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略谈《庄子》中的孔子形象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正> 在《庄子》一书中,孔子是出现最多的人物之一,而《庄子》又是先秦古籍中叙述孔子言行最多的典籍,(仅次于专门记述孔子及其弟子之言行的《论语》)因此,对《庄子》书中以孔子为主要人物而叙说的故事和言论,作一番分析探索,不论对于研究孔子、庄子,或研究儒道思想的斗争与交融,均当有所裨益。  相似文献   

2.
国外对中国典籍的研究,早已经超越了文句释译的阶段,而更多是对典籍的理论和思想进行全方位的阐释和研究.庄子的<逍遥游>是其思想的核心内容,英语世界对庄学的研究不仅仅局限在翻译理解阶段,西方学者以自己的独特视角阐述了庄子得道之游.从翻译到接受再到阐释,是西方学界对庄学研究的突破,以期为国内的庄学研究提供一些新的思路和资料.  相似文献   

3.
孔子是《庄子·内篇》中重要的人物角色。庄子笔下的孔子形象显然有一个按照他预先设定的逻辑逐渐达到理想状态的过程:先是一个顽固不化积极入世的典型儒家代表人物;而后逐渐认识到自己执迷不悟及人身性命在乱世中的危险境地,开始从顽固不化到虚心向庄子所描写的道家得道高人求教和学习;最后则把孔子成功地塑造成了一个道家的宗师和代言人,并且开始教育儒家的门人和弟子,最终扩大了道家思想的影响。庄子是不是想通过笔下孔子的形象达到儒道的互补与融合?这也许为我们认识和理解庄子的思想世界开启了一个重要途径。  相似文献   

4.
洪琼 《社会科学家》2003,(4):128-131
“游”是中国传统思想中的一独特范畴。孔子讲“游于艺”、“成于乐”,而庄子所言说的则是“逍遥游”。视域的不同从根本上决定了二者的差异。孔子所言说的“游”是与其仁学相关联的,思考的是“游于艺”。而在庄子那里,思想的主题是自然的自然性,区别于孔子人伦的自然。庄子是游于道或是游于自然。此外,从“游”的方式、对于技的态度以及从达到“游”的超越途径等来看,二者的“游”亦存在着巨大的差异。当然,庄子与孔子的“游”又是互补的。其互补性对于形成整个中国传统的“游”的思想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相似文献   

5.
孔子是<庄子>一书出现频率最高的寓言形象,仅在庄子亲撰的"内七篇"就出现10次之多.而历来对寓言孔子的理解,大都属于曲解和误解.本文以"内七篇"十寓言中的孔子形象,与历史记载的孔子相关言行作比较,说明庄子重塑的寓言孔子形象,基本符合历史孔子的言行与思想.庄子一方面批判孔子的悖道,对其息黥补劓,一方面又抉发了孔子未必白知的真德,故寓言孔子形象具有成长性:从开始的"悖道大知"到最后的"顺道真人",庄子充分肯定孔子的天赋真德,意在充分肯定永恒天道遍在于世间万物.  相似文献   

6.
孔子是《庄子》一书出现频率最高的寓言形象,仅在庄子亲撰的“内七篇”就出现10次之多。而历来对寓言孔子的理解,大都属于曲解和误解。本文以“内七篇”十寓言中的孔子形象,与历史记载的孔子相关言行作比较,说明庄子重塑的寓言孔子形象,基本符合历史孔子的言行与思想。庄子一方面批判孔子的悖道,对其息黥补劓,一方面又挟发了孔子未必自知的真德,故寓言孔子形象具有成长性:从开始的“悖道大知”到最后的“顺道真人”,庄子充分肯定孔子的天赋真德,意在充分肯定永恒天道遍在于世间万物。  相似文献   

7.
本文从《庄子·齐物论》及《庄子》中相关文章中的"齐物论"思想出发,考察李白对庄子"齐物论"思想的接受及"齐物论"对李白诗歌的影响。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来论述:李白的"人生如梦"思想与"齐物论";李白的"及时行乐"思想与"齐物论";李白的强烈自我意识、自我肯定与"齐物论";李白的万物平等思想与"齐物论"。总之,庄子的齐物、齐论思想,在很大的程度上影响了李白的思想,成为李白思考世界、认识自己的重要思想资源和认知途径,甚至在很大的程度上塑造了李白的个性和气质,而这一切又深刻地影响了李白的诗歌内容和风格。  相似文献   

