起诉的立法完善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1996年<刑事诉讼法>修改,在废止免予起诉制度的基础上,确立了由检察机关裁量决定的酌定不起诉.酌定不起诉,又称相对不起诉,是指人民检察院认为犯罪嫌疑人的犯罪情节轻微,依照刑法规定不需要判处刑罚或者免除刑罚的案件,可以作出的不起诉决定.  相似文献   

2.
修改后的刑事诉讼法第145条规定:“被害人对人民检察院作出的不起诉决定可以向上一级人民检察院申诉,对人民检察院维持不起诉决定的,被害人可以向人民法院起诉,也可以不经申诉,直接向人民法院起诉。”与此相适应,该法第170条扩大了自诉案件的范围,增加了第(3)项规定:“被害人有证据证明对被告人侵犯自己人身权利、财产权利的行为应当依法追究刑事责任,而公安机关或人民检察院不予追究被告人刑事责任的案件。”这些条款的规定,使得在刑事诉讼程序中确立了在诉讼过程中可以将诉讼性质由公诉转变为自诉的诉讼机制①。而这一机制的确立…  相似文献   

3.
修改后的《刑事诉讼法》取消了免予起诉,扩大了不起诉范围,这就给不起诉案件的审查带来许多新情况新问题.本文就此谈谈不起诉案件的量化条件和如何对其进行监督制约。不起诉的运用量化和基本条件对于不起诉的适用条件;有人提出按绝对不起诉,相对不起诉和存疑不起诉3种情况来划分。这过于笼统,很难在司法实践中掌握。我们认为,应从《刑法》《刑事诉讼法》条文和事实、证据两个方面来考虑。一是无罪不起诉。《刑法》《刑事诉讼法》规定,经审查不足以量刑的,不起诉《刑事诉讼法》第15条“有下列情形之一的。不追究刑事责任。已经追究…  相似文献   

4.
许婧 《南方论刊》2008,(4):48-49
我国修改后的刑事诉讼法赋予了检察机关对不起诉的裁量权。但是也必须建立相应的制衡机制。在我国虽然已经对不起诉的监督作出了大量规定,但是随着检察改革的不断深入,不断完善和健全我国检察机关不起诉的立法与实践,也是势在必行。  相似文献   

5.
审判,是刑事诉讼结案的唯一方式──对刑事诉讼法的一点修改建议宣明丁中华人民共和国刑事诉讼法(以下简称刑事诉讼法)第九十三条规定,“人民检察院侦查的案件,侦查终结后,应当作出提起公诉、免予起诉或者撤销案件的决定”;第九十四条规定,“在侦查过程中,发现不...  相似文献   

6.
相对不起诉涵盖范围的有限性和适用条件的概括性、模糊性加之适用程序的繁琐制约了检察机关不起诉裁量权的合理行使。司法实践中不能将"犯罪情节轻微,不需要判处刑罚或免除处罚"的规定割裂开来判断是否符合相对不起诉的条件。对于重罪案件,只要存在情节轻微的情形,可以作出不起诉决定。对受害人权利保护的关注与加强,使刑事和解取得了与相对不起诉制度对接的基础。刑事和解与不起诉之间有很好的互补关系,二者具有前因与后果、条件与结论的内在联系。构建和完善不起诉制度是转型时期科学发展观在公诉制度中的运用,更是国家对检察权在新的历史时期的科学考量,是建设和谐社会所必需的。  相似文献   

7.
我国《刑事诉讼法》没有规定特别的未成年人起诉程序。现行的刑事程序对未成年人案件适用酌定不起诉存在适用案件范围狭窄、单一以及实体规则抽象、程序缺乏透明、后续保证措施缺失等问题,需从立法层面尽快修改酌定不起诉相关规定、明确酌定不起诉的主体和条件、改革刑事审查方法,增设监督、听证程序及后续观护制度,建构和完善未成年人酌定不起诉制度。  相似文献   

8.
完善我国刑事公诉撤诉制度的一些思考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公诉案件的撤诉制度是刑事公诉变更制度中的一项重要内容,也是检察机关自由裁量权的一种体现.我国现行的刑事诉讼法律制度对此规定得相当不完善,在司法实践中产生了许多问题.亟需深入探讨并加以完善.  相似文献   

9.
谢晖 《理论界》2008,(7):72-73
根据我国刑事诉讼法的规定,第二类自诉案件具有公诉权、自诉权并行存在,适用程序可以选择的特点。公诉权和自诉权之间的这种复杂关系,导致实践中出现了诸多诉权行使问题,亟需研究完善。  相似文献   

10.
修改后的刑诉法对检察机关起诉与审判机关受理案件的条件和程序作了重大改革。其改革要点如下:(1)起诉时不再移送全卷或原卷,只移送有关证据目录、证人名单及主要证据复印件或照片;(2)人民法院在决定是否受理时只审查起诉书及以上材料;(3)对案件移送的证明要求不再是“犯罪事实清楚、证据充分”,而是有明确指控的犯罪事实;(4)关于审查后的处理,只规定符合开庭条件的应当决定开庭审判,废除了可以退回补充侦查,可要求人民检察院撤回起诉的决定。①另外,相关司法解释规定,人民法院在审查后,发现移送的材料不足,可要求人民…  相似文献   

