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方法与目的历来紧密联系。一定的方法总是达到一定目的之手段。文学史研究是历史研究的一部分。它要揭示的是昨天的历史,不仅要描述文学发展的史实,恰当地评价作家与作品,比较其历史的地位与贡献,而且还要深入地探讨文学发展的规律,阐释文学兴衰和各种  相似文献   

2.
《新学术》2007,(4)
当我们在讨论西部文学这个概念时,会有一个突兀的发现,即在现代文学史上,西部基本是一个被忽视的地域。即使当时有延安文学、西部少数民族文学,但是它们无论在哪个版本的现代文学史上都没有多少地位,仅仅是一笔而已。西部文学是在当代突显的一个概念。这种突显有多方面的原因,但其中最重要的一点便是西部作家(或与西部有关的作家)的文学自觉。这种自觉使作家们与自己的日常体验、生存环境、独特的自然生态与文化生态背景都吻合了。从文化视野的角度来看,其实正是西部独特、深厚、丰富的自然生态和精神文化生态将这些作家确立了起来。那么,首先我们要考察的是,在西部,究竟有哪些资源是西部文学赖以存在与发展的生态资源呢?  相似文献   

3.
我国是一个多民族国家。各个民族不仅社会发展程度,社会经济结构不同,而且在价值观念、宗教信仰、风俗习惯、心理特征等方面都有显著差异。很显然,少数民族不仅在不同的社会经济发展水平下来接受现代教育,而且也是在不同的民族文化心理背景下来接受现代教育的。因此,对民族教育的考察,必须潜入到民族整体在漫长的历史发展中积淀而成的传统文化和心理意识中,从更广阔的背景和更深层的意义上去进行。  相似文献   

4.
关于现当代文学史写作的几个问题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田建民 《河北学刊》2001,21(3):47-51
用“中国 2 0世纪文学”的概念来涵盖现当代文学的概念不如用“中国五四新文学”更为科学和合理。考察现当代作家作品 ,都要把其放到五四新文学这个大的源流中来分析和定位。文学史可以有普及型和研究型的两种类型。评价一部作品 ,应主要从审美、价值和道德三个方面来衡量 ;评价一个作家 ,应该和同时代作家来做横向比较并考察其对后世的影响  相似文献   

5.
百年来的中国文学研究曾经一直为“命名”的问题而反复推敲。在中国现代文学的考察中引入符合历史实际的国家形态的视角,不仅仅是呼应了“中国文学史”固有的秦汉——唐——宋——元——明——清的以国家社会形态为基础的叙述模式,而且更有利于在一个准确的时空范围内厘清中国作家的特殊人生体验、社会遭遇、政治处境以及他们所依托的文化传播方式。如何看待“民国文学”阐释架构的合理性,不仅有助于解决文学史命名的难题,也将为“大后方文学”的研究创造新的可能。  相似文献   

6.
文学豫军在海内外的影响力远远弱于其文学创作实绩,在当代世界文学格局中,作为团队形象的文学豫军还谈不上知名度和影响力.为了扩大文学豫军在海外的影响力,强化其对外传播的有效性,需要采取如下对策:政府要提高财政拨款的金额,加快文学豫军与海内外交流的步伐;作家不仅要写出表现人类至善、至美的作品,而且还要利用大众传媒,推销自我,走向世界;培养延揽高端翻译人才和文学经纪人队伍,打通河南文学通向世界的制约瓶颈;建立省文学网站和作家网页,实现文学豫军创作的网络化、读者的全球化.  相似文献   

7.
(一) “比较文学”这个概念自一八二九年维勒曼(A.F.Villemain 1790—1870)在巴黎大学讲学采用以来,已经过去了一百多年。一个多世纪以来,几经波折和论争,至今还没有被大家公认的统一的定义。有的学者认为比较文学研究的对象只是一个民族或一个国家的文学传统和文学史①;有的学者认为是“超越国界和语言界线”亦即是研究两个或两个以上国家或民族的文学②;还有的学者把社会、哲学、艺术、宗教等都看做是比较文学研究的对象和范围③。对于比较文学研究的目的,有人认为是  相似文献   

8.
《江西社会科学》2014,(10):102-108
沦陷区文学中大量历史题材作品的存在彰显出中华民族拥有深厚的历史记忆。沦陷区历史题材作品不仅反映出沦陷区作家的情感倾向,也或隐或显地表明他们对待民族历史与现实的态度,为沦陷区人们提供了民族想象空间,更因言说语境的特殊而呈现出寓言式的丰富含义。通过历史记忆书写,沦陷区文学不仅延续且不断地深化、强化了沦陷区人们的民族认同意识。  相似文献   

