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00 毫秒
1.
近年来理论界对我国中产阶级研究概述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下载免费PDF全文
根据大量资料 ,对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理论界对中产阶级研究的概况进行了系统的介绍 :关于中产阶级的定义和特征 ;关于中产阶级的社会功能 ;关于能否用中产阶级的概念来研究中国社会 ;关于中国是否已存在一个中产阶级 ;关于当前中国中产阶级的特点 ;关于中国中产阶级的未来发展。  相似文献   

2.
在任何一个健康、发达的社会中,这个社会构成体系中的中产阶级无疑是其社会安定与经济发展的至关重要的因素。中产阶级在当今中国社会中的地位与价值日渐凸显,但是,无论是整个中国社会,还是中国社会的中产阶级自身对"中产阶级"本身的认知都存在着诸多不够完善之处。通过对中国社会中产阶级生存状况的实际调查,一方面,可以促进中国社会对中产阶级的科学认知;另一方面,也可以强化中产阶级自身的身份认同感,进而充分发挥中产阶级在中国社会应有的价值,以推动社会的安定与繁荣。  相似文献   

3.
中产阶级是社会秩序"稳定器"的理论属于一种市场主义话语体系.从历史与现实考察,由于西方中产阶级处于矛盾地位,不仅致其群体性格和社会行为具有矛盾性、多面性和复杂性,而且在其发展过程中,利益主体的多样化、价值取向多元化,对秩序与权威发生冲突与挑战,以致社会往往充满各种变数与风险.因此,文章认为西方中产阶级与社会秩序的关键特质是"矛盾与变量"关系.而社会秩序稳定的深刻内涵与重要原则应是:国家与社会良性互动中的制度均衡,执政党与政府所发挥的政治智慧与制度想象力,社会各群体在政治系统中的充分博弈与互利共赢.  相似文献   

4.
中产阶级:何以可能与何以可为?   总被引:44,自引:0,他引:44  
在世界各地的现代化进程中,阶级阶层的变动尤其是中产阶级的兴起和壮大是一个具有普遍意义的现象。十九世纪的美国、欧洲社会是如此,二十世纪包括中国在内的东亚社会也是如此,中产阶级的兴起已经成为后现代语境中的一个世界性话题。本文以东亚现代化和中国的改革开放为背景,分析了中国中产阶级的发生和社会构成,提出中国中产阶级不仅是工业化和现代化的产物,更重要的是社会转型的结果。因为当代中国社会的政治特点,使得中国中产阶级在政治上的后卫性和消费上的前卫性尤为明显。最后,我们还从中国的经济发展、社会结构和意识形态诸方面入手,探讨了中产阶级的成长和中国社会的未来。  相似文献   

5.
中国中产阶级:现实抑或幻象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在世界各国和地区的现代化进程中,阶级阶层的变动尤其是中产阶级的兴起和壮大是一个具有普遍意义的现象。本文围绕有关中国中产阶级存在与否的争论,以东亚现代化和中国的改革开放为背景,分析了中国中产阶级的发生和社会构成,提出中国中产阶级不仅是工业化和现代化的产物,更重要的是社会转型的结果。最后,文章还从中国的经济发展、社会结构和意识形态诸方面入手,探讨了中产阶级的成长和中国社会的未来。  相似文献   

6.
韩国中产阶级与威权政府转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何平立 《学术界》2006,(5):282-291
韩国中产阶级的生长、发育,不仅是威权政府主导下的市场经济模式的催生物,而且其发展又与社会政治文化民主运动紧密联系,并对威权政府转型起到了助推作用。然而随着韩国后威权政府时期到来,新自由主义经济的推行使中产阶级感到了“地位恐慌“以及经济政治上的焦虑和矛盾,但富裕了的中产阶级的专业化、官僚化已使其政治态度趋向保守主义,而“早熟民主主义”特征也表现出中产阶级的不成熟性和政治上的依附性,其尚未形成一个具有独立意识形态或阶级意识的自觉、自为阶级。故对中产阶级的矛盾性、复杂性和多样性还有待在理论上进一步深入细致地研究探讨。  相似文献   

