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40 毫秒
1.
中国境内的早期铜镜包括具钮镜和有柄镜两大类,历经夏至早商、晚商、西周和春秋四期,类型逐渐完备,具钮镜下的单钮镜作为早期铜镜的主体,呈现出由几何纹镜经素面镜向动物纹镜发展的趋势。中国铜镜最早出现于甘肃、青海和新疆东部地区,晚商时已出现地区间的影响和交流,中原和新疆成为其分布重心,春秋时期中原、东北和新疆正式形成了本地的用镜系统。河西走廊至新疆东部地区应是探寻中国具钮镜起源的重要线索地。有柄镜源自西亚北非,西周时传入新疆和河西走廊。功能方面,早期铜镜一直作为梳妆用具,兼作配饰,亦曾是宗教法器和等级地位的象征。  相似文献   

2.
本文从美术的角度来看中国历代铜镜的纹饰 ,从史前的齐家文化谈起 ,重点叙述铜镜发现最多的春秋战国时期、汉六朝、隋唐时代的铜镜纹饰。从历代铜镜纹样风格的变化中 ,找出相互间潜在的演变关系 ,以及当时文化的影响。同时本文也展现了铜镜纹饰风格的演变历程。  相似文献   

3.
巫风观念探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一、巫风观念源于太阳崇拜考1·巫:矩测日景为了说明巫的性质,我们先从十字形日纹谈起.在中国新石器时代的考古发掘中,有许多关于太阳崇拜的遗物.其中,黄河流域的马家窑文化和长江流域的屈家岭文化中,则有十字形太阳纹.在商周青铜器里,也有祭拜十字形日纹的图案.直到汉代,这种十字形日纹仍见于日晷和铜镜之中;有些铜镜还有“见日之光、天下大明”等铭文.学者们推论,这些十字形日纹是先民们对太阳及其光芒的概括和简化.(见图)  相似文献   

4.
沤鲁抹考     
一九七九年,吉林省汪清县罗子沟公社(镇)古城内,出土一面背铸忍冬牡丹、周绕连珠纹饰之铜镜。边款铭“沤鲁抹官”四个汉字,尾附“直”记官府签押。近年,许多金代城址中,出土镌刻有金源官署、职衔、姓氏或治所之铜镜,常见附此“直”记官押,故断镜为金代遗物无疑。《金史·百官志》载明  相似文献   

5.
齐家文化,因1924年首先在甘肃广河县齐家坪发现而得名。关于齐家文化的经济形态和社会性质,目前尚无定论。从发掘材料看,齐家文化的人们已经过着比较稳定的以农业为主、兼有畜牧业和手工业的生活。农业是齐家文化的主要经济部门。生产工具以石制为主,骨制次之。主要的工具有石斧、石镰、石刀、石铲和骨铲,还普遍发现石杵和石磨盘。石斧是当时人们的砍伐器,石镰是收割工具,石铲和骨铲是翻土工具,  相似文献   

6.
<正>在青海的河湟流域发达的彩陶纹饰中,自马家窑文化的半山期到马厂期,“蛙纹”一直是动物纹饰中的主体纹饰,甚至到了齐家文化期以后“蛙纹”仍有发现。对青海彩陶中这种发达的“蛙纹现象”,不少人作过猜测和论述,但大都是从美学角度和图案本身去考察其所象征的意义和渊源的,却很少有人把它与原始氏族的图腾崇拜、民族交往及人类的迁徙联系起来加以论证。有关青海蛙纹的论述都认为,青海地区的所谓“蛙纹”与其它地区相当于马厂期以前的新石器时代所发现的蛙纹相比较,其风格迥异——它已失去了早期蛙纹的写实风格,成为一种变体的“拟蛙纹”(或说“人纹”)了。笔者认为,蛙纹的产生、青海蛙纹的流行与传说时代的太吴部落及少典部落以及两者的社会交往、民族迁徙有着源洲关系。  相似文献   

7.
王倩倩 《青海社会科学》2013,(5):156-159,181
金禅口遗址位于青海省互助县加定镇加塘村金禅口社西侧大通河南岸的二级阶地上,2012年青海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对其进行了发掘,发现了齐家文化房址5座、灰坑15个、墓葬1座、窑址2座,出土遗物丰富,有陶器、石器、骨器、玉器等。该遗址的发掘对研究大通河流域的齐家文化提供了新资料。  相似文献   

