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84 毫秒
1.
郭威  应星 《求是学刊》2016,(1):96-103
以霍布斯为代表的现代自然法论者对古典自然法进行了革命性变革,将个体自然权利置于公共善之上。帕森斯认为,"霍布斯的秩序问题"是将自利个体与社会之间的紧张关系通过政治强制来加以解决,从而避免了霍布斯式自然权利对社会的摧毁。哈奇森通过对人性的重新理解来对霍布斯加以反驳,并指出人性中的道德感使人自然地就具有社会本性,并能自然地将人类的普遍利益作为公共善置于个人自然权利之上,政治社会的建立是为了追求人类的普遍幸福。哈奇森关于道德感与自然权利的理论为我们深入理解苏格兰启蒙运动提供了重要线索。  相似文献   

2.
我把现代称做暂停发展的人的时代。是因为在这个时代里,自然与人、人与人的直接关系,已完全被人工的环境、特别是被人同机器的关系所代替。在这样一种自然和人的严重对立与矛盾中,产生了社会心理的犹豫状态,使人暂停发展。在这种心理结构中,我们生活在自己造成的人和机器的和谐关系之中。人类生活方式的这种社会  相似文献   

3.
企业社会责任的基本内涵、理论基础和责任边界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研究企业社会责任必须做到三个紧密结合:一是企业社会责任必须与中国社会发展的阶段特征紧密结合;二是企业社会责任必须与中国经济体制环境紧密结合;三是企业社会责任必须与企业性质及其发展阶段紧密结合.界定企业社会责任的基本内涵必须立足于"责任铁律",体现三个有机统一:一是必须坚持权利与义务(责任)的有机统一;二是效益与公益的有机统一;三是利己与利他的有机统一.利益相关者理论为企业社会责任"指明方向",但利益相关者理论不足以在理论上支撑企业社会责任."企业公民"理论可以在理论上支撑企业社会责任,成为企业社会责任的理论基石,原因一是"企业公民"是一种人性假设,具有一定的稳定性;二是"企业公民"假设本身具有"经济性"、"社会性"和"道德性"等特性,兼备了"经济人"、"社会人"和"道德人"的部分特性;三是"企业公民"假设本身有体现了层次性,即"企业公民"首先是"经济人",然后是"社会人",最后才是"道德人","企业公民"的社会责任首先是经济责任、法律责任,然后才依次是社会公益、道德责任、慈善责任.企业社会责任是有边界的,作为特定时期社会(含国际社会)对企业应该肩负义务或承担责任的特定期望,以及企业在自愿基础上给予这一特定社会期望的回应,企业社会责任不能无限扩大,正确处理企业、社会和政府三者之间的关系,履行企业社会责任应该始终坚持尽力而为、量力而行,做到有所为有所不为.  相似文献   

4.
人的问题是当代哲学的主题之一,然而以往的研究重点在于人的主体性、人和自然的关系以及人和社会的关系等等,人与人之间的关系问题却没有得到应有的重视。本文旨在说明,人的统一是马克思主义的重要观点,是社会主义的一个本质特征,也是人类通向共产主义的必要条件。 一、关于人的统一的界定 从马克思主义哲学关于人的理论出发,我们可以这样理解人的概念:人是其生物──自然方面、社会──政治方面、思想──意识方面的复合体。 首先,人是一种生物──自然存在物。作为高级动物,人需要饮食、阳光、空气等等,并保持一定的自然本能。但人的生物…  相似文献   

5.
人类中心主义与非人类中心主义在生态伦理问题上争论的焦点是自然万物能否成为与人一样的伦理主体,从而具有与人一样的内在价值、权利与尊严的问题.本文认为,正是不合理、非正义的人类社会制度决定着自然资源分配的极度不公,正是剥夺者们骄奢淫逸的生活方式导致了自然资源的迅速枯竭和生态环境的严重破坏.看不到生态危机的真正根源,不从社会内部的制度改革和伦理关系的合理调整入手,让所有的人都能享有平等的人性尊严,而热衷于无原则地谈论"生态伦理乌托邦"式的"自然尊严"、"生态中心",这是一种危险的思想误导,它有可能产生人与动物之间尊严颠倒的现象,而对于解决人类面临的生态危机却无所助益.  相似文献   

6.
马克思和恩格斯说:“生命的生产──无论是自己生命的生产(通过劳动)或是他人生命的生产(通过生育)──立即表现为双重关系:一方面是自然关系,另一方面是社会关系”①。这一论断告诉我们,人是在双重关系中生活的,一方面要与自然打交道,形成自然关系;另一方面要与人打交道,形成社会关系。人与自然的关系体现了人的自然本性,人的社会关系体现了人的社会性。自然本性指人的生理本能;社会性指人与人之间的各种社会关系,这些社会关系又表现为经济、政治、法律、道德、思想、文化、宗教等丰富内容。人的本质就是由人的自然本性和人的社会性共同构…  相似文献   

