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03 毫秒
1.
20世纪初 ,当哲学家开始“重估一切价值”、“反叛黑格尔”或“拒斥形而上学”时 ,哲学通过对传统哲学范式的颠覆进入塑造自身基本特性。在百年嬗变中 ,这种对传统哲学范式的反叛和消解自始至终构成了 2 0世纪哲学的主旋。从海德格尔“形而上学的摧毁”、罗蒂“哲学的终结”、福柯“人之死”、德里达“在场形而上学的解构”到博德里拉和福山“历史的终结”、列维纳“超验的毁灭” ,2 0世纪哲学对传统哲学范式的排拒和消解在解构思潮“嘲弄哲学”、“终结哲学”然而却是“真正的哲学”之思中达到了顶点。回顾 2 0世纪哲学 ,我们不难看到 ,这…  相似文献   

2.
虽然海德格尔很少使用"现代性"概念,但他却是对现代性问题做出深刻反思的思想家之一。海德格尔认为,正是笛卡尔开创的现代形而上学为现代性奠定了基础,现代性的核心的表现形式是"人成为主体"、"世界成为图像"和"哲学成为人类学"。海德格尔启示我们,只有深刻地反思现代形而上学,从而穿破整个现代性的语境,才能深化对现代性的批判。  相似文献   

3.
主体间性思想是对人的主体性的一次营救,力图使其从形而上学的桎梏中解脱出来。马克思哲学中就包含着深刻的主体间性的意蕴。它从生活世界出发,勾勒出人的实践性与关系性的双重本质,并力图从对人的“异化”的批判出发对人的生活世界进行重构,最终通过“人类解放”,真正彰显人的主体性。  相似文献   

4.
海德格尔在批判主体主义关于世界属于自我性的形而上学中,发展出了一种“自身性哲学”,即从存在自身开显此在自身及文化自身等等的统一性和差异性。这种存在论思想方式,与当年马克思对黑格尔冒充自身的自我意识的存在批判是一致的。海德格尔与马克思之间的对话是可能的。  相似文献   

5.
价值哲学的困惑与思索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现实价值判断和价值选择的困难,表现了价值哲学的困境。后期海德格尔通过对主体形而上学的批判,力求超越把存在价值化的价值哲学;后现代主义哲学通过对启蒙理性的批判,摧毁了一切理性批判和价值选择的标准;自由主义政治哲学、哈贝马斯的社会交往理论,力求在后形而上学的时代重建某种普世的价值和伦理。这些当代价值哲学的思考和探索,为我们在一种先验形而上学的思路中尝试回答这些问题提供了理论前提。  相似文献   

6.
德里达的“解构”一词来源于海德格尔的“摧毁”概念,二者都是针对传统形 而上学。然而海德格尔的摧毁通过追问“存在的意义”却固执于一个问题的意义。但德里达 的解构策略作为一种游戏式反讽形式却允许形而上学解构自身。  相似文献   

7.
《江西社会科学》2014,(12):13-18
从主体间性角度重新阐释海德格尔主体性思想的发展历程是一种全新的尝试。海德格尔主体哲学转向的内在逻辑体现在三个不同的阶段。前期海德格尔质疑胡塞尔提出的"‘他我’是作为一种单子映现在自我中",并用"此在"取代了胡塞尔的先验主体,开创了一种异于胡塞尔的"共在"理论。转折期的海德格尔经由探讨"此在"、"共在"后,反转了对物和世界的理解,克服了"主体中心困境",主体间性转向的维度彰显,但此时的海德格尔仍然留有形而上学残余。后期海德格尔直接思"本有",与"此在"作了最大限度的剥离,完成了对主体形而上学的批判,进入"主体间性"的哲学维度。虽然后期海德格尔对主体间性作了进一步推进,但并不彻底,这是令人遗憾的地方。  相似文献   

8.
对德里达的思想流行着三种解释模式,分别是解构传统形而上学的海德格尔模式,以文学对抗哲学的德曼模式以及他者的伦理和政治的列维纳斯模式.德里达借助于列维纳斯模式实现了他晚年政治哲学的转向,提出了一套以宽恕、友爱、好客、新国际等概念为核心范畴的新政治哲学,对全球化时代的新国际政治秩序和人权政治给出了深刻而负责任的反思.  相似文献   

