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徽商鲍志道及其家世考述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明清时期的徽州商人,大都与其家族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例如歙县“江村之江,丰溪,澄塘之吴,潭渡之黄,岑山之程,稠墅、潜口之汪,傅溪之徐,郑村之郑,唐模之许,雄村之曹,上丰之宋,棠樾之鲍,蓝田之叶”①等十数姓,就是由于出贾众多,资财雄厚从而成为著姓望族的。棠樾鲍氏家族就是其中最有代表性的“名族”之一。  相似文献   

2.
清初徽州府歙县鱼鳞册所见,各阶层土地占有量低,宅基地在册登记,地权呈零细化。明清歙县长龄村郑氏家族为著名徽州盐商,在故里占有屋地。册载土名反映,富商与自耕农、佃仆的居住条件不同。明代徽州地权渐趋分散,至清代占有土地多者不过数百亩。自然环境和赋役政策使得经营土地无利可图,徽商在故里占地以非生产用地为主。明清宅基地纳入田赋,徽州非生产用地约为在册登记土地总面积的10%。歙县清初土地清丈考虑到徽商在外,注意维护其在故里的土地权益。  相似文献   

3.
明清时期徽州盐商,以歙县为最,考察盐商故里及其家族,对于明清时期社会经济的研究具有重要参考价值。本文在梳理歙县盐商故里分布的基础上,对长龄桥郑道同家族、西溪南吴氏、潭渡及竦塘里黄氏、潜口汪氏、江村江氏、许氏与鲍氏等家族情况进行了梳理考证。  相似文献   

4.
在中国古代的宗法社会里,人与家庭是以家族或宗族的形式而存在的,因此,宗法家族组织构成中国古代社会组织的基本单元。姓氏家族在古代社会的发展中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它是中华文化赖以积累、传承的基本细胞,从这一角度看,要对某一地区的文化与社会发展进行史的研究,剖析该地区家族的发展与演变、特别是那些在当地声名显赫、雄踞一方的望族的发展、演变与盛衰,就成为一项不可缺少的基础性工程。上海学者吴仁安新著《明清时期上海地区的著姓望族》(上海人民出版社1997年9月出版,以下简称《望族》),正是这样一项基础性的工程…  相似文献   

5.
明清时期的徽州,不仅以商贾之乡享誉九州,也因科举之盛、文献之多而闻名全国。据《徽州文献综录》的调查结果显示,自宋以来的徽州典籍文献,目前存世者达4000余种,而主要集中在明清时期。其中,清代“皖派”朴学家的众多著述、杰出成就及其影响,流风余韵,至今尚存。  相似文献   

6.
汪孔丰 《北方论丛》2012,(2):100-104
元末明初,由于战乱等原因,许多徽州、江西等地移民纷纷卜居桐城。经过数代人的努力,通过科举入仕,这些移民逐渐由普通的耕读之家发展成为声势显赫的著姓望族。这些望族的形成,为明清时期桐城文学的发展、文化的繁荣,以及文献之邦的建设奠定了坚实的基础,积蓄了更为持久的力量。  相似文献   

7.
桂溪访古     
歙县小溪为徽州名村。当地项氏为徽州望族。且村中有庙,庙里有画,传为丁云鹏手迹。  相似文献   

8.
王审琦是北宋初年著名的军事将领 ,因推戴赵匡胤“黄袍加身”而成为北宋王朝开国元勋之一。王审琦以军功起家 ,其子孙以恩荫、科举及与皇室联姻等手段 ,维系家族世系不坠 ,使其家族在其他军功望族多已衰落沦丧之际 ,还能够兴盛达二百年之久。直到南宋初年 ,其家族才彻底地退出了历史舞台  相似文献   

9.
徽州文化发达,素有“东南邹鲁”之称。早在南宋淳祐五年(1245),徽州太守韩补上书奏请创建歙县紫阳书院之后,徽州各地书院纷纷兴建,至明清时期达于极盛。本文拟就明清徽州书院的有关问题作一探讨,意在抛砖引玉。  相似文献   

10.
无论是在中国抑或西方文化史上,都曾产生过许多显赫一时的家族,即望族。从文化学、社会学的角度看,这些望族的兴衰过程是有规律性的,且在不同的文化背景下显示着各自的特征。这无疑是一个值得探索的领域。本文从社会学的角度出发,就中国明清和西方文艺复兴运动以来的望族的类型、生成及诸文化特质等进行简要比较。  相似文献   

