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8 毫秒
1.
在世界诗学呈文化走向的大背景下,弗雷德里克·詹姆逊建构了一种马克思主义文化诗学。在其众多的诗学主题中,历史、意识形态、寓言、阐释是最为基本的,是把握其文化诗学思想的主要线索。  相似文献   

2.
在对晚期资本主义社会制度下的文学的反思中,詹姆逊提出了“民族寓言”的概念.作为第三世界文学一种流行较广的隐喻,可以从三个方面来解读这一范畴:詹姆逊的政治无意识理论在第三世界“民族寓言”中的反映,即文本的“民族性”与“寓言性”;詹姆逊对知识分子在“民族寓言”及世界文学中重要作用的强调;詹姆逊对歌德提出的世界文学观的重新诠释.结合这一概念的社会现实与历史语境,分析了詹姆逊的世界文学重构观念及其理论前瞻性与局限性.  相似文献   

3.
象征与寓言在诗学发展史上,往往处于对立之中,特别是自浪漫派兴起以后,象征备受推崇;而自本雅明以来,寓言则成为后现代主义本身的宏大叙事。詹姆逊在其《政治无意识》中,在对二者继承的基础上,对它们进行了辩证改造,他认为文本是社会象征行为的体现,而对它的阐释则是一种寓言行为,象征体现了同一性思维,它表现出意识形态的遏制策略,寓言则体现了差异性思维,它表现出了乌托邦倾向,詹姆逊在阿尔都塞的生产方式概念的基础上,将二者进行了辩证结合。  相似文献   

4.
詹姆逊从后现代文化理论出发,提出了“第三世界文学”的概念,指出第三世界文学具有“民族寓言”的性质.文章分析了该观点提出的历史语境,对“民族寓言”的本质观念提出质疑,评析了詹姆逊对歌德“世界文学”概念的重新阐释,认为詹姆逊“第三世界文学”的建构努力实际上构成了一种理论的鸟托邦.  相似文献   

5.
詹姆逊的文化批评理论对中国文化批评有相当重要的意义,只有深入研究其理论中的"历史意识"才能够深入理解他的理论,从而更好地发展我们自己的文化批评以及文艺理论。论文从"对理论及作品的历史化"、"历史与现在"、"历史与文本"三个方面对詹姆逊文化批评理论中的历史意识进行了分析,并探讨其在我国文化诗学的建设中所具有的意义。  相似文献   

6.
卡夫卡生前一直钟情于寓言艺术,其小说创作呈现出明显的寓言化特征。为了让小说回归其本来所具有的生活诗性,卡夫卡小说创作的寓言化特征也在不断地得到深化,乃至于其后来的小说均蕴含着一个拟寓言结构。卡夫卡小说的拟寓言结构,除了赤裸地袒呈自身外,似乎根本不指向其他任何特定的"意味",具有一种超寓言的审美功能,故而可以被看做是一种"无"意味的形式。  相似文献   

7.
从越南文学史来看,詹姆逊提出的"第三世界民族寓言"的实质在于强调第三世界民族文学的主体性,是世界文学时代马克思文论的新观念。"寓言"首先是第三世界国家民族文学话语特性的象征,也是其主体性的表征。越南13世纪起的"字喃文学"到20世纪现代文学的各流派,都是在建构民族文学主体性的话语。其次,"寓言"是对第三世界文学的总体性特征的描述,也表达了各民族主体性的核心价值观念,"第三世界"总体性与世界文学有同一性也有独立主体特性,两者并不冲突。最后也要说明,用后精神分析的"政治无意识"、"力比多"等话语范畴是詹姆逊个性话语的表述,并无亵渎第三世界文学的含义。  相似文献   

8.
纪尘是广西文坛"四才女"之一,瑶族作家。纪尘的文学书写,有着一种心灵的穿透力,它汇集了一种内在的力量,是一种收缩于内心世界的女性书写,且贯穿着寓言化叙事的新视野。作家文本中的"女性成长"与"行走"主题,既着眼于人类最本质的孤独,又显示出其良好的文学才华与创作修养。  相似文献   

9.
詹姆逊认为技术是社会关系的寓言。在晚期资本主义社会中,以因特网为代表的新技术不仅是社会关系的象征,更创造了人类关系的一种新模式。它在“颠覆主体性”的同时却又拥有“重塑主体性”的力量。詹姆逊之所以认为技术是社会关系的寓言,一方面在于他以技术的革新和进步为标志划分资本主义各阶段,凸显了技术在社会发展中的重要性;另一方面他也注意到后现代文化与新技术的不可再现性之间的密切联系,以寓言的形式凸显技术在后现代社会关系中的隐秘性。詹姆逊避免对技术做出二元对立的价值判断,这也使得他在具体论述过程中呈现出一系列矛盾。在新时代语境下,反思詹姆逊的技术寓言观,有助于促使我们思考当下中国如何使用好和控制好技术这把“双刃剑”的现实问题。  相似文献   

