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79 毫秒
1.
正行政诉讼法颁布实施以来,人民法院的行政审判除审理行政诉讼案件外,还对大量的非诉行政执行案件进行了审查和执行。随着《行政处罚法》、《行政复议法》相继颁布并实施,在司法实践中就如何执行"行政复议或者行政诉讼  相似文献   

2.
王跃平 《决策探索》2009,(22):69-69
非诉行政执行案件是指公民、法人或其他组织等在法定期限内对具体行政行为既不起诉又不履行,行政机关依法申请人民法院强制执行的案件。  相似文献   

3.
行政诉讼法颁布实施以来,人民法院的行政审判除审理行政诉讼案件外,还对大量的非诉行政执行案件进行了审杳和执行.随着<行政处罚法>、<行政复议法>相继颁布并实施,在司法实践中就如何执行"行政复议或者行政诉讼期间不停止具体行政行为的执行"的规定,出现了几种理解和认识.  相似文献   

4.
一轮又一轮的非诉纠纷化解机制建设以及相关法律和政策文件的实施,从未改变诉讼案件长期高速增长的态势。而英国的治安法官制度却以较低的制度成本,分流了超过95%的刑事诉讼案件,为英国法官的职业化和精英化作出了突出贡献。本文引入SWOT分析方法,对英国治安法官制度在我国的生存环境进行了全面剖析,提出了非诉纠纷化解机制发挥作用的前提条件,在此基础上,提出了与我国当前司法改革相衔接的"中国式治安法官制度"的构建思路。  相似文献   

5.
我国《行政诉讼法》在实施过程中出现了审判难、执行难、案件受理数量低、撤诉率高等现象。之所以出现如此状况源于负责审理行政案件的行政法官既缺乏必要的独立性,难以对抗来自行政机关的不当干预;又缺乏必要的专业知识和审判经验,难以保证案件的审判质量。改变我国行政审判这一现状的出路就在于改变我国行政审判庭法官制度,使其适应行政诉讼法的内在要求。  相似文献   

6.
根据我国律师法规定,律师的执业范围包括以下几类,一是担任法律顾问;二是代理各类案件的诉讼及申诉;三是被委托参加调解、仲裁活动;四是提供非诉讼法律服务;五是解答有关法律的询问、代写诉讼文书和有关法律事务的其它文书。在以上的执业范围中,关于诉讼案件的利益冲突问题法律有明确的规定。律师法第三十九条规定:“律师不得在同一案件中为双方当事人担任代理人,不得代理与本人或者其近亲属有利益冲突的法律事务。”而对于非诉讼法律活动中的利益冲突问题则没有明确的规定,为了更好的避免律师在非诉法律事务中的利益冲突问题,对立法做出准确地理解和建立完善的专职律师制度显得十分必要。  相似文献   

7.
与内控失效有关的经济案件频频发生,究其原因,有内控制度本身的不合理,更多的是制度没有得到有效执行。如何让内控制度得到有效执行成为亟待解决的问题。企业通过完善制度、加强文化建设等“修炼内功”的方法是解决之道,而政府等企业外部力量的作用也不可低估。  相似文献   

8.
近年来房地产交易市场一片火热景象,房屋登记类行政案件数量亦不断增长,本文拟从审判实践谈对该类案件的司法审理。  相似文献   

9.
郭超 《经营管理者》2013,(28):248-249
"执行会诊工作法"是指执行中遇到的案件进行分类分级,通过汇集集体智慧,共同为执行当中的重点、难点案件"把脉",对症下药,有效处理好疑难复杂案件、重大影响案件、陈年积案、老上访等执行案件,切实提高案件有效执结率的工作机制。其一方面解决了庭室之间的工作职责问题,将整一执行过程分段为"审查、方案、执行、归档、回访"四个阶段,相应阶段由对应执行庭、执行实施科、执行裁决科、执行监督科负责;另一方面,作为执行会诊工作法的核心——工作机制,包括案件分类制、会诊工作制以及执行回访制,是突破与化解执行难的关键性探索一步。执行会诊工作法不仅是提升执行质效、推动司法执行创新的重要举措,而且在优化执行环境、维护当事人合法权益等方面也发挥重要作用。但执行会诊工作法也存在某些方面的不足,如会诊主体仍需进一步扩展、工作方法模式尚待进一步完善与细化等等。为进一步完善执行会诊工作法,需在调动本土资源、搭建执行网,理顺关系、完善会诊制度体系,明确原则、规范会诊制度建设,推进监督、构建考评机制方面下功夫。  相似文献   

10.
陈璐 《领导科学》2023,(6):75-79
中国共产党制度治党经历了构建总体制度、进行制度完善、搭建制度框架、强化制度执行的历史逻辑。党的十八大以来,我们党持续强化制度治党,形成了顶层设计与具体部署统筹规划、思想建党与制度治党协同推进、制度治党与依法治国正向关联、关键少数与全体成员齐抓共管等实践经验。这给制度化管理带来诸多启示:制度设计与制度执行共同推进,把思想教育贯穿制度化建设全过程,坚持问题导向,发挥管理者的示范引领作用。  相似文献   

