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53 毫秒
1.
翻译家穆木天经历了从"看不起翻译"到"翻译或者强过创作"的翻译观念转变,一生坚守着为青年、为人民、为新文学的翻译目的,提出了"读破原作"、"忠实原文"的翻译方法,推崇"直接翻译"的翻译策略。  相似文献   

2.
"翻译文学"这一概念在翻译理论和比较文学研究中占有重要的地位,但"翻译文学"在英译名上的混用却表明学界对"翻译文学"的本质还缺乏足够的了解。"翻译文学"不同于"文学翻译"在于"翻译文学"侧重于对作为既定形态的具有文学性的译作本身的研究,因此英译名translated literature更能反映出"翻译文学"的本质内涵。  相似文献   

3.
"翻译腔"是影响英语专业学生译文质量的主要问题之一,同时也是影响翻译教学效果的主要问题之一.文章通过探讨不同翻译家们对于"翻译腔"的定义,结合翻译教学经验,并引用学生翻译实践中的丰富例证,详细探讨了英语专业学生翻译实践中的"翻译腔"现象的具体表现及其产生的原因,并提出减少和克服"翻译腔"的具体对策.  相似文献   

4.
由于受到传统翻译理论以及实践的影响,传统翻译教学中存在以脱离具体语境的、缺乏真实性的范例操练为主要教学方法的问题。以往的翻译理论对翻译教学实践的影响很大。从伦理的角度来看,传统翻译教学在翻译主体、翻译素材和翻译教学方法方面均存在不足,为此应以学生和教师作为翻译教学的主体,平等对待翻译实践与翻译理论,同等注重文学翻译和实务翻译。翻译教学应借鉴或采用"脑风暴法",也叫"工作坊法",以解决翻译教学中"谁在参与翻译教学""翻译教学以什么为素材"以及"如何进行翻译教学"的问题。  相似文献   

5.
从规范性翻译的不足入手,说明描写翻译研究出现的必然性,介绍了描写翻译研究的起源和定义,探讨了描写翻译研究的两个观点:翻译的"不完整性"和"任何翻译都经过了译者不同程度的操纵",以及描写翻译研究的两个原则:"相互依赖原则"和"功能优先原则"。指出了描写翻译研究的价值。  相似文献   

6.
本文以"零翻译"概念提出的理论依据为基础,通过区分"零翻译"与"不译"、"不可译",并界定若干"零翻译"形式.结合当今流行语发展及其各种译法,探讨跨文化视角下,"零翻译"在流行语翻译中的优化应用,以辩证的视角回应当前对"零翻译"的某些质疑.  相似文献   

7.
中国翻译史上曾出现过三次翻译高潮,每次均对当时的社会产生巨大的推动作用.其中晚清翻译译作虽多,却因普遍对原文"不忠"而饱受诟病.不少论者借用西方理论来解释这种现象,只看到中国翻译对于西方翻译的"共性"部分,却忽略了对中国翻译活动中"个性"因素的研究.晚清翻译之所以"不忠",有着其历史必然性,翻译传统在其间扮演了重要的角色,译者的翻译选材和翻译策略都受到翻译传统的影响.  相似文献   

8.
文学翻译中所讨论的"形似"与"神似"的问题在科技翻译中也存在。科技翻译应分两部分来考虑翻译原则:一部分是除核心词语以外的部分,这里基本不用考虑"形似"与"神似"的问题,译文只求"准确,易懂"。另一部分是核心词语的翻译,即新出现的科技词语的翻译。翻译核心词语的时候,译者应该尽量争取做到译文与原文不仅"形似",而且"神似"。  相似文献   

9.
语言的多元性和语言文化的差异性决定了翻译的绝对等值难以做到。异化翻译是一种尊重差异的翻译策略,而非主张一成不变地复制原作。文中就汉英翻译中的"异化"与"归化"策略进行探讨后得出:作为翻译策略,"异化"与"归化"两者各有长短,也都有存在的必要,过分强调"异化"或"归化"均有失偏颇。翻译研究要做到百花齐放,百家争鸣,就应该多一些包容,让各种翻译研究方法同台竞技,从而促进翻译理论研究的繁荣兴旺。  相似文献   

10.
方重作为20世纪翻译领域中具有国际影响力的学者,在文学作品翻译方面有其独到的见解。方重翻译思想主要涉及四个方面:文学翻译应与研究相结合;诗歌翻译主"意译"和"意美";实现译者的"心灵翻译";重"朗诵"之于文学翻译的作用。方重翻译思想对翻译实践,尤其是文学作品翻译实践具有较强的指导意义,为文学作品翻译提供了既忠实于原著又切合具体实际的思路、方法和途径。  相似文献   

11.
《呼啸山庄》中希刺克利夫形象剖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呼啸山庄》中的希刺克利夫看起来象一个无情的、冷酷的、充满了仇恨与敌意的魔鬼或野兽。事实上,象其他人一样,他也是一个有感情的人。他所做的一切都出于对凯瑟琳不朽的爱情,而他的疯狂则是他那变得冷酷的被扭曲的心灵的反映。通过这个人物的塑造,小说揭开了资本主义的面纱,揭露了当时社会压迫和剥削的本质。  相似文献   

