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6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6 毫秒
1.
本文依据分形理论,采用1990—2008年成渝都市群各等级城市非农业人口时间序列样本数据,研究了成渝都市群城市体系规模分布的分形特征。经验分析表明,成渝都市群城市体系规模分布基本满足城市"位序—规模"分布规律并具有分形特征,首位城市垄断地位不强,特大城市断层,大城市数量不足,中小城市发育程度较高。最后,本文据此提出了发展和完善成渝都市群城市体系的对策。  相似文献   

2.
长三角都市群城市规模分布的实证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文采用1992—2009年间长三角都市群中市级城市的市区非农业人口数据,运用非线性定量分析工具—分形分析方法,研究了长三角都市群体系规模分布的分形特征。经验分析表明:长三角都市群人口分布差异较大,城市规模分布趋向分散;首位城市发展成熟并且垄断地位强;中间位序的城市发育程度低且数量不足。最后,本文依此提出了发展和完善长三角都市群城市体系的对策。  相似文献   

3.
安徽省城镇人口规模结构及其演变的分形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尚正永  张小林  李闻 《西北人口》2011,32(1):105-108
1990年代以来,安徽省城市发展速度明显加快。为了定量分析安徽省城镇人口规模结构的变化规律,运用分形方法,以1996年、2001年和2006年的安徽省城镇人口统计数据为样本,分别计算了城镇人口规模结构的分形维数。计算结果表明,近十年来安徽省城镇人口规模结构发生积极的变化,城镇人口规模结构已由低水平均衡分布向首位型分布转变,中间位序的城镇数量还比较多,并据此提出了城镇化发展的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4.
我国城市人口规模分布演化影响因素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根据新经济地理学经济集聚机制,建立了一个城市体系人口规模分布演化影响因素的综合分析框架,并基于Zipf法则构建了城市人口规模分布演化的计量模型,然后采用中国284个地级及以上城市2003~2009年的面板数据进行实证检验。结果发现,经济地理因素、新经济地理因素与经济政策因素均显著影响城市人口规模分布。  相似文献   

5.
基于分形理论的浙江省城市体系规模结构研究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文章以分形理论为基础,利用"四普"和"五普"数据对浙江省城市体系规模的分形结构进行实证研究,利用建立的分形方程对浙江省未来城市体系的规模结构进行预测,并根据计算结果提出了相应的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6.
中国人口出生性别比发展趋势的分形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聂坚  孙克 《西北人口》2008,29(5):93-97
人口出生性别比是人口学的一个重要研究课题。文章采用非线性分形分析R/S法,对1950—2003年间中国人口出生性别比的发展演变特征进行实证分析。结果显示:中国人口出生性别比发展演变具有明显的分形特征;中国人口出生性别比的发展趋势存在很强的持续性,即出生性别比在未来的53年间持续偏高的概率将很大;中国人口出生性别比的发展演变可能存在一个大约27年的周期。  相似文献   

7.
文章基于1999~2019年中国287个地级及以上城市的面板数据,实证分析高等教育与产业结构耦合协调度对就业结构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1)整体来看,高等教育与产业结构耦合协调度与就业结构显著负相关,但因城市规模的不同而呈现一定的差异。(2)高等教育与产业结构耦合协调度对中小型城市的就业结构有显著的负向影响,但对大型和特大型城市的就业结构有显著的正向影响。(3)高等教育与产业结构耦合协调度对东部地区城市就业结构的正向影响随着城市规模扩大而增大;对中西部地区就业结构的影响仅在特大型城市显著为正,而在小型、中型和大型城市为负,但随着城市规模扩大而不断减弱。文章认为,要注重提高高等教育与产业结构耦合协调度,并依据城市规模的差异而有所侧重,以促进就业结构的改善。  相似文献   

8.
人口的流动和分布直接影响着城市群城镇体系的质量,进而影响着城市群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协调发展。文章从人口分布的空间差异、动态变化以及空间格局三个层面探讨了京津冀城市群人口分布演化特征;基于中心地理论和新经济地理理论,从行政、经济、交通三个角度构建了城市人口规模分布演化影响因素分析框架,利用Zipf法则对2003~2013年京津冀城市群人口演化规律进行研究。结果表明,城市行政级别、人力资源水平、经济结构、交通建设等因素对京津冀城市群人口规模分布影响显著。基于此,提出应当通过公共服务均等化、城市技能互补、产业布局优化、交通网络建设完善等对策引导京津冀地区人口合理布局的建议,助推京津冀协同发展重大战略的实施。  相似文献   

