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冯友兰作为中国 2 0世纪杰出的哲学大家之一 ,以其最为擅长的“正的方法”对类主体进行了本体论的纯思 ,建构了一个理性人哲学系统 ,并对存在的理想状态及其进路作出了自己的阐释。解读冯友兰的人哲学不仅是冯友兰哲学研究中的一个新课题 ,而且有助于当代中国哲学人类学的进一步发展。  相似文献   

2.
注重人生境界的讨论是冯友兰哲学的一个重要特色,也是中国传统哲学的一个重要特色。在中国传统哲学中,无论是儒家、道家,还是佛家,都有自己的境界论,都对人生境界问题给予了极大的关注。冯友兰先生经过对儒...  相似文献   

3.
周礼春 《社科纵横》2011,26(5):120-122
哲学的本质特性及哲学与社会之间的紧张关系,注定了哲学的痛苦;这种痛苦的根本原因在于哲学对其研究对象的不停追问和深刻反思。冯友兰指出,哲学是人类精神的反思,只在能使人提高自己的精神境界;哲学不能离开人的本质和人的价值去玄谈,为了获得人生最丰富的意义和价值,我们应该追求对宇宙人生的全面了解、果敢地去追求高层面的人生境界,达到"极高明而道中庸"的境地,并从中获得对现实生活的坚强而美好的信念。  相似文献   

4.
冯友兰新理学之人生四境界理论--"自然境界"、"功利境界"、"道德境界"、"天地境界",与方东美生命哲学之人生六境界理论--"行能的人"、"创造行能的人"、"知识合理的人"、"符号人"、"道德人"、"宗教人",二者虽在划分标准、具体内容等方面各具特色,但因其同样作为中国现代人文主义者,其境界理论又在划分层次、最高境界理想等方面具备相似性.  相似文献   

5.
冯友兰吸收西方现代哲学的逻辑分析方法改造中国哲学,在谋求传统哲学现代化方面进行了一次大胆的尝试。就哲学方法而言,冯先生至少在以下两点上区别于以逻辑分析见长的维也纳学派、新实在论等西方现代实证主义哲学:一是,他不赞同维也纳学派否认概念的客观意义,把逻辑分析单纯限定在语言逻辑的范围,并由此出发取消形而上学的作法,主张由“辨名”(分析语言概念)而“析理”(认识客观实在),运用逻辑分析方法重建形而上学;二是,他认为逻辑分析并不是唯一有效的哲学方法,主张理智与直觉互补,认为在运用逻辑分析方法讲形而上学的同时,还必须求助于“负的方法”,即直觉方法。一、“讲形上学不能讲”冯友兰说:“真正底形上学的方法有两种:一  相似文献   

6.
侯洪澜 《社科纵横》2009,24(4):130-131
具有形而上本体性的“道”,在《庄子》的文本中不仅是思辨性的哲学理念,也是在有限的意象中包蕴无限内涵的审美形象。《庄子》将抽象的理念内附于感性的形象之中,使“有无”、“虚实”的抽象对立转化为“有无”、“虚实”的形象统一,从而跨越了哲学与文学之阀的界限,使对“道”的把握从理性的认知走向了感性的体验,使哲学的概念化生为美学的境界。将这种理念落实到人生的实践,鄹刨构了“与道合一”的人生境界,这也是中国传统哲学的最高境界。  相似文献   

7.
冯友兰是中国当代最具方法论自觉的一位哲学家。他早年特别强调形上学概念命题之不涉及内容的形式性意义,对负的方法范围的界定亦嫌过狭,这对理解正负方法的统一内涵造成了一些理论困扰。晚年他据“具体共相”的观念反思其哲学系统,在肯定哲学概念范畴形式性的同时,揭示了它作为把握实在的方式及其思想运动的“特殊内容”,实现了理智概念与直觉神秘问的相互包涵与融通。从冯友兰晚年的理论反思反观其整个哲学系统,可见其思想的前后一贯。其据具体共相思想对自己的哲学系统及哲学本性所作新解,亦是其整个哲学体系的题中应有之义。本此识度,才能更好地理解冯友兰哲学方法及其哲学的真精神,从中获得对中国哲学和文化现代重建的智慧启迪。  相似文献   

