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00 毫秒
1.
基于投入产出分析法,采用直接消耗系数和直接分配系数构造产业融合度指标,从纵向角度测度和分析福建省制造业与生产性服务业的融合水平。选择广东、浙江、江苏和山东4个沿海省份作为样本,与福建省进行产业融合度横向比较。研究发现:(1)福建省制造业与传统生产性服务业的融合水平相对较高,与现代知识密集型生产性服务业的融合度相对较低;(2)福建省生产性服务业与资本密集型制造业融合水平相对较高,与劳动密集型和技术密集型制造业的融合水平相对较低;(3)从横向对比来看,福建省制造业与生产性服务业的融合度在5个沿海省份中处于中下游水平。要进一步提升福建省生产性服务业与制造业的融合发展水平,应当加快发展知识密集型生产性服务业,大力发展先进制造业,优化产业空间布局,加强信息基础设施建设。  相似文献   

2.
广东省加快促进生产性服务业发展,希望通过制造业和生产性服务业互动融合,促进制造业转型升级。基于2002、2007、2012年广东省投入产出表分析,运用中间投入率等指标测度生产性服务业与制造业之间的互动融合程度,结果发现两者之间存在融合关系,但关联效应处于较低水平。通过分析制约两大产业融合的主要因素,提出要促进产业的融合发展,必须提升广东制造业层次结构、优化产业布局,重点扶持行业发展、引导产业空间聚集发展,吸引高素质人才,优化融合发展的外部环境。  相似文献   

3.
董驰  梁源源  王超 《南都学坛》2023,(6):109-117
依托数字经济走生产性服务业与制造业高质量融合发展之路,是把握数字化发展机遇,加速生产性服务业和制造业转型升级的关键。在分析生产性服务业和制造业融合发展现状的基础上,研究了数字经济推动生产性服务业与制造业融合的动力和作用机制。发现数字经济可通过“产业数字化”和“数字产业化”的双轮联合驱动模式,突破当前生产性服务业与制造业发展存在的困境,进一步加快生产性服务业与制造业向数字化、智能化、高端化方向转型升级,从而推动生产性服务业和制造业的融合。研究发现,通过推动生产性服务业、制造业的数字化转型,增强数字技术创新能力,共建共享数字体系等措施,数字经济能够加速两业良性互动机制的形成,推动两业高质量融合发展。  相似文献   

4.
制造业与生产性服务业协同集聚有利于促进制造业与生产性服务业互动发展,推动制造业集群转型升级,培育区域经济新增长极。对2014年福建省各地级市制造业与生产性服务业协同集聚指数的测算表明,福建省制造业与生产性服务业协同集聚呈现地区分布不均衡特征,除厦门外,多数地级市制造业与生产性服务业协同集聚水平有待提升。经济新常态下,应通过优化产业空间布局、创新产业协同集聚模式、推动制度创新、完善城镇功能、加强人才引进和培养等途径促进制造业与生产性服务业协同集聚。  相似文献   

5.
在中国制造2025及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背景下,通过对东北三省投入产出表的测算分析生产性服务业与制造业之间的发展现状与嵌入关系。研究表明,东北三省产业发展具有一定的共通性:产业结构一致,制造业为支柱性产业,增值能力最强但内置化问题突出;生产性服务业增值能力相对较弱,但发展空间大,具备“高附加值”特征;东北三省均处于制造业驱动阶段,制造业的拉动作用强于生产性服务业的拉动作用。同时,东北三省在产业发展及嵌入融合程度上存在差异:辽宁省生产性服务业与制造业发展平稳,嵌入关系相对较强且较为稳定,制造业有初步受生产性服务业推动趋势;吉林省制造业发展较迅速,生产性服务业发展有下降趋势,两产业间互动发展较为迅速;黑龙江省制造业与生产性服务业近年来实现了一定程度的增长,但相比于吉林省、辽宁省实力较差,其产业间关联最弱并略有减弱的趋势。  相似文献   

6.
生产性服务业在应对金融危机和制造业转型升级中发挥着重要作用。以2007年中国投入产出表为数据来源,在产业界定和数据整理的基础上,运用投入产出法从经济规模、中间需求和中间投入结构、部门间的技术经济联系分析了生产性服务业的产业关联;运用相关指标计算各产业的融合程度、各产业对生产性服务业的中间需求程度、制造业对生产性服务业部门的中间需求结构等产业互动关系。所得结论对促进我国生产性服务业发展具有较强的政策意义。  相似文献   

