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90 毫秒
1.
庆历新政中的民本、仁政思想既是中国传统文化中民本、仁政思想的体现,也是宋代社会现实的反映,提出了“固邦本、厚民力、重名器、备戎狄、杜奸雄、明国听”的基本构想,实施“明黜陟、抑侥幸、精贡举、择官长、均公田、厚农桑、修武备、减徭役、覃恩信、重命令”等十条措施  相似文献   

2.
以儒家“民本”思想为主流的中国传统文化奠定了中国古代社会“远神近人,以人为本”的人文基调,包含了“人民的利益构成君主权力的基础,为了保障人民的利益,所以才在人们中间成立政府”的意思,还提出了许多有关人的个别性权利的思想主张,这些丰富的人文精神内容正是中国传统文化接引与体认西方人权理论的文化支点,更是西方人权理论在中国获得本土诠释与理解的哲学基石。  相似文献   

3.
孙中山善于从传统文化中汲取精华以拓展其思想并助于他的实践活动,其思想中既有折射中国传统文化的光点,也有以传统文化建构其思想体系的特征。孙中山的传统文化观的三维结构体现在能够从“因袭”传统文化与“规抚”西方文化的基础上加以“创获”,积极主张对传统文化保存好的和放弃不好的;强调在恢复中华传统文明的同时仍要学习外国长处的层面。这样的文化观不但超越了前人,而且对后人有启示作用。  相似文献   

4.
现代人权概念是西方的舶来品,进入中国之后未必适应中国的国情,因此有必要从我国的传统思想文化中发掘具有中国特色的人权思想。作为我国传统文化发展第一次高峰期的先秦无疑是研究我国人权思想的重要历史阶段。对先秦儒家"三圣"的仁政、人性、民生等具有人权性质的理念进行分析,提炼出中国早期具有特色的人权观,再通过移古易今的方式,以期为当代中国人权建设提供理论支持。  相似文献   

5.
儒家文化一直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柱石,其核心内容是"仁",并在这一基础上儒家倡导民本、民贵、朴素的平等观及"和为贵"的大同世界,这些思想中蕴含了丰富的人权意识,对现代人权思想的产生与发展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但是,由于历史的局限性及阶级性,儒家人权意识并未发展成现代意义上的人权概念和理论。我们在实践中应该一方面弘扬儒家的优秀传统文化以及人权意识,一方面要汲取、融合西方文化中的优秀部分,结合自己的国情,发展现代人权理论,推动中国人权事业和国际人权事业的向前发展。  相似文献   

6.
中国传统文化对周恩来有着十分深远的影响。周恩来思想政治工作理论在很大程度上体现了中国传统文化的思想精髓。周恩来思想政治工作理论的群众性体现了中国传统文化中厚德载物的“仁爱”思想和“民本”思想;强调模范行为的示范性体现了中国传统文化中“道德践履”精神;灵活的工作方法体现了中国传统文亿“致中和”、“贵柔”的思想;求实性体现了中国优秀传统文化中“重行轻言、脚踏实地”的求真务实精神。  相似文献   

7.
孟子被称为“亚圣”,他继承和发展了儒家思想。在孟子的思想里十分重民,他主张实行仁政,并把“民”看成是仁政的根本,他的仁政、民本思想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当代中国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人民民主专政的社会主义国家,促进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是历届中国政府努力的重点。以胡锦涛总书记为核心的中央政府执政六年来更被誉为“惠民政府”,实行了一系列惠民政策,坚持以人为本,进一步促进了民主政治建设,孟子的民本思想对我们建设社会主义民主政治仍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8.
儒家文化一直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石柱,其核心内容是"仁",并在这一基础上儒家倡导民本、民贵、朴素的平等观及和为贵的大同世界,在这些思想中蕴含了丰富的人权意识,对现代人权思想的产生与发展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但是,由于历史的局限性及阶级性,儒家人权意识并未发展成现代意义上的人权概念和理论.我们在实践中应该一方面弘扬儒家文化中的优秀传统以及人权意识,一方面要汲取、融合西方文化中的优秀部分,结合自己的国情,发展现代人权理论,推动中国人权事业和国际人权事业的向前发展.  相似文献   

9.
孟子的民本思想突出了政治实践中民心向背的作用,是其仁政学说的核心内容。民本思想和民主思想虽然都强调人民的重要性,但二者存在本质的区别。孟子的民本思想是君主本位的,认为封建君主只有以民为本,重视人民的作用才能保住天下,这与当代民主倡导的人人权利、地位平等、主权在民等思想是存在差异的。  相似文献   

10.
仁政学说是孟子思想体系中最重要的范畴,追溯它产生的思想渊源,其以上古及三代礼乐文明德礼相依的历史文化传统为内在精神资源,而以孔子的“仁学”和“德治”思想为直接传承,在这一传承过程中,曾子和予思的儒学思想则成为不可缺少的纽带,曾子修齐治本的政治伦理思想和子思的中和、致诚之道及民本思想为孟子仁政学说的形成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相似文献   

