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一些历史书籍,如范文澜的《中国通史简编》、翦伯赞的《中国史纲》、许立群的《中国史话》、陈怀白的《中国通史讲话》等,写到秦末农民起义,都把陈涉称王写作"张楚王",吴晗主编的《中国历史常识》、王丹岑的《中国农民革命史话》等,则写成"国号'张楚'";现行的由人民教育出版社出版的初级中学课本《中国历史》和一些大专教材,都把陈胜据陈写作"建立了中国历史上第一个农民政权——张楚"或"张楚政权";有些"秦末农民战争形势"图还印有大黑体"张楚"二字.总之,都把"张楚"当作了一个称谓.笔者认为,陈胜在陈没有建立国号,临时建立的政权应称为"新的'楚'政权";陈胜称王也应称为"楚王",其理由如下.  相似文献   

2.
我国古代伟大的史学家和文学家司马迁,在他那部不朽的名著《史记》里,把秦末农民大起义的领袖陈涉列入“世家”,又将“号为霸王”的项羽编入“本纪”,表现了其卓越的史识。可是历代史家,多不识太史(?)的苦心,他们纵然对《史记》不乏褒扬之论,但对司马迁这一有心的安排颇多微词。班固因《史记》撰《汉书》,武帝以前之事,多录《史记》原文,却把陈、项归进列传;刘知几撰《史通》,大兴问罪之师,怪《陈涉世家》其称不当,  相似文献   

3.
本人在讲授九年义务教育版初中第六册《陈涉胜家》一课时,查阅有关资料,对文后几条注释及《教师教学用书》部分的评解有些不同的看法,现在整理成这篇短文,供同行参考,不对的地方,欢迎指正.1、字义垄:课文注作“田畔高地”,意思比较含糊,似乎不如直指为“田埂”,语义更简洁、明晰.新版《辞海》、《辞源》释“垄”为“田埂”时,便都举陈涉“辍耕之垄上”为例  相似文献   

4.
《史记·陈涉世家》中有这样一句话:“当此时,诸郡县苦秦吏者,皆刑其长吏,杀之以应陈涉。”意思是:“在这时候,各郡县苦于秦朝官吏压迫的人们,都惩办他们的长官,杀了长官来响应陈涉起义。”  相似文献   

5.
训诂拾零     
陈涉少时,尝与人佣耕。(《史记陈涉世家》)陈中凡《汉魏六朝散文选》(中华书局)注此句为:“尝,曾。与人,为人。佣耕,受人的雇佣,替他耕地。”王伯祥《史记选》(人民文学出版社)注此句为“佣耕,即雇农。与人佣耕,做人家的雇农。佣通作庸,役也。”陈注“与人”为“为人”,“人”指地主。王注“佣耕”为“雇农”,把动词性的偏正词组“佣耕”,解成名词性的词组了。注“与人佣耕”为“做人家的雇农”,把“与人”的“与”当作动词,把“人”指地主,作定语了.  相似文献   

6.
释“垄上”     
释“垄上”《史记·陈涉世家》说:“陈涉少时尝与人佣耕,辍耕之垄上,帐恨久之,曰这里的“垄上”何解?三家注皆无说。颜师古注《汉书》则云:“垄上,谓田中之高处。”近世的注家则多以“田埂”释之,曰:“停止耕作,到田埂上去休息。”按:田埂非休息之所,且本在耕...  相似文献   

7.
司馬迁的《史記》是我国文化遺产中的一部光輝作品。《史記》的成就和进步意义是多方面的,而把秦末农民起义的領袖陈涉列入“世家”,比較客观地記录了陈涉起义的过程,肯定他在反秦斗爭中的功績,是其中一个重要方面。这一点差不多已为一般文学史家和文学批評工作者所公认。但是,在具体論述与評价司馬迁对陈涉的态度时,人们的看法是并不一致的。許多同志认为:司馬迁“从被压迫人民立场出发”,“把陈涉和历史上的圣人相提并論”,“热情地歌頌了秦末农民起义”。不久以前唐贊功同志  相似文献   

8.
说“闾左”     
《史记·陈涉世家》:“二世元年七月发闾左,适戍渔阳九百人。”“陈涉少时,尝与人佣耕。二世元年七月,发闾左,陈涉、吴广以次当行。” 古人对“闾左”大致有以下几种解释: 1、居于里门之左; 2、平民;  相似文献   

9.
学习人教版语文九年级上册第六单元的《陈涉世家》后,与教材配套的《课时达标》上有这样一道作业题:“理解课文内容,结合你所知道的地理知识,请选择‘陈’所在的方位。”  相似文献   

10.
《史记》卷四八《陈涉世家》有这样一段资料:“秦令少府章邯免郦山徒人奴产子,悉发以击楚。”《汉书》卷三一《陈胜传》也有这一段资料,文字基本相同,只是“郦”作“骊”,“楚”字后多一个“军”字。在这一段文字中,“骊山徒人奴产子”的“人”字,究竟应该上读还是下读,是读作“骊山徒人、奴产子”,还是读作“骊山徒,人奴产子”,历来意见不一。《汉书·陈胜传》在“骊山徒人奴产子”下,注引服虔曰:“家人之产奴也。”师古曰:“奴产子犹今人云家生奴也。”《史记·陈涉世家》  相似文献   

11.
司马迁的《陈涉世家》是初中语文教材中的传统名篇,现在仍被收录在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人教版九年级上册和苏教版九年级上册的教材中。文中有这样的句子:“陈涉少时,尝与人佣耕,辍耕之垄上,怅恨久之,日:‘苟富贵,无相忘’。佣者笑而应日:‘若为佣耕,何富贵也?’陈涉太息日‘嗟乎,燕雀安知鸿鹄之志哉!”  相似文献   