7.
基于2002、2007、2012年福建省投入产出表,运用里昂惕夫投入产出分析法,对福建省生产性服务业的产业关联与产业波及效应进行分析。结果表明:生产性服务业与制造业间存在明显的相互促进作用,然而由于当前福建省生产性服务业的发展层次较低,还难以满足本地制造业的需求。此外,相比较于2002年,2012年福建省生产性服务业的影响力系数和感应度系数都在减小。在2012年福建省生产性服务业各细分行业中,仅交通运输、仓储和邮政业对国民经济的推动力和受到其他产业部门需求的拉动力高于全部产业的平均水平。  相似文献   

8.
促进制造业与服务业的深度融合是实现制造业高质量发展的应有之义,而扩大生产性服务业对外开放则是推进制造业和生产性服务业融合的有效手段。基于2004—2014年的行业面板数据,采用双向固定效应模型,并结合工具变量法,从整体和细分行业角度考察了生产性服务业对外开放对制造业与生产性服务业融合的影响。研究发现:从整体来看,以生产性服务业外商直接投资和服务贸易为代表的生产性服务对外开放有助于促进制造业与生产性服务业的产业融合;从分行业来看,运输和通信服务对外开放对提高制造业与生产性服务业产业融合的影响最为明显,金融服务、租赁和商务服务对外开放也有利于促进产业融合,而计算机和信息服务对外开放对产业融合的影响并不显著。要通过进一步降低服务业外资准入门槛、简化投资审批流程、提供良好投资环境等综合措施,积极吸引优质外资流向服务业尤其是生产性服务业,进一步推进制造业和生产性服务业的融合发展。  相似文献   

9.
基于2002、2007及2012年辽宁省投入产出表,就辽宁装备制造业与生产性服务业产业关联及波及效应问题进行了全面细致的分析,研究发现辽宁地区装备制造业与生产性服务业产业关联度高于制造业与生产性服务业关联度且生产性服务业及装备制造业与自身关联效应更强,应优先发展装备制造业中的金属制品业,通用、专用设备制造业及通信设备、计算机及其他电子设备制造业和生产性服务业中的批发零售业、交通运输、仓储和邮政业及金融业,在“两化融合”的背景下重点发展信息传输、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业,以加强装备制造业与生产性服务业互动关系。  相似文献   

10.
立足湖南省生产性服务业和制造业发展现状,综合运用ADF单位根检验、Johansen协整检验、Granger因果检验,通过建立VEC模型(向量误差修正模型),就两大行业互动关系进行实证研究。研究发现,生产性服务业与制造业互动关系很不平衡,制造业在很大程度上推动了生产性服务业的发展,但生产性服务业的发展并没有明显推动制造业发展。固定资产投资和劳动生产率是影响制造业发展的主要因素。为了进一步推动湖南产业结构的转型升级,必须加快生产性服务业的发展速度,改善生产性服务业发展环境,搭建生产性服务业与制造业的互动平台,实现两大产业间的互动升级。  相似文献   

11.
湖南省生产性服务业与制造业互动发展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立足湖南省生产性服务业和制造业发展现状,综合运用ADF单位根检验、Johansen协整检验、Granger因果检验,通过建立VEC模型(向量误差修正模型),就两大行业互动关系进行实证研究。研究发现,生产性服务业与制造业互动关系很不平衡,制造业在很大程度上推动了生产性服务业的发展,但生产性服务业的发展并没有明显推动制造业发展。固定资产投资和劳动生产率是影响制造业发展的主要因素。为了进一步推动湖南产业结构的转型升级,必须加快生产性服务业的发展速度,改善生产性服务业发展环境,搭建生产性服务业与制造业的互动平台,实现两大产业间的互动升级。  相似文献   

12.
发展生产性服务业,实现与制造业互利共生对于经济迈上新台阶的江西省来说意义突出。江西生产性服务业虽然以信息传输计算机服务软件业为代表的现代服务业正快速发展,但传统服务业所占比重较大,生产性服务业所占比重依然比较小;生产性服务业的发展滞后于工业经济的发展。基于江西1997年、2002年和2007年投入产出表,从中间投入率、中间需求率、影响力系数及感应度系数四个角度分析,得出江西生产性服务业向高附加值产业方向发展,但是没有与制造业等产业融合发展,依赖最终需求;科技生产力水平还比较低等结论。因此,要大力发展生产性服务业,促进制造业产业升级,提高产业竞争力;积极推进现代物流业的建设;完善知识产权市场化机制;增强金融业对于经济发展的支持作用。  相似文献   

