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50 毫秒
1.
“象思维”是中国特有的重象、重直观、讲体验的思维传统之总结,源自《周易》的卦爻象。太极在象思维中具有原发创生的意义,它是象思维的原创之象,对于中国美学有着鲜明的启示意义;卦爻象不同于老庄之象,它上通于道下连于器,是直观可视之象;卦爻象为始源之“意象”,其“意”极具包容性;卦爻象之变卦、互体及“比类”的“隐象”为“象外”之“隐”的依据;卦爻象的气本体论,为中国生命美学精髓的发端。  相似文献   

2.
《周易》的思维方式和言说方式对中国古代文学批评有着重要影响。在《周易》中,圣人通过"观物取象"于整体直观中把握到事物本质之"象",通过创设卦爻符号之"象"将其表现出来,再用以象喻为主要言说方式的卦爻辞对卦爻符号进行解释,以隐喻、象征的方式表意,这一过程体现了中国古人独特的象思维方式。中国古代文学批评也是以象思维方式展开的,其"取象"过程具有与《周易》象思维类似的具象性、直觉性、整体性特征,最终以"近取诸身,远取诸物"的象喻方式言说。  相似文献   

3.
中国哲学与文化之根——"象"与"象思维"引论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王树人 《河北学刊》2007,27(5):21-25
重新打开被西方中心论长期遮蔽的"象思维",是把握中国传统经典本真的需要。"象思维"是人类最本原的思维,是前语言、前逻辑的思维,又是富于原创性的思维。语言逻辑都经过"象思维"孕育而产生。中国的特殊性在于语言文字和逻辑产生之后,由于其语言文字在符号化中仍然保留象形性根基,以及在中国经典《周易》中,把中国成熟的思维方式显示为"观物取象"和"象以尽意",这就使得中国易、道、儒、禅经典都主要是"象思维"产物。用概念思维可以透彻解读西方形上学经典,却未必能透彻解读中国诸家经典。中西两种思维的不同,源于在"轴心时期"产生的基本理念的不同。西方形上学理念从亚里士多德以降均为不同实体,显示为实体性、对象性、现成性。而中国的太极、道、心性、禅则显示为动态整体的非实体性、非对象性、非现成性。把握实体,需要用理性的逻辑的概念思维,如定义、判断、推理等。而把握动态整体或非实体的太极、道等,则需要用悟性的诗意联想的"象思维"。历史的经验教训是,在我们打开逻辑概念思维这扇窗户时,却错误地关闭了"象思维"这扇窗户。今天,在我们重新打开"象思维"之窗时,决不是要像某些人那样把逻辑概念思维之窗关上。我们应记住徐光启的箴言:"会通以超胜"。  相似文献   

4.
"象"作为一种根本的"观"法或"显"法是张载观照或呈现整个世界的根本方式,这形成了一种独特的"象世界观"。"象世界观"的格局是天地人无所不包的,而张载儒学的本体指的是世界的原象,而世界的原象实际上就是气本原的生象,从另一个角度说也即天之德象,其中太虚象与太和象都是本体蕴生象,道象、神象和易象则都是本体生成象,德象之在人便是合象,由人与天合之合象而得圣人气象。  相似文献   

5.
王振复 《学术月刊》2024,(1):141-154
中国美学具有独特的范畴体系。作为中国文化所特有且与审美相联系的一种知识结构,它是一个动态四维的逻辑网络。此即:一个逻辑原点:无极;二重哲学本体:绝对之无的本在性无极,与相对之无的次在性太极的对应结合,以无极为“一级本体”、太极为“二级本体”;三大人文支柱:历史哲学意义的“道”、文化意义的“气”与审美现象意义的“象”的三者相和;四为基层建构:由“道、气、象”三者构成其各自所统摄的范畴群落及其相融。中国美学范畴体系,具有有序而深邃的思性诗性化、诗性思性化的人文特点,渗溶着中华文化所特具的生命意识。  相似文献   

