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84 毫秒
1.
有这样一个故事:从前有一位画家,爱画山水画。朋友请他画一幅青松图,他画了一棵挺拔的青松,色彩鲜明,主题突出。后来他想:松树和柏树是同科植物,如果画上柏树就更好了。于是又画上柏树。又一想:再画上竹和梅,不就成了“岁寒三友”吗?于是又挥笔画上了竹和梅!画着画着,他又想:有松需有山,有山必有石……  相似文献   

2.
娱乐广场     
选助手宋代有位知名的画家,他有3位高徒。一天,他把3个弟子叫到跟前吩咐:“你们跟我学画业已3载,也该出去自己闯荡了,只是我还想留一个徒弟在身边当助手。现在我请你们以《鸡》为题作一幅画,技艺高者可留下。”画家言明两天后看徒弟们作的画。第三天一大早,画家抱了1只母鸡去看画,他先走入大徒弟的画室,撩开画帘后老母鸡便冲着画“咯咯咯”地直叫。原来,大徒弟画的是一幅《群鸡争食图》。画家微微一笑,点了点头。接着他又来到二徒弟的画室,刚一揭开画帘,老母鸡便扑腾着往画上扑。原来,二徒弟画的是一幅《饿鹰抓雏鸡》。画家不由赞道:“妙也!…  相似文献   

3.
西方流传着这样一个故事:为庆祝圣诞,某国要在大教堂里画一幅圣婴诞生在马厩的壁画。担此重任的画家很有名气,他广泛征求天真无邪的儿童作模特,各地的照片纷至沓来。画家从中找到了一位非常可爱且有圣洁气息的婴儿照片,便以他为原型作画,结果,画出来的圣婴在当时引起了很大轰动。 20多年过后,这位画家又接受委托,画一幅魔鬼的壁画。画家又广泛征求模特,可寄来的照片都不够凶恶。有人建议他到死囚牢房去寻找,在那里果然找到了一个符合要求的杀人抢劫死囚犯。  相似文献   

4.
李愚 《社区》2014,(23):22-22
宋徽宗喜欢书画,并且有很深的造诣。一天,他问随从:“天下何人画驴最好?”随从回答不出来,便四处打听画驴出名者姓甚名谁,匆忙中得知一位叫朱子明的画家有“驴画家”之称,即召他进宫画驴。得知被召进宫是为皇上画驴时,朱子明吓出一身冷汗。他原本是很有功底的山水画家,可同行们嫉妒他,四处造谣贬低他,说他是“驴画家”。“驴画家”的绰号并非擅长画驴所得,他根本不会画驴。  相似文献   

5.
编辑同志: 刘长虹、陈豪同志的文章《鲁迅笔下的“眼睛”——学习鲁迅小说札记》(《扬州师院学报》1979年第1期),把鲁迅先生“画眼睛”的话,简单地理解为人物肖像描写的画眼睛,认为描画了人物肖像的“眼睛”就是写出了“一个人的特点”。我认为,这种理解是值得商榷的。鲁迅先生在原话中,没有提到“肖像”二字。他在塑造人物形象的艺术实践中,没有只  相似文献   

6.
平民李白论     
李白生活在大唐盛世,才华横溢,“愿为辅弼”,不愿作“蓬蒿人”。被唐明皇诏进宫里,作行乐歌词,李白觉得不能实现远大理想,请求离开朝廷,唐明皇便“赐金还山”。于是,李白又成了一个平民。李白为平民鸣不平,说真话,反映平民百姓的愿望。一千二百多年以来.李白和他的诗歌不仅受到中国人民爱戴,也得到世界人民的喜爱。在思想和艺术上获得了永恒的审美价值。本文从平民角度论李白。  相似文献   

7.
郑板桥是清代的书画名家,同时也是一位独具风格的诗人。作为画家,他是“扬州画派”的主要成员,是“扬州八怪”之一。“扬州画派”在艺术上,不拘成法,敢于创新,反对宫廷正统画派的摹古守旧,在当时被视为“异端”;这派的画家也被称之为“怪”、为“狂”。作为诗人,郑板桥的思想和诗作也都不同于流俗。在宋明理学笼罩社会、拟古思想弥漫文坛的情况下,郑板桥敢于反对思想禁锢,敢于揭露社会黑暗,抒发不满现实的激愤。他的诗作为当时沉闷的文坛增加了生气。  相似文献   

