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作为封建社会的一个贵族青年知识分子 ,贾宝玉的性格是矛盾的。他既不能摆脱阶级和出身所给予他的束缚 ,却又对此感到厌恶和不满 ;他既不能与他所属的那个阶层同流合污 ,却又不能在另一个阶层———下层人民中找到自己的位置。因此 ,他仅仅是走向衰落的封建社会里一个“多余人”。当然 ,他也是中国文学史上第一个“多余人”形象。  相似文献   

2.
“差不多先生”,1942年诞生在胡适笔下(见《差不多先生传》)。他是懒人的代表,办事粗枝大叶。他的“脑子也不小”,但他的“思想却很不细密”,办事很“不认真”。让他买红糖,他买成了白糖;让他记账,“十”字写成了“千”字;要他请“人医”王医生,他却请来了“牛医”汪医生……在他看来,“红糖”与“白糖”,“十”字与“千”字,“人医王医生”与“牛医汪医生”,都是差不多的,无碍大局。“差不多先生”虽然早已寿终正寝,但他却子孙满堂。今天仍有大大小小男男女女的“差不多先生”。北京某医院的一名医生就是一个“差不多先生”。他给一位患了…  相似文献   

3.
张应松 《华人时刊》2006,(11):66-67
他只上过两年扫盲班却会编写剧本,他的戏不仅进京汇演得了文化部大奖,有的还搬上了荧屏;他是一个草台班子艺人,却能率领一个“泥腿子”剧团,闯进大上海大世界与中国大戏院;他年近六旬历尽艰辛还写出部50万字自传纪实文学,被国家人民文学出版社出版。他就是这样一个不安分的草根艺人:学到老做到老!  相似文献   

4.
论曹操的“奸”与“雄”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曹操是小说《三国演义》中举足轻重的人物 ,也是塑造得最成功的艺术典型。“奸雄”是曹操的主体性格 ,却不是他性格的全部 ;他的性格非常丰富和深刻 ,是由多种情致和各种才能构成的。仅就他的主体性格 ,也由“奸”与“雄”两个方面构成 ;他既是一个“奸邪诈伪阴险凶残”的绝代奸雄 ,又是一个具有远见卓识和雄才大略的杰出政治家、谋略家和军事家。二者互为条件 ,相辅相成 ,“成雄”是其目的 ,“施奸”是其手段 ;不“奸”难以成“雄” ,为了“成雄”则不择手段。小说不仅写了他“奸”的一面 ,更写了他“雄”的一面 ,还写了他的其他性格特点 ,使曹操成为中国文学史乃至世界文学史上少见的富有独创性的艺术形象  相似文献   

5.
16年前,他只是一所普通中学的老师;12年前,他却成了全国第一个实用记忆应用开发硕士研究生;如今,他被人们誉为“记忆大王”、“记忆魔术师”,举办了500多场“ZYD”超级记忆法报告、专题讲座和记忆培训班,实现了创富过程中的激情人生。走进他的内心世界,你会发现原来经营智慧也是那么的精彩。  相似文献   

6.
M·凯恩斯的《就业、利息和货币通论》自1936年问世迄今刚好半个世纪。它的出现,给西方经济思想发展史划出一个“凯恩斯时代”。当时经济学界一般仍然一成不变遵循“萨伊定律”去观察、分析问题,他却竭力证明“供给创造自己的需求”仅能作为一个“特例而已”,他力求使其“通化”并得以与资本主义存在深刻经济危机、庞大失  相似文献   

7.
从《萧萧》看沈从文文化心态的矛盾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乡下与城市、自然与文明之间,沈从文无疑是选择了前者,但他的内心也是矛盾的:当他通过笔下臆想的湘西构筑供奉人性的“希腊小庙”时,现实的湘西却如影随形地追逐着他,使他的笔端带上莫名的忧愁;当他为自然人性大唱颂歌时,又清醒地意识到人性之“常”难以适应时代之“变”,他想在变中求生,却又害怕变带来人性的堕落。《萧萧》是可以解析沈从文文化心态矛盾的一个典型文本。  相似文献   

