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路德维希·维特根斯坦(1889—1951)作为当代分析哲学的创始人,他的前后哲学始终贯穿着一条主线——对传统哲学的批判,这种批判最后集中于他对私人语言的驳斥。通过对维特根斯坦私人语言的三种区分和八种样式的解读,笔者认为:在对私人语言进行定义的方式中,前提性地蕴含了一种身心二元论的语言观:在这种二元论中,语言的作用就是指称对象,它起了一种奇妙的沟通两个平行世界的中介作用;在这样的框架里,“理解”一词的意思也必定是二元论的——说话人的语言在听者的心灵里引起的意义应当与说话人心里的意义一致;也只有在这种二元论式的“理解”意义上,在语言样式H(即维特根斯坦所定义的那种私人语言)中,由于语言指称对象是私人的内在感受——是严格私人的,而且独自使用该语言,这种语言才逻辑地蕴含了“另一个人不可能理解”。  相似文献   

2.
讲授哲学都要提到二元论.但是,将二元论作为专题来深入研究的却并不多,在理解上存在一些混乱;对二元论的评价也颇失公允.本文力图从欧洲哲学史上几种典型的二元论出发,对二元论哲学的理解和评价问题提出一些粗浅的意见.一、二元论哲学是在一定意义上割裂思维与存在关系的哲学学说关于二元论哲学,我国哲学界一般都根据苏联的罗森塔尔和尤金编著的《简明哲学辞典》,将其定义为:“认为世界有两个不分先后,互不相关,平行存在和发展的本原的学说”,并把笛卡儿认作这种哲学的典型代表.我认为,这种理解是大可质疑的.笛卡儿哲学,是一个以上帝、心灵和物质实体为对象的完整的形而上学体系,在这个体系中,有三个实体.从构成体系的逻辑顺序看,他在普遍怀疑的基础上,首先提出了“我思故我在”的命题,并以此作为他所  相似文献   

3.
萨特认为以往哲学家提出和回答本体论问题的方法,是把它与认识论问题联系起来,即把它当作主客体的关系问题,从而陷入厂各种形式的“二元沦”。而他却采用现象学的独特方法一扫几个世纪以来的传统哲学,“把存在物归结为一系列显示存在物的显现。这样做,是为了消除几种令哲学棘手的二无论,代之以现象学一元论。”‘’萨特认为这样一来,他就比现象学的奠基人胡塞尔更为彻底地发展了现象学,使他的现象学既超越了唯物主义,又摆脱了唯心主义。为建构这种现象学本体论他采用了三种方法:一、现象学还原法;二、意向性方法;三、直觉主义方…  相似文献   

4.
让·保罗·萨特是当代最有影响最卓越的哲学家之一,也是存在主义哲学的重要代表。他把人的问题作为哲学的研究对象,把人的自由当作他哲学的重要内容,并努力把它付诸于实践,终生致力于人类的自由、和平、民主和进步事业……。但是,萨特哲学如同他本人一样,常常引起人们的争议;许  相似文献   

5.
阿尔贝·卡缨认为:“文学从来都是形象的哲学。”这种看法完全适合于思想家让—保尔·萨特。萨特1974年8—9月在和西蒙娜·德·波伏瓦的最后一次谈话中说:“我要在提出我对世界的看法的同时,让我的文学作品或随笔中的人物,按照这种观点生活,我是在给我的同代人描述这种观点的。”可见,文学是萨特用来宣传自已的存在主义哲学的工具。1975年,米雪尔·贡塔问他最感兴趣的是什么,他的回答是:“政治和哲学。”事实上,文学不仅是萨特参加当代社会政治斗争的武器,也是他的存在主义思想得以广泛传播的重要媒介,萨特毕生对它怀有一种特殊的感情。波伏瓦在她的回忆录中曾这样写道:“他既喜欢司汤达,又喜欢斯宾诺莎,他拒绝把哲学同文学割裂开来。”(《一个循规蹈矩的女子的回忆录》)  相似文献   

6.
把哲学上的尖锐矛盾,化为情节上的激烈冲突,是萨特剧作的基本特点。因此,他的剧本既能引人入胜,又有哲理深度,向来为人们所叹赏。萨特的文学成就主要体现在戏剧方面。《苍蝇》是他的第一个剧作,也是他把自己的哲学理论和戏剧艺术完美结合在一起的一个典范。我想,如果能对它进行一番认真地剖析,对于研究萨特及其创作无疑是具有典型意义的。  相似文献   

