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25 毫秒
1.
阐述了当代青年的八大需要:学习与成才的需要,就业和择业的需要,自尊和荣誉的需要,生活和健康的需要,理想和成就的需要,恋爱和婚姻的需要,娱乐和审美的需要,政治和思想进步的需要,交往和友谊的需要等。并在此基础上,阐述了青年需要的自我调节:正确对待和处理个人需要与社会需要的关系,正确对待和处理物质需要与精神需要的关系,正确对待和处理主观需要与实际可能的关系,正确对待和处理满足需要与行为方式的关系。  相似文献   

2.
毛泽东注重研究对实事求是的科学解释,实事求是和理论联系实际的关系,实事求是和调查研究的关系,实事求是和主观主义的关系;邓小平注重研究恢复和确立党的思想路线,实事求是和解放思想的关系,实事求是和实践标准的关系,实事求是和主观主义的关系;江泽民注重研究深化党的思想路线,实事求是和与时俱进的关系,实事求是和开拓创新的关系,实事求是和主观主义的关系。  相似文献   

3.
“和”,是人类追求的最高境界。“和”是一种品格,一种精神,一种文化。坚持和实践“和而不同”的“和为贵”的宇宙观、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是和文化的主轴,是一代代人应努力践行的历史使命。“和文化”在宏观上讲涉及天和地和、国和人和四个层次,“和”,不是“知和而和”,斗争、变革、革命,也是致“和”的有效途径,要“以力致中”,要以实力促“和”、求“和”、维“和”。我们要理直气壮地增强政治力、经济力、军事力、科技力、文化力,以实力为依凭,弘扬“和”,践行“和”。  相似文献   

4.
党内权力的制约和监督是我国实行对权力制约和监督的关键、前提和基础 ,加强党内权力的制约和监督是由党的性质决定的 ,是对国际共产主义运动和政党发展的一般规律的借鉴 ,是对党内权力制约和监督状况提出的紧迫要求。加强党内权力的制约和监督 ,要不断增强监督意识 ,改革和完善监督制约体制 ,建立和健全制约监督制度 ,突出抓好党的领导机关和领导干部权力监督这个重点和核心 ,并不断拓宽党内权力制约和监督的渠道 ,使党内权力的制约和监督朝着规范化、科学化、法制化的方向发展  相似文献   

5.
齐鹏飞 《中华魂》2013,(4):21-23
“中阿边界条约”,是中阿边界谈判的“标志性”成果。该条约的“前言”指出:“中华人民共和国主席和阿富汗国王陛下,为了保证存在于中国和阿富汗两个独立和主权国家之间愉快的友好睦邻关系获得进一步的发展;决定根据互相尊重主权和领土完整、互不侵犯等原则和万隆会议十项原则,本着友好合作和互相谅解的精神,正式划定和标定中国和阿富汗在帕米尔地区的边界,坚信,两国边界的正式划定和标定,将进一步加强这一地区的和平和安全;  相似文献   

6.
作为科学家和学者的人及其人性构成了大学一切活动的主体和基本动力。首先,研究型大学的核心主体乃是从事科学和学术研究的自由人,大学就是这些自由人的联合体。其次,他们在大学的最高使命就是科学和学术研究,因此,适用于他们的最高的和最合理的原则就是科学和学术的成就和学术规范,而其他一切诸如人情世故和美德主义的要求皆应予以排除。第三,大学基层学术组织要有足够的张力、灵活性和自由空间以适应原创研究的综合性和不确定性。第四,这些自由人及其人性的独特性构成了大学的正常生态,相应地,大学的个性化和多元化就是大学未来发展的必由之路。  相似文献   

7.
高等职业院校要根据高等职业教育的特点,正确认识和把握创业教育的内在规律,转变思想观念,充分发挥高等职业教育自身的优势,克服存在的问题和不足,建立完善创业教育体系和有效运行机制,全面培养和提高高职学生的创业意识、创业能力和创业精神,努力实现十七大提出的促进以创业带动就业、建设人力资源强国和创新型国家的战略和目标。  相似文献   

