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1 毫秒
1.
晚清中国人走向世界的一次盛举:1887年海外游历使初探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1887年清政府通过考试选拔,派遣12名游历使分赴世界四大洲二十多个国家进行为期两年的游历考察。游历使们撰写了几十种外国调查研究报告和海外游记。这是19世纪80年代中国人走向世界的一次盛举,对中国人认识世界、学习西方、推动改革和促进中外文化交流都有一定积极意义,可是国内至今尚未见对此事的专题研究。本文根据各种游历使著述及档案、报刊、日记等史料,对其进行初步的见证,研究和探讨。  相似文献   

2.
杜威一生访问过许多国家和地区,对世界教育有着重要的影响。但他对中国的访问历时最长,对中国教育的影响也最大。在1919年至1921年的两年多时间里,杜威在中国广泛游历,巡回讲演,传播实用主义哲学和教育思想,受到的欢呼和赞赏简直无以复加。但是,无论在美国还是在中国,对杜威在中国的活动以及他对中国教育的影响所作的评价历来有着不同的认识和态度。本文试图对美国和中国、历史和现实中有关杜威对中国教育的影响的诸多评价作一梳理并提出自己的看法。  相似文献   

3.
中国古代的商人、学者、僧侣和外交使节经常赴南亚游历、访问,並对南亚各地进行了各方面的观察,留下不少珍贵的记载。元代的汪大渊就是这些旅行家中的一个。他是江西南昌人,字焕章,生于十四世纪初,曾两度附舶浮海,从琉球群岛到非洲海岸,游历数十国、记其见闻,撰成《岛夷志略》一书。书中记录了各地的自然环境、风土人情、农工商业、政治文化等情况,资料之丰富与可靠性,素为后人重视。其观察重点虽是东南亚,但对南亚地区的记述也颇周详。本文拟就其南亚旅行路线作一考证,并对其有关南亚的记载作一评价。  相似文献   

4.
以近代来华西方人记述中国环境变化的文本为中心,选取若干典型案例,对其传播方式、途径、受众以及对中外的影响程度分别作了考察。翻译是此类记述传播的主要途径;在传播介质上,除文字印刷品之外,照片、图片等的重要性同样不可低估。有留学背景的林学家、农学家等既是主要受众者,也是重要的传播者,这与他们在语言方面的优势密不可分。研究认为,此类记述不但是西方人了解中国环境的重要渠道,也是中国国内学者认识本国环境的重要信息来源。更重要的是,这也是西方近代自然科学知识在中国传播的一种特殊方式。  相似文献   

5.
冥府游历是东西方文学中常见的神话母题. 无论是在古希腊人天真的叙事中,还是东方人古老的传说中,英雄上穷碧落下黄泉的故事俯首可拾. 古希腊神话史诗《奥德赛》和中国明代神魔小说《西游记》中都有相似的英雄冥府游历情节,通过对东西方英雄相似的冥府游历故事进行跨文化比较,可以看出中华文化海纳百川,从来就不是闭关自守、故步自封的,我们也能更加深刻地认识到五千年生生不息的中华文化的精髓.  相似文献   

6.
1997年10月,由“世界青少年组织”与“拉丁美洲青少年生存状态及其保护学会”共同主办的“国际网络青少年论坛”会议在巴西萨尔瓦多市召开,一位身穿旗袍的中国学生站在报告席上向大会作(《当今中国青少年的生存状况及其对未来的展望》的报告。这位作为中国5000万中学生的唯一代表,就是南京外国语学校的学生会主席李娜。有关李娜的报道详见《闯上国际论坛的中国女生》一文。  相似文献   