7.
何玲璐 《天府新论》2007,(Z1):31-33
中产阶级是指那些在社会资源的占有上处在社会结构中间层的群体,在西方即指人口数量最多的阶层。它不仅仅是一个经济收入方面的概念,还是一个政治概念,即代表社会主流价值观的阶层。中国至改革开放以来,由于社会转形,分化出一个新的社会阶层,但这个中间阶层不等于西方意义上的中产阶级,它在中国产生的时间很短,数量有限,目前普遍采用的是框定在经济范畴的模糊名称“中等收入阶层”,与西方意义上的中产阶级不是一个概念。  相似文献   

8.
对现阶段中国中间阶层的初步研究   总被引:28,自引:0,他引:28  
继90年代以来推进的一系列体制改革,促进了中国社会产业结构的变化———第三产业的比重开始上升;引起了社会资源配置机制的重大变化,并导致了社会阶层结构的分化与重组,出现了一些新的“准阶层”,“白领阶层”。他们是谁?从访谈及大众的经验中看“他们”,已有了现代社会结构中“中产阶级”的印像;一个可以被识别出来的“中间阶层”地位分层群体的雏形已经出现。尽管其行为边界目前还不很清晰,阶层认知尚处于萌芽状态;90年代以来出现的社会资源重新聚敛及其社会分化过程,有可能撕裂“中间阶层”,或使之重蹈20、30年代“民族资产阶级”的历史命运。但只要改革开放继续沿着“有计划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方向推进,调整社会资源配置机制,提高机会结构的平等化效应,这一地位群体必将顺势而发,逐步发展成为中国现代化社会结构的一支定型力量。  相似文献   

9.
消费方式:中国中产阶级之界定标准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在中国现代化进程中 ,阶层结构的变动 ,尤其是作为我国现代化事业中坚力量的中产阶级之悄然崛起 ,引起了社会各界的瞩目和广泛探讨。研究以改革开放和社会转型为背景 ,回顾与评析了国内已有的关于中产阶级界定之相关研究 ,指出消费特征与状况是个人社会地位的表征 ,二者之间是形式与内容的关系。并阐释了以个人消费方式作为划分中产阶级标准的可能性与可行性。  相似文献   

10.
中国中产阶级的增长及其现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文采用EAMC中产阶级分类界定,利用国家统计数据和社会调查数据,估计了中国中产阶级的规模增长,描述了中产阶级的收入和消费特征,并重点分析了中产阶级的社会政治态度.本文的基本结论是,中产阶级是经济改革和经济增长的极大受益者.尽管他们有较多的民主意识和群体利益冲突意识,但目前阶段他们仍希望维持社会的稳定和支持渐近的改革策略.  相似文献   

11.
中产阶级的兴起受到技术经济因素与人为因素的双重影响。二战后建立的福利国家体制,通过人为努力,有力地推动了西方中产阶级的发展,改造了其结构和功能,提高了社会公平化程度。但是,当中产阶级的发展超过了技术经济条件所允许的限度后,就会产生负面的影响,造成发展的危机。由里根-撒切尔革命所开启的福利国家改革浪潮削弱了中产阶级发展中人为因素的作用,导致中产阶级收入的减少、结构的调整和总体规模的萎缩。西方社会虽然为此付出了代价,但也获得了发展的动力。  相似文献   

12.
2008年金融危机使美国经济陷入衰退的泥潭,随后,奥巴马政府为了挽救濒临崩溃的经济,开始实施以"中产阶级经济学"为内核的国家干预主义政策,试图通过重塑美国中产阶级来度过危机并进一步推动美国经济向前发展。奥巴马"中产阶级经济学"的诞生是新时期美国进行生产关系调整的重要标志,是启发我们思考21世纪资本主义发展规律的重要线索。  相似文献   

