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03 毫秒
1.
闻一多长期从事中国古代文学的教学和研究工作,取得了丰硕的研究成果,过去学术界对此缺乏深入认识和总结,文章在对新版<闻一多全集>及其他文本中有关中国古代文学研究成果进行初步分析的基础上,初步总结其古代文学研究所显示出的几方面突出特点.  相似文献   

2.
闻一多作为中国现代著名诗人和著名学者,在诗歌创作和学术研究中体现出鲜明的历史意识。其历史意识生成于自我漫长的文化人生历程中,不仅表现在诗歌创作中,尤其表现在古代文学和古代文化的学术研究中,形成了诗歌作品特别是学术世界中厚重的历史感。他的历史意识成为自我精神的一部分,既具有现代性又具有现实性,在现实基础上从历史中激活有利于中国文化发展的原动力,同时批判阻碍中国文化进步的劣根性。本文从闻一多文化人生历程角度梳理了闻一多历史意识生成的过程和生成中的历史意识,以说明闻一多整体的文化世界和自我精神中的历史意识特性。  相似文献   

3.
闻一多对杜甫在人格和艺术技法上进行了有意识的继承,并实施了成功的现代化转换.闻一多成为了中国新诗发展史上的现代杜甫,成为了影响深远的爱国诗人和新诗革新家.对于新诗如何在寻求新变中接通与中国诗歌的几千年之常,闻一多的实践具有诗学价值和现代意义.  相似文献   

4.
闻一多大学教育理念的模式是"通才教育,精英培养",闻一多大学教育理念的精髓是"求真务实",闻一多大学教育理念的关键是"具体落实"。闻一多的大学教育思想对于当前中国高等教育改革具有积极的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5.
闻一多的一部分古典文学史研究明显溢出了古典文学研究的范围,而和现代政治与文化理念发生了深刻联系,体现出了"民主理念"这一"五四"语境下普遍的时代精神。在民主理念下,闻一多对从古至今的中国文学史做出了一种贯通性的理解:一方面,他将"平民"的戏剧小说抬高到"贵族"的诗面前,另一方面,闻一多认为新诗应该向小说戏剧学习,实际上是要新诗"合乎民主"。闻一多将"民主事业"与中国"新文艺发展的事业"联合起来考察,在他的诗论中可以看到民主理念与美学表现之间的张力,在这个意义上他的新诗批评也有不少调整,而注意到了民主美学的"价值"和"效率"之争。  相似文献   

6.
《南都学坛》2018,(1):59-63
闻一多是抗战时期楚辞研究的领军人物,国难当头的社会背景和独立不迁的人格品质促使其与屈原异代相通。在闻一多《九歌》研究成果中,其遗作《〈九歌〉古歌舞剧悬解》与其他考证类文章相比,风格迥异。基于对屈原《九歌》思想性质、文化来源的探究,不难发现闻一多所创作的《九歌》舞台剧实则是在屈原《九歌》基础上结合国家危亡的时代背景和戏剧实践的艺术形式,致力于"恢复人民艺术本来面目"的再创作,其中蕴含了闻一多对《九歌》新的理解,且开创了《九歌》与现代歌舞剧形式相结合的先河,为中国古典文学研究视域的拓展做出了积极尝试。  相似文献   

7.
中国现代诗人、学者闻一多和法国汉学家葛兰言的中国古代文化研究方法都涉及文化人类学、民族学,但是两位学者并未依附于某种已有理论,而是以文化人类学为研究视角,反思中西话语对文明与野蛮的建构。闻一多对中国"神话与诗"的主位阐释与作为"他者"的葛兰言的"中国文明"研究存在诸多相通之处,然而前者的民族自我表述常陷入现代性和民族性的矛盾之中,这一特质在与西方学者的比较中更易显露出来。  相似文献   

8.
闻一多一生对中国文化做出了多方面贡献,而在其生命最后的两项戏剧杰作是:策划演出彝族民间原生态歌舞;把屈原的<九歌>改编为剧本<〈九歌〉古歌舞剧悬解>.这两项杰作在中国艺术史上都具有开创意义.在闻一多逝世60年的日子里,特作此文彰显其事迹并以为纪念.  相似文献   

