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1 毫秒
1.
以荀子为代表的性恶论在中国哲学和中国文化发展史上占有重要地位。性恶论既是中国古代人性论思想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中国人性论思想发展演变的内在动力和生长点。性恶论为封建专制主义提供了哲学基础,它人人人的本性出发,论证了实行封建专制主义的必要性和可能性。性恶论为明清之际中国启蒙思想家批判宋明理学提供了理论武器,是中国早期个人主义思潮的思想源渊。  相似文献   

2.
儒家伦理文化对我们当代有重要的指导意义。在伦理学中对于人性论有不同的观点,无论是性善论还是性恶论都体现了后天教育及环境的作用。本文主要将儒家的伦理文化与今天的社会现象相结合引出人性论的观点,探究后天教育及环境对人的影响,得出后天教育及环境在我国面临的经济情况、政治面貌、文化环境及外交环境中都发挥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3.
李培宏 《社科纵横》2007,22(7):147-148
儒家思想的代表者孟子和荀子在人性论方面存在着"性善论"与"性恶论"两种截然不同的认识论.这一认识论上的根本分歧导致其哲学思想分属不同的思想体系,进而影响到其教学思想的异同.前者重视"思",主张"内发",后者则重视"学",强调"外求".实践中,应该将二者予以有机的整合,做到学中有思,思中有学,形成"学→←思→←行→←学"的良性循环.  相似文献   

4.
先秦儒家人性论无论性善论还是性恶论,其实质都是在讨论人和社会关系问题基础上,以改造和完善人性作为其终极目标。西方心理学的人性观从实质上都主张顺应人性、价值无涉以及采用对人性自查进行检验的方法。心理学研究在目的性上要注重对人性的改造和完善,在研究取向上要重视文化差异,在服务方向上要倡导文化价值的介入,在研究方法上应倡导体证的方法。  相似文献   

5.
人性论与人治法治的关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中国的人性论与专制人治没有任何关系 ,不管中国古代的思想家对人性有什么看法 ,他们都主张专制人治。性恶论也不是西方民主法治的理论前提 ,它实际上抽去了实行民主法治的可能性 ,在为专制人治张目。民主法治的人性基础是人性善恶二元论。人性中有恶的成分 ,决定法治是必需的 ;人性也有善的方面 ,所以民主法治是可能的  相似文献   

6.
刘涛 《社科纵横》2011,(10):121-123
“徐积作为宋代理学之一员,站在性善论的立场对苟子人性论展开阐释与批评。徐积驳斥苟子人性论的论证依据,否定苟子以人有欲善心理来论证性恶的做法。针对苟子将性、情同质化的思想倾向,徐积力辩性、情之别;此外,徐积也力斥苟子将耳目之官视为性的做法。对于苟子的礼伪论,徐积指责其“伪”为“虚伪”,这种指责并非徐积对苟子的无理攻击,而是其基于不同的学术立场对苟子思想作出的必然评价。徐积对苟子人性论的诸多辨正,其中确有切中苟学关键之处,但也存在着以己度人、误解苟子之处。  相似文献   

7.
中国"无讼"法律文化产生的历史根源在于古人"天人合一"自然和谐观、"法即刑"的法律观及古代刑罚的残酷性和强调"教化为先"的"德治"传统,而其存在的物质基础便是一家一户的小农经济和与此相连的宗法家族制度."无讼"思想在中国传统法律文化中根深蒂固,并且由于历史惯性力的作用,这种思想对当代中国的法制建设仍存在着不可忽视的消极影响.  相似文献   

8.
论佛教文化影响下古代小说的三大功能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佛教文化的影响下 ,中国古代小说的艺术形态具有结构上因果完整、内容上突出教化、情节上真幻交织的特点 ,而这三个特点相应形成了古代小说循环果报、因果圆满的叙事功能 ;神道设教、道德满足的教化功能 ;鬼神手法、形象鲜明的表意功能  相似文献   

9.
人欲即人的欲望和渴求,包括自然人欲和社会人欲;人性即人的本性和本质,包括自然人性和社会人性。人欲是人性的内在根据,人性是人欲的表现形态。墨子人性论分为自然人性论和社会人性论,其中,自然人性表现为欲生憎死、趋利避害;社会人性体现为相善相爱、兴利除害。墨子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高度重视人性、强调人的劳动(力)的思想家,他倡导强力从事、节制人欲、克服异化、升华人性,其人性论与两千年后的马克思人性论十分契合。  相似文献   

