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12 毫秒
1.
“新国”先“新民”──浅析早年毛泽东强调思想启蒙的思想万重山加强思想政治教育是我们党的光荣传统.是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留下的宝贵财富。在纪念毛泽东同志诞辰100周年的时候.重温早年毛泽东强调思想启蒙为万事之首的思想,对切实加强新形势下的思想政治教育,...  相似文献   

2.
《东岳论丛》2021,(1):89-97
关于《礼记·大学》篇引用的《尚书·康诰》中的“作新民”训诫历来存在不同的诠解,汉、宋学者对“作新民”的诠释视角是不同的,其强调的重点也有所差异。汉唐学者认为“作新民”是用来解释“明明德”的,注重从为政之君子的视角进行阐释,认为“作新民”是指君子念前王之明德而自新;而宋代学者认为“作新民”是用来说明“新民”的,着眼于从有道德的学者视角进行诠释,认为“作新民”是指有道德的学者自新其德而后新民之德。详考《礼记·大学》篇所引《康诰》中的“作新民”观念,其中的“新”字本义当理解为“新的”,“民”字之本义当训解为“卫地殷商之余民”,“作新民”本义应解释为(康叔)帮助周王兴起或培养新的殷商余民。围绕“作新民”的诠解,从《康诰》“(康叔)助王作新民”到汉唐郑孔“君子念德自新”再到宋代朱子“学者自新新民”所发生的三次意义转变与延伸,实际上体现了《大学》学史不同历史阶段的特征。汉唐时期着重突出了君子作为治国的行为主体,强调良好的政教之于民众的重要性,而民众处于被动接受的状态;宋代则着重突出了自新其德的学者作为唤醒民众明德的行为主体,强调良好的道德修养之于民众的重要性,并以此凸显了民众自主而新、自愿而新所具有的积极主动性。  相似文献   

3.
不同于唐孔颖达解《礼记·大学》“亲民”为“亲爱于民”,宋朱熹依照程颐将“亲民”解为“新民”;明代王阳明不赞同朱熹“新民”说,而认为宜从旧本作“亲民”,主张“亲民”说。后世不少学者为朱熹“新民”说辩护,并提出新证,主要有三:其一,以孟子讲“亲亲而仁民”的“爱有差等”及其所言“于民也,仁之而弗亲”为据,反对王阳明“亲民”说;其二,以“亲”“新”古字通用为据,为朱熹“新民”说辩护;其三,通过对《大学》思想内容的分析,而赞同朱熹“新民”说。这些论证,对于现今理解朱熹“新民”说,仍具有不少新意和启发。  相似文献   

4.
<正> 关于新民学会的性质,无论是历史著作还是研究毛泽东的专著,都称它为五四时期的进步团体或革命团体。一般说这没有错,但失之于笼统。我以为,新民学会在较长一段时间,是一个小资产阶级空想社会主义的革命团体,后期转变为以“改造中国和世界”为宗旨的科学社会主义团体。现就这一观点作简略阐述。  相似文献   

5.
毛泽东是一个真诚的理想主义政治家。早年就创办新民学会,进行新村试验,尝试建构理想社会。在22年的军事共产主义生活中,毛泽东通过思想改造成功打造了一个坚强的军事共产主义共同体。革命胜利后,他决心把理想付诸现实,人民公社化运动和《“五七”指示》展现了毛泽东建构理想社会的不懈努力。临终前的几年,他还在为革命理想可能被遗弃而忧心忡忡。尽管毛泽东晚年犯了严重错误,但是这是一个真诚的理想主义者所犯的错误。其出发点是为了建设一个美好的新社会,其动机是无可指责的。毛泽东的理想主义对于当代中国的发展具有重要价值,对于世界现代化进程来说也是一味清醒剂。毛泽东理想主义的魅力是永恒的。  相似文献   

6.
一、毛泽东思想是开放的思想体系毛泽东在青年时期就具有开放思想,他组织新民学会就提出要“改造中国与世界”,必须一向外发展”,“各方面的‘阵’都要打开”,“我们同志应该散于世界各处去考察,天涯海角都要去人”。他选择马克思主义,就是开放思想的结果。  相似文献   

