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心路历程——《西游记》主题新论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一《西游记》所描写的主要是唐僧师徒一行去西天取经的故事。唐僧西天所取真经的内容,在《西游记》中只出现过3次。第八回如来佛说:“我今有三藏真经,可以劝人为善。”“三藏共计三十五部,该一万五千一百四十四卷,乃是修真之径,正善之门。”第十二回观音菩萨在寻找取经人时,对陈玄奘说:“你这小乘教法,度不得亡者超  相似文献   

2.
《西游记》写孙悟空与妖精斗口,多自称是妖精的"外公"。对此,苏兴著文认为,这是作者吴承恩青年时期对"外公"一词有"深刻的感念"而在创作中"转赠给孙悟空"。这在立论与论证上都有根本性失误,具体分析,也不合情理,与作品描写实际不符。貌似"知人论世",实乃深求而失诸伪。考其真正原因,除比较书中常用其他骂詈语为花样翻新之外,还由于"爷爷"代表居于人生前台的"父党"一系的长辈,"外公"则是代表居于其人生后台的"母党"一系的长辈。前者显而易见,后者却关乎其人生的"备细",需要"寻根问蒂"才知。因此,"外公"对于外甥(女)的威权就带有了一定的神秘性。一旦用为高人压人的手段,便有出其不意的震慑效果和谐谑之趣。  相似文献   

3.
马克思把自己创立的新哲学称为"新唯物主义".它是人类哲学的伟大变革,但又没有离开人类哲学思想的根基.在这一根基上,现实的人及其历史发展是马克思唯物主义的主题.这一主题构成了马克思创立新唯物主义的"阿基米德点",既集中体现了马克思对一切旧哲学的根本超越,也凸显了马克思哲学的当代价值.  相似文献   

4.
蔡铁鹰 《晋阳学刊》2006,(2):96-102
队戏《唐僧西天取经》是《西游记》演变过程中失落已久的一个重要环节。这一环节表明了《西游记》的取经故事在宋元时期曾经依赖于三晋地区的戏剧形式而迅速生长增殖。它的重新发现,启示我们还有更早的原生取经故事,也使我们注意到杂剧《西游记》对佛教的孙悟空取经猴与道教的闹天宫的齐天大圣猴的文化整合,使得我们可以重新厘定《西游记》成书过程的各个环节。  相似文献   

5.
孙悟空保护唐僧去西天取经,有一块未曾到过的地方。这块地方在古代中国人的眼中是很遥远的,被看作是天边,因称之为天方,它就是今天的阿拉伯。事实上,在唐僧取经以前仅隔几年(公元622年),这块土地上刚刚发生过一场空前的大革命,阿拉伯人的领袖穆罕默德领导的伊斯兰革命建立了政教合一的组织。从此,伊斯兰教继佛教、基督教之后成为世界第三大宗教,在阿拉伯这块土地上永远地结束了蒙昧时代,而进入了文明时期。存这之后,阿拉伯人经历了四大哈里发时期,然后相继建立了倭马亚王朝和阿巴斯王朝两个哈里发帝国。在哈里发奥斯曼时期,在公元651年派出了第一个外交使团,来到中国。事隔100年后,阿巴斯王朝将领库退拔(《册府元龟》称“屈底波”)出征中亚来到中国边境,于公元751年在喀什噶尔(今喀什市)附近的怛逻斯与中国唐朝安西节度使高仙芝的军队大战,战胜了唐军,生俘2万余人带回到阿拉伯,使中国文化如造纸术等得以在阿拉伯流传。从此,中国  相似文献   

6.
《西游记》的情节是单线发展的,不象《三国演义》、《水浒传》的情节那样错综复杂,它着力刻画的人物也只有孙悟空、唐僧、猪八戒、沙僧少数几个人,这一点也与《三国演义》、《水浒传》大不相同,但吴承恩居然能把《西游记》写成一部波澜起伏、绚丽多彩、令人眼花缭乱的巨著,从而吸引了千千万万时代不同的读者。足见作家的艺术功力之深。作为一部长篇小说,情节单一往往流于平板,然而吴承恩是通过怎样的手法既保持了情节的单线发展,又避免了平铺直叙的毛病的呢?我以为最重要的是他成功地运用了三段法。《西游记》全书就是一个大三段。前七回的大闹天宫是第一段;它是孙悟空的个人英雄传记;八至十二回是第二段,介绍了唐僧的离奇身世和取经的缘由;十三回以后写西天取经,是全书的主体。《西游记》这个大三段中又包含了众多的三段式。这些三段式也不是一  相似文献   

7.
论《西游记》传播源流的南北系统——兼答蔡铁鹰先生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徐晓望 《东南学术》2007,(5):169-177
《西游记平话》最早是福建说平话艺人的创作,并由福建建阳书坊刊印,因而流布天下。现存山西队戏《唐僧西天取经》的产生是在《西游记平话》之后。福建等南方区域多年来流行通天大圣崇拜与齐天大圣崇拜,它是孙悟空原始形像的来源。不过,顺昌的通天大圣碑及齐天大圣碑都不是墓碑。  相似文献   