8.
《人生与伴侣》2010,(5):4-6
在今年“两会”上。一位操着地道京片子和代表、委员们打招呼的高鼻子“洋人”特别惹人注目。作为全国年龄最大的政协委员。他无疑是最特殊的。 他叫沙博理。有着美国血统的他。却持着中国公民的身份证。而且,中美建交仅30多年.他与中国的渊源却长达一个甲子。这一切。都源于一个中国女子。  相似文献   

9.
Paul Mooey,美国《新闻周刊》驻华记者,一个地地道道的美国人,却有一个响当当的中国名字“慕亦仁”。在美国,他经历了战争、贫困和饥饿,甚至落魄到无法生存的境地;是炽烈的“中国情结”改变了他的命运,使他终于从悲苦中走了出来,成为一名有着一定知名度、收入颇丰的记者。在北京已经生活了10年、能讲一口流利汉语的他,最近接受笔者采访时,感慨良多地说:“许多人视为天堂般的美国,没有让我这个地道的美国人富庶、安逸和尊严;而中国情结,却让我有了家的感觉,丰衣足食,成就了梦想!”  相似文献   

10.
在马克·吐温笔下 ,“汤姆”是一个性格多样化的小男孩 ,每一个读者都可以在他身上找到自己童年的影子 ,但却不能简单地将其归入某一个类型 ,抽象为某一类典型 ,因此很难为“汤姆·索耶”这一形象下定义。这样 ,“汤姆·索耶”就具有了更广泛的意义 ,更接近了真实。  相似文献   

11.
在辛亥革命史上,黄兴是与孙中山齐名的人物,有“开国二杰”之称。他文武兼资。才德兼备,足以冠轶群伦。但是,长期以来,史学界对黄兴的研究却显得相对薄弱;人们对他的评价也失之公允。有的因为他在领导武装起义时打过败仗,贬为“常败将军”;有的认为他只是一个单纯的“实行家”,有所谓“黄实行”云云;有的根据他和孙中山在政见上的某些分歧,认定他在组织上“走上了分裂的道路”;有的认为“他在辛亥革命以后主张对袁世凯妥协退让,成为革命党内部妥协势力的主要代表人物之一”;还有的公然说“他没有站在时代的前列”,甚至把他“划为资产阶级革命派右翼”。究竟应当怎样正确评价黄兴,这是本文所要探讨的问题。  相似文献   

12.
曹植是一位才华横溢的诗人,他的一生却坷坎不平,饱经辛酸,“抱利器而无所施”,抑郁而终。这种不幸的遭遇,对于一个在政后上积极进取、欲有作为的人来说无疑是一个悲剧。不幸的人生经历,使曹植的后期创作与前期创作相比,竟判若两样。诚如前人所论:“书翰伤切,文词哀痛”;“其音宛,其情危,其言愤切而有余悲”;“诗文怫郁”等等。可见,曹植的文字创作并不尽是“如三河少年风流自赏”,他后期的大多作品包含着他心灵深处巨大的哀痛,展现着他悲伤的生命流程,因而,悲剧性就成了他文学创作的基本特征。  相似文献   

13.
王高岩 《新天地》2015,(3):42-43
他是中国第一个“个人硬笔书法展”举办者,更是世界上最大的篆刻作品老子《道德经》的作者。晚年,他却宁愿“归隐”,培养了近百名草根篆刻家。为了自己的篆刻展,荆鸿从广东回到故乡大连。年过七旬的他风采依旧,布衣小帽、神态从容,谈起自己无意中制造的一个又一个“第一”,他说这些都是无心插柳柳成荫。刻光了泉州所有的印章  相似文献   

