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56 毫秒
1.
从诺贝尔奖分析现代大学科学研究创新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本文纪念诺贝尔奖颁布一百周年。根据有关统计资料 ,结合大学科学研究 ,分析了诺贝尔奖产生的意义和规律。认为诺贝尔奖是科学精神的集中体现 ,大学是诺贝尔奖产生的沃土 ,诺贝尔奖注重原始创新研究 ,科学实验是作出科学发现的重要条件。青年科学家是科学研究创新的生力军 ,要把握科学发现的最佳年龄区 ,诺贝尔奖的产生具有人才群落效应和“苏步青效应” ,要重视大学本科阶段的教育质量和家庭智力接力。虽然中国四次与诺贝尔奖失之交臂 ,但是只要贯彻科教兴国的伟大方针 ,重视基础研究和人才培养 ,在新世纪完全有可能问鼎诺贝尔奖。  相似文献   

2.
同为中国人,为什么自1901年诺贝尔奖设立以来已有八位外籍华裔科学家获得了诺贝尔自然科学奖,而没有一位中国籍的科学家获得此殊荣。这是值得我们每位中国人深刻思考的问题。除了他们取得研究成果的各种客观因素外,如果我们能够从他们的人生阅历、所处环境、所受教育、科学态度、科学精神、科研方法、思维方法等科研主体自身角度寻找原因,多进行一些思考,也许能为我国科研人员早日获得诺贝尔奖提供一些借鉴和参考。  相似文献   

3.
在国家统一、教育改革、科研体制革新和哲学思潮兴盛的影响下,19世纪初德国成为世界科学活动中心.这一时期,德国涌现众多顶尖科技人才和科技成果.由于诺贝尔奖的授奖对象是在科学领域做出最重大发明或发现的人,因此19世纪和20世纪初德国科学家的卓越表现成为20世纪前期德国高产诺贝尔奖的直接原因.除此之外,爱国主义精神的激励、社会需求的拉动和工业技术的支持,也构成当时德国高产诺贝尔奖的重要原因.  相似文献   

4.
群像扫描     
《华人时刊》2008,(11):31-31
获得诺贝尔奖的华人1952年出生于美国纽约,在新泽西州利文斯顿长大的钱永健,获得2008年诺贝尔化学奖。此前,还有一批华人获得诺贝尔奖。李政道和杨振宁是最早获诺贝尔奖的华人。1957年,李政道与杨振宁一起,因发现弱作用中宇称不守恒而获得诺贝尔物理学奖;1976年,丁肇中因和里克特彼  相似文献   

5.
从中美教育的比较看创新教育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中国学生的智力开发水平并不低,但却一直与诺贝尔奖无缘。通过分析美国教育中强调创新能力培养的主旨、探讨创新概念的内涵,说明中国学生所欠缺的是创新能力和创新精神。因此,全社会应共同努力构建创新教育体系。  相似文献   

6.
百年诺贝尔奖获得者的素质对我们的启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作为最权威、最有影响的世界科学大奖 ,诺贝尔奖已经成为衡量一个国家科技水平的重要标志之一。中国至今与诺贝尔奖无缘。中国科学要走近诺贝尔奖 ,担负培养各类人才任务的中国高等教育任重而道远。诺贝尔奖获得者的成功对中国高等教育的改革与发展将有很大的启示。  相似文献   

7.
全球化令我们一则以喜,一则以惧,它造成的文化殖民主义正在改变着我们民族精神的内质。为强化民族意识,振奋民族精神,我们要联合海峡两岸的同胞,挺胸昂头,理直气壮地去夺取诺贝尔奖。早日获奖,力争多获奖,有助于尽快扭转我们弱势文化的现状,是谋求重大发展的关键一步。  相似文献   

8.
本文推荐并预言斯卡夫获得经济学诺贝尔奖,菲根鲍姆获得物理学诺贝尔奖,并展开情报信息理论和人才系统理论的讨论。  相似文献   

9.
正屠呦呦凭青蒿素获得了诺贝尔奖,于是各路商家开始炒卖青蒿素产品。比如"诺贝尔奖青蒿饼"和青蒿素补充剂等等。前者就是传统食品艾叶粑粑,由艾蒿和糯米做成,作为食品早已存在。借着青蒿素的诺贝尔奖光环,它被炒作成"富含青蒿素"、"诺贝尔奖青蒿饼"。它好不好吃、营养价值如何是另一回事。经如此推波助澜,"青蒿素"大有被神话的趋势,民众对"青蒿素"也迷恋起来。如此下去,会不会让青蒿身价倍增,甚至在不久的将来,人们会言必称青蒿,食必要青蒿,喝必有青蒿?  相似文献   