8.
《西游记》里的孙悟空有着坚定的自由理想.其自由理想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追求生命的永恒;二是追求生命的自由.他是捍卫生命自由和永恒的“斗战胜佛”.他的人生经历了一个由自我张扬,到自我改变,最终到自我超越的过程.他的人生境界也有一个变化发展过程,即由自然境界到功利境界,再到道德境界,最后到天地境界.他在中国文学史上独具魅力.他是天、地、人融合为一体的艺术典型.  相似文献   

9.
历史上的刘备是一个充满王霸气质的枭雄,宋江是一个充满力量感的盗跖式的英雄,而唐僧则是一个大智大勇的得道高僧.但作为文学形象,刘备、宋江和唐僧却平庸、无能,缺乏文学感染力.这三个人物文学形象和历史形象的大异其貌,恰恰是作者在中国古代文化重伦理的儒家精神的深刻影响之下不断进行"醇儒"化的结果.  相似文献   

10.
开头写法——扣题提示写什么:众所周知,孙悟空是一只神通广大的猴子,但人无完人,猴无完猴,他脾气特别暴躁。中间写法——承头顺写详重点:孙悟空大闹天宫,搅得那里天翻地覆;在鹰愁涧大骂白龙马,和它大战几个回合,把清澈的涧水弄得泥沙翻滚,浑浊不堪;在流沙河和沙和尚一决高下,把简单的问题变得复杂化,惹得菩萨责怪:“你这猴子,又逞自满,不肯说出保唐僧的话来吗?”  相似文献   

11.
文豪 《天府新论》2004,(Z2):243-244
关于天人关系或人在宇宙中的地位,中国哲学家有一特殊观点,即"天人合一",这是中国人生思想的一个根本观点.在众多的哲人当中,庄子的天人关系思想是独具特色的,在《庄子》中充分地体现出了他的"合人于天"的"天人合一"思想.  相似文献   

12.
正有句话说"人没有梦想,那和咸鱼有什么区别",足见梦想对人生的重要性。尽管每个人都曾怀揣梦想,但随着年龄的增长,大多数人最终选择了放弃,渐渐变成没有梦想的"咸鱼"。让一个人丧失梦想的原因有很多,比如下面这4个思维方式,会使人快速成为一条"咸鱼"。相信一夜成名的鬼话倘若一个人相信一夜成名的鬼话,那么他或她一定已经走在"咸鱼之路"上了。我们或多或少听过类似的故事:一个技术男开发  相似文献   

13.
伦理到底如何"与‘我们’同在"?这是道德合法性的真理与信念前提。伦理道德史与人类社会发展史、人类精神发展史、人的生命发展史相一致。个体与实体直接同一的伦理世界是人类文明的原初状态,也是人类精神的家园。古希腊传统中的苏格拉底之"死",希伯来传统中的上帝之"怒",中国春秋时代的孔子"周游"与老子"出关",分别以悲剧与喜剧的方式,呈现伦理世界中人类精神的"悲怆情愫"。伦理世界解构,"大道废,有仁义",人类精神进入以个体为真理,通过教化建构生活世界的伦理普遍性的教化世界。"上帝死了"(尼采)、"打到孔家店"(五四运动),以"伟大可恨"标示教化世界的幻灭,而"上帝之死"与"尼采之疯"之间戏剧般的关联,似乎再次以悲剧的方式申言伦理实体对人的精神的生命意义。由此,人类精神进入道德世界。道德世界透过"伦理上的造诣"将教化世界中的个体提升为主体,达到主体与实体的同一,达到精神史的当代觉悟,即"伦理觉悟"。"伦理觉悟"不仅是伦理家园的精神回归,更是人类的"最后觉悟":"伦理觉悟为吾人最后觉悟之最后觉悟"(陈独秀);"人类种族的绵延"已经开始取决于"人类学会伦理地思考的程度"(罗素)。人类精神史以伦理为重心,形成绵延不绝的问题流:"我在哪里?""我是谁?"(自然世界)——"人应当如何生活?"(伦理世界)——"我们如何在一起?"(教化世界)——"我们能否在一起?"(道德世界)。当代人类精神的伦理问题如此严峻,乃至发生"人类还会有前途吗"的"梁漱溟之问"。  相似文献   

