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43 毫秒
1.
2009-2010年,美国一位民主党总统和国会试图推进两轮改革。他们在改革健康、金融、教育方面取得成功,在改革能源、移民和预算方面却失败了。许多美国人对奥巴马多数单一的改革是支持的,但对改革整体上显现的政府行动主义和政府开支感到惊恐。这种恐惧很大程度上解释了为什么民主党在2010年11月选举中会失败。如何解释奥巴马改革的成功与失败呢?一般性的解释包括奥巴马的政治时机、美国的政治体制和美国的政治经济结构。具体的解释包括各项改革的独特的技术和政治要求。围绕这些改革的政策过程在很大程度反映了21世纪的美国民主。  相似文献   

2.
赵阳 《理论界》2009,(9):122-124
明代万历年问的张居正改革是中国古代社会后期一次著名的革新变法运动.张居正改革创造了历史上的"万历中兴",但随着张居正的逝世,张居正改革最终失败.通过对张居正改革成功和失败正反两方面经验的总结,可以更好地以史为鉴,面向未来.  相似文献   

3.
大多数政府改革的失败,其原因在于过分关注改革的内容,而忽视了改革的路径.其实,很多改革在"执行"这个阶段就已经夭折,或是遭到彻底阻拦,或是只具有象征意义.以毛里求斯国家的改革实践为例,通过对影响改革成功或失败(包括维持原状)的因素的分析,试图证明改革要想取得任何实质性的成果,应该由强有力的中央政府来驱动.英国的"公民宪章"--从失败的"过程管理"向成功的"结果管理"转变,提供了一种可供参考的改革路径.  相似文献   

4.
大多数政府改革的失败,其原因在于过分关注改革的内容,而忽视了改革的路径。其实,很多改革在“执行”这个阶段就已经夭折,或是遭到彻底阻拦,或是只具有象征意义。以毛里求斯国家的改革实践为例,通过对影响改革成功或失败(包括维持原状)的因素的分析,试图证明改革要想取得任何实质性的成果,应该由强有力的中央政府来驱动。英国的“公民宪章”——从失败的“过程管理”向成功的“结果管理”转变,提供了一种可供参考的改革路径。  相似文献   

5.
1948年蒋经国上海"打虎"行动的失败是特殊利益集团阻滞改革的生动注脚。作为政治权力与垄断资本媾和形成的封闭性组织,特殊利益集团以租金分享为纽带、通过官商勾结的方式支配社会财富,并利用强大的政治经济实力影响公共政策,阻滞威胁其既得利益的任何改革。南京国民政府时期官僚政治与垄断资本结合形成的政治经济体制为特殊利益集团的生成提供了肥沃土壤,被"四大家族"等特殊利益集团俘获的南京政权丧失了国家自主性,结果不可避免地导致了改革失败、集体腐败与政权覆亡。  相似文献   

6.
从历史上的改革看中国当前的体制改革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从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我们党和国家为了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进行了一系列重大的社会主义改革。这种改革的实践方兴未艾,正在不断地向工业、农业、商业等各个领域发展,它将日益深入持久地发展下去。我们广大党员和广大人民都纷纷地起来响应,勇于创新,勇于革新。也有些同志思想有些耽心:改革会不会搞乱了?搞糟了?改革能不能成功?有的同志说:历史上的改革往往失败,改革人物往往没有好下场。商鞅变法失败了,王安石变法失败了,康有为、粱启超等人的戊戌变法失败了。西方呢?布鲁诺、伽里略坚持地球围绕太阳运行的学说,这也是一种很大的创新,结果布鲁诺被烧死,伽里略被囚禁而死。根据这些历史,现在有的同志就说,我们的改革会不会乱了套,会不会也要失败,是不是还是多一事不如少一事为好。我们说:人是要有一点精神的,一个人如果没有一股创新的精神,做成一件事业的精神,那么,他只能是一个时代的落伍者,他生活在这个世界上是没有多少意义的。何况我们在党领导下进行改革。从历史上看:改革是不是都失败了呢?改革人物是不是都没有好下场呢?情况显然不是这样的。可以说,历史上凡是兴利除弊、在一定程度上有利于人民、推动社会进步的改革,绝大多数是成功的。改革的历史功绩是不可磨灭的。  相似文献   