7.
利玛窦的《利玛窦中国札记》对明朝末年中国的物质、制度和精神层面的文化进行了较为真实客观的记述和评价,认为当时的中国人具有和平知足、尊师敬老、愚昧虚骄、封闭多疑等特点。他的独到见解和真知灼见对于当今的中西文化交流,对于我们更好地认识自己,塑造良好的国家民族形象都具有积极的启发、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8.
明朝人突破以往主要由中国古代官方政府垄断记述日本的传统格局,纷纷私撰记述。其数量之多,所述范围之广,远远超过了以往任何一个时代。由此反映出明朝人对日本认识、了解的内容从广度和深度上都达到了前所未有的程度,进入了中国古代认识、了解日本的一个新的时期。然而,由于中国古代华尊夷卑的理念以及明朝本国综合国力强大等因素的影响,明朝人对日本的了解、认识也还是存在不少的缺陷,具有一定的局限性。  相似文献   

9.
《通航一览》修撰于19世纪50年代,是德川幕府官修的、带有史料集性质的日本对外关系史文献。该文献中,有关中国浙江对日交流的记述有4卷,涉及了“浙江的地理重要性”“浙江地方官员的对日交涉”“在日本传道授业的浙江人”“海上救助”等多个领域,所涉史事多集中于17、18世纪。该文献既述史事,也辑录史料,对于了解、认识明末至清中期浙江与日本交流的历史具有一定的史料价值。  相似文献   

10.
:2 0 0 0多年前《内经》对医学心理学作了丰富多彩的记述 ,本文就《内经》中有关医学心理学问题从生理、病理、诊断、治疗和预防 5个方面作了初步探讨。《内经》对医学心理学认识在世界医学心理学史中居最前列 ,认真整理和挖掘《内经》中有关医学心理学方面资料 ,对建树具有我国民族特点的中国医学心理学具有十分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1.
外国诗歌的译介时中国新诗的产生起到了助推器和催化剂的作用.鲜为人知的中国近代第一批外交使臣"张德彝"们所做的前期诗歌译介工作,对后世中国新诗的萌发提供了可贵的探索借鉴经验.借助英诗汉译,早期诗歌的译者们对相应诗式诗形的寻求和尝试,在一定程度上激活了汉语诗歌传统中可用的资源;其译诗本身也成为一种准创作,在不少方面成为新诗创作的萌芽和先声.  相似文献   

12.
印度作为一个与中国一样正在崛起的新兴发展中大国,又是与中国为邻的南亚强国,在其"有声有色"的大国外交及周边外交中,均不同程度地体现出对中国因素的关注和有效运用。中国因素对印度外交关系的影响主要体现在不断升温的印美关系、印俄关系和印度以"东向"政策为主导的亚太外交等方面。印度对外关系中利用中国因素并影响其外交决策是由地缘政治、历史、现实、中巴友好以及印度自身等多种因素促成的。虽然印度外交中有利用中国因素制衡中国的一面,但在今后发展中印关系时应理性对待印度对外关系中存在的中国因素,尽量减少印度利用中国因素对中国可能产生的消极影响,使中印关系朝着更加良性的方向发展。  相似文献   

13.
集中体现在郑和下西洋的明初海外政策,其核心是朝贡制度和海禁政策.郑和下西洋的动机,既是为了营造"万国来朝、四夷咸服"天朝"的气势,也是中央集权政府打击东南沿海民间贸易和海上流民的措施.其结果是"倾国力"进行的"下西洋"活动因国库告罄而无力继续."厚往薄来"的朝贡贸易随之烟消云散,宋元时期国人方兴未艾的海外拓殖也为之中断.明朝政府也因此背向海洋,继续维持海禁政策.中央政府对东南沿海人民的海外拓殖事业的敌视,是明清时期国人海外贸易与移民扩张的最主要障碍,它使中国多次丧失向海洋发展的机会.  相似文献   