11.
刘少军  姜雪莹 《学术界》2024,(1):140-154
当前,我国涉案企业合规改革在审判阶段得到了延伸发展。在各国的涉案企业合规制度改革中,法院的角色分别是涉案企业合规案件的程序衔接者、检察机关合规不起诉案件的程序听证者以及对检察机关暂缓起诉协议的司法审查者。在我国构建涉案企业合规不起诉案件司法审查制度是强化检察裁量权外部监督的实践需要、实现涉案企业合规改革目的的应有之义以及为涉企案件被害人提供权利救济的必然途径。同时,法院通过对涉案企业合规不起诉案件进行司法审查契合功能主义的检察权与审判权分立原则,符合法院参与社会治理的职责使命,现有公诉转自诉制度还提供了有益参考。我国应当采取有条件的实质审查模式,从主体、对象、程序等方面对涉案企业合规不起诉司法审查制度进行具体构建。  相似文献   

12.
《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第41条规定:“由于国家机关工作人员侵犯公民权利而受到损失的人,有依照法律规定取得赔偿的权利。”《国家赔偿法》开宗明义“根据宪法,制定本法”,目的在于保障公民、法人和其它组织依法享有取得国家赔偿的权利。这是社会主义民主建设在深度和广度得到发展的突出体现。下面笔者就公诉过程中的刑事赔偿问题谈几点肤浅看法与同行们商榷。一、在公诉过程中引起刑事赔偿的原因l、对于已经批准逮捕的不起诉案件的赔偿问题在审查起诉过程中,对于不起诉的案件,被不起诉人能否申请刑事赔偿应视具体情况而定。偿应视具体情况…  相似文献   

13.
<正> 二次世界大战后修订的日本刑事诉讼法,既保留了大陆法系的某些特点,又深受英美法系刑事司法制度的影响,被称为当事入主义诉讼模式和国家职权主义诉讼模式的“混血儿”。战后日本的起诉机关——检察机关,其设置职能和起诉程序也发生了相应的变化。战前,检察机关附属于裁判所内,战后于1947年检察机关同审判机关完全分离,独立设立,最高检察厅归法务省领导,各级检察厅的设置分别与同级裁判所相对应,检察机关的职能主要是对刑事案件行使起诉权,它受理的案件有两大类:1、刑法犯(指日本刑法规定的杀人、放火等犯罪);2、特别法犯(指违反道路交通法等的犯罪)。根据日本刑事诉讼法和检察厅法的有关规定,日本现行刑事起诉制度有如下主要特点:  相似文献   

14.
略论赋予我国检察机关民事公诉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从市场经济发展的客观需要与完善我国法律监督的客观要求入手,首先阐述了赋予我国检察机关民事公诉权的必要性。进而提出具体的赋予我国检察机关民事公诉权的构想,一是检察机关提起民事公诉的案件范围问题,二是与检察机关民事公诉权有关的几个特殊问题。  相似文献   

15.
陈德元  杨虹 《理论界》2003,(3):75-75
目前我国刑事诉讼法对刑事立案监督的规定只有一条,即刑事诉讼法第87条规定:“人民检察院认为公安机关对应当立案侦查的案件而不立案侦查的,或者被害人认为公安机关对应当立案侦查的案件而不立案侦查,向人民检察院提出的,人民检察院应当要求公安机关说明不立案的理由,人民检察院认为公安机关不立案理由不能成立的,应当通知公安机关立案,公安机关接到通知后,应当立案。”从这一规定上看,,我国对立案监督的现有立法只体现在检察机关对公安机关的立案监督,而且规定的极为笼统和不完善,不具有可操作性;另外,立法也完全忽视对检察机关自侦案件的…  相似文献   

16.
本文从市场经济发展的客观需要与完善我国法律监督的客观要求入手,首先阐述了赋予我国检察机关民事公诉权的必要性.进而提出具体的赋予我国检察机关民事公诉权的构想,一是检察机关提起民事公诉的案件范围问题,二是与检察机关民事公诉权有关的几个特殊问题.  相似文献   

17.
我国《刑法》第37条规定:对于犯罪情节轻微不需要判处刑罚的,可以免予刑事处罚,但是可以根据案件不同情况,予以训诫或者责令具结悔过、赔礼道歉、赔偿损失,或者由主管部门予以行政处罚或者行政处分。《刑事诉讼法》第142条第二款也规定:对于犯罪情节轻微.依照刑法规定不需要判处刑罚或者免除刑罚的,人民检察院可以作出不起诉决定。上述法律规定说明,对于犯罪情节轻微的刑事案件,一是人民检察院可以不起诉;二是可以免予刑事处罚c但笔者认为,这些规定并不能真正实现刑法惩罚犯罪的立法目的,有必要进行深入的探讨,使之逐步…  相似文献   

18.
公正与效率的价值追求,促使司法职权优化配置这一命题的提出。从改革的渐进性出发以及基于我国刑事诉讼法再修改的背景,优化刑事司法职权配置,应当考虑扩大检察机关的不起诉自由裁量权、取消检察机关的庭审监督权和构建多元的有层次的结案方式以缓解审判权压力。  相似文献   

19.
为了实现宽严相济的刑事政策,我国检察机关的公诉裁量权不断扩大,但同时也带来了公诉裁量权滥用的风险.我国传统上以实体要件作为公诉权滥用标准,但这种标准已经不适应权力制约的需要.为了防止公诉裁量权滥用,我国应当明确歧视性起诉、报复性起诉和轻微犯罪起诉三种新型的公诉裁量权滥用形态,并对其进行规制.  相似文献   

20.
<正> 检察机关或当事人起诉、上诉或抗诉之后,能否撤回?这是一个刑事诉讼法规定得不完整,实践中经常遇到而又处理不一的问题。因此,根据法律和法学理论探讨这一问题,对立法和司法实践,无疑有一定的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