7.
儒学在中国文化重构中表现出超越时代、开放吸纳、不断走向未来的潜能及斩不断的强大生命力。文化重构实质是人格或人的价值观念重构 ,文化变革的关键在于调整和改变人格 ,即塑造“新民”或“新人”。儒家“新民”思想表明 ,儒学将随中国文化的变革而发生转化 ;近代梁启超“新民说”对儒家“新民”思想的继承与超越 ;毛泽东“新人”观中的儒家思想成分 ;邓小平“四有新人”观与儒家文化的自然联系 ,都表明儒学在中国文化重构中具有重要地位 ,也表明儒学具有与现代文化相融合并发生转换和走向现代化的特性。  相似文献   

8.
1902年,梁启超《新民说》的发表,标志着近代政治概念“新民”的诞生。既有研究充分讨论了“新民”概念融合儒家传统思想与现代国民理想的特征,但未能解明梁启超提出“新民”旨在反思“合群”运动的重要意涵。19世纪末的“合群”运动是一场主张合群立会、整合四民的政治活动,但“合群”的理想在实践中最终演变为会党相争。梁启超理想中的“新民”,践行以“利群”为核心的新道德,试图建立具有匀质色彩的“群”。这不仅承袭了《大学》等儒家思想的传统,也意味着他构想出了一种由一及群、培育现代国民的理想路径。“新民”以群为纲的思想特质是基于“合群”运动的历史反思,终因梁启超个人思想的多变和20世纪初中国社会结构的分化而被弃用。但“新民”的概念内涵仍随着不同的历史事件和政治主张不断丰富和演变,其流播无远弗届。  相似文献   

9.
<正> 在已经发表的论著、文章和资料中,关于新民学会成立的时间,大体有以下五种说法。(1)1918年4月18日。会员张国基回忆说:“一九一八年四月十八日,一个星期天,在长沙岳麓山下溁湾市蔡和森同志的家里,召开了新民学会的成立大会。”(《回忆五四运动前后的毛泽东同志》、《五四运动回忆录》续集296页)李新等主编的《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通史》第一版也采取了这种说法(新版改为4月14日)。(2)1918年4月7日。新民学会的发起人之人陈书农回忆说:“新民学会成立我记得是一九一八年(民国七年)四月七日,星期日,我的一篇日记有过记载,有的人说是七月份,那是完全错误的,我清楚地记得开会时,蔡林  相似文献   

10.
自1914年船山学社成立开始,青年毛泽东就受船山重民族气节、重知行统一、重个人独立等思想影响;自1920年7月至1923年11月,以毛泽东为重要代表的新民学会成员或早期中国共产党党员,"接管"了船山学社,在社内组织长沙中韩互助社和创办湖南自修大学,培养了 一批党的优秀干部;在领导中国革命和建设的漫长岁月中,毛泽东认真研读船山著作,将其作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重要思想资源,关心有关船山的文物保护.毛泽东的一生与船山的关系是密切而深刻的.  相似文献   

11.
一190 2年 2月 ,自“戊戌政变”后流亡日本已三年多的梁启超 ,在横滨创办了《新民丛报》(半月刊 )。 3月起 ,《论中国学术思想变迁之大势》陆续在该刊“学术”栏发表 1 ,所用“中国之新民”乃这一时期梁氏最著名的笔名 ,由此亦可究知其写作的缘起与用心。据《新民丛报章程》2 标示 ,梁启超办刊的宗旨是 ,“取《大学》‘新民’之义 ,以为欲维新吾国 ,当先维新吾民”。因此 ,从《礼记·大学》篇“作新民”一语生发而来的“新民”思想 ,也成为其时梁启超关注与论述的中心。《新民丛报》第 1号即开始连载的系列政论文《新民说》,对此作了充分阐…  相似文献   

12.
行将过去的20世纪,是中国人民向现代化的目标艰苦探索的一个世纪。和西方提前进入现代化行列的国家一样,中国在走向现代化的起步阶段就意识到,实现社会的现代化,首先有赖于实现人的现代化,至少二者需同步进行,不可偏废。对此,一个有力的佐证,就是发生在本世纪初的一件极具象征意义的事:1902年,改良主义的宣传家梁启超开始发表他的有名的《新民说》。正式提出了他的“开民智,鼓民力,新民德”的思想纲领。从那时起,100年来少数先进人物,一直以“新民”为己任,一部中国百年史,简直可以说就是一部纪录“新民”的理论与实践的历史。这其中,也包括中国共产党人的努力在内。毛泽东在建国以后大力倡导思想改造与阶级教育,为培养和造就“社会主义新人”而不遗余力,可视为对“新民”理论的前所未有的大实践。  相似文献   

