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孟子继承了孔子“仁”的学说,并将其发扬和延伸至社会的各个领域。透过孟子所叙述的“仁”之思想,可以挖掘出其终极的精神,即孟子尊重生命,保护人的生存权利以及要求实现人的生存价值的生命伦理,这是“重人”思想的延续和发展。但孟子也说过“舍生取义”,这和孟子自己的生命伦理并不矛盾,这种将道义放在首位的思想是对人的生存价值和尊严的维护。孟子高度关注现实的人生,他将人的生命分为物质层次和精神层次两方面,只追求低层次的生存和物质利益并不能算是完整的生命,只有精神层次也达到了一定的高度,才算是有意义和完整的人生。“舍生取义”是孟子对生命伦理的深刻思考,在“义”和“生”以及物质利益冲突的情况下,选择超越物质层面而追求精神上的自我实现,才能获得有价值的人生。  相似文献   

2.
孝观念是孟子思想的核心观念之一。在孟子那里,孝道有着非常独特的地位。孝道是政治生活的起始与开端,是整个政治社会得以持续延存的前提条件,但同时孝道又具有独立的内在逻辑,当孝道与政治原则发生矛盾和冲突时,即使这种原则是孟子意义上的仁政原则,孝道都会自主地选择道路,或遵从之,或违背之,看起来其选择完全不受政治原则的制约与拘束。因此,在孟子的政治思想中,孝道似乎与政治原则有着若即若离的关系,但其实不然,孝道又内在地构成了仁政原则的机理性因素。孟子对孝道与政治原则的这种矛盾态度反映了中国传统社会中家与国之间、私与公之间的微妙关系。  相似文献   

3.
“以意逆志”,是孟子针对咸丘蒙曲解《北山》诗义的错误所提出的说诗方法。因为自身的儒家立场,咸丘蒙从《北山》一诗中获得了“文本义”“语境义”与“预期义”三重意义,这三重意义彼此矛盾,导致咸丘蒙对《北山》做出“断章取义”的理解。“以意逆志”具有“排他性”和“唯一性”的特点,而《北山》又因其独特的文本结构呈现出多种可被解读的向度,孟子的解读只是其中的一种。“以意逆志”的“意”与“志”是儒家学说中“仁义”的体现,具有“心所同然”与“不忍之心”两个心理学前提。孟子“以意逆志”的说诗方法,具体表现为用伦理情感延伸出的亲亲之爱置换文本中表现出的怨愤之情。  相似文献   

4.
“观境索义”是古今中外诠释经典的首要方法,在先秦典籍当中,尤以《孟子》蕴涵的“观境索义”思想最为丰富和鲜明.孟子的“观境索义”思想可以概括为参与原则、历史性原则、约定性原则、大压小原则及具体性原则,这些指导性原则对于我们在新的时代更好地诠释经典、继承优秀的民族文化传统,仍然极富启发性.  相似文献   

5.
以往,我们研究悲剧,侧重于善与恶的对立与冲突,而善与美之间的矛盾对立乃至悲剧冲突,没有引起人们足够的重视.可是,现实生活和文学作品昭示我们,善美之间不但会发生矛盾,形成对立,而且它们之间的冲突也能够导致悲剧.其实,两千多年前的孟子就已发现了善美矛盾这一社会现象:“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孟子·告子上》)生,是合理的自然欲望,即本文所说的美;义,是良好的道德规范,即本文所说的善.不过,孟子着眼于哲学,以培养崇高人格为宗旨;我们则从美学入手,以研究悲剧冲突为目标.  相似文献   

6.
义是儒家道德的"五常"之一。孟子思想非常重视义,把义提升到与仁对等的地位,认为义是人心固有的善端,它和"仁、礼、智"一道构成了人区别于动物的道德性,是人们提高德性、成就道德理想人格的逻辑起点。在人生的历程中,义始终是人们的价值向导,义要求人们不贪利,不畏势,不媚俗,做一个有道德自觉心、有尊严、有主体独立精神的人,而不是做一个被欲望所左右、被权势所奴役的人。孟子还要求人们集义而养成浩然之气,做一个顶天立地的大丈夫,完成道德人格的塑造。当生命与道义发生冲突、要进行生义抉择的时候,孟子反对苟且偷生,主张慷慨就义,以生命最终完成自己的高尚道德人格。这是义的最高境界。所以说,义在孟子思想中,在心为德,施之为行,行之有道。  相似文献   

