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34 毫秒
1.
通过对进入国家级名录体系的回族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的分析,结合具体个案,探讨当前回族非遗代表作认定中不足的内容及存在的问题,并对回族非遗认定、保护等具体问题进行了一些初步的思考.  相似文献   

2.
论黑龙江省鄂伦春族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与利用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黑龙江省共有18个项目被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鄂伦春族就占5项;做好该民族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和利用工作,是传承与弘扬中华各民族文化、提升黑龙江省旅游品质的关键所在;以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内涵为切入点,介绍了黑龙江省鄂伦春族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基本情况,在客观认识问题的基础上,提出了保护与利用的对策措施.  相似文献   

3.
进入21世纪,中国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进入了一个崭新的发展阶段,开展全国非物质文化遗产大普查,建立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体系,选定非物质文化传承人,启动"中国民族民间文化保护工程",建立国家级文化生态保护区,设立非物质文化遗产日,举办非物质文化遗产成果展等,中国在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问题上,实施了理论与实践的突破创新。  相似文献   

4.
辽宁省拥有少数民族类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12项,代表着该省少数民族艺术、文化的最高成就;以辽宁省少数民族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现状为基础,分析其保护过程中存在的问题,提出具体的对策措施,以促进该省少数民族非物质文化遗产实现永续传承和可持续发展,借以推动辽宁省文化产业的发展与振兴.  相似文献   

5.
2005年,黎族树皮布制作技艺被海南省政府公布为海南省第一批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保护名录。2006年5月20日,该制作技艺经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从此,树皮布一词开始受到世人更多的关注,有关黎族树皮布技艺的文章也屡见报章或网络。对黎族树皮  相似文献   

6.
陈云霞 《民族学刊》2013,4(4):62-70,120-122
一直以来四川民族自治地方开展了具有一定广度和深度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逐渐形成了国家、省、市(州)、县四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名录保护体系。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后申报时期",四川民族自治地方应力争实现民族自治地方文化资源与优势资源结合、民族文化资源带动经济发展方式的深刻转变,探索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常态化、产业化、多元化、专业化、制度化的发展策略和制度支撑。  相似文献   

7.
少数民族的民族民间传统文化保护一直都是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的重点,进入21世纪以来,针对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国政府积极组织和实施了一系列保护措施,取得了世界瞩目的不菲成效。而国家级文化生态保护实验区作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事业中的重要一环,对于民族地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和传承有着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8.
随着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的加强和旅游业的大发展,呼伦贝尔少数民族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传承与旅游开发已初见成效;受历史文化、自然条件和地理地域等方面影响,呼伦贝尔少数民族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保护与开发存在着理论研究不足、政策法规不健全、传承后继乏人以及开发利用不尽合理等问题;考察分析影响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保护与发展的症结因素策,以期更好地促进呼伦贝尔少数民族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保护与合理开发。  相似文献   

9.
吴迪 《中国民族》2014,(1):F0003-F0003
正2013年12月23日上午,由国家民委、文化部主办,民族文化宫承办的"中国少数民族非物质文化遗产展示周"活动在北京民族文化宫开幕。国家民委副主任丹珠昂奔出席开幕式并参观展览,20个参展省、自治区、直辖市的有关人员参加开幕式。目前,中国共有38项"非遗"项目入选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其中少数民族项目有14项;1219项国家级"非遗"保护项目中,少数民族项目有433项;1986名国家级"非遗"传承人中,少数民族有524名。此次展览涉及已公布的三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中的少数民族项目433项,与项目相关的20个省、市、自治区参展。展览设"剪刻绘画"、"文学  相似文献   

10.
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和利用,应该建立在对其生存机制充分理解的基础上的.已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的广东汕尾妈祖信仰的生存机制十分优越,进入到可持续的运作态势.其表现在既不断涌现妈祖显灵的辉煌事迹,又将妈祖信仰融入国家主流话语体系,民间信众和政府共同促进了妈祖信仰的传播与发展.  相似文献   

