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1 毫秒
1.
第一代量子物理学家之闻的争论,演绎了如何摆脱传统概念思维,来接受量子力学的艰难过程,新一代物理学家则完全相反,他们要求用量子力学语言描述整个宇宙.根据量子力学思维方式,微观粒子被看成抽象空间中的算符,算符在人类熟知的空间坐标中用波函数的形式表达出来.量子现象被看成算符在四维空间的投影,量子实在被看成对微观世界的整体性模拟,具有复制性和建构性.量子实在观是作为自在实在的微观粒子、作为对象性实在的量子现象和理论实在的统一.这是一种最低限度的非定域实在观.如果基于这种观点来回答当代科学哲学面临的问题,必然会得出新的结论.  相似文献   

2.
量子力学的建立严重地冲击了经典实在观,也给人们如何理解实在带来了全新的课题。关于量子理论实在性问题一直是理论界争论的焦点,面对现代自然科学的新特征,要求从哲学上建立更加接近自然界本身的实在观。用属性的相对性代替属性的不变性,用非定域性取代定域性,从认识论的角度对实在层次做新的划分。量子力学并没有否定客观实在,而是赋予实在以新的特征。爱因斯坦与玻尔的争论及EPR论战得到新的认识  相似文献   

3.
科学语境中的实在层次及其转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人类的知识中,科学是公认的对自然现象的描述、解释和预言的最好方式。为了解释显现于我们经验之中的现象,现代科学继承了古老哲学中现象与实在二分的运思方式。基于实在概念的三个层次或含义的划分,我们就能够清楚看到,科学理论中基于经验实在而悬设的理论实在同时也是对经验的超越,是人类力图在思维中把握本体实在的尝试。随着科学的进步,这种理论实在会得到不断修正和完善而逐渐趋近本体实在,从而使“物自体”从不知变为可知。  相似文献   

4.
<正> 量子力学中最尖锐的一个哲学问题就是量子力学的实在性问题,即量子力学所描述的到底是客观自在的微观实在本身,还是经过改变(尤其是经过主体作用后)的微观实在,这一问题的探索将十分有助于深入研究量子力学的哲学意义。一、量子力学的描述对象和观测对象量子力学之所以会提出实在性问题,是因为它所描述的对象和所观测到的对象与一般科学不同。虽然其观测对象同一般科学的研究对象一样都是具有实在性的客体,所不同的只在于  相似文献   

5.
现有量子力学不完备的表现,最重要的是缺乏对微观实在相对静态的认识和微观过程的系统描述。本文试建立自然实在静态波粒二层一体模型,从而对微观过程作出系统描述。 玻尔和海森伯正确地指出,经典物理学的理论框架不适于描述微观过程,但是,又错误地认为微观世界有特殊规律。虚构实在(微观世界有特殊规律)去适应理论,即维护经典物理学在宏观世界的正确性,这是削足适履。通过本文的研究,我们将看到经典物理学的基础理论,即它关于运动载体(粒子和场)的基本模型并不完全符合宏观实际。  相似文献   

6.
量子力学多世界解释的哲学审视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多世界解释是由量子力学"测量难题"出发,基于不同视角和方法提出的一种关于整个量子力学的解释理论。该理论并不是一种单一的解释理论,而是多种解释理论的集合,包括相对态解释、德·维特理论、多视域解释、多心灵解释、多历史解释和多纤维理论等。多世界解释存在着共同的物理框架和哲学基础,每种解释在理论纲领和思想内核上又具有一定的独立性。多世界解释的理论贡献一是超越还原论,走向整体论;二是解构二元论,回到一元论;三是消解非决定论,坚持决定论。然而,在量子力学解释没有得到最终的确认之前,寻求量子力学在哲学上的合理解释仍然是一条艰辛而漫长之路。  相似文献   

7.
<正> 1935年,爱因斯坦(Einstein)与Podolsky和Rosen(简称EPR)联合发表了《能认为量子力学对物理实在的描述是完备的吗?》一文,他们论证了量子力学是不完备的这个结论。1964年,Bell在《论EPR佯谬》文中给出了一个不等式,现称为Bell不等式,从而有可能对定域隐变量理论和量子力学两种预言进行比较。对Bell不等式进行检验的实验(下  相似文献   

8.
民间心理学的核心实质是带有二元论倾向的意向实在论。思维内容的民间心理学情结主要是通过心理语言进行隐喻式的描述体现出来的:或者把思维内容描述为像物理实在一样的东西;或者把思维内容当作是小人世界中的小人运用搅拌机所搅拌的东西的综合而已;或者将"思维"一词描述为与其他非心理语词的用法一样;等等。每一个人都有对思维内容的不同的隐喻式心理描述。  相似文献   

9.
以牛顿力学为核心的近代自然科学研究的哲学基础预设了经典理论与实在之间的镜像关系.这种关系蕴含了两个基本假设:其一,科学理论的可靠性与实在性假设;其二,科学方法与科学仪器的有效性与客观性假设.这种观点曾受到马赫、彭加勒和迪昂等人的质疑,却得到了罗素和维特根斯坦的逻辑原子主义的支持.相对论力学进一步强化了这种关系.量子力学的产生对此提出的挑战是颠覆性的和空前的.量子理论是依赖于测量条件的理论,它与实在之间的关系是一种整体性的模拟关系.模拟的过程是主客观统一的不断相互作用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理论不再是对实在的直接描述,而是在特定的模型框架内谈论实在或理解实在.谈论实在是在特定条件下对实在的认知内容的表达,对实在机理的间接模拟,不是对实在本身的直接断言,也不是对实在行为变化的镜像表达.这种观点不需要我们放弃长期以来形成的科学有可能使我们认识实在的直觉与追求,而是承认,科学认知过程中存在的辩护等修辞因素也是对科学真理的探索、辩明与阐释.这是一种介于僵化的经典实在论与多元的相对主义视野之间的一种中间领域的语境认识论.  相似文献   

