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1 毫秒
1.
《声无哀乐论》认为音乐与创作者的情感无关,并否定音乐的政治教化功能,却对音乐形式表现出高度的关注,不少学者批评这种观念带有"形式主义"的倾向。但事实上,《声无哀乐论》包含着"审美的普遍性"、"审美的纯粹性"等深刻思想,体现出高度自觉的审美意识。《声无哀乐论》的"形式美"音乐观并非重形式轻内容的"形式主义",而是魏晋玄学与美学思想的集中反映。  相似文献   

2.
《声无哀乐论》作为我国古代重要的音乐美学文献,以其深遽有力的分析思辨而具高度的理论价值.综观全文,《声无哀乐论》虽力主心物二分、声无哀乐,然其结篇却落脚于对移风易俗问题的讨论.可见其音乐美育的思想主张,并非无关宏旨.但由于全篇旨趣所导,研究者于此似少注意.故本文欲从此着手,对嵇康的音乐美育思想作一粗浅的探讨.  相似文献   

3.
中国传统审美文化较之西方的一个显著特点是重视情感表现,即所谓“诗言志”的传统。就此而言,《声无哀乐论》可以说是其中卓然独立的奇葩。因为它对音乐与情感的关系作了前所未有的详细论析,而结论却是否定性的,即其所主张的“心之与声,明为二物”,“异途殊轨,不相经纬”。因此,牟宗三先生指认《声无哀乐论》“不是反传统,而是非传统”。 在对《声无哀乐论》的评价中,不少论著在肯定其突出音乐艺术的形式美因素,突出审美主体的能动作用等功绩的同时,又批评它对音乐与情感的关系的否定过于武断。有的还抓住《声无哀乐论》认为音乐可以“发滞导情”,认为“随曲之情,尽于和域”等看法,批评它自相矛盾,并从嵇康党曹仇马的政治立场等方面寻找个中原由。笔者以为,《声无哀乐论》关音乐与情感的关系的看法上确有不尽合理之处,但它并非一般的逻辑矛盾,而有着深刻的思想理论根源。  相似文献   

4.
本文重点分析了《声无哀乐论》首答和末答中嵇康自然的音乐本体论及其不能实现的儒家政治理想 ,对比了嵇康理论核心———音乐自律论与汉斯立克音乐自律论的异同 ,指出嵇康音乐本体论之得失 ,并且论述了《声无哀乐论》产生的时代背景。  相似文献   

5.
《乐记》和《声无哀乐论》是中国音乐史上的两个最为重要的文献,代表了中国古代音乐学研究的两个高峰。长期以来,很多学者认为二者是互相对立、互相否定的,认为《声无哀乐论》是对《乐记》理论的颠覆。本文通过比较,论证二者分别揭示了音乐不同层面上的本质规律,《声无哀乐论》没有对《乐记》形成正面冲击,是对《乐记》的发展和补充,二者是并立互补的。  相似文献   

6.
嵇康的《声无哀乐论》以严谨的理论分析,摧破了传统产有哀乐论的片面和有关的音乐神话及迷信,提出音乐之美在于其自然之和,可以对之进行客观的科学研究;哀乐之清产生于社会的人生事件;音乐以其和谐而不是情感内涵作用于听者,可以培养审美情感,感发哀乐之情和增进道德人格。以往对《声无哀乐论》的研究,大多集中于探讨嵇康对音乐的特性、音乐与情感关系等方面的理论,重在逻辑的清理,而较少结合栋康的整个哲学观探索《声无哀乐论》的深层理论内涵。本文以全面阐发嵇康音乐美学体系为宗旨,力求揭示嵇康对传统哲学中美善关系这个重要…  相似文献   

7.
《声无哀乐论》中关于音乐社会功能的论述虽然内容不多,但具有极其重要的价值,体现了嵇康音乐思想与儒家音乐思想的根本不同.《声无哀乐论》认为音乐实现社会功能的途径主要有两条,音乐通过与舞、诗结合产生社会影响和通过宣泄哀乐之情、引导神情趋于平和来实现影响人心与移风易俗;而音乐的社会功能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审美愉悦的功能、养生的功能和移风易俗的功能.《声无哀乐论》关于音乐社会功能的理解对公民艺术素质培养的启示是:艺术素质培养的目标是"审美",基础是器乐教育,为此要发挥参与者的主动性,以实践为途径来实现.对公民道德素质培养的启示是:通过将音乐淫正的区分可以实现节制思想;人通过音乐融入自然之中,体悟和遵循自然的规律,并以自然的本性为依据来规范和提升自己的心态、精神和行为方式,使之达到真、善、美的统一.  相似文献   

8.
"和"是重要的音乐美学思想,《乐记》中多次提到"和"的观念,文章认为《乐记》中的"和"主要强调音乐的调和、和顺的功能,以达到清明政治的目的,是儒家美学思想的体现,所以可称之为音乐功能论;而《声无哀乐论》中"和"则主要指音乐自身的和谐,把音乐从政治的附庸中解放出来,肯定音乐自身独立的美学价值,具有音乐本体论的价值。  相似文献   

9.
嵇康的《声无哀乐论》与汉斯立克的《论音乐的美》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嵇康的《声无哀乐论》是中国美学史乃至中国哲学史上一篇影响深远的重要论文。现当代学术界对它作了很多研究,但评价不一,甚至相反,有人说它标志着“魏晋玄学的美学完成”,也有人说它在“理论上是错误的”。钱钟书先生以学贯中西的高视野,把嵇康的《声无哀乐论》与西方近现代奥地利音乐美学家汉斯立克的《论音乐的美》相提并论。不仅提供了新见解,而且提供了新的研究思路。本文以钱先生的先在提示为起点和指导,从音乐的本体与音乐之美、音乐与情感关系两方面对嵇、汉的观点作了较充分的理论追问与分析。既具体展示了两人思想之“同”,也揭示了两人思想同中之“异”,还论及两人思想对当代美学研究的启示  相似文献   