10.
本文对用感性主义人性论(或主情论)与理性主义人性论(或主知论)两条路线的斗争概括西方伦理思想史提出了异议。指出西方关于道德本质思想的发展,是从把道德看成神的关系向看成人的关系的不断完善过程。近代以前,基本上是神学道德占据统治地位,直至斯宾诺莎时代才出现了从人的方面研究道德的转折,法国唯物论者和德国唯心主义哲学家分别是典型的感性主义人性论和理性主义人性论。作者强调,马克思主义正是遵循了西方伦理思想这一发展趋势,在批判继承的基础上,完成了对道德本质思想的科学总结,创立了马克思主义伦理学。  相似文献   

11.
张萍 《阅江学刊》2012,4(5):131-136
作为《孟子》一书的灵魂,性善论的影响至深至远。孟子的人性论建立在人的主体精神日益自觉、人们对人性的探讨日渐深入的基础之上,是对孔子的人性观念的发展。孟子认为,人的善性是一种先天的资质与倾向,通过心的感受与省思得以培养,通过本性来完成天的意志。性善论虽未能有效地行诸当世,却深刻地影响了后世政治,并为社会锻造出一个士人阶层,最终沉淀于儒家的基本品格之中。性善论还是士人阶层乌托邦精神的根底所在,作为士人价值观的核心,乌托邦精神体现为“道”对“势”的制衡,并在个体人格领域以审美自由的方式获得彰显。  相似文献   

12.
陈涛 《社会》2016,36(6):55-77
针对李猛有关霍布斯自然状态的讨论,本文力图指出,自然状态不仅仅是一个人性冲突状态或法权矛盾状态,而是具有某种积极的道德意涵。这集中在霍布斯的自然权利概念上。正是自然权利,而不是原初缔约环节,构成了霍布斯政治哲学的规范基础。自然权利不完全是一项主观权利,它同时还带有传统客观法权的正当意涵。一方面,每个人的“自然权利”凭借国家权力的存在,成为一种客观意义上的正当性,另一方面,它的“自然性”又意味着它并不是由国家所制造出来的,而是基于人的自然本性本身。人的自然并不是可以任意抟塑的质料,而是有其形式,并被明确界定为一种自然“权利”或正当,参与到政治生活的构建之中,这构成了现代思想不得不去回应的难题。  相似文献   

13.
<春秋>三传对于泓之战中宋襄公的行为从大致相同的史实记载中却得出了迥异的看法,原因在于三传各自的性质和思想特点有所不同.其中<左传>的记载有较为鲜明的史学特点,其叙事之中也体现了一种历史的理性.<公羊传>和<毂梁传>更侧重义理的阐发从而体现出经学的特色.但<公>、<毂>对宋襄公截然相反的评价,其根本原因在于二传之着眼点不同.而进一步思考,<公羊传>的推崇理想和<毂梁传>的注重现实是密不可分的,这正体现了理想与现实之间的一种张力.  相似文献   

14.
张国旺 《社会》2016,36(6):32-54
李猛的《自然社会》是近年来汉语学界研究现代“政治”秩序的一部界碑式著作。此处所谓“政治”,既指向一般意义上的政治,更包括人性、道德、社会和法权等多种秩序。本文认为,《自然社会》的核心是对“个体”与“社会”之关系这一经典命题的深化,亦即孤独的现代个体所构成的共同生活究竟是怎样的,如何理解包括家庭、社会、道德和国家在内的多种共同生活形态的实质及其内在张力。在此基础上,本文试图讨论以下几点:一是鲁滨逊式的孤独包含着一种新的社会生活形态的可能;二是格劳秀斯、普芬道夫和霍布斯那里孤独个体的微妙差别对于理解现代人的心灵秩序不可或缺;三是霍布斯式的个体形象指向一种新的现代人拓展自身人性的可能;四是自然法秩序所塑造的人性为现代国家的确立提供了道德动力。因而,本文认为,现代精神的发展尚未穷尽自身,只有更充分地理解其内在的丰富性和开放性,我们才能更有信心地把握自身的处境和命运。  相似文献   