9.
话语权力与权力话语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一、“经学中心主义”的揭示①德里达以独特的解构工作,对西方传统形而上学作出了毁灭性的颠覆,从而把近代以降的批判形而上学的西方哲学思潮推向了顶峰。②正如杰弗逊所评价的,经德里达的消解之后,任何想绕过德里达而重建形而上学的企图都是不可能的。③尽管德里达坚持认为,他所揭示和解构的“逻各斯中心主义”是西方思维的特产。④并声称在中国文学中发现了“一种在一切逻各斯中心主义外发展着的强大文化运动的证明”。⑤但对于中国学者来说,仍不禁要发问:逻各斯中心主义真的仅仅是西方文化的特产?中国文化真的是“在逻各斯中心主…  相似文献   

10.
反形而上学还是后形而上学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常健 《文史哲》2002,(6):87-95
西方哲学家对形而上学的“讨伐” ,是沿着两个方向进行的 :一是以经验主义和逻辑经验主义为代表的科学主义的反形而上学 ;二是以黑格尔、海德格尔和德里达为代表的非科学主义的反形而上学。反形而上学运动的历史显示 :反形而上学总是无法彻底的 ,前面的反形而上学者总是被后来人批评为形而上学家。哲学正在向“后形而上学”转型。后形而上学是在形而上学与反形而上学之间的辩证运动。在哲学的后形而上学时代 ,提供最终的形而上学根据已经不是哲学的主要功能 ,但解构各种形而上学根据的任务 ,却仍然是非哲学莫属 ,它体现着人类思维的超越性  相似文献   

11.
德里达既解构了哲学史上的形而上学传统,同时也在政治和历史领域坚持了形而上学批判的主旨。德里达在20世纪90年代特殊的历史背景下"向马克思致敬"既具有重要的政治意义,同时也具有深刻的理论基础。马克思哲学变革的实质也体现为从异化史观经由实践向唯物史观发展过程中的形而上学批判和超越。从德里达解构逻辑的角度理解马克思的哲学变革,还要深入辨析他们的历史观的差别。  相似文献   

12.
进入20世纪后,由于现代性所暴露出的弊端,形而上学便开始遭遇困难,以至于出现了“拒斥形而上学”运动。在这种情形之下,海德格尔虽然也批判传统形而上学,但他主张区分“存在”与“存在者”,并由“存在者”提升至“存在”,从而重建形而上学。很显然,海德格尔的建构是一种“追问根源”的理路。历史地看,这种理路在中国哲学已有悠久传统,而且现代中国哲学家也有不俗的理论建构。总之,面对现代性问题所引发的“哲学困难”,“追问根源”是完善哲学的有效途径。其实,不仅是面对现代性问题,面对任何“哲学困难”时,“追问根源”均是完善哲学的有效途径。  相似文献   

13.
本文通过对亚里士多德形而上学及海德格尔对其评论的分析 ,试图证明西方形而上学的根源就包含在哲学这一人类活动的本质矛盾中 ,根本说来包含在“存在”和“存在者”的互相“混淆”、“颠倒”和“替补”之中 ,因而从古到今 ,任何一个想要拒斥形而上学的人都不得不拒斥哲学本身 ;而反过来 ,任何一个还想进行一种哲学思考的人 ,包括海德格尔在内 ,如果不想沉入东方式的“无言”和沉默的话 ,最终也都不得不走上形而上学之途。从这个意义上说 ,形而上学真正是人类哲学思维摆脱不了的命运  相似文献   

14.
Horizon是现象学运动中的一个重要概念。胡塞尔的Ho-rizon是狭隘的、“平面”的。胡塞尔之后的现象学运动进展的一个维度,就是这种Horizon不断被扩展:伽达默尔将历史的因素补充进去,提出了“视域交融”理论;海德格尔则对Horizon作了一种立体的扩展,Horizon成了人们存在的境域;梅洛·庞蒂在海德格尔存在论的基础上,指出厚度、身体、他者等不可见者都是我们存在的Horizon,丰富了存在的理论;德里达则批判了胡塞尔、海德格尔等人在场的形而上学,将不在场纳入Horizon之中。Horizon的扩展,极大地改变了现象学的特质。  相似文献   