8.
铜镜是汉代日用品中非常重要的器物,传世和出土的数量都很多,日光镜是其中比较流行的镜种.日光镜的镜铭之间一般夹有""、""、""、""、""等符号,对于这几种符号的含义,有的学者单纯将其作为一种符号,有的试图对其作出解释,但是至今没有一个较为公认的说法,结合汉代的其他物质资料和传世文献记载,一些日光镜符号当为"绮寮",而一些其来源当为星云纹镜.  相似文献   

9.
<正> 青海地区原始居民的社会生活状况,随着考古研究的不断深入被日益广泛地揭示出来。目前,我省已发现的新石器时代文化有仰韶文化庙底沟类型;马家窑文化的马家窑、半山、马厂早晚相接的三个类型和齐家文化。其中仰韶文化的庙底沟类型由于见于报道的资料甚少,这里不加论述。马家窑文化和齐家文化的资料虽局限于墓葬一端,但为我们认识当时人们的社会生活提供了可供分析的资料。本文欲就目前已见于报道的资料,描绘出马家窑和齐家文化时期人们社会生活的大致轮廓,时间大体相当于公元前二千五百年到一千六百年左右。  相似文献   

10.
徐英 《阴山学刊》2005,18(6):59-62
以往的考古界和美术界都对汉唐铜镜十分重视,这方面的著录及文献资料堪称丰富,而对于金代的铜镜没有引起足够的重视。中国古代铜镜的铸造高峰是汉唐,而到了金时又迎来了另一个高峰。对其进行深入的研究是很有必要的,因为可以从金代铜镜的研究上折射出金一代政治、经济、军事和民俗的若干问题,特别是通过它的纹饰和铭文所反映出的一些政治、经济、文化内容早已远远超出了铜镜本身所具有的实用价值和工艺美术的审美价值,对于北方民族文化艺术研究的拓展无疑提供了更多的实用史料。  相似文献   

11.
<正> 一青海柳湾墓地的发掘,墓葬达1500座,出土的文化遗物极为丰富,是黄河上游马家窑文化半山类型、马厂类型、齐家文化最丰富的原始社会氏族墓地之一。考古界普遍认为马家窑文化半山类型、马厂类型属于新石器晚期文化,齐家文化则是铜石并用至青铜文化。 墓葬以马厂类型为主,发掘872座;半山类型257座;齐家文化366座;辛店文化仅5座。这为我们探讨史前文化的葬俗、社会经济生活,家庭婚姻关系,提供了极为重要的实物资料。 墓葬的埋葬习俗是现实生活的写照,他们生前都有自己的族属和家庭的婚姻形式,都占有一定的生产资料和生活资料,家庭与婚姻形式,都与人们经济文化生活相适应,因  相似文献   

12.
新疆出土铜镜反映了早期以农耕文化为主导的中原文化沿丝绸之路向西传播的事实,也充分反映我国历代中央政权对新疆的管辖,更反映了中华文化在长期发展、传播及与其他文化交流的过程中,呈现出多样性与一体性相结合的特征。新疆出土铜镜是阐述中华民族多元一体的重要实物资料,证实了古代新疆同中原地区广泛交往、全面交流、深度交融的历史事实,是中华民族共同开拓辽阔疆域、共同书写悠久历史、共同创造灿烂文化、共同培育伟大民族精神的重要实物见证,尤其是大量出土的中原汉式镜,为考证古代新疆的社会风俗、经济发展与审美文化提供了物证,延伸了中原地区与古代新疆交往的时间轴线。进一步深入挖掘、提炼、研究、弘扬好新疆出土文物的深刻内涵、社会属性、文化属性与美学风格,诠释新疆历史文化与中华文化的血脉联系,增强新疆各族人民的文化自信、历史自觉,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相似文献   

13.
金源地域出土与传世的铜镜数量之多、质量参差、纹饰与形制的变化都与女真人的宗教文化关系密切。女真人的艺术、哲学、文学、宗教等文化思想不同程度地保留在铜镜的正面和背面,同时,金源铜镜的发展、大量传世也是女真人的宗教文化使然。  相似文献   