11.
中华传统民本思想底蕴深厚、意涵丰富、特色鲜明,应当受到今人礼敬。为了传承发扬中华传统民本思想,坚定文化自信,推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基于先秦时代的文化经典,通过文献解读、比较论证和理论分析等研究方法,多角度剖析了中华传统民本思想的丰富内涵与时代价值。研究认为,中华传统民本思想中的“民为邦本、本固邦宁”,“惠民利民、安民富民”,得民心顺民意,协商举贤以及“谋及庶人”等重要理念和观点,是中华文化的优质基因;中华传统民本思想彰显了人类民主理想和实践的中国智慧与中国特色,富含现代民主的养分,具有永不褪色的时代价值,可以通过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开出一条现代民主的道路;中华传统民本思想实际上已成为当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发展的丰厚滋养。研究还认为,中华传统民本思想在人类文明史册中独树一帜,当代中国具有民本特色的民主政治实践,包括党的群众路线的不断拓展、协商民主的日益完善等,正在发展成为另外一种可供选择的模式,这种模式本质上就是人民民主,即真正的人民当家作主。  相似文献   

12.
“正当程序原则”是美国宪法“正当程序条款”所体现的原则。这一原则在美国宪法中经历了一个从程序性条款到实质性条款的过程;在实质性含义中,又经历了一个从强调财产权到转向人身权,最后走向基本人权一体化的发展过程。这一过程明白地揭示了人权的真谛:人权是一个具体的社会历史范畴,从道德权利到法定权利直至现实权利,无不受社会经济政治条件、思想文化传统的制约;那种将不同条件下特定的人权观强加于人的作法是不可取也是行不通的,它本身就是不尊重人权的表现  相似文献   

13.
如何将中国传统民本思想与西方的民权思想进行接转,这是梁启超晚年民权思想中的一个重要方面。晚年的他对传统民本思想“淬厉其所本有”,“采补其所本无”,将之与西方的民权思想进行创造性的接转。梁启超将中西文化融通化合,并以此探索中国民权政治的进路,这对中国当下如何利用本土传统文化资源进行人权建设具有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14.
一、三峰并立的中国传统文化源远流长的中国传统文化是在数千年的历史长河中融汇了各种各样的思想流派而形成的。源头应当是先秦时期“百家争鸣”年代,夏商周的许多上古文化在春秋战国时期都得到梳理和升华。儒、道和外来佛学是中华文化并立的三峰。儒学创立人是孔子。孔子思想的核心是“仁”,思想体系是“仁——义——礼”,特别强调的是伦理道德的“仁者爱人”,强调“修身”。孟子继承和发展了孔子学说,提出了“王道”和“仁政”学说,强调“治国”,主张以仁义治天下,以德服人,以仁爱之心对待老百姓,以民为本,“民为贵、社稷次之…  相似文献   

15.
和谐思想是中国传统思想文化的精髓。中国传统思想文化中“天人相应”、“中和中庸”、“修身正己”等思想是促使人、社会与自然和谐,人与社会和谐以及人的身心和谐发展的思想源泉,也是构建和谐社会的基础。  相似文献   

16.
孙中山的民权思想与传统民本主义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民本思想是孙中山民权思想的传统文化渊源,孙中山对民本思想的继承是他站在近代民主主义高度对其进行反思的结果.从民权思想立论的前提、民众和民权的内涵、民众在民权斗争中的地位、保障民权的手段等方面,都体现了孙中山对传统民本论的科学扬弃这一特点.这种扬弃既丰富了孙中山的民权思想本身,又缩短了民本思想同近代民主思想之间的巨大历史差距.  相似文献   

17.
试论罪犯的人权保障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人权”口号是伴随着资产阶级登上历史舞台而问世的。资产阶级的“人权”理论经历了一个从萌芽、启蒙到形成、成熟的历史发展过程。中国罪犯人权概念的提出与发展 ,既是同西方国家进行人权政治斗争的现实需要 ,又是中国监狱行刑现代化的必然结果。罪犯人权的基本内容包括公民权利、政治权利及经济、社会和文化权利。对罪犯的人权保障既要注重权利内容的完善 ,更要注重其法定权利的实现  相似文献   

18.
中国传统文化中蕴含着丰富的民本思想 ,科学发展观以人为本的价值取向 ,就是对中国传统文化中民本思想的扬弃 ,而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修身”思想 ,则为践行以人为本提供了重要的道德基础。  相似文献   

19.
民本思想是中国传统政治文化中特有的一道风景,与近代西方先进的民主思想相映成趣.论述了民本思想的基本内涵和政治表现形式,希望通过对民本思想历史发展的梳理,理清"民本"的概念,找出民本思想的理论价值.  相似文献   

20.
老来跳级     
就像市场经济从来就不是资本主义的专利一样,人权观也决非“舶来品”。我国古代思想家孟子的民本思想,就较系统地阐述了对人权的尊重和维护,并对近代西方人权观产生一定的影响。在以往过多强调阶级斗争的日子里.“人权”二字被讳莫如深,尤其是“文革”中肆意践踏人权,以致把人权彻底拱手让给了西方政客,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