7.
萨特的存在主义理论具有坚实的形而上学基础即现象学本体论。本文试图通过对"我思"、"自在之在"与"自为之在"的思想理路研讨来诠解这种本体论的构建和纲要,并以此说明萨特的现象学本体论已经改变了具有时间性、派生性的实体性本体观,而把"第一存在"仅仅作为万物显现的基础和"意义的激发者"。这种木体论不再坚持自亚里士多德以来西方哲学所惯有的本体性原则,而试图以一种非实体性非人格性的本体来消除传统哲学的二元论而代之以现象一元论。  相似文献   

8.
萨特的伦理学堪称西方伦理学史上建构主体伦理学的一次大胆尝试。萨特是以主体道德意志自由为基础来建构其主体伦理学的。要探讨萨特主体伦理学的堂奥,须首先了解其哲学基础。一、入学本体论是萨特伦理学的出发点萨特说:“本体论本身不能进行道德的描述。它只研究存在的东西,并且,从它的那些直陈是不可能引申出律令的。然而它让人隐约看到一种面对处境中的人的实在而负有责任的伦理学是什么。事实上,本体论向我们揭示了价值的起源和本性。”“存在的精神分析法是一种道德描述,因为它把人的各种计划的伦理  相似文献   

9.
萨特的人学观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萨特认为,哲学就是“人学”。他把“人”作为哲学研究的对象,值得重视,但把“人”归结为孤立的个人存在和主观意识,则使他滑向唯心主义。他从“人的存在状态”、“人生的体验”对人作了分析,说明人是虚无的存在,“恶心”是人生的体验和证明,表现了他的悲观主义。  相似文献   

10.
文章从现象学和存在论的一般出发,探讨了萨特“自在的存在”与“自为的存在”,进而考察了虚无、选择和自由等概念,认为萨特的自我意识是比较复杂的,他注重人的意志与情感,把哲学生活化,力图使哲学成为人生真理。但在方法上仍是形而上学的。  相似文献   

11.
本体论哲学在现代哲学看来已落入不可自拔的理论窠臼,成为被诘难的标靶和被遗弃的对象。然而,痛贬本体论哲学学科化的种种时弊并不意味着本体论哲学本身超越性意义的终结,更不意味着哲学致思的终结。在马克思哲学中,本体论思想是关于人的生存本性理解的形上视阈、本体论维度和哲学思维方式。马克思对传统本体论哲学进行了“整体的批判”,这种批判本身说明他的哲学包含本体论的思想和语言,否则他不可能彻底炸毁传统形而上学的神圣殿堂,真正走出传统形而上学的“怪影”。  相似文献   

12.
目的论是康德历史哲学中的一个核心理念,康德的历史哲学几乎建立在这一理念的设定之上.康德的目的论是一个消极性的理念,因此它无法解决康德历史哲学中的二元论.康德之后的德国古典哲学家如费希特、谢林和黑格尔鉴于康德历史哲学的二元论困境,将康德消极性的目的论转换成积极性的目的论,即将目的论实体化和主体化.费希特的“自我”、谢林的“绝对”以及黑格尔的“绝对精神”都是目的论的实体化的表现,他们从这种实体化的理念当中演绎出各自的历史哲学,从而产生了思辨的历史哲学.基于这样的考虑,可以说,没有目的论,就不可能产生思辨的历史哲学,我们应当重新看待德国古典哲学中目的论的历史意义.  相似文献   

13.
詹姆斯认为情绪反应是由身体引起的,这个理论从问世起就面临着质疑与批判。然而,如果把詹姆斯的情绪理论放到他的整个哲学框架中进行考察,即会发现情绪理论涉及詹姆斯对身体的独特思考,是通往詹姆斯身体哲学的道路。身体被詹姆斯设想为一个超越了心理—物理二元论的本源经验场,拥有和意识流/意识场相同的结构,具身的情绪是身体与周遭环境打交道的方式。詹姆斯同时认为伦理行为是一种高级的情绪性反应,他的具身情绪蕴含具身伦理的可能性,通过对其伦理行为的身体维度的研究将有助于加深对伦理行为本性的理解。  相似文献   

14.
《辩证理性批判》(以下简称《批判》)是法国当代哲学家萨特后期主要著作。萨特把他在该书中所主张的辩证法理论叫做分析性、探索性、客观地研究问题的“批判的辩证法”,标榜这种辩证法是唯一具有可能性和可知性基础的理论,并且用它来纠正所谓被“自然化,概念化和教条化”了的唯物辩证法。本文试图结合《批判》全书的内容和逻辑,通过以下几方面对“批判的辩证法”作较系统的考察。  相似文献   