14.
<正> 齐家文化因1924年首次发现于甘肃省广河回族自治县齐家坪而得名。在青海境内主要分布在东部农业区各县,南到海南藏族自治州的黄河沿岸,西到青海湖北岸。目前我省齐家文化的考古发掘工作还仅仅是开始,计在乐都柳湾、大通上孙家寨、贵南尕马台、互助总寨发掘墓地四处,在民和中川发掘遗址一处。从发掘资料来看,齐家文化比马家窑文化进入了一个较高的发展阶段。这里的人们比马家窑文化的人们开拓了更广泛  相似文献   

15.
菱花镜小考     
铜镜是察观容貌,用以修饰的生活用具,至今已有四千年的悠悠历史。由于铜镜的最初发明,乃是受“鉴”(一种大水盆)盛水以照影的启迪,由“鉴’扁平化发展而来的,故古人称铜镜为“鉴”,或谓“镜鉴”。到后世,亦称“照子”,但铜镜的另一称谓“菱花镜”却被人们所忽视。  相似文献   

16.
朝鲜北学派实学代表人物朴齐家曾先后4次出访燕京,他冲破了夷夏之辨和小中华的传统狭隘观念,系统地总结了北学论思想,提出了从器物利用到思想文化对外开放的主张,以实现正德利用厚生之道,同时提出了发展工商、富民强国的具体措施。朴齐家的实学思想丰富了朝鲜实学的内涵,与嗣后的实事求是实学榫接,其历史地位极为重要。  相似文献   

17.
本文对甘肃岷县占旗遗址出土的30件铜器进行了科学分析研究,初步探讨了该遗址出土铜器的技术特征:材质以铜锡铅三元合金为主,铅含量普遍较高;制作工艺以铸造为主,少量器物为锻制而成。这一特征与陇南地区早期齐家文化的铜器相比存在差异,以铜锡铅三元合金为主导的铜器技术在陇南地区洮河流域出现的时代最早,可能受到齐家文化及中原地区青铜文化等多元因素的影响。本研究首次揭示了洮河流域寺洼文化铜器的技术特征,为深入探讨甘青地区早期青铜技术的发展及寺洼文化与周边地区青铜文化的交流互动提供了新的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18.
1981年5月,在西安东郊韩森寨唐墓中出土了开元年间的铜镜一面。其镜背面整个构图是用一块白银镶嵌上去的,制做上采用了平凸和雕浮相间的技巧,构图设计达到很高的艺术造诣。在镜钮的周围,有四个骑马猎士,手持弓箭,弓弦拉满,正在追杀拚命奔逃的兔子、羚羊、梅花鹿、黄狼。四匹马四蹄腾空,双眼圆睁,作疾奔状,画面形象生动,栩栩如生。在四马  相似文献   

19.
齐家文化前期墓地 近年来的研究,摆脱了齐家文化渊源于半山——马厂文化的观点,认为它虽也脱胎于庙底沟文化,但已形成和半山——马厂文化相区别的另一谱系的考古学遗存。柳湾齐家文化的某些器物,例如敛口瓮M961:2(图一三六之10)、M1103:36(图一三六之9)、鹗面陶罐M1017:5(图一三九之6)和粗陶瓮M547:2(图版一九九之一),分别同于同地马厂同类器  相似文献   

20.
公元前一千纪——公元前二世纪时期朝鲜半岛发现多枚与青铜短剑支石墓伴出的细纹铜镜,经与我国商周青铜文化比对,半岛的细纹铜镜以线的艺术构成几何形图案,确认其渊源于中华古文化,尤其与殷商文化密切相关。青铜短剑支石墓渊源于山东东夷文化与东北地区古文化的融合,并经由辽西辽东而后进入朝鲜半岛,青铜短剑为东北系铜剑,分东胡系与貊系,箕子族团“走之朝鲜”,接受北方的青铜短剑石墓文化,建立“衣冠带剑”的君子国:半岛所出明刀钱与布币系箕子朝鲜与中原燕、齐等国经济交流与商品贸易的遗留物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