15.
李成文 《唐都学刊》2005,21(2):6-10
韩愈道德伦理精神的主要内涵是尊王行道和人伦情感,这决定了他的诗歌内涵的丰富性,他的诗作以客观的态度真实地表现了政治历史与道德实践之间、道德与人情之间、人性善与恶之间等错综复杂的悖论性矛盾冲突,形成了伦理建构双重性的特点。  相似文献   

16.
通过舜与上甲微的故事,《保训》表达了儒家的中道政治理念。早期儒家具有强烈的弘道意识,但对于道的认识是开放的,与后世的道统说有明显的不同。中国古代虽然存在一个源远流长“中”的思想传统,并形成中正、中庸、中和等一系列概念,但古代的“中”源于宗教性的礼仪活动,是古代礼学的重要范畴。孔子之后,真正全面继承“中”的传统的是主要是苟子。儒家道统是仁学与礼学的结合,儒家之道乃内圣外王之道。  相似文献   

17.
施特劳斯政治哲学思想的基本精神在于其独特的隐微-显白论,这个理论揭示了哲学和社会之间的深层冲突以及由这种冲突导致的哲学写作的双重教诲特征。面对政治哲学的当代困境,施特劳斯试图通过重振古典政治哲学找回失落已久的古典文明理想。这种文明理想既有对政治现实的清醒认识,又不甘于沦入政治洞穴,因而矢志不移地通过哲学追问揭示政治的不完善性。  相似文献   

18.
李猛 《社会》2016,36(6):78-96
对于《自然社会》关注的现代社会的规范性秩序问题,自然状态、自然法与建国契约是三个主要环节。对该书的批评也集中在这三个方面:自然状态与人性论,自然状态的道德性质,以及政治社会与规范秩序的奠基关系。自然状态学说通过自爱与社会性建立的自然社会性是理解现代社会道德关系的出发点。在考虑现代社会丰富和充实这一道德关系的努力之前,应当先理解人是如何成为一个孤独的陌生人的。从这一自爱的社会性出发,《自然社会》将霍布斯笔下的自然状态理解为道德空间乃至法权状态,但并不同意这一空间是具有内在道德尺度或客观道德科学基础的规范性秩序。作为现代国家规范性基础的道德尺度是与政治社会同步奠立的。  相似文献   

19.
荀子的幸福观由儒家精英转向社会大众,对于“孔颜之乐”“君子之乐”奠定的德性原则有所改良.在性伪之辨上,荀子以性恶论为基础,由“性伪之分”起始而至于“以伪饰性”,构建了“合性伪”的幸福原则;在理欲之辨上,荀子对“礼”的起源做了理性主义的解释,由“养人之欲”“给人之求”起始而至于“以道制欲”“合于文理”,构建了“统理欲”的幸福原则;在义利之辨上,荀子调整了孔孟思想中义利之间紧张冲突的状况,由人性“生而好利”起始而至于“以义制利”“先义后利”,构建了“兼义利”的幸福原则.“合性伪”“统理欲”“兼义利”致力于实现德性原则与功利原则的融通,“两得”成为荀子幸福原则的特质所在,从而使儒家幸福观呈现出德性幸福与功利幸福“双峰并峙”的局面.  相似文献   

20.
For more than two thousand years, the chapter of the Xunzi titled “Man’s Nature Is Evil” has labeled Xun Zi as a representative of the doctrine that human nature is originally evil. In fact, Xun Zi holds to a belief in human nature as originally simple and “uncarved.” The ideas of human nature in that chapter conflict with those in the other chapters including “Discourse on Ritual Principles,” “An Exhortation to Learning,” “Discourse on Nature,” “On the Correct Use of Names” and “Of Honor and Disgrace.” According to these chapters, human nature is not evil, but simple and uncarved; its good or evil is undetermined, it may become either good or evil, etc. Furthermore, we can find other evidence, such as the sayings of Xun Zi’s disciples, the Records of the Grand Historian, the doctrines of human nature in the Western Han dynasty, and so on, for the statement that Xun Zi holds that human nature is simple and uncarved.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