10.
《声无哀乐论》作为一部重要的中国古代美学著作因其音乐本体论与功能论貌似矛盾的论述,研究向来众说纷纭、评价不一。本文将针对学术界对《声无哀乐论》的本体论与功能论研究作一述评,以阐明嵇康对音乐本体的真善美综合的规定,并指出,嵇康批判名教要求越名教而任自然,将音乐几乎归于自然,是与阿多诺批判启蒙理性要求艺术不模仿自然,寻求艺术救赎的主张是同样积极和振聋发聩的。  相似文献   

11.
客观地从不同角度评价了嵇康的“声无哀乐论”的音乐美学主张,探讨了其美学思想的进步性和局限性。  相似文献   

12.
嵇康强调音乐的自然本体论,将音乐从宗教和神灵附庸的地位中解放出来,实现了艺术的自律,使音乐摆脱了外在功利目的束缚,也肯定了音乐形式的独立审美价值。从另一个角度看,嵇康的《声无哀乐论》与汉末王充对谶纬神学的批判一脉相承,以机械唯物论和实证论来衡量音乐艺术,否定了艺术的情感蕴含,否定了艺术夸张和想象的价值,同时也消解了艺术的神性光晕。嵇康否定艺术情感内涵的目的在于否定艺术与天地神人感通的神秘维度,进而消解统治者对艺术神秘作用的利用,但天人感应的艺术观念依然存在于嵇康及其同时代人的作品中,这意味着"声无哀乐论"并不能在艺术实践中得到充分体现。神秘是人对世界的一种特殊感知和体验。嵇康对艺术神秘性的极端否定具有矫枉过正的敝端。与其说"声无哀乐论"是一种深思熟虑的音乐思想,不如说它是嵇康反叛名教政治态度的一种极端表达。  相似文献   

13.
论嵇康的著述指趣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嵇康传世作品,有诗歌60首,韵文3篇,论文9篇,书信2篇,家诫1篇。其中,《养生论》(《答难养生论》)、《声无哀乐论》是名副其实的代表作。《养生论》主张养形,更重养神,编织出一幅精神“桃花园”;《声无哀乐论》探索音乐理论,闪烁着美学的光辉。两论的核心是“自然之和”,即大和,天和,这是嵇康 养生理论和美学思想的重要特征,也是他的名理文章乃至全部著述的精髓所在。魏晋易代之际,盛产两面派,形成严重的道德虚伪现象。名士“清谈”,意在言外,读者但“得意忘言”可也。  相似文献   

14.
文章通过对我国魏晋时期著名思想家、音乐家嵇康《声无哀乐论》中音乐的本体与本质、音乐与情感、音乐的内容与形式的关系以及音乐的社会功能等问题的分析论述,结合我国音乐理论界对这些问题的不同观点,对嵇康的音乐美学思想做了进一步探析。  相似文献   

15.
应用认识论的观点,并根据《声无哀乐论》和《淮南子》中的音乐美学思想,分析、研究了音乐审美活动中审美主体的接受差异问题。研究结果表明:音乐审美主体对“认识情境”的选择会导致审美主体的接受差异;审美主体的主导性和创造能力也是音乐审美主体在审美活动中产生接受差异的原因。  相似文献   

16.
从嵇康《声无哀乐论》看音乐审美主体的差异性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嵇康的《声无哀乐论》是我国古代音乐美学史上的一部重要论著,嵇康的音乐审美思想是一种关于审美主体差异性的思想,从中我们可以看到受老庄哲学思想影响的自然观念和对于人的自由意识在音乐审美理论领域的具体落实和运用,并孕育出了重视和弘扬审美主体能动作用的美学思想。  相似文献   

17.
嵇康的音乐思想,主要表现在他的文章<声无哀乐论>里,他认为音乐是属于外界的客观事物,哀乐是属于内心的主观感情,就是说音乐是客观存在的,声音只有快、慢、高、低的变化与和声的协调,人们听到音乐之所以发生丰富的情感变化也就是人们的哀乐,只是人们内在的情感变化与音乐并无直接的关系.  相似文献   

18.
文章分析了嵇康音乐美学的本体论思想。指出嵇康的音乐本体论的核心是“和”。嵇康在批判儒家的音乐美学本体论的基础之上提出了“声无哀乐论”。  相似文献   

19.
本文通过对部分道家文化早期音乐著述的解读,着重介绍三国魏晋时期阮籍的《乐论》和嵇康的《声无哀乐论》,旨在探寻道家文化早期音乐的理论基础。在道家的理论中,音乐也是"道",不仅音乐遵循"自然之道",也能通过音乐探寻"自然之理"。  相似文献   

20.
《声无哀乐论》看似是专论音乐的文献,但它也反映了嵇康的政治思想。通过强调声音的"自然性",嵇康为音乐的独立性寻求到了依据。通过批判《乐记》所确立的乐论传统,嵇康揭示了"音乐政治一体"背后的政治隐秘。虽有老庄哲学作为背景,但嵇康绝非出世之人,他更是一个政治思想家。重新审视嵇康思想,对了解传统文人和政治的关系及其背后的原因有很大帮助。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