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黑客:网络袭击的罪与错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2000年新春伊始,电脑黑客 连续数天袭击世界八大网站,造成网络服务长时间瘫痪,全球震惊,网络安全问题也在世界各国受到了空前的关注。研究计算机照客,我们首先碰到的问题之一就是,计算机黑客的越轨行为如何定性,即如何区分罪与非罪? “骇客”与“窃客”:黑客泛指一切入侵电脑系统的不速之客,它包括“并无主观恶意的纯粹表现者”和居心险恶的“窃密者”。这就是“骇客”与“窃客”。 “骇客”有一个共同的特点,那就是表现欲很强,他们对电脑非常着迷,并有一种造访所有电脑系统的强烈欲望。他们最高兴的事就是宣布某某网络、…  相似文献   

2.
从18世纪晚期一直到20世纪中期,美国一直把中国想象成为与自己形象相对照的“他者”。对中国的这种“他者”想象反映着美国人自己的恐惧、渴望和向往,在不同的历史时期帮助美国人界定自己的国家身份与国家地位,是美国自我审视、自我想象的一种方式,因而具有深刻的自传性质。美国应放弃在自己的观念和利益框架内理解和想象中国的方式,真切地了解和体会中国人的感受、欲望和抱负,从而使中美关系的稳定发展能有一个健康的情感基础。  相似文献   

3.
《社会》1996,(4)
“负债生活”是美国社会的一大奇观。在中国,“负债”往往被看作是经营不景气、经济不宽裕的表现,是一件不光彩的事。所以中国人只要能够过得去,尽量不负债,长期以来中国流传着一句老话:“无债一身轻。”美国人的观点恰恰相反。他们认为只有穷人才不借债。有能力的人都是敢于借债,能够借债的。目前,这种观念在美国已很普遍。美国人的孩子一旦上大学,许多家庭就不再负担他们的生活费用。有些父母替孩子交学费,但食宿费要由孩子们自己设法解决。在上述观念的影响下,绝大部分美国学生独立意识都比较强,他们不愿意由父毋负担生活费,…  相似文献   

4.
美国又大放厥词了 !今年 6月 15日 ,美国国会下属的“美中经济和安全评估委员会”公布了一份对华调查报告。该报告公开要求从政治、经济、军事等方面对中国施压 ,还建议美国在台湾问题上重新考虑“一个中国”原则。更令人吃惊的是 ,这份报告竟然指证中国在偷偷向伊朗提供核技术以换取石油。真是危言耸听 ,荒诞之极。这个报告 ,是继《国别人权报告》、《中国军力报告》之后 ,美国炮制的又一个具有明显反华倾向的报告 ,是美国利用唯一超级大国地位妄图干涉别国内政的又一佐证 ,是美国一撮人炮制“中国威胁论”的又一力作。台湾是中国领土的一…  相似文献   

5.
中国有句古话,“男大当婚,女大当嫁”,意即婚姻之事乃是人生旅途中的一个自然发展阶段。美国人在婚姻上大抵也是如此。如同美国人的家庭模式已发生重大变化一样,美国人的婚姻也经历了从传统方式转为现代方式的变化。这种在婚姻方面发生的变化,一方面折射出美国社会的大变迁──由一个相对封闭、传统性的前工业社会到一个高度发达、全面开放的后工业社会。另一方面,这种变化还反映了美国人在婚姻观念上的大转变──婚姻中的功利因素趋于下降.婚姻中的感情成分不断上升。走了圣坛的婚姻观从历史发展来看,美国早期殖民时期的婚姻习俗基…  相似文献   

6.
“创客”一词由英国科幻作家科利·多克托罗初创,但创客理念则由美国人戴尔·多尔蒂和克里斯·安德森宣扬开来。创客运动很好地诠释了大众借助科技推动着社会向前发展,而创客运动的发展则离不开创客文化的支撑。创客文化兴盛于美国乃是其历史基因所致,具体说来主要包括车库文化、硅谷文化、 DIY文化和黑客文化。中国发展创客文化势不宜缓,应结合实际情况进行相应培育和创新,而非机械地盲目照搬。  相似文献   