14.
中朝图书交流探微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早在东晋时期,中国图书已流入朝鲜半岛,唐以后,经宋元明清,规模不断扩大。图书交流以儒家经书及其他诸子百家书籍、佛教经典、医药典籍及有关验方等种类为主。交流方式多种多样,有中国王朝赐书、朝鲜古国主动请求赐书,朝鲜使者、留学生、商人在中国购书,中国商人贩运汉文书籍到朝鲜半岛诸国等形式。国家统治的需要、"好学君主"积极的图书政策、两班官僚和在野读书层的欲求等诸种因素,促使了中朝图书交流的盛行。  相似文献   

15.
华文教育在美国已有一百多年的发展历史,从萌芽、发展到振兴,走过了早期私塾教育、新式华侨教育和当代华文教育三个阶段。到了20世纪90年代,华文教育出现了一片欣欣向荣的景象,中文学校的数量和学生人数都有很大的增长,并逐渐地溶入到美国的主流教育体系中,成为最大的几种外语之一。进入21世纪,华文教育将保持这一强劲的发展势头,在融入美国主流教育体系的同时而趋于当地化。  相似文献   

16.
第二次鸦片战争后,洋务运动兴起。清政府建立外交机构;开办同文馆;派遣留学生;兴办机器制造工业;设立译书局翻译西书;……当时的这些重大政策调整和举措,导致人们的思想观念发生很大变化;由卑洋、拒洋,转而学洋、通洋。其时创办的众多报刊又对文学作品(包括雅俗共赏的小说)产生广泛需求。于是,此前仍保留着古代传统面貌的小说理论批评发生新变化,开始引进、借鉴西方小说理论。  相似文献   

17.
谭其骧先生是我国杰出的历史地理学家,是历史地理学科主要奠基人和开拓者之一。他从20世纪50年代开始倾注30余年心血主持编绘的《中国历史地图集》,以其内容之完备、考订之精审、绘制之准确赢得了国内外学术界的高度评价。在处理历史上的民族关系、中外关系和疆域边界等问题上,他始终坚持在尊重历史事实的前提下,努力做到有利于国家统一和民族团结。他所确定的关于历史中国、中原王朝、边疆政权、非汉族政权、地方政权、自治地区之间关系的原则,对于中国史、民族史、中外关系史、中国历史政区地理等学科的研究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8.
善书(或称劝善书)是一种劝善戒恶的书籍,在中国传统社会曾经广为流传并产生过深刻的影响。与此相关,对中国善书的研究较早得以展开,并取得了相当丰富的研究成果。大致而言,20世纪以来的中国善书研究在中国大陆、港台地区、日本学界及欧美学界有不同的问题意识和学术关怀,并逐渐形成了三种主要研究路径:宗教史、思想史和社会史。梳理近百年来中国善书研究的学术史脉络,有助于进一步推进中国善书研究,亦即可以看到中国善书研究的三种可能走向,包括书志学的继续推进,横向的社会史视野和纵向的思想史视野。正是在这个意义上,中国善书研究仍有很大的学术空间。  相似文献   

19.
所谓版权,亦称著作权,是指著者及其他著作权主体,依照法律规定,对文学、艺术和科学技术等作品所享有的各项专有权利。著作权作为一种无形财产权,是知识产权的重要组成部分。清末时期的涉外版权纠纷问题,是中国涉外知识产权纠纷最重要的原初形态之一。关于该问题的研究,以往学者  相似文献   

20.
邢爱芬 《国际论坛》2011,(4):44-49,80
近年来海外中国公民人数激增,与此同时,他们所面临的风险也日趋复杂多样。加强对海外中国公民的领事保护不仅是外交工作的重大职责,也是中国国力增强的体现。当前海外中国公民保护的主要问题是缺乏完整统一的立法,2009年11月9日《中华人民共和国领事工作条例(征求意见稿)》(简称《意见稿》)是我国进行领事保护立法的初步实践。该《意见稿》有其重要价值,也存在明显不足。顺应时代要求,更新外交观念,借鉴国外先进经验,建立健全海外中国公民领事保护立法是当前我国领事保护工作的当务之急。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