11.
民族利益:民族问题产生的根本原因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长期以来,在民族理论学界把产生民族问题的根本原因或最基本因素归纳为民族差异,其不恰当之处在于简单地套用哲学上矛盾一词的含义.民族差异只是民族问题产生的潜在因素,对民族利益的关注和维护才是民族问题产生的根本原因.  相似文献   

12.
白寿彝先生在民族研究方面,涉及民族、民族史和民族史学等领域,其特点是民族和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研究相结合、民族史和民族关系史研究相结合、民族史学和中国史学史研究相结合,这些特点突出反映了白寿彝先生民族研究的学术特点和理论风格及其在学术史上的地位。  相似文献   

13.
民族团结与民族地区稳定是一个相互联系的理论概念 ,本文探讨了二者对祖国统一与发展的重要性 ,二者之间的互相关系 ,指出巩固民族团结和民族地区稳定面临的任务  相似文献   

14.
民族是在历史上形成的 ,是一个稳定的人们共同体 ,民族问题既是社会总问题的一部分 ,又是一个内容宽泛的社会现象。马克思主义历来重视对民族问题的研究。民族区域自治是解决中国民族问题的基本政策 ,又是新中国的一项基本国策。我们必须贯彻执行民族区域自治的基本原则  相似文献   

15.
民族精神研究与民族意识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民族精神研究和民族意识研究两个论题冷热反差极大,却有十分密切的联系。十年以来,民族精神研究力量在学科格局上具有绝对优势;相应时期的民族意识研究具有一定的专业优势。民族精神研究的薄弱环节是5个“缺乏”,民族意识研究也陷入了5个误区。双方的困惑都可以归因于民族理论的薄弱:民族意识研究陷入误区是由于民族定义的僵化,民族精神研究则基本上还处在民族理论学科的盲区。共同解决这两个难题,根本途径是实现民族理论及其相关学科的“学术自觉”。  相似文献   

16.
本文介绍了加拿大土著民族的状况及民族政策,并对中、加民族政策进行了分析与比较.  相似文献   

17.
张娜 《世界民族》2008,(2):72-81
20世纪20-30年代中亚地区进行的史无前例的"民族划界",最终划分出了乌兹别克、土库曼、哈萨克、吉尔吉斯、塔吉克等民族,并据此迅速建成了五个民族加盟共和国.这是中亚现代民族过程中的一个具有里程碑意义的重要历史事件,其对中亚的现代民族过程乃至苏联解体直至中亚五个独立国家的建立都产生了不可忽视的影响.  相似文献   

18.
论民族主体文化在民族文化变迁中的作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文化变迁对于世界上所有的民族群体来说都是一种常态。在这一过程中,民族主体文化由于具备的时代性和继承性的特点,符合民族文化变迁的规律,因而能够对外来文化和本民族文化进行调适,从而达到调整民族文化变迁方向的目的。  相似文献   

19.
通过伊斯兰教了解回族群体的生存状态、历史发展,考察回族文化的变迁与特色;反之,从回族的角度考察伊斯兰教,以便从回族群体的精神层面角度把握伊斯兰教,了解回族的深层心理和情感依托;通过对民族认同和宗教认同的比较解析两者的涵摄关系。借鉴民族宗教学理论探讨伊斯兰教和回族之间的关系,探讨伊斯兰教的民族性和回族的宗教性。  相似文献   

20.
黄金辉  陈崇仁  李晓峰 《民族学刊》2022,13(4):1-10, 131
“国族”是现代民族国家的基础。“国族”的“民族性”与“国民性”是现代民族国家建构的产物。中华民族作为现代中国的国族,也具有民族性和国民性双重特性。中华民族的国民性是近代以来中国民族、民主革命进程中,通过人口国民化、国民整体化、中华民族观念政治社会化和国民身份法治化过程形成的。忽视中华民族的国民性,就难以准确理解中华民族的内涵,无法制定正确的民族政策,不利于中华民族共同体建设。中华民族国民性的建设路径包括培育国民意识、强化国民身份,以及推进民族事务治理理念与方式的法治化等方面。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