10.
关于“月亮问题”的哲学思考杨河北京大学外国哲学研究所“月亮问题”是量子力学所导致的“客观性危机”的反映,这一危机虽然是直接针对经典物理学的物理实在观,但从根本上讲,却是指向传统唯物主义的客观性原则的,因为后者正是前者在哲学上的理论形态。关于这一危机形...  相似文献   

11.
个例同一论是一种弱同一论,它既承认心理现象与物理现象的同一,又承认心理状态的可多样实现性。其中,以戴维森的"异态一元论"为典型,他认为世界上只有一种实在,即物理实在,但可以用心理概念和物理概念去描述和解释。个例同一论虽然坚持了马克思主义的世界的物质统一性原则,但由于它忽视社会历史因素对心理现象的作用,忽视社会实践,因而不能对心身问题做出完全科学的解答。  相似文献   

12.
对物理实在本体的深层认识,本质上是对物理实在的本然形式的理解,本然形式是描述本源的核心内容,是系统的。对物理实在的本体认识需要从实在的本源、本然形式和本真状态三个方面,以本真状态作为认识的起点,本然形式为核心内容,通过对本然形式中内在的相互作用,深层认识本源的自在属性。  相似文献   

13.
互补原理是著名丹麦物理学家尼尔斯·玻尔在1927年科摩会议上提出来的一种对量子力学的诠释理论。互补原理不仅解释了量子领域中的种种佯谬问题,而且还指出了微观领域的基本理解方式和描述方式,从而为量子力学奠定了基础,成为对量子力学的正统诠释。然而对于互补原理的哲学认识论意义的理解却存在着极大的分歧。在国內学术界就有人认为互补  相似文献   

14.
物理学概念基础的变革往往是人类思维方式变革的前兆,量子概念就是架起从经典物理学通往量子力学的概念之一,也是科学哲学实在论和反实在论两大阵营对峙的概念基点。本文追溯了量子概念出现的历史画面,指出时量子概念引发的两种关于量子与实在之间关系的理解,并从语境方法论的教义对量子概念赋予其实在性。  相似文献   

15.
中国哲学史研究与中国哲学创作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近现代以来中国哲学史学科的建立,是中西文化比较导致的产物。这个学科在发展中出现种种偏向,从而未能相应地促进哲学创作的繁荣。要扭转这个局面,必须扩展哲学视野,立足于解释中国人的文化与生活经验。经典解释的传统与作为生活方式的哲学这两个论题,表明了以经典为中介反思思想文化经验、发展中国哲学创作的可能。  相似文献   

16.
梁孝  张建伟 《学术界》2007,(2):256-261
价值中立被认为是维护社会科学客观性的基本原则,它坚持把事实的描述与事实的判断区分开.社会科学的独特性是以语言把握人类行为的意向性,它不能对人类行为仅仅进行外部观察,还必须进行意义解释.因此,社会事实的描述必然依赖于评价体系和评价体系的选择,而描述社会事实的价值语言必然包含着评价.价值中立原则是不可能的.  相似文献   

17.
<正> 随着相对论和量子力学的诞生,以实践活动为认识中介的经典实践观逐渐丧失其有效性,让位于一个具有全新结构的非经典实践模型。在非经典模型中,实践不仅是对象意识和自我意识的源泉、动力和标准,而且是主体反映、协调和控制的对象,实践结构发生了全方位变化。  相似文献   

18.
陈坤 《兰州学刊》2011,(1):82-91
塞尔试图用其社会实在学说来解释社会实在是如何与物理实在并存于同一个世界之中的,以及它们具有什么样的结构与本体论状态。但由于其未能区分实体与事实,从而造成了诸多含混之处,削弱了该学说的融贯性与说服力。对这些含混的澄清有利于提出一种新的理解社会实体的方式,这种理解方式建立在明确区分实体与事实并明确承认社会实体的本体论地位的基础之上。它将社会实体理解为创制规则与行为事实的结合,并提供了对创制规则自身的解释。  相似文献   

19.
“量子力学对微观实在的描述是完备的吗?”这是量子力学创立初期,在创始人之间激烈争论的问题,直到今天这一争论仍在继续。可见,这是一个重大的理论问题,深入探讨并正确回答这一问题,不仅对量子力学本身的完善,而且对人类整个科学发展都将有重大而深远的意义。四十年前,玻尔在与爱因斯坦的论战中曾经说过:“按照我的意见,要论证一种逻辑上  相似文献   

20.
季爱民 《学术论坛》2007,30(6):28-31
波普尔把概率看作是事件产生条件的一个内在的、倾向性的属性,通过这个方法,不但对量子力学的几率性给出了一个客观主义的解释,而且成功地解释了相对频率理论予以拒斥的单个事件的概率陈述。不过,由于将倾向性归咎于整个物理情境的属性,从而引入了隐藏的、不确定的物理实体,使得这种观点不可避免地存在缺陷。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