10.
1946年诺贝尔奖得主赫尔曼·黑塞把“俄罗斯灵魂”阐释为原始基督精神的体现,即爱、信仰和受苦的精神。他认为这种精神正是欧洲理性和物质文明发展到极致之后的精神故乡,是欧洲走向新生的老师。黑塞在陀思妥耶夫斯基的“未来人”形象身上看到原始基督精神,也看到对传统道德和旧秩序的破坏力量,它们促使旧欧洲的没落,也意味着新欧洲的诞生。黑塞出于对现代文明的反思,主要把俄罗斯文化理解为欧洲的拯救者,虽然对政治国家意义上的俄国持否定态度,但他能以宽容之心接纳它的存在。  相似文献   

11.
自从100年前第一次颁奖典礼举行以来,争议始终伴随每年的诺贝尔奖,但诺贝尔奖从未丧失其威望。而且,在表彰人类成就方面,诺贝尔奖如今或许比以往更重要。  相似文献   

12.
<正>2015年10月,中国科学家屠呦呦获得"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这是首次中国科学家因为在中国本土进行的科学研究而获得诺贝尔科学奖,充分展现了中国科学家的学术精神和创新能力。与此同时,我们看到同处东亚的邻国日本在2000-2016年间出现了17个自然科学类诺贝尔奖,成绩斐然。究其原因,除了经济上的复兴和高速发展之外,日本对科技的重视以及科技政策的制度化和持续性是其科学技术尤其是基础科学长足发展的重  相似文献   

13.
鲁先圣 《社区》2011,(2):17-17
获得诺贝尔奖,对一个人来说是多么崇高而又难以企及的人生目标。谁能相信,有人竟因为在自己家的后院里栽了9棵树而获得诺贝尔和平奖。  相似文献   

14.
杨武之先生年谱张友余今值清华大学应用数学系成立70周年之际,缅怀1929年—1948年任该系教授的老系主任杨武之先生,在当年清华大学算学系这块沃土上,以他的爱国、敬业、创新精神,团结同事,培育出了20世纪中国的数学大师,世界一流的数学家,华裔诺贝尔奖...  相似文献   

15.
《阅读与作文》2014,(12):34-36
近日,2014年度诺贝尔奖各个奖项正在评选或颁奖,这项世界顶尖的大奖再次成为人们的热门话题。 迄今为止,诺贝尔奖已经走过了100多年的岁月,成为全球当之无愧的最著名的学术大奖,深受世界各国关注。人们或许不知道,在诺贝尔奖漫长的历史上。不仅仅有严格复杂的评奖、激动人心的颁奖,也有鲜为人知的趣闻轶事……  相似文献   

16.
为“弘扬科学精神 ,普及科学知识 ,宣传科学思想 ,学习科学方法”,全面提高中华民族的科学文化素质。中国自然辩证法研究会理事、广西自然辩证法研究会名誉理事长、广西大学科技哲学教授梁国钊主编了《诺贝尔奖获得者论科学思想、科学方法与科学精神》一书 ,最近由北京中国科技出版社出版。全书共 40万字 ,分5 6个部分 ,引列了 3 1 5位获奖者们在科学思想、科学方法和科学精神等方面的深刻论述 ,展示了这些世界超级精英们在科学和教育方面的精辟见解和他们一生治学做人的最深体会 ,内容丰富 ,资料翔实 ,令你耳目一新。该书可以作为“科技哲…  相似文献   

17.
人类的精神文化生活多依赖于各种艺术,而人类的物质生活则更多地依赖于科学技术。艺术和科技推动社会的变革与前进。这是人类社会生存与发展不可缺少的两翼。正如诺贝尔奖获得者、美籍华人、中央工艺美术学院名誉教授李政道所说的:“科学和艺术实事上是一个硬币的两面,它们源于人类活动的最高尚部分,都追求着深刻性,目标都是真理的普遍性。”造型艺术亦是美术,是艺术的一大门类。它是使用一切物质材料作为媒介,利用各种艺术手段,创造艺术形象,借以反映现实生活,表达作者主观感受的艺术形式。它还是“人类以情感和想象为特征的,把…  相似文献   

18.
有人说:大学少年班至今没有拿“诺贝尔奖”的主儿,却有从“神童”到“流星”的败笔,是不是有悖当初培养成功人才的初衷? 有人问:少年班学生是一群精神苍白的“书呆子”、“出国迷”吗? 还有人疑惑:少年班究竟是“拔苗助长”还是改革创举?……  相似文献   

19.
诺贝尔奖与学术自由探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对1901-1999年诺贝尔自然科学奖获得国别等的分析研究,指出:诺贝尔奖获奖大部分出自大学,而且,这些大学都有一个共同特点,即自由的学术环境;继而提出我国的一流大学要想跻身于世界一流大学行列,就必须实现诺贝尔奖零的突破,要想实现诺贝尔奖零的突破,就必须有自由的学术环境。  相似文献   

20.
假如古代也有诺贝尔奖的话,中国古人谁最有可能获奖? 最可能获诺贝尔物理学奖的人选: 墨翟 物理学一直是诺贝尔奖的重要奖项。中国古代的物理学成就斐然,在热学、力学、光学、声腔学、电磁学等领域,都有过重要的发现和发明。为全球人熟知的“四大发明”之一的指南针,只是其中“小技”而已。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