8.
高庆荣 《船山学刊》2009,(3):112-114
批评孔子的寓言显示,庄子从未专门批判孔子儒家或任何一门一派,而是将矛头指向“自我中心主义”思考模式。庄子这一思想内容所展现出的对“理所应当”的挑战、对“他者”的尊重,可以也应该同任何一种思想流派相结合,以避免其因自大而走向歧途。  相似文献   

9.
生死观是孔子和庄子思想的重要内容,也是贯穿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问题,厘清孔、庄二人在生死观问题上的差异与融通,对于整体把握孔子和庄子思想具有关键意义。从表面上看,孔、庄二人的生死观截然对立,但二者又有其融通之处。从对生命的重视程度看,二者相互发明;从养生的角度看,二者相互补充;从对死亡的态度上看,二者同归于“道”;从探讨生命的意义上看,二者追求永恒。孔、庄生死观的实质都是对理想人格的探讨,对生命永恒意义的追寻。  相似文献   

10.
从唐朝开始,对《庄子》的阐释与接受呈现出多元化倾向,文论家也对《庄子》一书的文学旨趣心领神会。文论家在思想和创作上也接近庄子,从中吸取文学营养,严羽的《沧浪诗话》中的自然说、刘克庄的自然美学观,都明显源于庄子。  相似文献   

11.
通往庄子哲学之路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庄子哲学上承老子哲学,但不是对老子哲学的直接继承,而是在孔子通过学校教育所开创的新的文化局面的基础上向老子哲学基点的重新回归.孔子创立了自己的思想学说,同时也创立了能够传承自己思想学说的教育传统;随着知识分子政治经济地位的不断提高,越来越多的知识分子进入社会的上层,形成了当时的一个精英知识分子阶层.他们为了得到政治统治者的青睐和重用,竞相以自己的思想主张标榜自己,排斥别人.他们传承了孔子的思想传统,但也分裂了孔子的思想传统,酿成了众声喧哗的文化局面.庄子在当时是一个非精英知识分子,他生活在一个近于政治权力真空的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中,没有介入上层政治权力关系和精英知识分子文化纷争的积极性,但这也使他超越了并在超越的基础上包容了各种不同精英知识分子的思想学说.从这样一个非精英知识分子的角度感受和理解庄子的人生哲学,是正确阐释庄子哲学的唯一有效途径.  相似文献   

12.
从管理构架看孔子思想,过去学术界一直缄默.有人研究管子、孙子、韩非,以至老子、庄子的管理思想,而独独对给中国传统文化影响最大的孔子的管理思想无人探讨.是孔子无管理思想吗?不是.孔子言论中不仅蕴含着丰富的管理思想,而且有一个以"仁"为特征、为理论基础的人本"软管理"思想体系,它包括国家管理、家庭管理、人才管理、百姓管理、经济管理等方面.孔子的管理思想体系构成了中国管理哲学和管理文化的主流.深入研究孔子的管理思想,对了解中国传统管理思想和管理文化的特点,为建设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管理体系提供借鉴,是十分必要和重要的.本文拟就孔子的经济管理思想谈点粗浅看法,以引起学术界的重视和讨论.所谓经济管理,就是管理者为了不断提高社会经济系统的功效,和满足人们物质生活需要而所从事的  相似文献   

13.
戚焕丽 《东岳论丛》2007,28(4):110-114
泰山的精髓在人文,孔子是泰山文化最主要的奠基人之一。孔子对夏商周文化典籍的系统整理和传授推广为中国古代文化的传承发展做出了突出贡献。大量文献留存表明泰山独尊地位的形成与孔子及孔门弟子关系密切。研究泰山文化应从孔子编著的历史文化典籍中溯其源,并从孔子之后的儒家思想文化发展中理其流。  相似文献   

14.
高庆荣 《船山学刊》2008,(3):139-141
以“内圣外王”为主要特色之孔子思想,是以“为人”为出发点和终极目的,最终却落足于“为我”的个人修养。以“为我”为出发点和终极目的的庄子思想却走上了物我两忘的“无我”之境。孔子与庄子在“为我”上有一交汇。但这一交汇却构筑了其思想更加激烈对抗的平台。  相似文献   