9.
真实是历史文学研究中的一个十分重要而又颇为棘手的难题。古往今来,有关这方面的论述很多。不过就其研究方法而言,基本限于历史的和美学的二种,至于艺术心理学方面则几乎无人涉足。笔者认为,历史文学真实研究是一个系统工程,它不仅可以作历史还原和审美观照式的研究,而且还可以进行艺术心理学意义的探讨。因为不管怎么说,历史文学的真实作为一种第二自然的真实,从历史的真到艺术的真,它毕竟要经过一道作家主体心理化(心灵化)的环节。  相似文献   

10.
<正> 从苗秀的一系列著作,可以看到,他是一个忠于历史、忠于生活的作家。他以新马华族这个新兴民族所特有的人生价值和艺术价值标准,去观察和感受现实生活复杂的表象,在对这些表象进行深入的剖析之后,他留下了富有艺术魅力、被广大人良喜爱的作品。他不仅掌握了自己的艺术生命,而且以自己的艺术天才证明了新加坡华文文学在整个世界华文文学中的地位和价值。  相似文献   

11.
闵融融 《理论界》2006,(8):110-110
一个国家的实力包括着物质和精神两个方面。评价一个国家不能只看它物质方面的硬实力,还要关注到这个国家的思想文化、道德观念、民族精神等意识形态领域中的精神方面的软实力。中国的近现代历史都充分印证了思想道德的建设和发展与国家实力的增强息息相关。现今在实现经济社会发展为主要目标的过程中,不仅要抓物质方面的建设,同时也要加强思想道德方面的建设,以保障和实现国家实力的不断增强。  相似文献   

12.
无论怎么界定,世界华文文学都已经成为了一个具有普遍认同性的学科概念,其差异所在只是人们对这一概念的内涵和价值作出怎样的理解.由纷争到共识,也标志其正在从一个学术概念转为一种学科概念.然而,要真正成为一种具有现代意义的学科概念,还要从学科性与学术性的角度进一步确认和辨析三个基本问题:第一,世界华文文学是一个“大文化”概念.世界华文文学既是一个大中华概念,也是一个地域性概念.世界华文文学还应该是一个世界文化概念,世界意识、人类意识是其不可或缺的基本意识.第二,世界华文文学是一个“潜政治”概念.文学总要承担具体的政治功能.中国文学与政治的结缘是自古而然的,这一思想传统在近百年来的文学发展过程中表现得尤为突出.这是中国作家和知识分子的一种宿命,也是中国文学真实的历史存在.因此使用这种政治文学一体化的分析方法,来评价中国作家和文学是具有特别的有效性的.世界华文文学承受着格外的历史重负,本土经验、中华意识与世界价值是其整个内涵.但是,世界华文文学作为一个有着强烈家国意识的文学领域,不能简单地承担过于重大的政治主题,家国意识不能等同于国家意识.政治意识应该是潜在的,不是显在的.政治意识越鲜明得到普遍认同的可能性就越小.由政治概念转化为一个潜政治乃至文化概念,评价世界的尺度最终才能成为世界的尺度.第三,世界华文文学是一个“真学术”概念.世界华文文学包含了太多的社会的和文化的、民族的和个人的、历史的和当下的信息,具有极大的学术空间.移民历史、文化融合、个人传奇、跨国婚恋等民族与个人的故事都在其中展示.这些都构成了这一学科建立和发展的基本条件.我们首先要打破学科偏见,其次要有学科自强意识,再次要扩大研究视野,最后要寻求研究方法的新突破.  相似文献   

13.
(一) 精神文明是一个国家或一个民族在一定历史时期内,社会意识、观念以及文明现象的集中体现。它的产生和发展,不仅与一定社会的精神基础和生产力发展水平有关,与一个国家或民族的经济制度、政治制度有关,同时还受全球意识和历史的民族意识的影响和制约。所以探索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现象及其规律时,第一,要面向世界,考查全球的文明意识、观念以及文明现象及其规律;第二,要面向未来,注意全球文明意识、观念的发展演变特点和趋势;第三,最重要的是要面向四个现代化,考查我们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规律、特点,不仅要考查物质生产与精神生产的内在联系及其规律,而且要考查整个社会变革对文明现象的影响。换句话说,应从总体上研究精神文明建设的特殊本质和特殊规律。为了对这一复杂问题获得一些规律性的认识,还应从纵向了解和考查各种文明现象的发生、发展  相似文献   

