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7 毫秒
1.
王寅  冯旭  银兴 《民族学刊》2022,13(11):41-48, 146
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是实现国家统一之基础、加强民族团结之根本、提振民族精神之灵魂。厘清河西走廊在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过程中的生成过程,把握河西走廊之历史定位,统筹规划和认识河西走廊在促进民族团结、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中的重大战略支撑作用,有助于在新时代战略框架下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推进民族团结进步事业,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新时代铸牢河西走廊民族共同体意识必须切实全面加强党的领导,深化民族团结教育;强化地区经济互助,守正创新发展特色;深化爱国统一战线,强化思想政治引领;加强民族文化交流,增进民族文化认同;完善民族法治建设,依法治理民族事务。  相似文献   

2.
《民族大家庭》2023,(3):22-23
<正>党的二十大报告中指出:“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主线,坚定不移走中国特色解决民族问题的正确道路,坚持和完善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加强和改进党的民族工作,全面推进民族团结进步事业。”近年来,湖北省五峰土家族自治县坚持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主线,全面贯彻党的民族宗教工作方针政策,不断巩固“全国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县”创建成果,积极引导全县人民全面构筑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凝心聚力,抓铁留痕,成效显著。  相似文献   

3.
<正>湖北省恩施市施州民族小学是全国民族团结进步创建活动示范学校,湖北省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宣传教育示范学校,湖北省民族文化进校园十佳示范校。近年来,该校紧扣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主线,通过党建铸魂、文化浸润、实践锻炼等措施,深入推进青少年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工作。  相似文献   

4.
党的二十大强调“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是推进党和国家推进民族工作高质量发展的主线,也是党的民族理论发展的时代新高度。黑龙江省各族群众牢固树立休戚与共、荣辱与共、生死与共、命运与共的共同体理念,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全同推进民族团结进步事业,打造嵌入式社会结构和社区环境,提升依法管理民族事务水平,坚决守好祖国北大门,构筑起坚固的新时代祖国北疆民族团结进步示范长廊。  相似文献   

5.
《中国民族》2023,(10):28-29
吉林省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加强和改进民族工作的重要思想,从青少年教育引导、城市社区机制建设、民族村寨规划发展、民族团结进步创建等多个层面,实施筑基和提升系统工程,将其纳入《吉林省“十四五”民族团结进步事业规划》,通过打点、连线、铺面的方式,实现有形有感有效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将中华民族共同体理念根植于各族干部群众心灵深处,扎实推进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吉林实践。  相似文献   

6.
民族团结是我国各族人民的生命线,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是民族团结之本,当前“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民族工作之纲指明我党新时代民族工作的内涵。鉴于以往培育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研究中,缺乏对实践经验的深刻认识,逐渐与新时代民族工作新要求相脱节,因而在此基础上,本文引入常人学研究方法,以民族干部为研究对象,深入解剖民族干部的日常活动,从行动的权宜性、场景性、索引性和反身性及可说明性出发,说明民族干部对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启发作用,以此分析我党推进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培育的基本规律,并在“一般”和“特殊”的双向理解中,完善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培育方式。  相似文献   

7.
<正>湖北省孝感市着力探索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实践路径和有效举措,注重“聚焦抓工作大格局构建,增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推动力;聚焦抓路径载体拓展,增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影响力;聚焦抓重点工作推进,增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落实力”,推进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工作实操化、实践化、实效化,实现了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工作新提升。2022年6月,孝感市民宗委在全国民族团结进步创建工作经验交流视频会上介绍孝疆交融创新发展的经验做法。  相似文献   

8.
<正>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指出,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主线,坚定不移走中国特色解决民族问题的正确道路,坚持和完善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加强和改进党的民族工作,全面推进民族团结进步事业。近年来,湖北省五峰土家族自治县在民族工作的生动实践中,紧紧把握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这条主线,团结带领各族群众围绕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总目标一起来想、一起来干,让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号巨轮乘风破浪、扬帆远航。  相似文献   

9.
陈坤  唐加军 《民族学刊》2023,14(3):33-40, 145
从理论上看,民族团结与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是两个既有边界,又有着深刻内在逻辑联系的重要概念。两者在概念、价值理念上有所差异。同时,两者又相辅相成、相互促进。民族团结的“和”是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合”形成的基础,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是民族团结的高级阶段。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作为高一级的团结层次,对民族团结有着更大的制约性和更强的影响力。促进民族团结和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核心要件具有内在一致性。“和”与“合”相统一,体现着新时代中国共产党在民族问题认识上的一种深化,从而在民族政策上的一种反映。新时代的民族工作要以“合”为引领,坚持一体的主线和方向;要以“和”为基础,在实现民族团结的过程中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相似文献   

10.
<正>湖北省荆州市坚持以党的二十大精神为引领,认真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加强和改进民族工作的重要思想,“四措并举”全面推进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宣传教育走深走实。举措一:统筹推进,“三级”联动抓宣传建立三级联动机制。荆州市先后下发《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主线推进新时代荆州民族工作高质量发展若干措施》《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宣传教育实施方案》《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宣传教育月活动方案》《荆州市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宣传手册》,省市县三级联动,统筹推进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宣传教育。  相似文献   