7.
郑戈 《社会》2016,36(6):1-31
从自然法到自然权利的范式突变是西方社会思想史和政治思想史上的重大事件。政治社会乃是自然社会,即符合人的自然性(人性)的社会,这一由亚里士多德首先系统阐述并主导着西方古代和中世纪政治思想的主流学说,到早期现代受到全面颠覆。政治社会被理解为人为脱离自然状态而通过社会契约建构而成的人造物。李猛的《自然社会》一书是对上述问题的系统讨论。该书不乏有创造性综合的见解。但本文侧重于指出其中的几点不足,包括未能发现古罗马人的自由概念与主体权利概念之间的相似之处,以及未能发现平等而不是权利对现代观念的构成性影响等等。笔者以为造成这些缺陷原因在于李猛放弃了他擅长的社会理论方法,而纯粹从观念史的角度来思考伦理和政治问题。  相似文献   

8.
道德是用来调节人与人之间,人与社会和自然之间相互关系的一种精神力量,它是特定社会经济基础的反映。在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这种精神力量同样起作用,只是由于生产力水平和基本国情的制约,使得它具有了初级性、多元性、民族性、多层次性和不平衡性的特征。充分认识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道德的这些基本特征,对于我们从实际出发,更好地进行社会主义道德建设和精神文明建设都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9.
非传统安全问题是由所谓“低级政治”因素引发的社会与自然、社会与人以及人与人之间关系上的一般性问题。它的出现使国际关系主旋律发生了变化 ,对其基本理论提出了挑战。诸如 :提出树立互信、互利、平等和协作的新安全观问题 ;国家利益和全人类共同利益的双重价值标准问题 ;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国家间的新型关系和近期斗争新目标问题 ;用真正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方针取代具有统一战线特征的国际斗争方式的问题 ;摒弃冷战思维 ,以维护世界和平 ,促进共同发展为国家的外交宗旨问题等等。加强此类问题的研究 ,对于形成国家科学的安全战略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0.
社会矛盾是科学研究和哲学探索的中心问题之一。社会主义建设的实践本身要求排除粉饰太平,排除对社会主义缺乏任何辩证分析的观点,从而开辟了深入探讨这种新的社会组织方式中不断自我完善因素的前景。对社会矛盾进行一般的理论分析不仅仅具有抽象的意义;在分析社会矛盾的基础上,还可以更好地理解社会主义社会中人与人之间矛盾的特殊形式,以及克服这些矛盾、推动整个社会进步的方式。需要进行理论分析的第一个问题是产生社会矛盾的原因,就是要找出在社会组织的任何历史形态中发挥经常作用并规定这些社会形态特点的那些因素。人作为自然存在受到两个主要矛盾的制约。首先是社会与自然的矛盾。这不仅表现为人为了维持  相似文献   

11.
提出一种全面的人口理论,认识人口再生产的规律,研究这些规律在不同的生产方式条件下具体的作用方式以及由此而造成的后果,这具有全球性的重要意义。马列主义的经典作家虽然没有提出完整的人口理论,但是在他们研究经济问题时都谈到了人口问题。他们的那些表述具有原则的意义。此外,马克思、恩格斯,列宁也都为研究复杂的社会经济问题提供了基本的方法。我们集中讨论近年来引起热烈争论的那些问题,主要是:在人的再生产过程中人的生物属性与社会属性之间的辩证关系和生产力发展与人口运动之间的辩证关系。一、关于人的社会属性与生物属性之间的辩证关系。马克思、恩格斯在一些主要著作中对人的本质作了一系列的阐述。社会属性和生物属性是辩证的统一。人与其他的生物具有共性,但又有着本质  相似文献   

12.
安全属于历史的范畴,在不同的时代条件下,有不同的内涵和外延。非传统安全是一种以人为本的新安全观念,这是因为非传统安全属于社会与自然、社会与人以及人与人之间关系的产物,体现对人的价值关怀,并以公民对个人安全的感受为判定安全与否的尺度。目前,人类社会处于转型期,展现在人们面前的安全主体是二元的,我们强调非传统安全的以人为本特性有助于建立和平、平等、合作、繁荣的新世界。  相似文献   

13.
谈“内耗”     
在我们社会中,“内耗”问题一直是一个比较突出的问题,这不仅是因为它的普遍性所造成,更重要的是它所产生的一系列后果,对我们整个社会生活过程影响极大。它使得社会凝聚力降底,人与人之间的互相不信任感增加,社会各职能部门效率衰退,其长期泛滥的结果必将结使我们整个民族的精神气质中被注入一种可怕的毒素,导致民族的活力衰退。  相似文献   