14.
一个国家要有能表明其自身和代表其民族精神的国家民族文化 ,这种文化不仅能够成为国家和民族的惟一的文明符号特征 ,而且要体现其独有的民族人文精神和特点。它可使整个国家和民族产生凝聚力和向心力。当代中国急需建立适应新的历史条件的、自己独特的国家民族文化。这是国家发展和民族兴旺的根本保障 ,也是增强执政党执政能力的基本途径。  相似文献   

15.
作为“人的存在之家园”的民族语言是战时中国作家苦苦构筑的精神原乡。尤其在日占区,中国作家坚持用汉语创作,不仅有着维系民族文化血脉的操守,还有着作家身份认同的寻求。而在20世纪语言哲学的背景下,战时中国文学的语言层面有了更丰富更深刻的人生意味,不仅语言直接构成着人们的生存方式、生存形态,而且“言说”本身展开着交锋,语言原乡由此让人们在战争环境中寻求到民族、祖国的存在。  相似文献   

16.
研究香港文学历史分期的意义和标准对于一个国家、一个地区文学,无论是发展轨迹的追寻、还是总体成就的评估都有必要对它的历史分期作科学的划分和准确的定位。这是对一个国家、一个地区的文学进行历史考察和整体观照的一个重要方面。香港文学历史分期的研究,有助于推动香港文学史的编撰。近十年来,香港文学史料搜集整理工作的起步,香港文学研究工作的开展,为香港文学的历史分期的研究提供了一些条件;而香港文学历史分期的研究,又可以推动香港文学史料搜集整理工作进一  相似文献   

17.
姜智芹 《东岳论丛》2002,23(3):132-133
经济的全球化和信息高速公路的建设必然导致文化上的全球化趋势 ,形成世界文学格局 ,并给文学研究带来巨大影响。主要表现有二 :一、文学研究的主体已不是属于某一个地区或国家的学术团体 ,而是属于有共同兴趣的跨国的学术团体。二、文学研究的客体已由旧的、独立的民族文学研究转向多语言的比较文学研究。参照系在这种研究中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它不仅给文学研究提供了一个外在视角 ,而且也决定了文学研究的多样性。在全球化所带来的多元语镜下 ,互动认知能够把新时期文学研究推进一个新的阶段  相似文献   

18.
大革命之后法国作家的政治情结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著名批评家詹姆逊在谈到20世纪第三世界国家的文学创作时指出:“第三世界的文本,甚至那些看起来好像是关于个人和利比多趋力的文本,总是以民族寓言的形式来投射一种政治。”的确,在整个20世纪,第三世界国家普遍遇到了民族独立、人民解放、国家富强等一系列政治问题。于是,政治便自然而然地成为这些国家的文学首先关注的主题。由此观点考察19世纪前后的西方文学,特别是法国1789年大革命之后至20世纪中叶的法国文学,政治也在相当大程度上成为作家们关注的一个焦点问题。人们说法兰西是一个热情而浪漫的民族。法国人的这种热情与浪漫在革命和战…  相似文献   

19.
<正> 十八世纪世界文坛的东西两翼,先后出现了两颗璀璨夺目的艺术明珠:曹雪芹的《红楼梦》与歌德的《浮士德》.这两部作品的主人公贾宝玉与浮士德都是作家用毕生的精力呕心沥血地塑造出来的典型,他们都产生于各自民族即将发生重大变革的历史转折时期,分别代表了本民族的理智与良心,是当时中德两国文学的最高成就.对这两个艺术形象进行比较研究,不仅能够加强对它们的深入理解,而且可以看到不同民族文学的独特成就,在更广阔的范围内把握文学的内在规律,在中西文学的相互参照中发现许多单独研究中难以揭示的重要属性.  相似文献   

20.
考察中国现代民族共同体文学想象,须置近代文学域场于社会历史空间之中,挖掘王朝的没落、科举制度的废除及西学东渐等历史社会因素导致文学生态的变化,既要认识到西方现代民族国家体系在中国"赋形"过程中印刷资本主义、小说的兴盛及书面白话文普及为现代民族共同体想象提供的历史条件,又要认识到导致这些变化的"中国经验"——中国现代民族共同体的想象一直处于西方国家民族体系话语与中国历史民族认知话语体系的互动之中。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