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1 毫秒
1.
中国道教的第一部经典《太平经》,包含有许多口语成分。近年来,有关《太平经》的注本、译本不断出现,但对于某些句读以及语词的理解各注本仍存在一些分歧。利用传统训诂学手段,选取"衒卖""调戏""些子""以久久""洽究"等十条,针对现有注本关于这些语词的不同句读及释义予以分析辨正,可正前人之误读,亦可补大型语文辞书之失。  相似文献   

2.
《太平经》是中国道教的第一部经籍,因文本艰深晦涩,现有注本及相关论著在一些特殊语词的理解上仍有不明之处,这对于道教研究和语言研究都是不利的。文章择取“乐欲”“欲乐”“忽忘”“摇手”“簿”“前后会”“小差”“空穿”“十百”等语词,利用传统训诂学手段加以解释,对现有注本在句读及释义方面存在的问题予以分析辨正,可正前人之误读,亦可补大型语文辞书之阙。  相似文献   

3.
<太平经>是中国道教的第一部经籍,因文本艰深晦涩,现有注本及相关论著在一些特殊语词的理解上仍有不明之处,这对于道教研究和语言研究都是不利的.文章择取"乐欲""欲乐"忽忘""摇手""簿""前后会""小差""空穿""十百"等语词,利用传统训诂学手段加以解释,对现有注本在句读及释义方面存在的问题予以分析辨正,可正前人之误读,亦可补大型语文辞书之阙.  相似文献   

4.
《太平经》语词补释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道教典籍<太平经>保存了东汉时期大量的口语词,在语言研究上极富价值.本文考释了其中的七条语词,为时贤的研究作些补充.  相似文献   

5.
《太平经》作为道教的主要经典之一,具有较为丰富的民本思想,其中糅合了儒、墨、道等学派的民本观念。具体表现为:广开言路的朴素民主观念;君、臣、民三相须;平均主义的物质分配原则;重德轻刑;客观对待民众饮食及男女之事,提高妇女地位;反对统治者穷奢极欲六个方面。而对《太平经》一类道教经典现代价值的抉发,不仅可赋予道教本身强大的生命力,也有利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现代化建设。《太平经》的民本思想对于解决当前的民生问题,真正贯彻和实践“以人为本”的执政伦理观念等均有着一定的伦理价值指导作用。  相似文献   

6.
《太平经》是我国道教初期的重要经典,对我国的思想、文化、历史和语言的发展产生过重大影响,在记录汉代道教思想文化的同时,也反映了这一时期的汉语面貌,是汉语史研究的重要材料。以明代《正统道藏》中的《太平经》为考察对象,在阅读文献的基础上搜寻所有韵文,从体式、押韵两方面对《太平经》中的韵文及用韵进行分析,探讨《太平经》的韵文体例及用韵特征。  相似文献   

7.
试论《太平经》所蕴含的妇女思想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太平经》以阴阳五行学说作为道教思想的哲学基础,在立足阴阳之道阐述其神学宗教教理的同时,涉及了颇为丰富的妇女思想内容。《太平经》所蕴含的妇女思想主要包括:提倡男女同处相合,和谐平等,肯定妇女的重要社会作用,反对虐杀妇女,反对“贞女”观念,主张男女两性相悦养育子女等等。《太平经》有关妇女思想的阐述不仅对道教自身的发展影响甚大,而且对研究当今社会妇女问题,仍有一定的借鉴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8.
道教早期的“道物关系”思想集中体现在《太平经》一文中。《太平经》首先突出人在“物”中的地位,人居“道物关系”的中枢;其次,认为人通过修炼可以“得道成仙”,与作为本体的永恒之“道”合一,实现个人生命境界的升华,但并不以此为最终归旨,在此之后还要“理气”“利物”,从而使“物”无损伤;第三,尽管“道”是永恒存在的,但“道”分大小,一物有一物之“道”,一物损伤则“道”就有所损伤,故“物”无损伤“道”才能够无损伤。这就形成了一个循环往复的关系,由此可见道教早期“道物关系”的思想特色。  相似文献   

9.
“神人合一”思想是中国道教思想的典型特征之一。研究发现,道教“神人合一”思想的直接来源是西汉儒者董仲舒的“天人感应”论,其间接来源是春秋战国时期的“天人合一”思想,其根本来源则是远古和上古时期的“神人合一”思想。《太平经》“神人合一”思想的内容极为丰富,是对远古和上古时期“神人合一”思想的回归与超越,其实质则反映了修道之人对于人与人及自然和谐完美、与道合一、修道成仙之境界的追求与向往。《太平经》“神人合一”思想的提出,从形而上的层面为道教神学提供了本体论意义,从形而下的层面指出了修道之人得道成仙、长生不老的可能性和途径,成为了修道之士的终极理想和追求。  相似文献   

10.
成书于东汉中晚期的《太平经》所提出的"起土"吉凶观念及"魂神还养"的丧葬风水理论,是汉代社会风水信仰急剧膨胀的反映,它也标志着丧葬风水术理论形态基本形成。《太平经》中风水文献表明,道教对风水术的吸收与改造是在宗教体系之内进行的,并不是对民众信仰的无限制迎合,而是加以引导和转化,从而纳入其信仰体系之中。  相似文献   