7.
崔洪健 《理论界》2011,(12):83-84
埃赫那吞改革是古埃及新王国第十八王朝的法老阿蒙霍特普四世推行的宗教改革,是统治阶级内部的权力纷争。由于改革的群众和社会基础比较薄弱,再加上强大的阿蒙神庙祭司集团的疯狂反扑、改革者的妥协和国际局势的动荡,使得这场改革最终以失败而告终。对埃赫那吞改革失败原因的探讨,将有助于加深我们对古埃及从多神教向一神教转变的认识。  相似文献   

8.
1859年,世界上第一艘铁甲舰诞生。1894年中日甲午战争中的黄海之战,是世界史上首次以蒸汽铁甲舰为主力的大规模海战,在海战史上占显著地位。对清政府在黄海之战中的失败,笔者认为北洋海军军事技术及其运用方面的落后,是造成失败的一个重要原因。 一 近代海军是大工业的产物,其军事装备、武器与技术革命关系密切,谁抢先用最新科学技术改革武器、装备,并制定适合新武器的战略战术,谁就有可能在军事力量对比上取得优势。  相似文献   

9.
王安石是我国古代著名的改革家。九百年前,为了挽救北宋王朝的统治危机,他在宋神宗的支持下,进行了一次全面的政治改革,改革虽然遇到了不少困难,效果也不如想像得那样好,然而他还是给后人留下了许多闪闪发光的东西。这次改革只进行了十七年,便令人遗憾地失败了。改革为什么会失败,作为历史教训,进行一些探讨,是很有意义的。 1、从指导思想看——平均主义 难医百病 任何一种政治运动,都是在某种思想指导下行事的,王安石变法自然不会例外。究竟是什么样的思想原则在指导王安石的变法改革呢?史学界迄今尚无定论。不久前,我在《安徽史学》1986年第2期发表了《略论王安石变法的平均思想》一文,提出自己的  相似文献   

10.
苏共亡党的历史沉思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以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为指导,深入探讨了前苏联失败的理论与现实的综合性原因,分析了“休克疗法”改革失败的必然性,初步总结了这段历史的教训对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应该吸取的教益。  相似文献   

11.
<正> 宋代尤其是北宋,经历了宋初、庆历、熙丰三次大规模的调整和改革.这三次调整和改革,除宋初外,其它两次都失败了.改革的失败,自有其深刻的内在原因,但改革中出现的失误,加速了改革的失败.本文从总结历史经验的角度,探讨这些失误及失误产生的原因. 求治太急急于求治,对困难和问题估计不足,是我国历史上改革的通病.皇帝及改革者们,总以为号令一出,举国上下便会闻风而动,天下便面目一新.从宋代的庆历新政,到近代的戊戌  相似文献   

12.
20世纪初西藏新政改革失败原因的制度分析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20世纪初,清政府为了抵制帝国主义对西藏的侵略,挽救危局,在西藏社会开展了旨在变革图强的新政开发活动;西藏地方政府最高统治者十三世达赖喇嘛,接受两次流亡的历史教训,从1912年开始推行新政;西藏地方政府的有识之士和“西藏革命党”组织也主张实行改革,但均以失败而告终。根据唯物史观的基本原理进行分析,造成20世纪初西藏新政改革失败原因的制度因素是:封建农奴制对社会经济发展的制约;政教合一制度对社会变革容纳能力的限制;传统教育一文化体制对社会变革的抵制。  相似文献   

13.
中国戊戌变法失败不到十年,越南也出现一场维新运动,并同样以失败告终。中国和越南维新运动在对待政权、民众的态度和采取的方式等方面具有不同点,但在失败原因中却有共性因素,通过比较说明改良或革命并不是维新运动是否成功的根本原因。  相似文献   

14.
<正> 自秦统一迄清灭亡,在长达两千多年的中国封建社会中,曾出现过若干次改革运动,其中虽然不乏暂时或局部的成功,但从长远或整体上来看却大多失败了。尽可能全面地总结这些改革失败的原因,对我们今天正在从事的改革大业来说,一定很有意义。(一)根本原因一场改革运动的成败与否与它的性质紧密相关。中国封建社会的改革,其性质是封建统治阶级中的一部分人在不触动封建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原则下,对已经处于某种危机中的封建统治秩序进行修修补补,对地主阶级内部权益进行再分配,以缓和社会矛盾,而从上至  相似文献   