12.
“信”的问题是中西翻译理论所共同关心的核心问题。在当今盛行多元理论的同时,不应丢弃这一传统译论。本文以“信”的翻译原则出发,探讨文学翻译在遣词和风格方面的“信”度失缺,旨在引起翻译工作者的重视并能以“信”的角度进一步审视译作,从而规范文学翻译市场,提高译文的质量。  相似文献   

13.
英语本科专业的笔译教学长期以来围绕着"教什么、怎么教"的问题,众说纷纭,各行其是.为提高该课程的教学质量,文章就翻译理论与翻译技巧的教学问题、以及翻译教材的使用和翻译教学的方法等问题作了探讨并提出建议.  相似文献   

14.
文本功能对应用翻译的策略主导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应用翻译是一种实用性强而又注重"以内容为中心"的翻译文体,其体裁大多可归属于纽马克(Newmark)界定的"信息型"和"呼唤型"文本,它具有该类型文本的所有功能特性.翻译实践表明,应用翻译中文本功能与翻译策略之间确实存在着一种内在联系和规律性,诺德(Nord)与组马克(Newmark)的翻译研究对应用翻译有着"纲举目张"的指导作用.其翻译策略的选择,在很大程度上与各自的文本功能有直接关系,这一点与文学翻译不尽一致,因而应用翻译中以文本功能来确定翻译策略切实可行.  相似文献   

15.
翻译中的“假朋友”现象是指在字面意义、语义结构上相似或相同,但含义却截然不同的词汇或表达方式.本文从翻译思维的活动过程、语际转换以及符号学翻译理论等角度对“假朋友”现象进行了解析,并从中西方思维差异和文化差异两个方面分析了英汉互译中“假朋友”现象产生的原因,在此基础上进一步探讨了翻译者避免此类现象出现的方法.  相似文献   

16.
目前,翻译理论研究及翻译理论本身在本体论前提方面的思想理论储备严重不足,突出地表现为在研究对象本体论方面的局限,导致了翻译理论本体论以及整个翻译理论建构上的局限。"艺术的"、"科学的"、"科学+艺术的"都不是翻译活动以及翻译理论研究的对象主体或对象主体全部。将翻译活动简单地定性为"科学"、"艺术"、"科学+艺术"都是错误的,"翻译学是艺术论"、"翻译学是科学论与艺术论的统一"也是错误的。  相似文献   

17.
在推动中国文学“走出去”背景下,对单部作品、特定体裁的译介,无论是在翻译实践,还是在翻译研究层面,都引起了译界广泛重视。然而,将译作编成涵盖中国文学全/半跨度,综合所有重要体裁,塑造、传播整体形象的翻译选集却一直未受到足够重视。文章对中国古代文学的选集编纂传统,海外汉学界中国文学英译选集、国内对外文学英译选集的编纂概况进行了梳理;对选集编纂和作用发挥的一般机制、“翻译选集”不同于一般原文选集的特殊规律进行了总结,并对国内文学英译选集编纂研究的现状进行了调研。目前,国内译界对文学英译选集编纂的相关研究严重不足,对同属“选集”的共性部分与我国两千多年的选学传统相脱离,因“翻译”带来的新复杂性也疏于用当代译学加以阐释。未来,为充分发挥翻译选集在文学“走出去”中的作用,应将传统选学与当代译学结合起来,形成“译选学”研究,加深对此载体的认识。同时,应尽早推出同规模对外作品,摆脱此领域任由海外汉学“代言”的局面。  相似文献   

18.
翻译单位的描写性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从规定性到描写性是翻译研究思路发生的从"怎么译"到"为什么译"的重大转折,翻译学因此逐渐发展成为一门独立的学科.从描写的角度研究翻译单位是构建解释性翻译理论的一部分.也就是说,研究或确立翻译单位,这件事情本身不是目的,它的目的是为了回顾和重构现实翻译过程中译者所做出的决策和选择,并进而认识制约译者选择和决策的种种因素.  相似文献   

19.
鲁迅和林语堂翻译思想对比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虽然鲁迅和林语堂身处相同的社会文化背景之下,但文化观的巨大差异形成了二者各自不同的翻译思想和主张,具体体现在:鲁迅的翻译目的是为了建立新文化,主张"逐字译"和"洋气",强调"异化"的翻译策略;而林语堂则更多地关注东西方文化的交流、提倡"句译"和"反对洋化"、灵活地运用"归化"和"异化"策略。另外,二者在翻译文本的选择上也有着截然不同的取向。  相似文献   

20.
鲁迅的文学翻译思想经历了三个阶段的演变:(1903~1908年)晚清时期的意译倾向、(1909~1929年)“五四,,时期的“直译”思想以及30年代(准确地说。应该是1929~1936年)的“硬译”观。研究发现,这种文学翻译思想的演变不是偶然的。而是必然的。因为每一次演变都是有其深刻的文化成因。改造社会和“为人生”、新文化运动、社会革命和发展现代汉语的需要分别为每一演变提供了动力和缘由。伴随着其文学翻译思想的演变·鲁迅也完成了从“文学革命”向“革命文学”的转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