13.
针对服务业与制造业融合问题,采用归纳分析的方法,分析了生产性服务业与制造业之间的演进关系和融合趋势,提出生产性服务业和制造业的互动与融合,主要是基于分工专业化、价值链以及产业集群三种方式来实现的。研究结果对推进辽宁生产性服务业与制造业互动融合有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4.
我国生产性服务业与制造业的协同发展,既体现在专业化分工所致的相互剥离,又显现为差异化优势驱动的相互融合.尽管我国已是制造大国,但与之相配套的生产性服务业仍不发达,而且中低端制造业去产能进程和智能化转型缓慢,成为阻碍我国产业结构优化升级、走向制造强国的突出短板.为此,需要从深入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入手,促使生产性服务业价值链有效嵌入制造业价值链,加大顶层设计和统计决策制度建设力度,推动形成生产性服务与生产制造协同发展的产业新生态.  相似文献   

15.
针对资源枯竭型城市产业结构和产业联动问题,选取辽宁省阜新市为研究样本,采用归纳分析的方法,对阜新生产性服务业与制造业互动问题进行分析。研究发现:阜新制造业发展呈现低端繁荣态势,生产性服务业发展相对滞后;缺乏产业联动平台是阜新产业互动发展的主要障碍。提出建立健全产业资源配置和整合机制、推动制造业业务流程重组、建立生产性服务业市场机制和产业联动创新机制等实现阜新产业互动发展的建议,以期为阜新市制造业和生产性服务业互动发展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6.
采用投入产出方法分析福建省生产性服务业与制造业之间的产业关联。研究发现,福建省生产性服务业对制造业存在较为明显的单向依赖关系,生产性服务业对制造业的支撑作用有待加强。并提出以下对策:一是实行有针对性的引导政策,切实加强生产性服务业对于制造业的支撑作用;二是调整流通型服务业,发展现代物流业;三是进行信息化改造,提高福建制造业信息化水平;四是利用闽台对接,提升福建金融业服务质量。  相似文献   

17.
宁波生产性服务业与制造业互动发展的现状与对策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宁波生产性服务业和制造业的联动开始进入"发展阶段",但也面临着两产业间关联度低、彼此互动不足和联动发展速度不快的现状,造成此现状的主要原因有生产性服务业发展滞后、制造业层次低下、供给与需求的错位、商业和政策环境不完善、资源结构不能适应发展需要等,为此宁波政府需从微观、宏观和机制三个层面着手,加快生产性服务业、制造业互动发展。  相似文献   

18.
从经济学视角出发,结合海西经济发展的现状和独有特性,通过分析产业结构升级规律、产业关联理论、主要经济衡量指标等几个方面,揭示海西地区发展生产性服务业的重要性和必要性,指出:生产性服务业作为未来福建省的主导产业,是推动先进制造业的前提条件,将有助于福建省各项经济指标的改善。同时提出了发挥对台贸易优势,借力发展生产性服务业的具体措施。  相似文献   

19.
采用赫芬达尔指数、空间基尼系数、改进的产业协同集聚指数对2011-2015年福建省9个设区市生产性服务业与制造业的集聚情况及两者的协同集聚程度进行测算,旨在为福建省产业优化升级和合理布局提供科学依据。结果表明:福建省制造业的企业集聚程度高于生产性服务业,区域集聚程度反之,且科学研究和技术服务业为企业集聚程度和区域集聚程度最高的行业;泉州市、龙岩市分别为制造业和生产性服务业最具专业化优势的地区;福建省的产业协同集聚程度呈现"平缓-低速"的下降趋势,各设区市协同集聚程度差异明显且变化趋势各异,其中,协同集聚程度最高、最低的地市分别是厦门市与三明市,形成了沿海高值片区包围内陆低值中心的"OJ"双层空间结构。  相似文献   

20.
20世纪90年代以来,生产性服务业作为现代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已成为世界各国优先发展的产业部门.在此背景下,广东的生产性服务业发展也很迅速.但是与发达国家相比,还存在着诸如规模小、层次低和市场化程度低的不足.其发展的有利条件在于有可依托的制造业优势,政府部门高度重视,以及面临国际服务业转移的机遇.因此,在经济全球化的大背景下,今后广东发展生产性服务业可采取:以扩大开放为动力,促进生产性服务业的国际化发展;依托制造业,实施产业融合;发展区域特色,实现生产性服务业的集群发展;加强CEPA下粤港生产性服务业的合作等策略.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