15.
抗战前期,国民政府的黄金政策防止了黄金的流失.抗战后期,国民政府所采取的抛售黄金与黄金储蓄并用以稳定币制的政策,在一定程度上支援了抗日战争.从1946年3月到1947年2月,黄金政策虽未能遏止通胀,但并不是全无效果.而自1947年2月17日至1948年8月19日改革币制为止,所谓收购黄金不过一纸空文.自1948年11月22日起至新中国成立前,黄金出售政策同样以失败告终.所以,国民政府黄金政策的失败不在于中央银行的金融政策,而在于其错误的政治决策.  相似文献   

16.
资产阶级维新派"速变"、"全变"的指导思想和变法步骤是戊戌变法失败的重要原因,中国失去了近代以来最好的一次赶超世界先进潮流的历史性机遇.政治改革是一项自上而下浩大而复杂的系统工程,就其本质而言是对现存社会利益的重新调整,因此如何减少改革的阻力,保持社会稳定,是关系到政治改革目标能否实现的重大问题.从戊戌变法失败的教训来看,循序渐进是政治改革必须遵循的基本策略,这对我们今天进行社会主义政治文明建设有着重要的启迪意义.  相似文献   

17.
中国和苏联这两个社会主义大国,在20世纪70~80年代,相继踏上了改革之路,但由于改革轨迹不同,两国改革的结果可谓迥异。概究其因,当不脱改革领导、改革路线这两条。本文拟引用大量数据,佐证中国改革成功而苏联改革失败这一论点,从而鉴往知今、明辨是非。  相似文献   

18.
发生在十一世纪中期的王安石变法,由于其变革的激烈及对社会的震动极大,在中国历史上曾引起了深远的影响。千百年间,凡谈政治变革,必然提到王安石变法。他始终是政治史的热点。北宋由王安石等人积极倡导的这场改革,发生在宋神宗熙宁、元丰年间(1068一1085年),也称熙丰变法,是一场旨在富国强兵的改革,是在当朝皇帝的支持下进行的。可是轰轰烈烈兴师动众的变法失败了。它失败得那么惨,所有的改革措施均在王安石退位以后—一撤除,连他与宋神宗经过两年切磋研究苦心经营,旨在强国富民,朝廷受惠最大的免役法也被罢废,至此…  相似文献   

19.
以往的研究文献,对范仲淹的改革十策在庆历新政中推行失败原因的探讨上,泛泛地正面肯定范仲淹提出的改革计划,并把改革失败的原因一般归咎于既得利益集团所代表的保守势力的反对,这种观点已成为对庆历改革失败原因的主流解读。本文认为,这种解读并不深刻。庆历新政很快失败的原因主要有四点:(1)改革的观念只是仁宗皇帝一时的热血冲动,改革的必要性并没有在包括仁宗本人在内的整个赵宋王室权势家族中形成共识。(2)改革的观念虽然在上层士大夫精英群体中有了思想火花,但在整个士大夫上层和中下层并没有在改革的目标以及所应遵循的原则、方法和步骤等方面达成思想和认识上的共鸣。(3)这次改革缺乏必要的组织力量准备。(4)缺乏对诸项改革事业从发动到完成的时间预期、先后顺序及具有可操作性的保证措施的规划与设计。  相似文献   

20.
戊戌变法以变官制开始,又以变官制失败而告终,所以与其说是变法,还不如说是行政改革.这场改革由康有为倡言设计、光绪帝付诸实践,不仅在精简国家机构、变革人事制度、修订行政法规等除旧方面有切实可行的改革举措;而且在新式行政机构设置、简化行政手续等布新方面也有别开生面的具体办法,可以说是一场实实在在的现代意义上的行政改革.然而,改革是外力催逼的结果,急迫、张皇而失去了从容,最终以悲剧性结局收场.透视这场超前、激进的改革,则不能不引起反思,并从中得到一些启示和教训.如今行政改革是一个世界性的现象,探讨戊戌时期的行政改革具有一定的现实意义和借鉴价值.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