11.
严羽  傅翔 《决策探索》2003,(11):40-41
近年来,法院执行难的问题越来越突出,成了司法工作中的痼疾,这里除了行政的地方保护之外,司法的地方保护和部门保护现正也日益严重,一些地方形成了"法治割据"的局面.司法权力的地方化,严重损害了中央的权威和国家法律的尊严.据调查,相当多的法院认为,凡是跨区域的案件委托外地执行的,一般都很难执结.有的地方政府为保护本地企业,甚至规定本地法院不能受理本地欠外地债务的案件,也不能协助外地法院执行本地财产.据浙江省绍兴市中级法院对近几年辖区内一批久拖不决的执行案件的分析,发现这些案件基本上涉及村民委员会、乡镇政府、其他行政机关或与其有关的企业,其中涉及乡镇政府和其他行政机关的占到近一半.  相似文献   

12.
王跃平 《决策探索》2010,(12):57-57
法院非诉执行是指行政相对人对行政机关作出的具体行政行为在法定期限内不申请行政复议,也不提起行政诉讼,又不履行具体行政行为时,行政机关依法申请人民法院强制执行的行为。  相似文献   

13.
企业在生产经营过程中,最直接设计的问题就是环境保护问题,由此引发的行政收费及行政处罚屡见不鲜。本文通过笔者亲身处理的一起环境行政案件,剖析了环境行政案件的特点及处理策略,指出处理该类案件要进行法律依据、事实根据、收费程序和收费标准等几方面的审查,熟练应用法律条文,并且原则性和灵活性相结合,妥善处理环境行政案件。  相似文献   

14.
我国现行的行政诉讼法第50条明确规定:人民法院审理行政案件,不适用调解。但大量的行政诉讼案件是原、被告在法院的默许乃至动员下通过协调、庭外工作等方式解决。在这样的实践背景下,显然,行政诉讼不适用调解的原则已经名存实亡。本文拟对行政诉讼调解制度的理论基础和和可行性进行探讨,论证在我国应当建立行政诉讼调解制度。  相似文献   

15.
《新世纪领导者》2007,(2):30-31
槐荫区法律援助中心成立于1999年,编制5人,现有工作人员6名,其中管理人员4名,专职律师2名。5年来,全区法律援助工作以“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以《法律援助条例》为依据,以维护贫弱群众合法权益为宗旨,以创建“平安社区”为目标,创新理念,与时俱进,积极探索切合实际的、有特色的法律援助工作管理体系、保障体系和服务体系。法律援助工作实现了由被动应付到主动开拓;由浮在机关到扎根基层油单一代理形式到法制宣传、纠纷调解,非诉协调多功能结合的三个根本性转变。6年来,中心共办理法律援助案件630余件;办理非诉业务300余件;参与处理涉法信访案件百余起;接待法律咨询8000余人次;收到有关单位和群众赠送的锦旗9面、表扬信11封。2002年被济南市司法局评为“法律援助先进集体”,  相似文献   

16.
2013年1月1日,新刑诉法正式施行。新刑诉法充分体现尊重和保障人权的原则,围绕我国的侦查理念、程序、体制等宏观方面进行了改革,在辩护制度、证据制度、强制措施、侦查措施、审判程序、执行规定和特别程序等细节方面进行了修订,在这些制度修改中,涉及律师职业权利部分的修改是对经侦工作影响最深的部分。
  一、刑诉法修改后律师职业权利的变化
  (一)律师介入案件时间提前
  正式确定了律师在侦查阶段的辩护人地位,把律师介入诉讼的时间提前到侦查阶段。规定犯罪嫌疑人自被侦查机关第一次讯问或者采取强制措施之日起,就有权聘请律师为自己辩护,侦查人员也应当及时告知犯罪嫌疑人有权委托律师,并将告知的情形记录在案。  相似文献   

17.
谭琨亮 《决策探索》2011,(16):52-52
检察机关对民商事、行政案件的抗诉,是履行监督法院审判活动的职能,也是启动再审程序的渠道之一。抗诉案件要不要审查立案,目前说法不一。笔者认为,抗诉案件也应予以审查。  相似文献   

18.
《领导决策信息》2014,(33):14-14
正北京市高院日前首次向社会发布的2013年北京法院行政案件司法审查报告(白皮书)显示,全市2013年各级法院受理各类行政案件首次突破万件,当年审结的6964件行政案件中,判决行政机关败诉的占12.1%。突出问题主要集中在五个方面:1缺乏权威证据。如在拆除违法建设案件中,有的行政机关在缺乏权威部门认定涉案建筑为  相似文献   

19.
杜文莉 《决策探索》2009,(18):62-62
行政诉讼法第50条规定“人民法院审理行政案件,不适用调解。”但是,自行政诉讼法颁布实施以来,大量的撤诉案件渚B是法院暗中协调的结果。笔者所在法院2006年、2007年、2008年行政案件的撤诉率分别为53.3%、52.4%、51.6%。行政诉讼的撤诉不外乎三种情形:一是在诉讼过程中,被告改变了原行政行为,原告同意撤诉的占80.28%;二是行政裁决案件中,原告和第三人达成和解,原告撤诉的占15.49%;三是原告起诉后,认识到行政机关的处理决定正确因而主动撤诉的占4.23%。上述情形,多数都是法院找原、被告或第三人“协调”的结果。  相似文献   

20.
《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审理政府信息公开行政案件若干问题的规定》近日颁布,《规定》明确,关于政府信息公开的5类案件,法院应该受理。如果公民认为政府提供的政府信息不准确要求更正被拒。也可向法院提起诉讼。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