8.
开展党风廉政建设,教育和管理,德治和法治必须双管齐下;教育抓好了,德治加强了,就可以有力的防范和减少违法乱纪问题的发生.新形势下之所以强调德治法治双管齐下,这是由德治的内在特点和社会发展的形势所决定的.与法治的强制性,外化性和后补性不同,德治和思想政治教育具有明显的自律性、内控性和预防性.道德作为一个社会调整人们之间以及个人和社会之间的关系的行为规范,其控制力和影响力绝不亚于法律,而其影响的长效性和广泛性更是无以伦比.  相似文献   

9.
为了减少和杜绝中国水资源的浪费与污染,促进经济的可持续发展,采用对比分析的手法,对日本在水资源方面所采取的政策和措施进行了较为深入的研究.认为在日本,随着工业化和城市化的迅速发展,也造成了严重的水质污染和水资源短缺等问题.面对这种状况,日本政府和社会团体齐心协力,团结合作,摸索出了一套行之有效的方法与经验,取得了良好效果.日本保护和利用水资源的政策和措施值得中国学习、借鉴与推广.  相似文献   

10.
本文着重论述了共产党员在加快改革、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和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的新形势下,要起先锋模范作用,必须认识和处理好:按商品经济原则办事和按党性原则办事的关系,按劳分配和无私奉献的关系;执行党的现行政策和坚持党员标准化的关系;人才流动和服从组织分配的关系;参加社会有偿服务和搞好本职工作的关系,而这些问题的处理,必须严格要求自己,站在党性和党的政策立场上,用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的观点和方法来分析问题,只有这样,才能坚定理想和信念,牢记为人民服务的宗旨,勇于开拓前进。发挥共产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  相似文献   

11.
“普法”对于“守法”的功能意义是由“知法—守法”与“知法—维权—守法”两个命题共同支撑的.然而,这样两个命题并没有在“普法”与“守法”之间建立真正意义的联系.只有将普法看作一种特定的、实现意识形态“社会黏合”功能的方式方法,“守法”才能真正实现.未来的普法重心既不是法的“暴力性”也不是法的“功利性”,普法应以论证法律的“合法性”为基础,在普法者与普通民众之间建立起有效的“良性互动”机制.  相似文献   

12.
“中庸”作为儒学核心范畴之一,是儒家伦理道德的行为准则和思想方法,也是中国传统文化的核心文化观念。“中庸”思想虽植根于中国上古社会文化之中,然而作为重要文化观念概念的提出,则应归功于孔子;子思及门人继承发展了“中庸”思想,并形成了系统性的理论著作《中庸》;宋儒进一步在哲学文化观念上丰富和发展了“中庸”。论文从“中庸”概念内涵出发,对“中庸”作为道德范畴的思想意蕴进行了初步考察。“中庸”作为道德伦理,它源于人所禀赋之天命、天性,然而在现实的人生修养和社会实践中,却和“礼”有密切的关联。如果说天命、天性是“中庸”思想形成的终极根源,那么“礼”则是其真正实现的外在规范。  相似文献   

13.
“不A不B”“没A没B”“无A无B”和“非A非B”四类格式是现代汉语中常用的四字语格式。四类格式在构成机制和内部语义关系上都很类似,但“不A不B”格式的凝固性和使用率都远高于另外三类,同时四类格式在主观性上呈现一个排列关系:“不A不B”>“没A没B”>“无A无B”>“非A非B”。从原型理论出发,将“不A不B”格式看作“FAFB”式的典型格式,并对“FAFB”式的主观性进行探讨。  相似文献   

14.
《左传》引《诗》范围的界定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左传》277条言《诗》可以分为“赋诗”、“诵诗”、“歌诗”、“言语引诗”、“作诗”、“泛称诗”六类,其中“赋诗”、“诵诗”、“言语引诗”皆属引《诗》;“歌诗”的一部分属于引《诗》,一部分不属引《诗》;“作诗”和“泛称诗”皆非引《诗》。界定《左传》引《诗》的范围,有助于更全面地认识其学术上的价值。  相似文献   