9.
武汉大学闻一多研究室编辑、湖北人民出版社出版的新编十二卷本《闻一多全集》已于日前问世。闻一多是我国现代著名诗人、学者,一生著述甚丰。抗战后期他积极投入爱国民主运动,1946年7月在昆明被国民党特务杀害。两年后,朱自清、郭沫若、吴晗、叶圣陶编辑的四卷本《闻一多全集》就由开明书店出版了,这部全集的出现,不仅在当时有重大意义,而且影响深远。但由于当时条件的限制,还有大批遗著未能收入集中。多年来,人们期待一部更完整的《闻一多全集》。1984年3月,中宣部根据中央领导同志的指示,发出《关于整理出版闻一多著作的通知》,指定武汉大学成立闻一多研究室,负责新编《闻一多全集》。同意聘请季镇淮、范宁、薛诚之、何善周、胡国瑞为新编全集的顾问。  相似文献   

10.
闻一多的意义是由他在中国新诗史上的起点位置决定的,这就决定了后来的诗人和诗学者必然不同程度地经历"回到闻一多"的过程.从根本上说,闻一多这位辩证处理古今中外诗学关系的诗人本身也经历了一个"回到闻一多"的过程,这具体体现在他的诗歌转向方面.  相似文献   

11.
闻一多与废名都是中国文学史上著名的诗人、学者、作家兼诗评家。闻一多直接参与了五四时期的诗歌创作和评论,持续到1940年代;1930年代的废名身为北大教师,选择了十余位现代诗人作为讲课内容,鉴赏新诗,提出新诗批评标准。在中国现代诗歌批评史上,二人都有其独特贡献。对比二人评诗观念、标准、风范及在文学史上的影响等,可探究他们诗歌批评的价值,以及对中国现代诗歌批评的推进作用。  相似文献   

12.
闻一多在成为民主斗士之前,其人格风采更多地显现为有着丰厚传统文化素养同时又受着浓郁的西方文化熏陶的现代文人的绅士风度。在成为一个怒目金刚式的斗士之后,闻一多依然保持着自己的绅士心性;出于对自由、正义的热爱,也出于对自我人格完善的追求,闻一多牺牲得像一个斗士,更像一个绅士。  相似文献   

13.
闻一多在《诗的格律》中提出的“三美”主张,可以说是迄今为止中国新诗史上表述最完整、最有系统性的有关新诗形式建设的规划与方略。不过,对于以现代汉语为基本的语言体系,以现代人的物质与精神生活为特定文化语境的新诗创作来说,“三美”主张实现起来却是相当困难的。  相似文献   

14.
闻一多身为现代诗人和学者,在诗歌创作中以其深厚的古典文化修养表现出"诗中有学",从诗歌转向学术研究后,仍然保有了作为诗人的性情、思维和品格,使得学术研究带有鲜明的诗性特征而"学中有诗",这不仅表现在闻一多主要以古代诗歌为研究对象之中,而且在他的整个学术研究过程和研究世界里都体现出一种诗性思维,以不同于科学性的逻辑思维而表现出他思维品格中的本真性、形象性、情感性和学术研究中的直觉性和诗意化的想象,诗性思维保证了他在学术中的独创性。  相似文献   

15.
闻一多是我国现代诗坛新诗格律化的旗手。他以唯美的倾向和浓丽的风格创作格律化新诗 ,诗中洋溢着爱国激情和民主精神 ,充满着乐观情绪和青春活力。他的诗熔中西文化于一炉 ,情感丰富 ,语言凝炼 ,格律严谨 ,具有强烈的人民性、战斗性和时代性 ,富有深刻的审美价值  相似文献   

16.
闻一多对庄子及道家认识的转变,最终使他由绅士型知识分子站到精英型知识分子的行列。但是,我们不能简单地厚此薄彼。无论对于庄子的肯定还是否定,都只是闻一多"金银盾"的一面。其实他人生价值的转变,还是源自庄子的"真人"思想,从生命的真实和率真这个意义上说,闻一多前后期的表现,都是庄子思想在他身上的折射。  相似文献   

17.
闻一多的《九歌》研究 ,将传统“小学”考据方法与西方文化人类学方法有机地结合起来 ,认为《九歌》作为文化典籍在其流变中经历了由“神话”到“经典”、由“宗教”到“艺术”的发展 ,这是一个从以娱神为目的的巫术礼仪 ,到礼乐教化的歌舞仪式 ,从“祭坛”到“舞台” ,从“祭仪”到“戏曲”的文化史演变过程。由闻一多《九歌》研究开辟出来的人文关怀视野和舞台美学的感悟和领会之途 ,在《九歌》和《楚辞》研究史上功不可没  相似文献   

18.
具有象征内涵的《死水》所追求的三美是闻一多纳诗于艺术之轨和倡导诗之格律的具体实践。这不仅与其深厚的古典文化素养有关,也与其方正性格有关。虽然《死水》在追求唯美方面达到极端,但又是他现实人生底基石上的至情至性作品,是他这张“唱片”在苦难大地上发出的惊天叫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