11.
“贾而好儒”是古代徽商的一大特色。明清以降,在浓厚的儒学氛围中,有许多徽商亦商亦儒或是“儒、仕、商”三位一体,他们在书画、金石篆刻、医学等诸多领域都建树颇多,成为古代徽州文化的一大特色。而徽州商人与徽州文化的关系,也成了当今徽学研究的一项重要课题。  相似文献   

12.
徽州文会初探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明清时代的徽州府,以操商界牛耳的徽商和众多的书院①而饮誉全国,这些已为人们耳熟能详。然而,曾对徽州文化和社会生活产生过重大影响的文会却长期为人们所忽略。高寿仙先生在《徽州文化》一书中虽有所提及,但只是为了阐明“乡村管理与宗族”的关系,没有作深人的探讨。本文拟根据徽州地方志(府志、县志、乡镇志)并结合其它资料,对明清时期的徽州文会作一简单介绍,抛砖引玉,以期引起人们的注意。文会,又称为文社,是中国传统社会中的一种重要的社会组织,具有悠久的历史。《论语·颜渊》中有“君子以文会友”一语,说明早在春秋时…  相似文献   

13.
一、非遗文化生态链的概念 徽州自古是一个人文富集的地方,非遗文化十分繁荣,尤其是明清时达到巅峰,成为程朱理学最活跃的地方,号称“东南邹鲁”。文化传承或文明延续形成文脉。许多徽州非物质文化遗产,几百年甚至几千年传承永续,就在于有徽州的灵魂,徽州的精神,徽州的文脉。  相似文献   

14.
“徽州女人”,广义地说来是指居住生活在徽州这片土地上的女人。作如此解.不能说错。但这又几近乎是一句废话。因为这样的话实在没有什么质量!历史上的徽州,在明清几个世纪的岁月里,徽州的女人们用自己的生命筑就了一种罕见的生命现象,这种现象是叹为观止的。  相似文献   

15.
厚重安徽,几多辉煌。在中国历史文化发现史上,“徽州文书”被誉为继“殷墟甲骨、秦汉简犊、敦煌遗书和明清档册”等四大发现之后的“中国历史文化第五大发现”。而现年75岁的徽州老文化人余庭光先生,则被誉为“中国历史文化第五大发现的第一功臣”。让我们走近这位传奇人物的鲜为人知的文化人生。  相似文献   

16.
在明清300余年中,徽商可以说是称雄于商界的一支劲旅。徽人何以在“四民社会”中甘当“逐末”之流?这首先与徽州独特的地理环境有关。  相似文献   

17.
徽学动态     
《徽州社会科学》2009,(3):30-30
近期发表徽州学论文索引: 元代徽州路的手工业 陈瑞《安大学报》2009①“蓄水”、“反哺”和“信息终端”——略论徽典对明清徽商集团发展壮大的三个基本功能  相似文献   

18.
1、欲识金银气.多从黄白游。一生痴绝处。无梦到徽州。(一楼“新安堂”内联) 释:明清时期的徽州是富贵华丽之乡。徽商驰聘商场数百年。甚至掌控着全国的经济命脉,实是得了徽州这一方山水的灵气。齐云山古称白岳,与黄山比肩而立,合称“黄白”,两山钟灵毓秀,是徽州人杰地灵的象征。当时民间盛传“如果想升官发财,得先到黄山和齐云走一趟”的说法,在明代大戏剧家汤显祖的笔下,便有了“欲识金银气,多从黄白游。一生痴绝处,无梦到徽州”这首传诵千古的名诗。  相似文献   

19.
在中国历史文化发现史上,“徽州文书”被誉为继“殷墟甲骨、秦汉简牍、敦煌遗书和明清档册”等四大发现之后的“中国历史文化第五大发现”。徽州老文化人余庭光先生,则被誉为“中国历史文化第五大发现的第一功臣”。让我们走进对于这位鲜为人知的功臣的发现的故事、走近这位传奇人物的格外鲜为人知的低调人生——  相似文献   

20.
贺信     
《徽州社会科学》2005,(8):13-14
黄山市昔称徽州,从北宋至现代有800多年,保持“一府六县”的建制基本上未变,面积约1万平方公里,人口逐渐增至150万左右。在这块神奇的土地上,出现了博大精深的徽文化,孕育、造就了在明清之际称雄了300余年的徽商,从而使徽州成为全国屈指可数的风光旖旎、富庶文明之区。世世代代的徽州人,莫不以此为荣。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