13.
香港中产阶级:香港社会的中坚力量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中产阶级是现代工业社会的产物,香港中产阶级是快速的经济发展以及由此引发的社会结构变化的产物;亚洲金融风暴以后,香港中产阶级遭遇到困难,其一是职业不再稳定;其二是"负资产";新世纪之初,香港与内地经济联系更加紧密,"中国机会"成为中产阶级解困的一个选择;新的一代中产代表香港的未来,应予关注,并注意倾听他们的声音。  相似文献   

14.
二战后新中产阶级迅速崛起,对欧美政党政治造成了深刻影响.新中产阶级成为选民的主体,社会民主党围绕着新中产阶级的改革使得他们在90年代后半期重新获得了执政地位.与此同时,欧美政治议程开始发生转变:从关注经济问题的"一元政治"转向关注经济、环境、教育、道德、同性恋、女权主义等诸多社会问题的"多元政治".  相似文献   

15.
英国中产阶级:文化及其认同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沈晖 《甘肃社会科学》2005,38(2):104-107
文化是探讨阶级认同的一个新视角。本文通过对史料的梳理,从社会性别、城市文化和生活方式三个方面对英国中产阶级的文化及其认同进行分析,以此说明英国中产阶级是如何通过文化形式来建构其阶级地位,并最终获得社会认同的。  相似文献   

16.
"中产阶级化"是资产阶级理论家根据资本主义国家的经济结构、从业方式、收入水平等方面发生的变化而提出的社会发展理论,认为资本主义社会的发展已经超越马克思两大阶级对立的理论,赋予"中产阶级"独立实体性。马克思关于资本主义本质的总体性理论,从最抽象的层面揭示了总体资本与总体劳动的对立,从而指出了"中产阶级化"的实质。从总体性理论出发,有助于我们了解资本主义社会的固有矛盾,在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过程中坚持共同富裕的根本原则,彰显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  相似文献   

17.
无论是从发生学的角度来考察,还是从事实判断和价值判断的角度来审视,中国中产阶级在整个中国社会现代化的历史进程中都享有崇高的历史地位,它不仅本身就是中国社会现代化的必然产物,而且事实上成了中国社会现代化的重要推动力量,在新的历史时期,它还将成为中国社会现代化深度发展的主体目标.  相似文献   

18.
经过30年的改革开放,我国的社会阶层结构发生了巨大变迁,中产阶级发展的步伐持续加快,并且自进入2000年以来,其人数和规模比例日趋扩大.我们可以预期,一个以中产阶级为主体的社会将会出现.而这一以中产阶级为主体的社会既是一种复杂的社会结构,也是一种社会发展的新的文化类型.这一社会预期,将推动我们在最宽泛的意义上理解"文化"这个概念,并在大的文化框架之中,推动社会建设.  相似文献   

19.
王建平 《学术论坛》2007,(1):134-138
现代西方消费理论中的“品味区隔”是成熟中产阶级的消费实践,而中国当代城市中产阶层则有不同的社会逻辑。从新贵、白领、布波到中产,媒介中的中产阶级消费镜像大同小异,即被表征为由消费来寻求格调的“品味阶层”。在揭示中国中产阶层的地位消费的同时,这种宣扬却造成了轻松快乐的消费表象,从而沦为消费文化的神话。真正了解正在成长中的中国中产阶级,就必须注意到其消费的有限前卫性,而这一点恰恰构成了新兴中产阶级与发达国家中产阶级的重要区别。  相似文献   

20.
论英国维多利亚前期中产阶级妇女的地位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随着一个强大的中产阶级的诞生,维多利亚前期中产阶级妇女观和家庭观逐渐成为社会的主流意识,在此影响下出现了一个以中产阶级妇女组成的闲暇阶层。表面上看,她们衣食无忧,倍受赞美,但实际地位却极为低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