14.
《狂人日记》中的“狂人”,是真狂,还是一个清醒的反封建战士?这两看法相互排斥,目前对这个问题的回答还是有分歧的。下面笔者想谈谈自己对“狂人”形象的一个看法。 就作品中“狂人”的言行看,他无疑是一个真正的狂人,因为他的言行完全具备精神分裂症患者的特征:(一)幻觉妄想。“狂人”一直幻想别人要吃他。他怀疑赵贵翁,赵家的狗,村里的人,医生,以至于他的大哥;他把周围的人的言行,把他所看到、听到的一切,统统都同吃人,或者很快就要吃到他自己,联系起来,作为论据。(二)思维破裂。“狂人”的思维是跳跃的,往往第一个想法和第二个想法之间没有现实的逻辑联系。他可以从“月光”想到“赵家的狗”,从“鱼的眼睛”想到“一伙吃人的人”,从“捏起筷子”想到“妹妹死掉的缘故”;这些现象虽然都被他集中在吃人这一个意念上,但在现实中却并无直接联系。(三)感情不协调。“狂人”怀疑别人要吃他,有时觉得自己“怕得有理”,“真教”自己“怕”,有时又“不怕”,甚至“放声大笑起来,十分快活”。鲁迅  相似文献   

15.
尼采的哲学思想一方面因其“彻底反叛性”而具有相当的震撼力与破坏力,另一方面又不自觉地流露陈腐之气:他宣告“上帝死了”,但从其言说中却仍见上帝的天足穿行在他的思想中;他声称“重估一切”,却无意中传承了男尊女卑的性别优劣观。  相似文献   

16.
<正> 童年时候,正赶上“批林批孔”最后几年,那 时思想宛如一张“白纸”,只把“听老师的话” 作为诤言,至于孔子是谁,他犯了什么罪,并不是我所关心的。那并不纯粹是一个迷乱而武断的年代。如梁漱溟,他哀叹“孔孟之学,现在晦塞不明”,那么认真地、“无我”地面对着自己惘然而愤怒的听众,历数林彪与孔于的种种不同。然而,我却为那种宗教  相似文献   

17.
吕斌 《华人时刊》2009,(10):26-28
提起马大猷,许多人都会觉得陌生。但是在声学界、物理学界甚至科技界,他却赫赫有名。他的个人经历充满了“第一”:他是哈佛大学历史上第一个仅用两年时间就拿到博士学位的人;27岁时,他成为上世纪40年代全中国最年轻的教授;1955年,40岁的他成为最年轻的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院士)之一。他的学术生涯更是充满“第一”:这位以“科学救国”为己任、于上世纪40年代回国的老科学家,不仅在基础研究上取得许多世界水平的成果,更是开创了中国的声学研究——在他和其他科学家的带领下,  相似文献   

18.
赵静  王小洁 《社区》2014,(12):39-39
“下面有请工农社区参赛选手魏长生。”随着主持人的报幕,一个有些羞涩却硬朗的老人走上演讲台,对着全场深深地鞠了一个躬,但他的开场语却震惊了全场。“首先,我要向主持人、全场的朋友郑重地道歉,因为我不是魏长生。”  相似文献   

19.
《人力资本》2008,(11):93-93
任志强是当今中国商业界的一个“怪物”,他虽然是中国最出名的地产商之一,但是他的名气却来自于肆无忌惮的“大嘴巴”。近年来,他每一开口必平地溅起一番波澜,精彩的“任氏语录”包括:“商品房只给中高收入者住,我不考虑穷人”;“房地产商人们是弱势群体”;“房地产就应该是暴利”;“中国应该分穷人区、富人区”……  相似文献   

20.
一滴露珠里可以看到太阳的光芒,一朵浪花里可以看到大海的气势。而他——光友实业有限公司董事长邹光友,一个农民家庭出生的农大毕业生,从身价低廉的小小红薯里看到了一个灿烂世界,崛起了一个拥资上千万圆的薯业产业化龙头企业,被誉为“中国红薯大王”。为了改变红薯低廉身价,他砸了“铁饭碗”,带着500圆钱“下海”闯天下。大雪纷飞,冻得直打哆嗦的他心里却热乎乎的1992年10月,四川省三台县建设区科技副区长邹光友好端端的却辞职了。人们惊讶、不解,他只坦然一笑。当时“下海潮”轰轰烈烈,但邹光友并非冲动。出生於农民家庭,他…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