11.
少数民族习惯法对国家法制现代化建设的作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在否定法制现代化即用欧美国家法律制度全盘取代传统法律制度的同时,也指出了“国家法律至上”的理念绝对化的缺陷。在多民族国家应肯定少数民族习惯法对国家法制现代化的积极作用。在此基础上,文章进一步论述了少数民族习惯法与国家法的区别,揭示了国家法相对于少数民族习惯法所存在的跨地域性、跨民族性、概括性、超前性、高成本性以及难以有针对性地及时、有效解决少数民族地区的一些具体问题等特点。  相似文献   

12.
少数民族习惯法对西部民族地区小康社会建设具有不可忽视的促进或制约作用。为了切实保障西部民族地区小康社会建设的顺利进行,在民族法制建设过程中,少数民族习惯法应得到充分重视。  相似文献   

13.
被誉为"东方经验"的调解制度在中国具有源远流长的历史传统,作为现代法治的有机组成部分,体现着现代法治基本人文价值。本文在调解概念界定及其特征分析的基础上,将调解制度置身现代社会变革的大背景下进行思考,从多角度阐述了调解制度的复兴原因及其价值体现,认为随着社会转型的完成、社会理性的成熟、法律与社会的磨合、社会自治的提高,社会自我消解纠纷机制将逐步形成,其解决纠纷的有效性也将不断提升,社会对调解制度的价值,对其功能的评价与期待,也会慢慢发生转变。  相似文献   

14.
李良品  葛天博 《民族学刊》2022,13(3):5-11, 138
中华民族共同体建设既是各民族的权利,也是各民族的义务。民族地区乡村振兴是中华民族命运共同体认同的物质文化基础,为之提供法治建设是中华民族共同体建设进程中破解民族问题、推动各民族地区从“自我意识”转向“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重要法治建设。《乡村振兴促进法》的颁布实施,有利于规范、强化民族地区乡村经济社会发展,巩固精准脱贫成果与乡村振兴有效衔接,体现了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与中华民族共同体建设之间的法治关系、法律维度与建设进路。  相似文献   

15.
中国共产党第三代领导集体关于民族及其发展规律的理论的基本观点包括民族有其产生、发展和消亡的客观规律,其过程是一个漫长的历史过程;社会主义时期是各民族繁荣兴旺的时期,民族特点和民族差异将长期存在;多民族的存在是我国的基本国情,等等.  相似文献   

16.
侗族地区林权纠纷是指发生在侗族地区的公民与公民之间,公民与法人和其他社会组织之间涉及林业民事权利义务争议的各种纠纷。这些纠纷具有普遍性、多发性、广泛性,情节复杂,法律后果严重等特点。侗族地区林权纠纷发生的原因有许多,其中一个重要的原因是林权改革导致的利益冲突,要解决这些纠纷和矛盾,除了要适用国家法之外,还必须利用侗族习惯法。侗族习惯法在解决林权纠纷中仍起到国家法不能替代的作用,利用好这些习惯法,对促进侗族地区的林权改革与和谐稳定是大有裨益的。  相似文献   

17.
神判是一种古老的人类学现象 ,也是一种古老的法文化现象。在原始法的产生和发展过程中 ,神判与原始“公法”、“私法”两个方面的许多形式都有密切的关系。本文从法人类学的角度出发 ,结合对原始宗教与习俗的理解 ,通过对神判与诸如原始献祭、放逐、杀戮、赔偿、仪式等早期习俗之间关系的研究 ,对神判中隐喻和凝聚着的早期法的原始含义进行了深入的解释 ,进一步从“公”与“私”两个方面揭示了早期原始法在历史演进中的某些特点  相似文献   

18.
论藏族习惯法的法哲学基础——以玉树部落制度为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藏族习惯法作为藏族法文化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有其深厚的法哲学基础,作为地方性知识它至今在藏族地区调整社会关系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民族多元与法律多元要求我们必须正视藏族习惯法的生成及运作机理,从藏传佛教中探寻藏族习惯法深厚的社会基础,从理性--建构理性主义--进化理性主义的思路中理解其赖以立基之土壤和存在的法哲学意蕴。  相似文献   

19.
宪法监督视野中的《民族区域自治法》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宪法和民族区域自治法对民族地区来说,具有共同性。作者试图利用宪法监督的研究成果,把民族区域自治法的监督问题纳入到宪法监督的视野,对民族区域自治法的监督体制提出自己的设想。  相似文献   

20.
弄清宗教组织这一概念的内涵和外延,是研究宗教组织的法律地位及其财产权性质之前提.本文从宗教学、社会学和法学等不同视角对宗教组织的内涵与外延作了探讨.通过比较认为财产法意义上的宗教组织只能是指那些实际拥有一定财产和经费的宗教组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