8.
初唐诗人王绩(公元585—644年),字无功,号东皋子,绛州龙门(今山西河津县)人。隋末大儒文中子王通的弟弟,早年有才学,自负不凡。在隋任扬州六合县丞。他作为一个出身名门而又有才学的人,对封建统治者不能任用贤才,是深为不满的。他在《自撰墓志》中就说:“才高位下,免责而已,天下不知,公卿不识,四十五十,而无闻焉。”可见其一生心中的情懑情况。  相似文献   

9.
一个沧为乞丐的青年怀着忏悔的心情回到了家里,年老的父亲满腔热情欢迎归来的儿子。小伙子已认识错误,跪在父亲面前恳求宽恕;而老父亲也已经原谅了他,看到儿子能改邪归正而感到由衷的喜悦。这就是世界名作《浪子回头》一画所描写的情景。该画的作者便是今天已列为人类永远纪念的“世界文化名人”之一的荷兰现实主义绘画大师伦勃朗。伦勃朗生于一六○六年七月十五日,出身于荷兰的莱丁城的一个磨坊主的家庭里。他的双亲一心要他去受高等教育,以便适应荷兰这个“十七世纪标准的资本主义国家”(马克思语)的发展。一六二○年伦勃朗考入了著名的莱丁大学法律专业。但是年轻人对艺术已发生强烈的兴趣,半年后就毅然离开了大学。起初,他跟当地一个不知名的画家斯瓦纳保学习了三年。  相似文献   

10.
董鸿飚是个画国画的画家,但目前还肯定不是北京最有名的画家,可是他画的题为《爨底下风光》的那些山村图景却引起很多人注意。爨底下村因此成为北京一个有名的旅游景区,而他也因爨底下村而知名。一名画家与一个山村怎麽会有这麽一种奇怪的因果关系呢?先让我们走近爨底下村吧。 “爨”字那繁复的笔画,折射出这个古老村庄悠久的历史以及深厚的文化底蕴 首先让我们放眼於爨底下村的历史及古老传说。相传爨底下村因在太上老君炼丹、聚宝之地——爨宝玉沟之下而得其名。而  相似文献   

11.
吴镇(1280——1354)字仲圭,别号梅花道人,元嘉兴魏塘人。元末四大家(明初称元四家为黄公望、王蒙、倪瓒、吴镇,明代中叶之后董其昌等又以“元季四家”为赵孟頫、黄公望、王蒙、吴镇)之一。画多题诗,书法飘逸,有诗、书、画三绝之称。他在中国绘画史上,继往开来,影响深远。 (一) 关于吴镇的家世,据上海市人民美术出版社出版的《中国画家丛书》内郑秉珊所著的《吴镇》上说:“吴氏的家世已无可考。”的确,历来对吴镇家世的记载一鳞半爪,所见极少。  相似文献   

12.
张彦远的《历代名画记》是中国绘画史上极重要的画论著作。此著以书画同体之说论画的起源;在绘画发展论上,张彦远既论政治与绘画的关系,又论画家的师承、发展,对山水画史颇有见地;关于绘画功能论,他发展了以政教为核心的“鉴戒说”,又承认新兴的山水画可以“怡悦情性”。他重新标举谢赫的“六法”,尤对形神关系及相关技法阐述己见。他的“意不在于画,故得于画”、“自然者为上品之上”等看法,体现了庄子的艺术精神,参与了“儒道互补”的理论建构。  相似文献   

13.
工人出身的高建中,先是学画画的,很多年下来自我感觉“就是画不出来”,于是想另辟蹊径,开始收集研究旧的广告画,创出自己的艺术特色,走一条别人没有走过的路。念头一岔,无心插柳柳成荫,使他走上了收藏之路。因此,画坛上少了—位画家,却成就了一位收藏家。  相似文献   