7.
覃澈 《东西南北》2014,(3):47-49
伴随沸沸扬扬的“开房记录曝光”事件,以及“黑白帽子”在黑客江湖中-正-邪的倾情表演——互联网信息隐私安全,被再次推上风口浪尖。  相似文献   

8.
从中国人的美国观这一视角来看,自20世纪30年代中期至40年代末期,美国及美国人在中国的形象发生了前所未有的急剧变化:在这短短的大约15年间,美国由中国人上下敬仰、有口皆碑的‘“友邦”渐而变之为万夫所指、妇孺耻言的“死敌”。特别是在1946至1947年之交不到一年的工夫,由“顶好’到“滚出去”──以此为标志,美国在中国的“友邦”形象彻底化为乌有。美国在中国人心目中的地位一落千丈。当有人呼吁“用一切力量把美帝国主义踢出去”的时候,此后数十年中美关系的历史也就大致“定格”了。要想真正化解中美之间的疙疙瘩瘩,尚须时间的慢慢消化,亦有赖于方方面面持续、艰苦的努力。因为伤痕太深了。  相似文献   

9.
张丹芹 《社会工作》2008,(23):58-59
“经济人”指的是以追求私人最大经济利益为惟一目的,并按经济原则活动的主体。美国学者庞德指出:“人的本性或本能有两类,其一可称作扩张性的或自我主张的本能,另一种可以称作社会本能。”“社会控制的任务以及我们称之为法的那种高度专门化形式的社会控制的任务,就在于控制这种为了满足个人欲望的个人扩张性自我主张的趋向。”这表明,人的本性的缺陷导致需要通过立法、  相似文献   

10.
德克 《东西南北》2011,(9):58-60
他接替了被誉为“美国代言人”的CNN主播拉里·金,成为入侵美国黄金脱口秀时段的英国第一人。这个其貌不扬的中年英国男人,承接着美国人的“崇英历史情结”,再一次向美国输出了英式文化。  相似文献   

11.
尽管一些人主张基督教是民族的信仰,而另一些人主张教会和犹太人会堂庆祝的只是“美国生活方式”的一般宗教,但几乎没有人认识到:实际上,在美国与这些教会同时存在的,还有一种与其有着显著不同的完备的和非常制度化的公民宗教。本文认为不仅存在着这样一种宗教,而且这种宗教——或者更确切地说,这种宗教维度——有它自己的严肃性和完整性,它要求在理解中给予任何其他宗教所要求的同样的关注。  相似文献   

12.
《社会工作》2009,(11):53-54
终身大事,不少人喜欢大操大办,在美国也是如此。大笔钱用在婚礼上,是不是一种浪费,属于见仁见智的问题。美国网上慈善机构“我愿意”基金会的项目“慈善婚礼”,就是鼓励美国人在这笔钱当中抽出一小部分,支持慈善事业,使“慈善”融入传统婚礼文化当中,成为一道必经程序。  相似文献   

13.
读了《社会》1985年第1期发表的《美国人开始需要集体了》一文,对作者关于美国集体主义和个人主义的解释提出一点不同看法。文章中讲到,美国人过去“缺少集体主义”,现在,他们开始相信“集体对社会是重要的。”这里有两点需要说明,一是美国人的“集体主义”是什么概念;二是美国人过去是否缺少集体主义。首先,美国人的集体主义同我们对它的理解不同,美国人的集体主义是以个人主义为前提的,也就是说,人们通过集体合作的形式和力量,去实现单靠个人力量所无法实现的个人目标。它不要求在这个集体里的人牺牲个人利益,服从集体利益,也不强调“大公无私”的牺牲精神。如果这个集体的目标同个人的意愿相违背,那么个人主义会同样驱使人们离开这个集体,另寻志同道合的伙伴。美国历史学家坎曼在分析美国人的性格时,把这种“集体主义”称为“集体个人主义”。这才是美国集体主义的核心。那么,美国人过去是否不讲集体主义呢?其实不然。上面提到的集体主义在美国早已存在。就是基督教中所提倡的“舍己为人”的牺牲精神也在某种程度上使得美国人乐于为  相似文献   

14.
李海流 《东西南北》2013,(11):71-73
抱犊崮“土匪邮票”前后贴用不足一个月,是美国人克劳和麦根心血来潮借人质通信为由突发奇想创作出来的,虽没有邮政效用,但毕竟在信函上出现过,记载着旧中国的一段邮政历史,这种世界上独一无二的邮票形式,令世人回味无穷。  相似文献   