12.
秦代谪戍、赘婿、闾左新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秦代谪戍、赘婿、闾左新考蒋非非秦始皇建立的秦帝国在他死后不过一年便陷入战乱,首先揭竿而起的是楚地被征发谪戍渔阳的九百名闾左。司马迁在《史记·儒林列传·序》中说:“陈涉起匹夫,驱瓦合谪戍旬月以王楚”。自汉后两千多年间,“闾左”陈涉首事之功已是定评。然而...  相似文献   

13.
陈谦是个悲剧人物。他不沾道学的边,却因“庆元党禁”而罢官;他在“开禧北伐”中立有大功,又因此而坐废,并被《宋史》讥为“晚节不终”,“诬谀之徒”。因此不为后世所重。他是永嘉事功学派的重要学者,著述颇多,遂因此而全部失传。几百年来,他的为人仍未得到公正的评价,本文拟以客观史实为之辨正。 (一) 陈谦,字益之,号水云,学称易庵先生。温州永嘉县(今浙江温州市)人。生于宋高宗绍兴十四年(1144),死于宁宗嘉定九年(1216),终年七十三岁。孝宗乾道八年,他与乡人陈傅良、徐谊、薛叔似、蔡幼学等同举进士。《宋史·陈谦传》(下简称  相似文献   

14.
辨“与”     
《史记·陈涉世家》中有这么一句:“陈涉少时,尝与人佣耕。”今各本大都将该句中的“与”作介词“和”、“跟”、“同”解。现行中学语文课本第五册即释为:“曾经同别人一道被雇用耕地。”当然,今人将“与”作“和”解并非言之无据。《汉书·陈胜项籍传》,颜师古注曰:“与人,与人俱也。佣耕,谓受其雇直而为之耕,言卖功佣也。”的确,这样讲似乎也通,其原因有二:第一,“与”作“和”解是极为常见的,第二,此解也能适应上下文。然而,我们却认为该处的“与”作介词“为”解似更准确妥贴。理由如下:  相似文献   

15.
《中学文言文句子讲解》,选句范围限于难懂难解的,容易讲错的,众说纷纭的,以及带有关键性的;讲解范围包括文字、音韵、辞汇、语法、修辞和思想内容,并附句子译文。这是一次尝试,请批评指正。陈涉起义(节选自《史记·陈涉世家》) ①陈胜者,阳城人也,字涉。吴广者,阳夏(旧读jia)人世,字叔。[陈胜是阳城人,表字叫涉。吴广是阳夏人,表字叫叔。]  相似文献   

16.
《史记·陈涉世家》:“攻陈,陈守令皆不在,独守丞与战谯门中。”《汉书·陈胜传》文同。其中“守令”、“守丞”二语词,义蕴为何?自来说者纷纭。前曾获见陈直先生《汉书新证》,据宋刘贡父之说,以奏无陈郡,不当有“守”,且“守者非正官,权守者耳”、“皆不在”之“皆”字乃误衍,而云“本文之陈守令及陈守丞,皆试署之官”。在云梦秦简的讨论中,有些学者也持此说(如高敏《云梦秦简初探》)以  相似文献   

17.
政和三年癸巳(1113),二十四岁。三月癸酉简斋以上舍及第释褐,名列第三,授文林郎。胡氏原谱云:“时年二十四,以释褐归上舍第,授文林郎。”本传云:“登政和三年上舍甲科。”《墓志》云:“登政和三年上舍甲科,授文林郎。”章定《名贤氏族言行类编》卷十一云:“政和中,以上舍释褐。”按《宋史·徽宗纪》云:“政和三年三月癸酉,赐上舍生十九人及第。”考十九人中,简斋名列第三。其第一人为陈公辅,第二人为胡松年。翟汝文《忠惠集》卷四有《勅赐上舍及第第一人陈公辅除承事郎,第二人、第三人胡松年、陈与义并从事郎制》,是其证。制词云:“古者司徒论俊造之士,司马辨论官材,所以崇养作  相似文献   

18.
司马迁是我国古代地主阶级的杰出史学家和文学家,他所著《史记》一书,无论在古代史学还是文学上,都达到了前无古人的成就。其突出成就之一,就是把秦末农民起义领袖陈涉,不仅与商汤、周武并提,并且列入《世家》,比较忠实地记录了中国封建社会史上第一次气壮山河的农民大起义过程。对司马迁写《陈涉世家》,  相似文献   

19.
<正> 孔鲋又名孔甲,字子鱼,系孔子八世孙。公元前209年,他与“鲁诸儒持孔氏之礼器往归陈王。于是孔甲为陈涉博士,卒与涉俱死。”对于此事,封建统治者及其文人史家,大都采取伪造、歪曲历史的手段加以矫饰,唯恐玷辱圣人家门,如三国魏王肃伪作的《孔丛子》就是其中一例。解放后,大抵将孔鲋等人扣上“混入农民起义军进行破坏”之类的帽子。现在,又有论者为孔鲋大唱赞歌。誉为“中国历史上最早参加农民起义的知识分子”,他的名字应该刻在中国农民革命战  相似文献   

20.
汉代散文名篇词语通解二则王发国,李彤一、戍汉代散文名篇页谊《过秦论》(上)和司马迁《史记·陈涉世家》都有“戍”一词(以下文中着重号笔者所加,下同)。几种影响很大的选本,如朱东润主编的《中国历代文学作品选》、周予同主编的《中国历史文选》、王伯祥编注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