7.
孟子是中国古代伟大的思想家,他主张“仁政”,以缓和统治阶级和人民的矛盾。他指出:“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孟子·尽心下》)他非常“重视人民生存的权利”杨伯峻《孟子译注·导言》)。因此,“民”成了《孟子》一书的主要议题之一。在《孟子》里,称代“民”的词就比其他书多得多,据统计约有二十个。它们是:  相似文献   

8.
“义”是伦理学中一个有悠久历史的道德范畴。孔子曾把“义”规定为道德原则之一和道德评价标准。他提出“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①而孟子又从义与命的对立中提出“义,人之正路也。”“义者直也。”o义又是四维八德中四维的重要组成部分(礼。义、廉、耻)。总之,“义”包含有正义、应当的意思,指一种道德境界、道德情感以及义无返顾的高尚行为。所以,“舍生取义”一向用来赞赏那些一身正气。视死如归的英雄豪杰。平时生活中,几乎每个人都了解“义气”这个词,常常在褒奖一个人时说:“某某是个好人,很讲义气”。何为“义气”?…  相似文献   

9.
孟子的大生命观认为天命是生命的本源,身心是生命的结构,心比身更重要。孟子把生命的问题由天道转化为心性问题,提出养心、养气等心性方法,回归生命的本源,最终可以达到尽心知性知天的生命境界。孟子规定了儒者生命之道的模式,为儒者安身立命指出了一条正大光明之路。然而,从现实效用来看,孟子的大生命观模式只适合于上智之人,不能在现实中完全开展。  相似文献   

10.
“好巧不巧”字面上“好巧”与“不巧”存在语义矛盾,实际上表达了“巧合”的意义,属于契合义结构。文章从句法功能、语义特征讨论了该结构的性质,并分析了其语法化过程。从语义看,“好巧不巧”包含[+巧合][+反预期]义,少部分用例反预期义消失,只表达巧合义,有词汇化倾向但不彻底。从句法功能看,“好巧不巧”向话语标记过渡,但语法化程度不高,还有大量在句中做状语的用例。类似结构“好死不死”也通过矛盾的语义,表达了[+巧合]和[+反预期]义,不过语义透明度低,负面色彩明显,语法化更彻底,是“好巧不巧”类推的结果。  相似文献   

11.
从名词加量词角度分析,汉语中“生命义”名词有其独特的表现形式,“生命义”名词一般能带个体量词,但绝对不能带度量词,另外所搭配动词是“自主”动词的典型形式,它的所指是强“个体性”、有较高生命意志的事物。倾向于加个体量词与绝对不能加度量词,已初步成为“生命义”名词的形式“标签”;事物生命的本质就是事物的强“个体性”,名词的“生命义”与名词在“空间义”方面的强“个体性”特征相对应,以及与强“自主”的行为性特征相对应;“生命义”、强“个体”义、强“自主”义,是一种跨越了词类层级的、而在语法的释义世界中自成系统的、具有相随性的一组意义。  相似文献   

12.
商品经济大潮的翻卷,人们的思想精神价值观念在发生着急剧复杂的变化,道德理性也受着猛烈的冲击.因此,研究作为中国文化主流的儒家思想是有一定积极意义的.本文试对孟子的义利观作一粗浅探讨.在《孟子》一书中,多处讲到义,或仁义并提,孟子赋予了这些义以明确的观点和丰富的内征。公孙五问曰:‘不见诸俟何义卜”(《孟子·滕文公下》,下引读书只注篇名.)即是说不主动地去谒见诸侯。是什么道理?孟子说:“古者不为臣不见”孟子又指出,从前魏文侯去看段干木,“段干木逾垣而避之”;鲁穆公去看泄柳,“泄柳闭门而不纳”,都做得…  相似文献   

13.
狼图腾     
恋人和大西北争夺小伙子“小北京”李成常常陷入不被人理解的困惑之中。他失恋了。多少浪漫的年轻人把爱情看得比生命宝贵,似懂非懂地把“生命诚可贵,爱情价更高”写在日记本上。但是,一旦需要表现出生命和爱情的价值时却近乎蒙昧。李成参军上天山,之后调秦皇岛,到了故乡京门口  相似文献   