11.
大量使用叠音模糊词是《诗经》语言的显著特点,这一奇特的语言现象却一直被人们所忽视。以模糊语言学理论为指导,从语用学的角度,根据汉语词汇的发展规律考察《诗经》叠音模糊词的成因,认为叠音模糊词的产生是满足民歌音节的要求和表达绘声的需要,同时也是汉语词汇系统内在的发展规律使然。  相似文献   

12.
虽然在《历史学笔记》中,马克思论述性的文字很少,但他以大量详实的材料和具体的实证的历史事实,记述了许多重要问题。马克思晚年以严谨的治学方法和不懈的追求精神为我们留下了180万字的《历史学笔记》这一思想丰富的伟大著述,这驳斥了一些人所谓的马克思晚年“慢性死亡说”。虽然内容庞杂,读起来相对费劲,但是这部著作价值很大。因此,笔者对近年来《历史学笔记》的研究情况作一个综述。这里以红旗出版社1992年版的《马克思历史学笔记》为文本依据。  相似文献   

13.
通过对《太平御览》中内容同为"多言何益"的三则载录的比较分析,可推测出至少在宋代《墨子》里,当仍有与之相近或相同的文字存在;所载对话的发问者应为禽滑釐,墨子所作答语末尾应有"唯其言之时也"(或"唯言之时也")一句;对话反映了墨子关于"言"的一些新的、值得重视的思想。  相似文献   

14.
黄廖本《现代汉语》教材,是一部常出常新的好教材。黄廖本教材的成功,在于它与时俱进,在保持原框架大体不变的基础上适时修订更新,并且根据教学实际,对一些不怎么紧要不怎么适当的内容进行删减,在语言表达、语法术语的选用上仔细推敲,择善而从。但某些增补还显得有些仓促,需要进一步完善。  相似文献   

15.
本文着重从美学的角度探讨了《美国悲剧》汉译本在忠实于原文的内容美与形式美时存在的一些欠缺:在忠实于原文内容美方面,文章分析了翻译中由于一词多义的陷阱和由于译者对文化背景理解的偏差而导致译文中的误译现象;在忠实于原文的形式美方面,文章列举了译文中四字词误用及其欧化现象。  相似文献   

16.
汉代司马迁的古文名篇<报任安书>是一篇重要的历史文献,其中有些词语不好理解,解释分歧或错误.结合古代汉语和其他文献资料,考察辨析和厘正文中5条词语,提出自己的看法.  相似文献   

17.
语境是一综合、复杂、极为重要的语言学概念,是语言学习中一个重要的知识,也是翻译过程中不可忽略的一个重要方面。语境主要包括语音语境,语法语境和语义语境。语境的这几个重要方面限定了词或短语等语言成分的意义的理解和翻译时对词义和语体的选择。翻译中注意充分理解原文语境,保证译作符合原文语境要求,充分体现原文语言风味和语体风格,才能提高译作质量。  相似文献   

18.
《水经注》在描述黄河大北干流的文字中 ,缺少关于今内蒙古、陕西、山西三省区 2 30 0 0km2 的支流情况。缺失上述记载的原因是 :在北魏、东魏时期 ,该地区为官方划定的军事性质游牧区 ,是军警用马的驯养基地。因此该区未设任何地方行政机构 ,也不属于任何州、镇、郡、县管辖 ,故没有户口数字的记载。从 4世纪 70年代到 6世纪 2 0年代的 15 0年中 ,本区牲畜数量增长近 10倍 ,草原严重超载 ,加之以气候干冷 ,促进了鄂尔多高原的沙漠化进程  相似文献   

19.
不同版本的《现代汉语词典》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出现代汉语词义的发展变化规律。本文通过对比第四版和第五版《现代汉语词典》,统计出单音节词的义项变化,根据变化原因进行分类统计,并尝试对统计数据进行分析总结。  相似文献   

20.
加词补意法是翻译方法和翻译技巧之一。由于俄语和汉语在表达习惯、词义范围、修辞方法等方面不尽相同 ,有些内容在俄语中不用书写言传 ,即可推理会意 ,但是如果刻版地按照原文字面译成汉语 ,有时会觉得内容不够完整、意思不够清楚、重点不够突出或者语感不够妥帖等弊病 ,甚至在逻辑上有矛盾 ,与实际情况不相符合 ,容易造成歧义 ,引起误解等。这就要求译者必须根据原文有机的整体 ,深刻地理解原文 ,仔细地分析两种语言的异同点 ,然后摆脱原文形式上的束缚 ,把其形虽不露于词表 ,其神却洋溢于言语中的潜在意义补充译出。加词补意法原则是必须重视原文 ,加词不加意 ,补意不增意。许多优秀译著已经说明 ,在翻译实践中运用加词补意这种方法不仅是可能的 ,而且是必要的 ,是达到确切翻译的一个重要途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