9.
流动人口向哪里集聚?——流入地城市特征及其变动趋势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分析2000年和2010年两次人口普查中287个地级市的流动人口数据,发现十年间中国流动人口的城市分布格局出现新变化。进一步从经济发展水平、经济结构、产业结构和人口规模等方面分析流入地的城市特征,结果发现:2000年,投资和第二产业产值占比较高的城市吸纳流动人口具有显著优势;流动人口随着城市人口规模的扩大而增加,增加的速度存在收敛趋势。然而在2010年,投资占比较高的城市吸纳流动人口不再具有显著优势甚至呈现劣势;第三产业产值占比较高的城市吸纳流动人口的能力更强;流动人口随着城市人口规模的扩大依然存在增加趋势,且增加的速度不再随人口规模的增加而减慢。  相似文献   

10.
论中国城市规模分布的区域差异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本文分析了建国以后中国三大地区的城市增长状况 ,三大地区的城市规模分布特征及其成因 ,探讨了中国中、西部地区城市规模结构的缺陷可能给对外开放和西部大开发带来的负面影响 ,同时指出了“控制大城市规模”的城市发展方针与对外开放政策、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以及西部大开发战略等的矛盾。本文认为 :大城市是地区经济发展的“增长极” ,中、西部地区缺少具有较大影响范围的大城市和特大城市 ,使得这些地区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和改革开放过程中的创新机会和领先条件大为减少 ,而且会影响到西部大开发战略的顺利实施  相似文献   

11.
Under the communist regime, the Chinese government has developed policies both to limit the growth of large cities and to promote spatial equity in population distribution. The literature provides only very general and inconclusive results regarding the impact of these policies. This paper aims at evaluating the effectiveness of China's urban policies by investigating the temporal and spatial dynamics of the size distribution of China's cities during the period 1922–82. The research framework — which is based on a function relating population size to rank —is used to test for trends of deconcentration (where smaller cities grow faster than larger cities) and spatial decentralization (with a more even spatial distribution) of population over the study period. More formally, the ‘expansion methodology’ is used to investigate the dynamics of the rank-size function in both temporal and spatial dimensions. The findings show that from 1953 to 1970 there was significant population deconcentration, which appeared to be reversed subsequently. However, policies of spatial decentralization were not found to be successful. Among the reasons suggested for the apparent failure are political upheavals and shifts in policies, the inertia within the urban system, the harsh physical environment in the interior, and current trends in economic policies that focus on the coastal areas. In spite of recent criticisms of studies on city-size distributions (which this paper also discusses), the research framework proposed and utilized here is able to portray the dynamics of a national urban system, and the framework can be used to evaluate national urban policies.  相似文献   

12.
The purpose of this study was to explore the factor structure of the Work-Family Balance Scale (WFBS) and examine its reliability and validity in use in the urban Chinese population. The scale was validated using a sample of 605 urban Chinese residents from 7 cities. Exploratory factor analysis identified two factors: work-family conflict and work-family enrichment. The WFBS showed adequate reliability and concurrent validity. The WFBS is a reliable and valid instrument to measure work-family balance for Chinese working parents. However, further examination of the scale is needed.  相似文献   

13.
推进建制镇规模等级结构优化升级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建国后建制镇的规模等级结构演变以1984年为界划分为前后两大阶段。近20年来建制镇的数量得到了长足的增长,目前应着手推进建制镇规模等级结构的优化升级,促使其逐步从以数量增长为主要特征的粗放型发展方式向以规模扩大和质量提高为主要特征的集约型发展方式转化。  相似文献   

14.
流动人口在城市劳动力市场中的地位:三群体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关于流动人口在城市劳动力市场中的地位问题,过去已有大量文献,但研究重点是农民工。这里把外来市民纳入观察视野,利用2008年"迁移和流动劳动力与中国大城市发展"调查数据,分析工资收入和社会保险参与的影响因素。主要研究发现:在工资收入上,不同户籍身份劳动者之间没有净差异;在养老保险和工伤保险参与上,本市居民、外来市民和农民工参与的可能性依次递减。这意味着,工资收入已经基本上由劳动力市场决定,而社会保险参与依然与户籍身份有关。不过,这种关联方式已经从过去的城乡户籍身份歧视转向本地/非本地权益差异。  相似文献   

15.
对湖北省不同规模城市进行外来劳动力对城镇就业替代实证分析发现,外来劳动力对本地劳动力替代的范围和水平有明显的扩展。外来劳动力在金融保险业已经占据主导位置,在采掘业、制造业等行业外来劳动力对城镇劳动力就业具有较高的替代水平。批发零售、贸易、餐饮业和社会服务业随城市规模的增加,替代水平迅速增加。  相似文献   

16.
长江流域城市人口分布及空间相关性研究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本文选取长江流域104个城市人口样本作为研究对象,采用人口分布的结构指数和空间自相关分析方法,以及借用GIS技术来研究长江流域城市人口分布的空间动态特征和城市人口之间的功能联系。结果表明,长江流域城市人口空间结构呈均衡发展态势;人口密度分布呈现趋同趋势;城市人口与邻近城市人口之间的空间正相关要多于空间负相关;长江流域城市人口之间的空间关联性被分为八种类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