14.
作为春秋时期的著名教育家,孔子特别善于引导学生"立志".他在《论语》中多次提到"志",主要有"志于学"、"志于行"、"志于仁"和"志于道". 1.志于学.《论语》第一个字就是"学".孔子自言:"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孔子十五岁时"志于学",并终身笃学不辍,最终达到"从心所欲,不逾矩"的境界.我们现在尊孔子为圣人,其实孔子并非生而为圣,而是学而至于圣的.孔子明确提出了学习的重要性,并根据切身体会提出了一套学习方法:一是"学习"——"学而时习之";二是"学问"——"敏而好学,不耻下问";三是"学思"——"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事实证明,这是一套行之有效的学习方法.需要指出的是,孔子的"志于学",当初虽是个人行为,但却深深地影响了后人.在中国历史上,勤学苦学的例子俯拾皆是."志于学"是成全中华民族的第一块厚重基石.从小的方面说,"学"是一个人成长成功的源泉,学习的志向一旦确定,一个人的面貌必为之一新.从大的方面说,"学"是一个民族发展发达的基石,学习的风气一旦形成,一个民族就有了广大深厚的发展基础.  相似文献   

15.
俄国革命存在着文化的阙如,形成文化制约.为了解决这一问题,列宁在十月革命成功以后进行了"文化革命",提出"现在的工作重心的确在于文化主义",这使得"对社会主义的整个看法根本改变了".列宁文化革命思想有两个层次:文化知识浅层次与人的全面发展的深层次.在前一个层次上,列宁提出要用那些浸透资产阶级观点的专家来建设共产主义;在后一个层次上,列宁提出要针对"古老的俄罗斯观点和半野蛮人的习惯",从生活、习惯、偏见、守旧习气方面改造人,全面提升人的素质.  相似文献   

16.
文艺复兴运动始于13世纪末14世纪初的西方,是新兴资产阶级借助古希腊罗马文化发起的一场反封建的文化革命,为人类历史谱写了光辉的乐章.其意义不仅在于"这是人类从来没有经历过的、最伟大的、进步的变革",为推翻欧洲的封建统治,建立资本主义制度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同时又在于"这是一个需要巨人而且产生了巨人的时代".  相似文献   

17.
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是一个伟大的理论构想与全球性战略,需要对一些前提性问题进行反思,否则会偏离本真抑或成为盲目行动。人类命运共同体构建的前提是人以"类本质"而存在,类本质使"人类"成为可能,类的依存性进化,使人类共同体成为可能。人类命运共同体构建的另一个问题是人类的"共同善",要求正确处理好人类行为与非人类存在、理念善与制度善的关系。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关键是如何正确理解"人类命运",人类命运就是基于人类社会发展客观规律的大势与机会,马克思主义为此提供了科学方法。  相似文献   

18.
"做个才人真绝代,可怜薄命做君王",李煜是怎样的一个君王,我们姑且不去论及,但他作为一个词人,却在文学艺术的长河里留下了浓重的一笔。他的词历来受到高度的评价,也为无数人所喜爱,其原因何在呢?李煜短暂的一生,经历了王子、太子、君王、囚虏这大起大落的人生巨变,从前期的"天堂"急转直下到了后期的"地狱",这滑梯一样  相似文献   

19.
<水浒传>与<西游记>的作者都是怀才不遇的知识分子,他们借鉴不同的故事传说.依靠自己天才的构思,分别描述了屈沉下层的宋江与孙悟空自我实现的不同方式,前者在现实的层面上描写了宋江的失败,后者则在幻想的层面上勾勒了孙悟空的"成功".然而无论是宋江的失败还是孙悟空的"成功",留给读者的都是无尽的思考:自我实现的路究竟在哪里?  相似文献   

20.
王铭铭 《学术月刊》2015,(3):129-140
"民族志"之名,来自古希腊文的"民族+志",指"记录的民族学",而"民族学"则常被理解为"举各民族物质上行为上各种形态而比较他们的异同"(蔡元培)。"民族+志"这一组合是近代的发明,与欧洲国族观念有着既相合又相离的两可关系。就多数经典民族志呈现的面貌看,尽管有将民族志视作"民族研究"的基本方法者,但民族志研究单元一般超脱于"民族",其描绘的物质、社会和精神世界,是"ethnos(民族)"的真正含义,指与近代西方"个人"不同的其他"人的观念"。在民族志中,"人"是内在差异化、人格外在化、非个人的多元复合场所,其属性不可单独以"世间性"来理解。在此意义上的"人",是含有人、神、物诸存在者之间的关系的存在者。"人"的这些内容,曾被界定为"文化"的诸"因子"或"方面",而近一个世纪的民族志研究表明,"文化"最好被理解为人文关系的总体状态。人文关系,是"己"与广义的"它"之间的关系,是"世内存在者"与"世界"的关系。所有这些关系分布在大小不一的社会共同体中,即使我们观察的是一个范围狭小的村庄,这些关系依然可以得到清楚的表现。对民族志书写者而言,所有地方,都是"世界性的",在人文关系的"世界"中,"己"与"它"的关联性被分解为几类关系及其认知,但其本来面目是浑然一体的。它"因地制宜",形成人中心、神中心、物中心的形貌,相互之间存在差异,但在等级与互惠的复合性意义上,却普遍一致,从而使场景远离"我者"的民族志,总是关乎于"己"——作为众多"世界"中的一个,这包括"民族",但不等于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