8.
中国文化终极指向之文化哲学溯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天人合一”既是中国文化追求的最高境界 ,也是中国人所设定的最高人生理想。文章立足于历史和文化哲学的视野之下 ,着重阐明中国文化的最高境界即终极指向的形成、发展过程及其形式 ;分析其发展的认识论根源、价值论根源 ,以及原始思想基础 ,力求更深入地揭示中国文化的特性  相似文献   

9.
张瑞泉  王本瑜 《唐都学刊》2011,27(5):127-128
对人生的思索和探讨是中国传统哲学的特点,也是其研究的核心问题。作为中国传统哲学的主流和代表,儒家和道家给予人生以不同的解答。儒家注重人生的社会取向,主张立德、立功、立言,以社会伦理价值的实现为人生之最高价值,在追求社会价值的过程中逐渐将人本身遗忘了。在寻求道德伦理完满的背景下,出现了以道德决断生命存在的伦理专制,使现实的人生不得不服从于抽象的规范,真实的生命存在被遮蔽甚至被扼杀。而道家由于特殊的  相似文献   

10.
徐海祥 《学术交流》2005,3(3):27-31
毛泽东道德境界的每一个侧面,都深深地印刻着中国传统主流文化的痕迹。这使得毛泽东一生的思想和实践活动充满了自信与追求、富有了创造与奋斗。他的民本主义的价值立场、自强不息的奋斗精神、注重实践理性的人生态度,是我们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中极可珍贵的一笔财富。  相似文献   

11.
一伦理思想,在我国传统的思想文化中占有重要地位。历代许多思想家都把伦理学说作为他们思想体系的中心。在传统思想中,各学科之间的分离还不甚显著,界限也不甚明确,伦理和哲学、政治学说往往是混同在一起的。因此,研究中国伦理学说史,首先碰到的问题是:如何确定中国伦理学说史的特殊的研究对象,以及它与哲学、政治学说等其他意识形态的区别和联系。第一,中国伦理学说史的对象伦理学是以道德现象为其研究对象的。它是关于道德本质及其发展规律的学说。道德是一种社会意识形态,是一定社会调整人们之间以及个人与社会之间的关系的行为规范的总  相似文献   

12.
中国哲学曾以"觉解"范畴浓缩了儒、释、道的传统,并且将其凝练为民族自我意识的思维方式。作为现代民族主体性的中国表达式,当代哲学语境中的"觉解"不仅来自于它的历史,而且来自于中西思维方式差异的现代反思。它拒绝了用外在的、永恒的本质限定民族主体的形而上学方法,在认定民族本质的多重性和多样性前提下,力求从民族生存方式的历史变化中去把握民族的历史的和具体的本性,以此来体现学术方式和生命智慧相融合的思想欲求。在这种欲求中,它的目力所及是民族主体的生长空间,它的内容是民族主体在当代社会中所获得的主体性。在民族主体性的现代觉解中,"民族"被视为在自我追求中不断否定自身、超越自身的自由自觉的存在,而"民族主体性"则被理解为如何在民族特质的时代标定中会通他族智慧、书写族群身份、构筑和彰显人类精神的基本过程。  相似文献   

13.
中国现代大儒熊十力的哲学体系包含着重要的人哲学和道德学思想 ,主要是本体主体浑融构架中的道德人哲学内蕴、性习互见构架中的道德学理念等。探讨熊十力的人伦哲学 ,不仅是熊十力哲学研究中的新课题 ,对于当代中国人伦精神的建构也具有重要的启发意义  相似文献   