14.
作为封建社会的一个贵族青年知识分子 ,贾宝玉的性格是矛盾的。他既不能摆脱阶级和出身所给予他的束缚 ,却又对此感到厌恶和不满 ;他既不能与他所属的那个阶层同流合污 ,却又不能在另一个阶层———下层人民中找到自己的位置。因此 ,他仅仅是走向衰落的封建社会里一个“多余人”。当然 ,他也是中国文学史上第一个“多余人”形象。  相似文献   

15.
范宽。名中正,字仲立,因性情宽和温厚,世人呼为“范宽”而传之。加北宋三大山水画家之一。画初学李成,继师荆法,后又深悟“与其师人,不若师造化”,遂迁居终南,太华等地,于岩隈林麓之间,常“危坐终日,纵目四顾”领略大自然的真趣,对景造意,范的画落笔雄健凝练,喜以两点,豆瓣、针头等皴法为之,也因他生活在北方的关陕一带,画风画貌如北方人的雄壮。他传世名作《溪山行旅图》、《雪景寒林图》等。《溪山行旅图》是一幅气势雄壮、动人心魄的巨构。此画为绍本立轴,纵206.3厘米,横103.3厘米。这幅画的构图饱满,突兀欲倾的大…  相似文献   

16.
石涛绘画美学思想初探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石涛在其绘画美学专著《画语录》中,对中国画的创作经验予以概括升华,提出了“一画”论美学思想,并视之为指导画家进行审美创造的基本法则。在创作中,他强调遵法而行,但又反对泥古不化,主张“借古开今”、法为我用,以求达到“无法而法,是为至法”之境界  相似文献   

17.
清代扬州徽商与扬州八怪的关系,是一个视角新鲜的课题。清代扬州,聚集众多的徽籍豪商,他们是新兴的社会阶层,代表着新的经济因素,他们具有既有别于一般的地主官僚,又与封建传统保持千丝万缕联系的两重性的特征,从某种意义上讲,扬州八怪就是适应这一阶层和新的经济因素的需要而产生的具有革新精神的画家群。扬州投商促进了扬州商品经济的发展,商品经济的发展又促进了扬州书画艺术的繁荣,而这些正导致了“八怪”画家传统雅俗观念的变化和艺术新风的形成。研究清代扬州徽商与扬州八怪的关系,从而使我们以历史经验为维鉴,正确认识和处理经济与文化的关系,这对振兴今天的扬州经济、弘扬扬州文化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8.
"扬州八怪"是中国绘画史上一批风格相近的画家总称,清代中期活动于扬州地区,主要靠卖画为生.盐商在扬州经济发展中占有重要地位,在奢靡的物质生活条件下.精神消费品的需求量大增."文之极,画也",盐商对绘画作品的需求拉近了与"扬州八怪"诸多画家之间的距离,画家依附盐商成为普遍现象,这种现象使"扬州八怪"成为中国绘画史上独特的一个群体.  相似文献   

19.
我国东部沿海的苏北水乡——兴化,是一座风景秀丽、富饶的县城,它历史上产生过许多文化名人,著名的“扬州八怪”中有两位出身在这里,那就是最能代表“扬州八怪”艺术特色的李鱓与郑板桥。李鱓与郑板桥是同乡,又是书画友。郑板桥在自叙中谈到:“惟同邑李鱓复堂相友善”,关系是十分密切的。当时兴化县城,板桥“以诗词文字”与李鱓之绘画“比并齐飞”。板桥小于李鱓七岁,成名又晚,对李鱓早怀有崇敬之情。板桥罢官后又与李鱓同走一条路:“卖画扬州,与李同老”。板桥七十岁时李鱓已先去世,板桥很悲痛,发出“惜复堂不在,不复有商量画事之人”的哀叹。  相似文献   

20.
题画诗文是中国特有的文学样式,是中国传统文人画的显著特征之一,具有其独特的审美价值。画上题跋不属文人创造,早在汉代,“左图右史”的做法就已常见,但仅限于人物和史实的注明;唐代王维杜甫等人的画赞也颇多,又多是具纸另书;北宋文人画兴起,苏轼等人才气横溢,豪气所之,书诗入画;元、明、清三朝,出现了倪瓒、徐渭、“扬州八家”等一批诗文好、书画亦好的文人画家,使题画诗文走向成熟,也把文人画这一特有的民族艺术形式推向了新的高度。画上题诗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