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新时期的文艺创作,随着思想的解放、观念的拓展,出现了相当繁荣、活跃的景象,产生了许多真实而深刻地反映时代风貌的好作品。但是,也不可否认,近几年来,在文艺创作上淡化或失却了马克思主义辩证思想的指导,明显地表现在强调主体、忽视客体;强调主观、心灵,忽视现实生活;强调感情、感觉、忽视思想、理性;强调娱乐、消遣作用,忽视审美教育、教化功能,甚至出现了不要传统、不要理性不要生活等等错误主张。这里,仅就创作中的感情与理性、生活真实与目标感以及创作与党的政策的关系,谈谈个人的认识。  相似文献   

2.
随着中西方文化的交流,当代中国影视剧作品出现了魔幻现实主义倾向,不仅迎合了大众的心理需求,也完成了对常规喜剧影片创造手法的突破,使作品更具审美性、深刻性。研究这一现象对于研究中国后现代文化中影视作品的新特征意义重大。  相似文献   

3.
李玮 《江苏社会科学》2008,1(1):222-227
通过对二十世纪三十年代速写体产生和成熟过程的研究,可以发现文学发展中的"文体矫正"现象,即文体发展对于外力给文体带来的审美损害具有审美"矫正"的反作用。速写体为顺应政治文化环境而生成,"文体矫正"使其发展成为成熟的审美文体。速写体的成熟在一定程度上"矫正"了当时盛行的"思想大于形象"等反审美性的倾向,并对现代文学的发展具有多方面的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4.
当前关于文艺学研究转型的争论,归根结底是对于审美性这一基本原则的理解存在分歧。中西方文论中关于审美性的含义是不同的,西方文论中的审美性指向人的感性,因此认可日常生活的审美化取代文学的审美性研究;中国文论中的审美性强调理性和感性的结合,文学以其特有的理性精神成为审美研究坚守的阵地。这种审美性差异的形成在于审美性诉求的文化语境的不同。  相似文献   

5.
为什么美学所解释的审美经验与我们的实际经验很不相似?为什么美学所解释的艺术不像艺术家创造出来的艺术?美和艺术是心灵的一种生活,我们在这种生活中存在.我们在经验中得到了美和艺术,但在理论中失去了它们.一维特根斯坦在一次美学讲演时说:“美学是个大题目…….”美学的确应该是与真理、道德并列的大题目,它所要研究的问题也是人类文明生活的一个基本方面.但从实际的研究情况看,美学却是个小题目,因而被大多数哲学研究者所轻视.从研究规模上看,美学不像是个学科,倒像是某个专题.但在中国的状况似乎有些异常,有些人认为中国文化原本有着强烈的审美倾向,甚至认为这种审美倾向是中国文化的根本精神,其原因是中国由于“缺少宗教”,因此只能在审美追求中注入最高目的.按这种解释,审美活动应该是中国文化中最热烈的活动,但事实并非如此.这种解释包含着一个错误,即把“缺少宗教”做为一种理由.中国文化中确实缺少宗教,但中国并不因此而不完整,这就像人类没有长出三头六臂,但不因此就觉得缺少三头六臂.不存在的东西永远不可能是存在的东西的原因或理由.中国文化的审美倾向不见得是“根本的”精神,很可能是在儒家文化收敛心性的压力下所产生的一条放纵心性的精神出路,它意味着另一种精神生活,这对于美学  相似文献   

6.
论中西文化的泛审美主义与泛科学主义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中国文化偏于审美性而西方文化偏于科学性,甚至中国文化具有一种泛审美主义的倾向,而西方文化具有一种泛科学主义的倾向.这表现在中西的文字、哲学、法律、伦理、文学与文学批评的各个方面.但是在现代,中西又有双向融合的文化倾向.  相似文献   

7.
论杨献珍的实践美学思想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杨洪林  杨直 《江汉论坛》2004,1(7):42-44
杨献珍以辩证唯物主义世界观为指导,论述了文艺与哲学的辩证关系,强调要把审美创作方法奠定在马克思主义科学方法论基础之上,批评了把创作方法看成是单纯表现手法,把表现手法看成是纯粹技术问题的观点;坚持辩证唯物主义反映论,强调创作主体必须深入参加社会实践,正确处理审美创造中自由与必然的辩证关系,反对"绝对自由"的美学观和文艺创作中的主观主义、教条主义倾向;要求正确把握审美创造主体的美学素养和创造技法的辩证关系,强调要提高美学修养、艺术地反映社会生活;坚持审美创造合规律性与合目的性的统一,以此作为文化工作者的审美价值取向,用优秀的文学艺术作品为人民群众服务,为社会实践服务,反对"为艺术而艺术"的倾向等等,从而形成了他比较系统的实践美学思想.  相似文献   