14.
许振明 《社科纵横》2007,22(12):10-13
人与社会的和谐。这既包括个人与个人、群体与群体之间的关系,也包括个人与社会群体之间的关系。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本质上是一种利益关系。所以,妥善协调和正确处理人们之间的各种利益关系,是实现人与人之间关系和谐的关键。同时,人与人之间关系是人与社会之间关系的具体体现。人是社会的主体,各种社会关系是人与人在其社会实践过程中发生和建立起来的。但是,社会关系一旦被建立起来并被固定化、制度化,就会规范和影响人与人之间的关系。而人和社会的和谐发展也就成为人们追求的理想和目标。  相似文献   

15.
朱庆宝 《社科纵横》2012,(11):13-14,27
“和谐社会”指社会经济发达、政治文明、文化先进、社会系统和结构合理,人与人之间相互尊重、相互友爱、相互帮助、和衷共济、和谐推进、协调发展,社会成员各尽其能、人与自然和谐相处,与其他国家和国际社会平等相待,相互配合的融合的社会生成状态;和谐社会的本质是人的和谐,是人自身的和谐、人内心的和谐;“和谐”是同一性的一种状态,是以承认差异为前提的,“和谐”是处理矛盾的一种方法,是社会发展的动力。社会和谐状态的构建不同于自然界的纯粹自发的和谐状态,它是一个自然的历史的过程。  相似文献   

16.
环境问题和由此引发的生存困境是人类面临的时代问题,环境伦理是以深层文化的现实性去关切人类的存在,规范人类的思想与行为,协调人与自然之间的关系,它不但体现了人类为自身的存在寻求安身立命之本,而且表达了人类期望伦理或道德能够成为解决这一时代问题现实力量的理论设想.作为一种生存关切,环境伦理是回归现实生活世界的形上关怀;是实现人之为人的理论域义,更是社会和谐发展的实践路向.其所蕴涵的人文情怀并不是由某种逻辑规定性确定的,而是由一种更为直接和感性的生存论承担起来的,并内涵于由环境伦理所启发的生活实践和人类自身的精神建构中.环境伦理理论品格的当代彰显必将对人类协调处理与自然的关系发生潜在的和持续性的影响.  相似文献   

17.
可持续发展的主旨在于满足人类的整体需要,不断实现人类的整体价值.而要真正实现这一点,关键在于不断处理、改善人与自然的关系,使人与自然互生互惠、和洽相处,这必须通过人不断调整自身(对自然)的思想(观念)和行为(实践)来完成.因此,可持续发展的根本在于主体(人),在于主体的内在内涵的正确和由此产生的对象性活动(实践)的正确.而在主体的内在内涵中,与人类实践最基础的关联是其价值观,因此,可持续发展观实质上是一种新的价值观它有赖于人的价值观的转向(正确),有赖于社会的价值目标的正确,从而把发展看成是维持或增殖社会主体的能力而不再仅仅看成是对社会物质成果的积聚;把发展看成是对人类(社会)整体需要的满足而不再仅仅是对"我的"或当下的"我们的"利益的满足;把发展看成是对人类(社会)精神的升华、自由度的拓延和人的全面性内容的持续获得而不再仅仅是对人(社会)的物性要求的满足.新价值观的这些内涵,指明了人类社会发展的方向和前景.然而,方向和前景不等于现实,正像人不可超越自然而在现实性上与自然平等一样,人也不可超越现实的、具体的人和社会的存在去侈谈人与人之间平等、人的思想观念的"正确"等,可持续发展不仅有其自然限度,而且更有其人文限度[1].  相似文献   

18.
人和自然的关系(亦或人类社会与自然的关系、历史与自然的关系,等等)问题是全部哲学中十分重大的问题之一。一方面,对于这一关系的理解关系到我们对人在宇宙中的位置、人的本质和人的存在等问题的理解;另一方面,人和自然的关系问题也是关系到人的存在和发展的重大现实问题,是现实的实践问题。因此,有必要对这一问题做深入探讨。近年来,探讨人与自然关系问题的文章很多,本文拟结合法兰克福学派在这一问题上的观点,谈一下自己的见解。一、关于人与自然关系的传统见解  相似文献   

19.
近来年广西民族地区人与自然失衡关系愈演愈烈,严重制约了广西民族地区的经济发展、生态和谐、民族团结和社会稳定。从马克思生态哲学视角加以解读,广西民族地区人与自然关系失衡表现为异化自然对人(社会)生存和发展之否定、自然资本化打破自然内部持续发展张力、民族历史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与开发机制失衡和人改造自然不善引发多主体之间矛盾等,并基于此深刻剖析其失衡根源。  相似文献   

20.
王宇俊 《创新》2009,3(12):79-82
大众传媒通过对社会生活的文化关注和对社会大众的舆论导向发挥着它的社会公信力,我国社会转型后崛起的大众消费模式作为一种文化形态自然会进入传媒文化的内容构成。另外,市场机制的运作使大众传媒更加关注产品内容的“可消费性”,消费主义和商业利润之间的天然维系使传媒消费主义成为一种时代的必然。从文化语境和现实表征层面来透视传媒消费主义更有利于对它作出理性的解读和思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