6.
对《周易》文化智慧进行一种现代解读,通过筮法筮仪的文化原型和《周易》本经64卦爻符号言辞的文本分析,发现在迷信和科学等诸多躁动称谓评价下潜行的文化智慧特质,即一种日常性。主要表现为象数筮法上"孑立应多"的经验关联性日常思维,以及人事解筮上"观物取象"的自然顺应性日常伦理,正是这种日常性特质,是真理存有和发生的场,并促成了中华传统智慧与现代文明的持久张力。  相似文献   

7.
中西比较视野下的“象思维”——回归原创之思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王树人 《文史哲》2004,7(6):108-114
"象思维"是对中国传统思维方式基本内涵和特征的概括。这种思维方式是由中国思想文化最高理念的性质即非实体性所决定的。与西方由其实体性最高理念所决定的理性的逻辑的概念思维方式不同,"象思维"不像西方那样是主客二元、对象化、现成的思维模式,而是整体直观、非对象性、非现成的。西方理性的逻辑的概念思维方式是实现现代化所必须的,但其异化形态如唯科学主义等也带来严重的负面效应。"象思维"是比理性的逻辑的概念思维更加基础和本原性的思维方式,具有"原发创生性"和保持动态整体平衡的特性。"象思维"与概念思维可以互补而不能替代。  相似文献   

8.
当代中国实践论美学存在着双重遮蔽:第一重即在批判“动物性异化”时,明显缺乏“去蔽”与“显露”的弹性思维,即不懂得感性自然之功利性的消失,即意味着感性自然之非功利性的呈现。由于缺乏感性本真的生命承诺,以征服性为特征的工具理性的肆虐和实践理性的被偏狭化,就是难以避免的了。这就需要我们对“自然人化”的对象性思维进行非对象性即存在论的重新阐释,即不仅仅在实践中而且在实践的存在方式中证明自己思维的真理性。而这恰恰是在批判“理性异化”中,当代中国实践论美学完全不能洞悉的。因此,惟有对动物性和工具理性两种异化同时予以消除,生存实践美学的建立才得以可能。  相似文献   

9.
中国的“象思维”及其原创性问题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象思维”是对中国传统思维本质内涵和基本特征的概括,其首先体现为《周易》的“观物取象”和“象以尽意”。悟性的“象思维”是比西方理性的概念思维更为本原性的思维,它的动态整体性和诗意的灵动性是开启一切原发创生性之源。对“象思维”的探究,不仅意在从思维方式上揭示中西文化的本质区别,更提示着:对中国今日成就的文化反思,不能不特别重视中国当下原创性缺失的问题。  相似文献   

10.
求索诗魂     
所谓“诗的本质”,就是作为“诗胎”的“情志”之象。“情志”比语言更具有本质性。“情志”的本性在于“不断创生”,并构成“象思维”的源泉与动力。提出护持作为诗心的“情志之象”,是呼唤人性的回归,有助于“恢复人本来与大宇宙一体相通的境界”。“情志之象”借语言“筑象”而化为诗,系“象以尽意”。因此,入“诗道”需中止概念思维,进入“象思维”。诗中之真,在于其空灵虚幻的理想性。这是超越现实之真,即融古今与未来一体的永恒之真。  相似文献   

11.
包山简、天星观简、新蔡简等战国楚简中有成对出现的易卦,学术界一般都把这些成对的易卦看做是楚占中变卦的本卦和之卦,把这些易卦看做是卦。但是,这样的结论也存在疑点,仍是一个需要探讨的问题。这些易卦可能并不是卦,而是真正的卦画,基中的符号可能并不是数字,而是几种不同的记爻符;成对的易卦,也许并不是变卦的本卦和之卦,很可能是两次筮占的结果。  相似文献   

12.
论形象思维的形式与相似规律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形象思维既然是人类普遍存在的一种基本的思维活动,总有一定的思维形式。概念、判断、推断、论证是抽象思维的基本思维形式。形象思维与抽象思维在人们的思维过程中有十分密切的联系,但在思维形式的运用上却是不同的,它以表象的感知记忆为基础,以意象、想像和显象等为主要的思维形式。并按照相似规律进行意象系统的分解与组合运动,进行创造性的意象系统的建构,才能获得形象思雏的最佳结果。  相似文献   