8.
新理性精神与文学理论   总被引:20,自引:0,他引:20  
西方现代社会中出现了理性精神的危机,中国也产生了理性精神失落的现象。因此,中国现代文化建设和文学理论建设,必须重建理性精神,即克服旧理性弊端的新理性精神。新理性精神应该具有现代性、新人文精神和交往对话精神等内涵。  相似文献   

9.
在充分重视艺术欣赏的感性活动本质的前提下,杜夫海纳非常强调理性因素的作用.他清楚地阐述了理解的不同阶段及其在审美知觉中的具体作用及作用方式.他认为审美知觉中存在一种特殊的思考-依附性思考,这一理论为审美直觉的突发性提供了新的理论解释,这是他具有创造性的地方.总体上,他的审美知觉中的理性因素显示出非主导性的特征,从而印证了审美活动是一种积极能动的感性与理性相统一的活动.  相似文献   

10.
身体美学的一个当代案例   总被引:9,自引:2,他引:7  
刘成纪 《中州学刊》2005,(3):247-248
20世纪90年代以来,身体美学开始引人关注.这一课题的出现,与以下背景相关,即:在后工业时代,人越来越丧失其精神性,由理性主体蜕变为物质和欲望主体,而身体则成为这种新型主体的直观表现形式.与此相关,当代大众文化基本上是一种围绕身体建构的文化,其主题是欲望,其价值是身体性愉快,其实践是按照美的规律对人体进行技术再造和改装.本文论及的"人造美女"现象,应属于当代审美文化中的身体实践问题.  相似文献   

11.
惠雁冰 《人文杂志》2008,(1):123-128
当前,"样板戏"研究逐渐走向多元,学理性批评正在成为研究的主流.但在研究的过程中,由于各自审美取向、价值尺度与方法观念的偏误,致使呈现出感情控诉、机械援引、妄加臆测的基本倾向,并在"样板戏"的生成史考察、艺术成就透视、内涵秩序界定及回潮现象研究方面,产生了种种误读与误解.廓清与拓展"样板戏"研究的基本思路是建构整体性的视野,即只有把"样板戏"置于40年代以来中国特殊的政治文化语境中,置于无产阶级革命文学经验的生成关系中,置于中国戏曲现代化的构想与探索的艰难里程中,置于中华民族审美传统与民族文化心理结构的独特图式中,有关"样板戏"的产生语境、生产机制、艺术表现,包括其衰亡与重现等一系列问题才能得到切实的解答.而且,对"历史观"、"集体写作"、"英雄形象纯洁性"等"样板戏"的基本创作理论在价值认定上也应当适度厘清.  相似文献   

12.
大众审美文化日益深入大学校园,对大学审美文化起到了举足轻重的影响。一方面,大众审美文化的商业性、通俗娱乐性和复制性对带有精英、理性、高雅等特征的大学审美文化起到了消解作用;另一方面,大众审美文化推动大学审美文化向多元化、社会化、普及化发展。  相似文献   

13.
文化误读中的证同审美效应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文化误读作为世界文化交流中经常出现的一种文化现象,不仅影响着人们对异域文化的解读,而且直接影响到人们接受异域作品时审美效应的走向.证同审美效应就是在文化误读中出现的特殊审美现象.它是接受主体借异域艺术符号来抒本民族之情的一种"先得我心"的审美心理反应,也是主体对于异域文化的硬性同化过程.这种证同审美效应与共鸣效应有着本质不同,它主要表现为某一民族从异域作品中所获得的独特审美认同感,因此,我们不可以把证同效应与共鸣效应混为一谈.  相似文献   

14.
学界在汉族与非汉族交往研究中曾有“涵化即汉化”的倾向,而此观点大有可补正之余地。民国以后,异地汉族迁入位于彝族聚居区的老寨子村。在彝族文化的影响下,其文化产生了“彝化”现象,形成了异于汉文化核心的边缘区。本文以藏彝走廊中金沙江、西溪河并流处的金阳县老寨子村为调查点,回溯了当地汉族的源流,探索了其文化被彝化而形成边缘的过程,据此分析了汉族被彝化的程度、原因等,强调了边缘之为边缘,而非异文化的观点。  相似文献   