15.
视马克思为“形而上学的颠倒者”,是海德格尔对马克思及其哲学的误读;实际上,马克思哲学的意义在于“超越”而不是“重建”形而上学;在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甚嚣尘上的历史境域中,马克思主义哲学只有与当代西方哲学建立一种“对话”型的新关系,才能真正实现自身的当代性并发挥出自己应有的批判社会、改造世界的伟大力量。  相似文献   

16.
海德格尔的形而上学——兼析陶渊明的诗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海德格尔认为,传统的形而上学是建立在思维与存在、主体与客体二分的基础上的,存在被理解为抽象的、僵死的理念或什么,而“基础存在论”(海德格尔的形而上学)是建立在思维与存在、主体与客体浑然一体的基础上的,存在被理解为出现着、生成着、显露着的活的过程。科学和形而上学的差别就在于,科学是研究存在者的问题,而形而上学不仅研究存在者,而且研究非存在者即“无”,“无”是科学所永远达不到的。而“无”之发现,全赖于“此在”,赖于人。海德格尔“无”的形而上学和他的哲学的诗意,使他和中国具有道家思想的诗人陶渊明十分接近,二者的哲学皆属于追求“本真状态”的超然哲学范畴,但又有不同之处。  相似文献   

17.
海德格尔在对西方传统的形而上学进行总结和批判时曾尖锐指出:“笛卡儿把人解释为一般主体(Subjectum),从而为后来的形形色色的人类学创造了形而上学的前提条件。”①笛卡儿通过对存在者和真理的开拓性的解释和论证,为知识论哲学或知识的形而上学的可能性创造了前提条件,种下了整个西方哲学一千多年的发展中居统冶地位的表象性思维模式的种子,由此生发出形形色色的主观主义和客观主义。在笛卡儿之前,在古希腊哲学中人的主体地位未被凸现,也未被推到极至的衡量一切的一切的尺度之地位。进一步说,在古希腊哲学中主体(Subjectum)…  相似文献   

18.
海德格尔对文学的论述主要见于他对诗的论述。本文比较的正是海德格尔与德里达在文学上的不同立场。海德格尔认为,诗、文学能够让存在者的存在敞开;德里达则认为,文学作品诸方面都与存在无缘。德里达认为,在增补、替代、能指的游移以及延异等文学行动中,存在的出场总被一再地搁置、进而被取消。在不同于海德格尔的文学立场中,德里达要完成的正是对在场形而上学的彻底批判,他对海德格尔的推进正在于此。  相似文献   

19.
哲学的进步在现代日益成为一个问题。对传统哲学、尤其是对黑格尔哲学的严厉批判在20世纪,进一步加强。石里克认为,“对哲学思想进行历史考察的第一个结果就是,我们确确实实觉得,我们无法对任何一个哲学体系给予任何信任。”在石里克看来,“科学显示了不断的进步。但是,如果我们是诚实的,就不会发现哲学有类似的进步。”海德格尔宣称:“我们不仅缺乏任何尺度,可以让我们去评价形而上学的某个阶段相对于另一个阶段的完满性。根本上我们也没有权利作这样一种评价。柏拉图的思想并不比巴门尼德的哲学更见完满。黑格尔的哲学并不比康…  相似文献   

20.
海德格尔是西方传统哲学的反叛者和变革者,他认为哲学的根本问题是追问“存在”的意义问题;而西方哲学自柏拉图开始把对存在意义的追问变成了“存在是什么”即对“存在者”的追问,本源化的思维变成了一种形而上学的主体性、对象化的思维,两千多年的西方传统思想史就是“存在”被遗忘的形而上学发展史.现代西方社会普遍存在的能源危机、生态失衡、精神虚无化以及人为物役的异化现象,莫不是形而上学的迷误产生的恶果.因此,海德格尔决心变革传统,重返前苏格拉底时的本源性思维,无畏地担当追寻“存在”意义的重任.重新经历一番“思”的冒险.海德格尔的探险历程是十分虔诚而又艰辛的.用西方人赞扬舍斯托大“以流血的头撞击绝对理性的铁门”那句话来评价海德格尔.也似乎十分恰当.海德格尔与传统西方形而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