15.
这本新的论文集并不是萨特的最好的著作。但它却是十分典型的,这和上面是同一个意思,因为平凡而兼才华,愚蠢而兼明智,陈腐而兼独创性,正是萨特的天才特征。他所做的有利-和不利于他自己的事情就是他涉及了如此广泛的领域。他写哲学、文学、艺术批评、社会、政治、人民——就象一个热中于使自己成为一切领域的业余爱好者的旧式文人一样。然而,正是这种把他所关心的事物和他的兴趣普遍化的质地,给了他的思想以一种特殊的现代的吸引力。实际上正是萨特的知识分子风度而不是他的信念形成了他那种牌号的现代性。他的始终即兴写  相似文献   

16.
二元论是西方哲学的基本理论思想之一,二元论思想也曾多次出现在西方文学作品中。劳伦斯是英国著名作家,由于他一生思想复杂多变,国内外的文学评论界对他的创作思想众说纷纭。但是如果用哲学的二元论思想分析他的作品,就会更深入地理解作者的思想。劳伦斯生长在工业革命的大历史背景下,社会变革和家庭背景让他认为:世界是由对立矛盾组成的。在完成自传体作品《儿子与情人》的过程中,通过反思自身经历,他的二元对立观点逐渐形成。但是,随着作家思想的成熟,劳伦斯的二元对立观逐渐转变成为“二元一体”的理论体系,说明作者最终超越了广义二元论的单纯的对立理论。  相似文献   

17.
二、哲学,方法,历时哲学,共时哲学及哲学家的联合与文化一体化哲学作为一种理智的学科和活动,一向追求的是,日益理解人类本性及人类本性得以展现的世界。这种活动本身深深植根于人类本性。而人类本性则是通过每一个人对他本人及其处境的一定理解形成自己的个人经历而认识的。人类情境象我们人类本性一样,也是多方面的。它由我们对自己以多种多样的方式与世界打交道的深刻需要的反应组成。我们把与世界的交往称之为经验。它们集中在特定的事物上——我们所爱的一个女人或男人;我们所栽的一棵鲜花  相似文献   

18.
马克思说:“任何真正的哲学都是自己时代精神的精华”。哲学是时代的需要和时代精神的理论表达。每一哲学都是时代的哲学,它满足它的时代要求和兴趣。马克思主义哲学充分反映了人类历史发展的根本变化。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灵魂是它的时代感,发展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第一步,是让它置身于时代的洪涛中。 马克思主义哲学不是一成不变的终极真理,而是处在不断变革和创新状态中,绝不因为它的革命性和科学性就不变革和不创新。恰恰相反,马克思主义哲学是比传统哲学更富有变革和创新性的哲学。纵观哲学史,以往的哲学家们却醉心于建立永恒的真理体系,总要去追求某种终极性质的实在,例如柏拉图的“至善理念”、亚里士多德的“不动的推动者”、黑格尔的“绝对精神”等等。这样就造成了传统哲学的矛盾本性,使它只能以体系更迭、派别更替的形式去实现变革和发展。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变革和创新首先表现在,它勇于突破和否定传统哲学对永恒不变终极真理的追求。它的变革和创新更富于自觉性。马克思是把自己创立的哲学奠定于自觉变革基础上的第一个伟大思想家,马克思看透了哲学的本性,深深懂得哲学只有不断地自我更新,才能保持同生活实践的紧密联系,使它具有无限的生命活力。因此他自觉地以理论与实践的统一作为哲学的最  相似文献   

19.
张载是宋儒中人性理论体系的重要奠基者,他的“天地之性”与“气质之性”的人性论,开创了中国古代人性论研究的新阶段。许多学者把张载的人性论定性为二元论,这种定性存在着内在矛盾,不便于顺畅地理解张载哲学。从太虚与气的关系,从天地之性是本然,气质之性是实然,变化气质使实然的气质之性返本于天地之性的人性一元论的视角去理解它,就能解决好这个问题。  相似文献   

20.
自由与荒诞,是萨特早在童年就深刻感受到的东西。萨特在自传中写道:"让.巴蒂斯特(萨特之父)的去世在我的一生中是件大事。它使我母亲重入牢笼,却使我得到了自由。"[1]在后来的自由哲学中,萨特极力强调人是绝对自由的,然而这种强调不但没有使人"自由",反而导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