14.
从名词加量词角度分析,汉语中“生命义”名词有其独特的表现形式,“生命义”名词一般能带个体量词,但绝对不能带度量词,另外所搭配动词是“自主”动词的典型形式,它的所指是强“个体性”、有较高生命意志的事物。倾向于加个体量词与绝对不能加度量词,已初步成为“生命义”名词的形式“标签”;事物生命的本质就是事物的强“个体性”,名词的“生命义”与名词在“空间义”方面的强“个体性”特征相对应,以及与强“自主”的行为性特征相对应;“生命义”、强“个体”义、强“自主”义,是一种跨越了词类层级的、而在语法的释义世界中自成系统的、具有相随性的一组意义。  相似文献   

15.
在一个假想的伦理困境中,产生了对孟子对待死亡的态度及其"义"字理解的分歧.这一分歧实际上也是由于历史的局限所无法避免的.不过,通过细致的分析以及对<孟子>文本的系统解读,我们发现这种分歧只是字面上的矛盾,而矛盾的化解却能发掘孟子学说的时代新意--从职业操守的角度来理解"义".这也是一种创造性转化的途径.  相似文献   

16.
职义成仁 “取义成仁”借用了两个成语,即“舍生取义”和“杀身成仁”。 “舍生取义”,见于《孟子·告子上》:“鱼,我所欲也;熊掌,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鱼而取熊掌者也。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意思是:鱼,是我所要的;熊掌,也是我所要的。两种东西不能同时得到,就舍弃鱼而选取熊掌。生命,也是我所要的;正义,也是我所要的。二者不能同时得到,就舍弃生命而选取正义。这个成语,现指为了维护正义而牺牲生命。  相似文献   

17.
孔子从人的情感出发阐释礼的起源。他提到的人类情感,只不过是人类情感中的一个特殊部分,基本限于家族成员之间。孟子认为,人心中不但有以孝为中心的恻隐之心的体现———仁,而且内含着调节社会生活关系的羞恶之心的体现———义。孔孟都意识到人性的体现会遇到矛盾冲突,但孟子更加注意到道德心理引发的道德行为之间的矛盾,他对仁与义的冲突进行了正面讨论。孔孟都认为矛盾的解决关键在于对自身有更高的反思,但同时也意识到必须对天道加以思考,它表明儒家道德践履所遇到的矛盾还需要有超越人的道德心理,去思考更加广泛的问题。  相似文献   

18.
《春秋》是孔子根据鲁国史记整理而成以寓历史褒贬,政治理想的著作。鲁国史记,是本国大事及诸侯赴告而书策的记事之作,留存后世则成历史记载,当时名称也叫《春秋》。但孔子根据鲁国《春秋》经过笔削润色以后,寄寓他对礼崩乐坏的的慨叹之情,乱臣贼子的诛讨之义与小康大同的政治理想。因此,孔子的《春秋》已从“史”上升为“经”,用我们现代新名词,可称之为“政治哲学著作”。关于孔子作《春秋》的记载,当首推《孟子》,这不仅最早,而且最可信、最可靠。(虽然历来有人疑议,但于其记载本身,始终推翻不了)《孟子·滕文公下》孟子…  相似文献   

19.
论孟子自然观及其现代价值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孟子在阐述其伦理道德、哲学、教育思想的过程中,表达出对自然的认识和看法, 认为自然万物是纷繁复杂的,人类源于自然,依赖自然生存,人类也可以改变自然、治理 自 然为自己服务。但人类更应当“爱物”,协调好人与自然的关系, 使人与自然处于和谐共 生的有机体中,反映出孟子朴素的生态智慧。  相似文献   

20.
冯丽萍 《新天地》2011,(7):102-102
在教育教学的过程中,往往会发生师生矛盾激化的问题,这严重地影响了教育教学的顺利进行。师生矛盾激化的一个主要原因是老师不允许学生犯错误,当因为学生犯错误而产生矛盾时,老师又没有及时化解矛盾,只要求学生屈从于自己的意志,这样,如果遇到那些“拧”的学生,矛盾往往会激化。其实,学生犯错误是正常现象,老师应当理解并想办法教育和引导,而不是和学生“顶牛”,产生矛盾时,老师应该寻找宽容学生的理由,这样就可以避免矛盾的激化。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