15.
孔子适楚的时间、空间有限,但却是儒学史和楚文化研究史上的大事.叶公子高与孔子有关“直躬”的讨论,反映出楚文化与儒家学说处理忠孝问题的差异.楚昭王欣赏孔子,令尹子西则表示反对,折射出楚人接受儒学的复杂心态.同是遭到排斥,但从中可以看出,齐、楚文化对儒家所持的态度不同.齐国既排斥孔子又否定儒家,楚国虽然疏远孔子却认可儒家.《庄子》对孔子适楚进行了文学演绎.《论语》及《庄子》所出现的北楚隐士,表现出鲜明的逃离社会,与现实决绝的人生态度.  相似文献   

16.
张兵 《齐鲁学刊》2012,(5):9-14
对《诗》的整理与编排,可谓孔子《诗》审美学说的具体实践,透过这一活动可窥探其关于《诗》的美学思想。《论语》、《孔子家语》、《孔丛子》等传世典籍所载孔子阐述《诗》的学说以及出土文献上博简《孔子诗论》,为研究孔子《诗》审美思想提供了直接史料。孔子的《诗》审美主要表现为重视诗歌内容、形式的中和之美、尽善尽美与人格形态的审美化。  相似文献   

17.
《诗》、《书》、《礼》、《乐》、《易》、《春秋》原称“六艺”,在孔子之前和孔子之后的相当长的一段时期里,并不称作《六经》,直到《庄子·天下篇》出来后,才将“六艺”称作《六经》。孔子创立儒学、兴办私学,以“六艺”教人,这个“六艺”不是指《周礼》中的礼、乐、射、御、书、数,而是指《诗》、《书》、《礼》、《乐》、《易》、《春秋》六部典籍,直到西汉司马迁在《史记·孔子世家》中,仍然称这六部典籍为“六艺”:“孔子布衣,传十余世,学者宗之,自天子王侯,中国言‘六艺’者折中于夫子,可谓至圣矣”。《诗》、《书》、《礼》、《乐》、《易》、《春秋》这六部典籍,自人之学习言之,谓之“六艺”;自其书言之,谓之《六经》。本文所论之“六艺”或《六经》者,均指以上的六部典籍。中国古代儒家学说的建立、儒家学派的形成与孔子对于这六部典籍的编纂、诠解、传授是分不开的。  相似文献   

18.
《理论界》2015,(10)
本文从互文性角度切入,来探讨《庄子》一书中的孔子形象。将《论语》与《庄子》作为互文的两个文本,一方面在互文的视野下考察了孔子的悲剧命运以及孔子与庄子之间的深层相似之处,另一方面也反思了传统研究中过于强调学派划分的弊病。用互文性理论关照传统文本,一方面利于重新发现问题,同时传统文本也可以从另一个角度进一步修正和丰富现代理论。  相似文献   

19.
文章通过比较阐释孔子的"正名"和庄子"鱼之乐"的言意之辩,从意义实化的开端来比较孔子与庄子的意义观。文章旨在说明,孔子与庄子的意义观可以从他们关于意义起源的开端来把握,通过对意义与情境交融的原生情境的诠释和阐发,我们力图回到他们所领会的意义源发的境遇状态之中去。文章认为,以"名"出"言"是文意兴发的开端,这方面孔子的言说有非常明显的依情境而生的意味,意在"名"外,甚至在言说情境之外;这与庄子鱼之乐所面临的前语言状态异曲同工。同样,以"言""行"事说明了孔子的言语具有实化为事件的力量,而庄子则主要通过比喻和寓言来说明言语在其名相之外有能够帮助人们"行"事的力量,而二者从根本上都是通过对前命名状态的领悟来实现的。文章通过比较孔子与庄子言说的开端,梳理其语境兴发的力量,阐发前语言状态对名相世界的先行意味,突出说明意义的生发与人们对言语产生之前境域的悟性紧密相关。  相似文献   

20.
解藜 《天府新论》2013,(4):133-140
自孔子及其思想进入德语世界,孔子形象处于不断的发展变化之中。从莱布尼茨、沃尔夫的狂热赞美到黑格尔等人的蔑视、憎恶,德语世界的孔子形象经历了巨大的转变。直至二十世纪初期,对孔子的质疑之声仍不绝于耳。卫礼贤的儒家典籍德语译本和相关研究在一定程度上纠正了德语世界对孔子的偏见。二十世纪下半叶至今,德语世界的研究者逐渐把作为"他者"的孔子视为平等的对象,这一时期孔子形象总体上呈现出多元化的特点。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