14.
张岱年是我国当代杰出的哲学家和哲学史家,也是著名的伦理学家,被学界誉为"国学大师"。张岱年先生的为人与为学集中体现为"直道而行"的独立人格境界、"自强不息,厚德载物"的道德学问人生精神、"修辞立其诚"的立身治学宗旨及"好学深思,心知其意"的读书治学座右铭。其为人与为学是相互贯通、相辅相成的。为人与为学合一、德性与问学统一,体现了张岱年先生道德学问人生的价值理性特征。张岱年先生的为人与为学境界对于端正当下学术风气和推进学术研究具有极为重要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5.
个体自由指个体生命价值的历时性实现,它是人本主义哲学关注的核心之一,也是人类活动的终极价值指向。 自文艺复兴以后,个体自由在西方得到较充分的理性化和物态化。由于中国特定的人文结构,个体自由的理论模型微乎其微,但这并不是说中国的典籍文化中没有个体自由的思想。作为在实质上是人本主义哲学的中国传统哲学,它的人学与西方传统的自然哲学、宗教神学可谓比肩发展,包含着对个体自由实现途径的探讨,本文仅就非儒和反儒学说中的超越思想略作描述,以就教于方家学者。 超越理性 人首先是一个包含丰富感性内容的存在,离开感性真实的纯粹理…  相似文献   

16.
刘锟 《学术交流》2006,10(9):170-172
俄罗斯著名作家兼剧作家米.布尔加科夫的创作思想深受康德哲学的影响,并且在其宗教神秘主义和魔幻现实主义的最高成就的作品《大师和玛格丽特》中得到具体表达。与康德一样,作者把宗教和人类道德伦理观结合起来,试图从人为自身立法的角度为人类未来生存状况寻找答案;区别在于布尔加科夫的创作理念虽然采取了理性哲学的视角,但作品仍充满浓厚的神秘色彩,可见作者并未脱离俄罗斯人世界观的神秘主义传统。  相似文献   

17.
反思与批判科学理性,是处于现代化与后现代化夹缝中的当代俄罗斯哲学的重要内容.俄罗斯哲学"批判"所取的价值理念是人本主义,它揭示了科学理性对人的负面影响,质疑科学理性的认识与世界观功能;"批判"所用的理论工具是俄罗斯传统文化,它揭示了以科学理性为根基的西方文化的危机,强调以具有传统性、浪漫性、人文性、宗教性的俄罗斯传统文化,重建后现代社会人类文化;"批判"所指的未来社会是后现代化,它强调以自主、个性、多元为特征的后现代社会超越现代化社会,符合历史发展规律.当代俄罗斯哲学的科学理性批判,既有合理性又存在悖论.  相似文献   

18.
康德是德国古典唯心主义哲学的创始者,也是欧洲近代动机论伦理学的最负盛名的代表。他主张建立“完全不带任何仅是经验的并属于人类学的事件的纯粹道德哲学”,道德的根源“一定不要从人性,或是从人所处的世间环境去寻求,一定要超乎经验地单单求之于纯粹理性的概念”,“道德形而上学,就是要研究道德的超乎经验的纯粹形式,由此他建立了庞大的“纯动机论”的伦理学体系。本文的目的,就是试图对这一体系做一粗浅的分析。  相似文献   

19.
杨威  陈红 《学术交流》2004,(12):9-13
M·舍勒的哲学人类学认为,独具“精神”是人区别于其他一切存在物的内在本质,而作为完整的人又是生命和精神的统一体。舍勒致力于从总体人的角度揭示人存在的意义及其在宇宙中的地位,不仅为人的研究提供了人类学本体论的基础,而且他又将关于人的具体研究与形而上的沉思结合起来,从而实现了人类学的转折。其深刻的思想内涵对于当代中国塑造现代理性主体,进一步明确人自身现代化建设的方向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20.
理念论哲学:自然法是法律正义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陶清德 《社科纵横》2002,17(3):46-47
对理性的功能性解释兆始于苏格拉底 ,认为理性有对真理的终极诉求 ,法的追求就在于实现法的自然或观念正义。它是古希腊哲学人文主义兴起的契机 ,是西方理性主义长盛不衰的源流。柏拉图则将理性超功能化理解 ,认为理性是一种先验的定在 ,一方面肯定了理性对人的绝对意义和法律有对本身价值的追求 ,有了自然法与实在法的明显划分 ;另一方面 ,对人类行为作出了逻辑目的推论 ,走向了法的形而上学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