13.
"最小思维过程单元"及思维科学意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物质科学深入到基本粒子世界、生命科学深入到分子水平的高科技年代,成熟的学科一般都有其基本的最小研究对象,但目前思维科学尚缺少自己的最小研究对象.思维科学中的"基本粒子"最小研究对象--"最小思维过程单元"及其相应的思维旋回的提出,不但为思维学科的建立创造了一定条件,而且通过对其中所含的五个思维过程要素的排列组合分析,提出了15种、也是仅有的15种创造性思维引发机制.教学实践表明思维过程旋回中15种机制,即是分层次地、由浅入深地、全面系统地培养训练人们创造性思维的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4.
时代发展要求哲学必须与时俱进,这不仅反映在内容上,更反映在基本内核——哲学根本思维方式上。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根本思维方式是实践思维方式,实践思维方式内在蕴涵着以人为本的思维方式、辩证的思维方式、没有固定模式的思维方式。深入理解和体会这三种思维方式在现实中的导向作用,对于培养人们的人文精神、科学精神和创新精神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5.
陈新 《文史哲》2002,(1):112-117
人们在日常意识中理解的“历史”,并非原始的历史实在,而是经过思维加工的产物。人类的行为产生了原始经验,极少一部分原始经验通过思维进入历史。这一过程不仅使原始经验转变成历史经验,也使思维本身成为历史思维。由于我们的认识只能意识到被思维加工的经验,因此原始经验的存在只是一个逻辑预设,它使描述历史经验与历史思维的共生状态成为可能。原始经验进入历史思维的过程,也是历史经验的概念化过程,即历史经验在历史思维编织下的生成过程。由于历史思维能够按不同的结构与技巧来编织历史经验,这就使历史经验的概念化具有多种可能性。因此,被人们认可的历史本体,实际上是历史思维活动存在的概念化多样性可能中某一种可能性的实现。  相似文献   

16.
受西方哲学的影响,在当代中国人的观念中,哲学就是“思的事情”,“思”是思想活动的唯一方式。“思”确是西方哲学的思想方式,但并不是人类唯一的思想方式。对于中国传统哲学来说,哲学的思想方式不是“思”而是“虑”。“虑”的思想活动在针对的问题的性质、问题发生的根源以及问题的诉求等方面都与“思”的思想活动有着根本的区别。  相似文献   

17.
大众文化中的“形而上学”,是一种与辩证法相对立的、错误的乃至反动的思维方式,是一切“左”、右倾错误思想和政策失误的方法论根源。这种认识并不符合恩格斯的本意,是对“形而上学”片面的“错认”。实际上,作为宇宙观的“形而上学”与作为思维方式的“形而上学”是不同的,作为思维方式的形而上学是辩证思维不可或缺的基础。它不仅在近代西方发挥了革命性的进步作用,而且在今日中国的市场化、民主化、法制化进程中具有不可替代的积极价值。  相似文献   

18.
意象批评的一个重要特征就是在语用环境中,批评话语所传达的意义不是话语中使用的词汇本身的意义,而是这些词语组成的“意象”所蕴涵的内在意蕴。意象批评法按照如下思维路径逐步得到确立:首先是由玄言思辩所促动的“言意之辨”与“象”的提出,然后是由于佛学浸淫而在文学思维中形成的“物—心志—物象”主体融入模式,最后是“取境”思维导致的语用学意义上的“意象”运用。  相似文献   

19.
张爱玲小说中的月亮意象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在张爱玲小说中,月亮作为一个重要意象被赋予了鲜明的性别色彩。月亮是女性形象、女性原则的象征。月光下是一个真实而又冷酷的世界:充满悲剧的女性命运、交织着欲望的感情故事、苍白虚无的人生形式。借助月亮文本,作者完成了对现实人生的反思。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