15.
伴随着文化研究的浪潮,叙事学也经历了文化研究或"文化叙事学"的历程."文化叙事学"的构想尽管不无合理性,却并没有产生有效的研究成果,仅在叙事学的"文化分析"与"文化与历史叙事学"中得到了回应.这里提出叙事学的审美文化研究,并就其研究对象、方法、角度以及学科关系等方面做了探讨.它力图摆脱传统经典叙事学所关注的纯粹形式层面的研究,将形式与语境、历史、文化、审美判断和审美价值意义等多方面的要素关联起来,在叙事学的基点上,强调对对象的审美研究和价值判断,既关注对传统优秀中外叙事作品的研究,也充分关注当代各类叙事作品的研究,从而展现叙事学研究的当代性.  相似文献   

16.
杨献珍以辩证唯物主义世界观为指导,论述了文艺与哲学的辩证关系,强调要把审美创作方法奠定在马克思主义科学方法论基础之上,批评了把创作方法看成是单纯表现手法,把表现手法看成是纯粹技术问题的观点;坚持辩证唯物主义反映论,强调创作主体必须深入参加社会实践,正确处理审美创造中自由与必然的辩证关系,反对“绝对自由”的美学观和文艺创作中的主观主义、教条主义倾向;要求正确把握审美创造主体的美学素养和创造技法的辩证关系,强调要提高美学修养、艺术地反映社会生活;坚持审美创造合规律性与合目的性的统一,以此作为文化工作者的审美价值取向,用优秀的文学艺术作品为人民群众服务,为社会实践服务,反对“为艺术而艺术”的倾向等等,从而形成了他比较系统的实践美学思想。  相似文献   

17.
试论近代西方社会契约理论及其意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随着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建立和发展,契约关系在社会生活中的作用越来越明显地反映出来。契约现象不仅是一种经济现象,也是一种文化现象。我们重视研究现实生活中契约现象时,自然涉及到怎样理解和评价近代西方社会契约理论这一问题。无可非议,近代西方的契约理论将国家的产生视为契约的产物,这种学说把问题看得过于简单,它歪曲了国家产生的真实起源和本质。但过去我们过多地从这个方面分析问题,而对这种理论蕴含着的其他方面深刻的历史进步性则谈论得较少,我们有必要在这方面做些探索。一、近代西方社会契约理论透视追溯近代西方…  相似文献   

18.
晚清小说审美理论的发生,与同时期文学制度的变化密切相关.晚清见证了一个重要的社会文化现象:现代意义上的具有自主性的小说场的出现.正是这一文学制度方面的深刻转变,促成了小说审美属性的发现.不论是小说场日益强烈的自主性诉求,还是小说场内不同群体间争夺场域合法性的论争,都强力地推动着人们对小说独立审美性质的强调,这种强调最终导致了"纯文学小说"观的产生.  相似文献   

19.
关于中国美学史研究的对象与方法问题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就中国美学史研究的各种方法与现代化问题进行深入浅出的论证。文中指出目前研究中国美学史的方法可归纳为四种:文艺思想与哲学思想渗透法,审美范畴、审美命题系列法,审美文化起源法与文艺思潮衔接法,审美文化与审美思想印证法。 在论述中国审美文化的特殊性时,作者指出感悟中国审美文化之形象时,往往产生言不尽意、言不逮意的矛盾,即文本与解构的矛盾。 本文认为中国美学的特殊价值在于系统性与体系性、系统性与感悟性、鉴赏式与品评式、人物性与个体性。  相似文献   

20.
当前中国审美文化主要受到消费主义、后现代主义和网络文化三大思潮的冲击和影响.消费主义文化过于重视文化的商品属性和商品价值,而忽视了文化的审美属性和人文属性,使审美文化回归感性生活的同时又在挪用与改造中使其走向浅薄与庸俗;后现代主义在消解专制主义、一元主义的同时也消解了文化价值建构的基础和可能性;网络文化张扬个性自由,悬置人文理性,使审美文化缺少应有的价值判断.我们必须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来克服和纠正这些消极负面影响,发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所具有的积极导向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