10.
品钦小说的"熵"定律视角和寓言化叙事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品钦的小说从"熵"定律视角说明了人类社会和人类认识都处于巨大的封闭体系里,从而无可挽回地走向衰竭。品钦的小说同时试图用寓言化叙事构建起新的意义文本,寓言化叙事也就成了品钦破解"熵"定律的文学艺术方式。  相似文献   

11.
本雅明认为,在异化没落的现代社会里,和谐、整一的象征艺术用一种形式的调和表现出肯定的思维,平和了人们反叛的欲望;而寓言艺术作为对没落现实的认识和批判,却以其忧郁性、破碎性、多义性把形式的不和谐推向了极端,引发人们的"震惊",唤起人们对破碎世界的自觉关注,从而以一种批判的姿态,清醒地正视、思索并否定异化的现实.  相似文献   

12.
《爵士乐》叙事话语中的历史观照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爵士乐》是一部历史小说 ,也是一部关于历史的小说。它不但以艺术的方式重写了一段美国历史———“哈莱姆文艺复兴” ,而且还承载着莫里森独到的历史观。破碎的人物形象、爵士乐创作技巧和不可靠的第一人称叙述 ,表面上看起来与历史没有任何关系 ,事实上 ,它们都被纳入了小说家的黑人话语叙事策略 ,并曲折地传递着小说家对历史的思考。  相似文献   

13.
中国荒诞文学是在西方荒诞文学的影响下形成和发展起来的 ,但两者在价值取向上有着明显的差异。由于历史条件、文化传统和地理环境的不同 ,西方荒诞文学具有人类寓言的特征 ,与具体民族国家的社会背景不构成特定指认的关系 ,而中国荒诞文学则具有民族寓言的特征 ,与中国的社会背景形成明确的特定指认关系。本文拟从中西文化交融和接受的方式的角度 ,对中西荒诞文学不同的价值取向及其产生的原因做出分析。  相似文献   

14.
讽喻作为一种修辞格已基本为学者认可,只是,各家对讽喻的定义与分类还有出入。有鉴于此,在综合考察各家见解的基础上,结合讽喻的运用现实,对讽喻重新做了较全面的界定,并且将分类标准与名称也做了校正,分为寓言和类寓言两类。在为讽喻下定义和探讨分类的过程中,较详细地辨析了讽喻与引用、比喻之间的关系。  相似文献   

15.
在西方哲学的路径里,"启蒙"似乎仅仅特指中世纪以来的"启蒙运动"或"启蒙思潮"。然而,如果打破这种特定的"启蒙"话语而拓展启蒙的视野,回溯柏拉图的"洞喻"和"线喻"并进行认真探究,则这两个比喻所相互映现的正是一种古典的"理性启蒙"观。那么在柏拉图的视阈里,为何启蒙,如何可能启蒙,启蒙具有何种特性,启蒙之人性究竟发生何种变化?以上诸类问题,正是本文需要梳理和阐释的基本内容。  相似文献   

16.
《神乌赋》自1993年出土以来,就备受学界关注,其主题思想学界有诸多见解。本文认为,《神乌赋》讲述了一个寓言故事,抒发了在乱世中仁者不被尊重的感慨,旨在唤醒世人对仁者的尊重,对礼仪的珍视。  相似文献   

17.
第九届全国少数民族传统体育运动会的开、闭幕式及其项目安排透露出少数民族文本的在场和缺席的悖论.文章对此加以研究,从多重角度进行了相关的分析和阐释,提出设如体育竞赛成为政治寓言的简单载体,民族文化的在场便会成为悖论式的缺席.  相似文献   

18.
比喻的表达形式多种多样 ,但构成比喻的基本语义格式是有限的。在比喻的基本语义要素中 ,作用词与被作用词概念溶合后的相似特征是一个关键因素。文章从比喻构成的认知基础入手 ,以比喻句相似特征这一语义要素在表达中的不同体现为契点 ,构拟比喻的基本语义格式 ,并对各种格式的特点作出分析  相似文献   

19.
纳撒尼尔·霍桑是美国经典作家,寓言体叙事是其作品中的基本叙事模式,对人性善恶的思考是其作品持久关注的主题.霍桑的寓言体叙事模式与其创作思想十分契合,他在丰富创新寓言体叙事艺术的同时,不断发展其创作思想,由清教传统走向人文主义.霍桑的叙事艺术与其创作思想相辅相成,二者的发展共同推动霍桑的文学创作走向成熟.  相似文献   

20.
汉代的赋体文学具有其独特的艺术思维方式.汉赋以象喻志,这是隐喻思维的标准流程.汉赋在内容上着力"体物",而"体物"的目的则是为了"写志",即通过摹写事物来抒发情志,这其实正是隐喻的方式.汉赋作为一种文学体式,在对隐喻方式的运用上可以说已经很成熟.汉赋大多采用假托的方式,实际上主要是艺术隐喻方式之一的借喻,也就是假借一个事物来表现某种情志.汉代的赋体作品,尤其是大赋作品,之所以在当时如此受到文人的厚爱并对后世文学创作产生巨大影响,其关键因素就是隐喻思维方式的被看重和广泛应用.同时,汉赋也采用讽喻的方式实现其隐喻价值.汉赋在艺术意象的创造上具有很高的隐喻价值.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