13.
文茂琼 《船山学刊》2014,(2):117-123
作为农家子弟的青年毛泽东既没有显赫的家世,也没有令人炫目的文凭。以组织新民学会为起点,毛泽东逐渐成长、成熟,并最终走出湖南,进入大革命早期国、共两党的权力核心层。  相似文献   

14.
论毛泽东的大众文化观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论毛泽东的大众文化观牟岱毛泽东在文化问题上始终倡导大众文化,提倡文化艺术要为人民服务,其目的在于改造中国的传统文化,使其由官本位文化转换成民本位文化,同时实现“革新民质”,改造国民文化素质,提高民族文化水准。随着改革开放,中华民族走向现代化和世界化,...  相似文献   

15.
五四时期毛泽东与长沙周南女校的合作主要表现在:在新民学会活动中与周南诸会员的革命会谊、私交;长沙五四学生运动中对周南的支持和领导;赵五贞事件中推动周南学生号召女界解放等方面。在这些活动中,毛泽东起了关键的作用,周南的进步活动也极大地配合了毛泽东对长沙学生运动的领导。  相似文献   

16.
<正> 毛泽东(1893.12.26——1976.9.9)是伟大的马克思主义者,伟大的战略家和理论家,中国共产党和中国各族人民的伟大领袖和导师。现将他一生中所担任过的职务简要介绍如下: 毛泽东同志在湖南第一师范学校读书时,就开始了革命活动,一九一八年四月,他和蔡和森等人组织新民学会,被选为干事。  相似文献   

17.
梁启超《新民说》伦理思想初探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新民说》一书,是梁启超伦理思想方面的一部代表作。据他自己所说:“欲进德者不可不以战胜旧习为第一段工夫,《大学》曰作新民。”(《饮冰室自由书·说悔》)这就是说,新民之说渊源于《大学》。但我们却不能以此为理由,断定《新民说》就纯粹是儒家的道德修养论。实际上,梁启超以当时西方特别是英国资产阶级的伦理观念,对《大学》的新民之说进行了改造,“采合中西道德以为德育之方针。”从《新民说》的内容来看,基本上属于我国近代资产阶级的伦理思想,而且由于梁启超较广泛地接触到了西方各派的伦理学说,这就使他的伦理思想更加理论化和系统化,在我国伦理思想发展史上有其重要的地位。  相似文献   

18.
认识论的辩证法与辩证法的认识论———纪念《实践论》与《矛盾论》发表六十周年沧南(湘潭大学哲学系教授湘潭411100)《实践论》和《矛盾论》(以下简称“两论”)是毛泽东的两篇重要的哲学代表著作。“两论”在总结中国革命运动实践经验的基础上,以新的理论、新...  相似文献   

19.
纵剖·横断:毛泽东与邓小平思维特色李思民思维作为一种文化观念,应该有纵向思维与横向思维之别。我们可以把这两种思维简称为“纵剖”与“横断”。以此去观照毛泽东与邓小平这两位伟人的思维取向,是颇耐人寻味的。如果说邓小平领导的“改革”是第二次革命①,那么毛泽...  相似文献   

20.
关于新民学会成立大会当天的确切参加人员及人数,由于时日久远,众多的亲历者留下了多个版本,难免有记忆偏差,以至于参会的确切人员和人数成为党史上的一个谜。把毛泽东追忆的新民学会会务报告(第一号)、萧三日记和陈书农的回忆作为三个主要的佐证性事实,可以就这个问题深挖历史资料,进行分析论证,做一个有益的学术探讨。最后得出的结论是,成立大会当天参会人员有毛泽东、蔡和森、萧子昇、陈书农、邹鼎丞、萧子暲、罗章龙、张昆弟、陈赞周、周晓三、叶兆祯、何叔衡、邹蕴真、陈昌,共14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