15.
鲁迅名篇《死火》的时间意识具有现代品质。“空无的时间”和“充实的时间”是其并存的两种时间经验,它们分别体现了两种不同的意义建构模式。“抛入的此在时间”和“断裂的梦幻时间”是其共有的两种现在的瞬时类型,时间经验在当下瞬时呈“空间化”的聚集和撒播形状。从相对中看取绝对、虚无与实有的转化生成的时间“辨证性”,是其“中间物”意识的内核。  相似文献   

16.
《中庸》最根本的旨意是阐释道自身及其表现。中庸和诚并不是道的众多特性中的某种特性,而是道自身的本性。这意味着,道就是中庸,道就是诚。作为如此,道一方面显现为天道,另一方面显现为人道。当从人道尽天道时,人也就是行走在中庸之道和诚之道上,并能达到理想的天人合一的境界。  相似文献   

17.
在传统认知视野中,长于抒情之“诗”与长于叙事之“史”既各司其职,又不离不弃,互通互补。自唐代杜甫诗善于叙事,别开境界,被时人誉为“诗史”以来,后人不断地拿各种诗体与编年、列传、纪事等史传交叉匹配,以增强诗歌的纪实性与叙事性。宋代以纪实性、叙事性为内含的“诗史”说再度辉煌。明代嘉靖年间的孔天胤曾将这种笔法概括为“以史为诗”“情事合一”,尤其是明清易代之际经历社会动荡、天下大乱的那批诗人在继承“以史为诗”传统过程中推动了叙事诗进展。期间,也伴随着关于“诗史”说的质疑和争论,直至清代“心史”说出现。一方面,“心史”说在强调诗歌抒情本质的同时,又兼顾了叙事性能,融合了“诗心”观念与“史笔”观念;另一方面,将以“情”为内核的“心”视为特殊叙事的一种,强调了诗歌叙述“心事”的功能,使之成为某种意义上的心态史、心灵史、心事史,其实质是强调“情事合一”。因此,“心史”诗学与“诗史”诗学并行不悖,并影响及史学建构,至今人钱钟书便有了所谓的“诗具史笔”“史蕴诗心”之说。  相似文献   

18.
"混沌之初"和"太一生水"之说可证明水存在于阴阳分割之前,是世界构成的原初要素。中国儒家把阴阳和五行确立为哲学的核心范畴,并以"易"的方式推演万物,水被列在八卦之内、五行中,以致被确立为万物之宗的本原地位,又进而把水的特质比附到人的品德上。这样,在儒家的观念中,水就具有了世界本原的哲学意义和比附道德的伦理学意义。作为世界本原,水是生命的母体和构成要素,并内化为中华民族的心理文化基因;作为比附道德的喻体,它对应着人性善恶的两极,并对后代文学创作尤其是作品的主题走向具有潜移默化的分流作用。水之清浊的特征构成了诗歌中德之善恶的反向主题。  相似文献   

19.
"线性生态文明观"面临着难以自圆其说的逻辑漏洞,"系统生态文明观"应当成为检视和构建《核安全法》基本原则的指导性理念.《核安全法(草案)》中的"确保安全方针"与"安全第一原则"构成语义重复,同时放入基本原则条款无异于焚琴煮鹤;"纵深防御"并不具有原则的特质,更适宜作为一项制度进行规定;"严格管理"和"全面保障"宜合并为"全过程严格监管原则".此外,从解释论的角度看,"责任明确原则"应当偏重理解为行政权力的"决策担责",方能从源头规避和治理核安全风险;从建构论的角度看,《核安全法》中应当增加"信息公开原则"和"公众参与原则",从而实现"监管核安全监管者"之目的.  相似文献   

20.
论白石体的特质及其词史地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白石体的出现,标志着一个新时代的到来,江西诗派的衰落和江湖诗派的兴起,是白石体形成的两大诗史背景。应社的写作缘起、虚拟的写作方式、不同于前人的典故使用、冷调的意象语汇、词法灯传的讲求、音乐家写词的新观念等,是白石体形成的基本要素。白石职业词人的身份,开辟了中国古代文人新的人生方式和新的创作机制;而白石体的出现,开辟了一个新的词体时代,白石体之后,虽然还有众多词体出现,但都没有再出白石体的范畴。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