15.
雅皮士变了     
“雅皮士”一词对许多中国人来说并不陌生。它的原文为Yupies(TheY0ungUforProfesiohals)即都市中的年轻专业人员,被简泽为“雅皮士”也就是我们通常所说的美国的中青年白领。他们是美国生育高峰时期出生的那一代人中的娇娇者,如今年龄大约在25-45岁之间。他们不仅有令人羡慕的学历、职业和社会地位,而且精力充沛、富于进取,是当今美国繁荣与发展的“助推器”,是政治与社会思潮的“晴雨表”。不仅如此,作为社会经济生活的中坚,他们的消费与休闲方式又是美国人生活模式的“导航仪”,它的取向、变化会影响一代乃至几代美国人的生…  相似文献   

16.
《创新时代》2011,(7):1-1
“中国正处在超越美国成为科技创新一流大国的有利位置,若美国人不能增加博弈筹码,将被中国超越。”美国总统奥巴马的科学顾问、白宫科学和技术政策主任约翰·霍尔德伦曾这样“奉劝”奥巴马。虽然霍尔德伦的紧张多少显得夸张,  相似文献   

17.
一个人声称自己掌握了“水变油”的技术,不仅新闻界将他炒热,领导深信不疑,就连 科技界也有许多机构为他提供鉴定报告; 一个气功师声称自己具有无比的功力,可以在广州发功让北京接收,甚至可以降雨扑灭大兴安岭的森林大火,不仅在社会上闹得沸沸扬扬,追随者顶礼膜拜,就连一些资深的科技界人士也固执地多次做实验,企图证明这种功力的真实性和科学性; 最后是“法轮功”一个人声称自己是“大觉者”,是“佛祖转世”,能给人带来健康、保护和生存的意义,这场运动更是席卷了整个中国,迫使政府不得不采取强制性的解决办法。 这一切看似…  相似文献   

18.
在美国崛起为世界大国的新形势下,威尔逊借助美国卷入大战和实施战争动员这一难得的时机,通过重新阐释美国的传统与特性以及利用德国作为“他者”与美国相对照,成功地使美国的自我形象与国际角色从19世纪的“共和榜样”和“自由典范”转换为“自由卫士”和“世界领袖”。威尔逊对国家身份的重塑不仅有助于当时的战争动员,而且解决了美国踏上世界舞台后的角色困惑与身份危机,为崛起的美国确立了长远的国家政策走向。他对美国理想、角色和命运的创造性阐释主导了美国人对自己国家存在意义以及美国与世界关系的理解,成为20世纪美国最有影响力的外交政策话语,对美国外交产生深远的影响。  相似文献   

19.
目前没有什么万能之策能够摆脱计算机病毒与黑客,但是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OECD)新创建的网站(www .oecd .org sti cultureofsecurity)正是要帮助人们与这些病毒和黑客以及信息系统和网络的其他安全风险作斗争。2 0 0 3年计算机病毒的攻击达到了创纪录的次数,包括“Win32 .Blaster”造成美国约2 0亿美元的损失。OECD设计这一网站意在帮助政府、企业和公众了解这些风险和与信息系统、网络相关的责任。2 0 0 2年OECD发表了信息系统与网络安全的指导方针,该文献题为“论安全文化”(TowardsaCultureofSecurity) ,为呼应这一方针,OECD将…  相似文献   

20.
“歧机”在日语中叫“差别”。而在今天日本,越来越多外国人纷纷抱怨受到了“差别”。即便是美国人,有此感觉的也大有人在,其中一个最典型的例子是美国出生的“大相扑”小井。他早在1984年升任二级大力士时就发牢骚说,“如果不是美国人,他早升上了一级大力士。”此话一度震动了美国传媒,引起了日本方面的关注。不过后来小井负了伤,战绩每况念下,日本人于是对他的批评不屑一顾。最近,这名优秀的异国相朴手在退休时,又一次谴责:日本在最近10多年来并未作出多少努力来改变对外国人的态度,“差别”现象有增无减。至于来自亚洲邻近国…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