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宋代,咏梅诗的创作渐趋繁荣,梅花的审美意蕴也在不断的改变.在这当中,苏轼的咏梅诗渗透着强烈的主观情感,托物咏怀,使梅花的审美意蕴发生质的改变.他从"神"入手,整体把握梅花气韵;着重描写月下之梅,用"月"这个特殊意象来烘托塑造梅花形象提出"梅格"是苏轼升华梅花审美意蕴的集中表现.  相似文献   

2.
林逋咏梅在梅花审美认识史上的意义   总被引:12,自引:0,他引:12  
程杰 《学术研究》2001,(7):105-109
林逋发现了梅花美的一个极其重要的方面--"枝"影"美,从而梅花的清峭疏瘦美得以完整地确立;在林逋那里,梅与"水"月"成了一个经典组合,"水"、"月"皆为梅花"表德";而林逋以隐士心性咏梅,开创了咏梅重在品格立意的新境界.  相似文献   

3.
宋代,咏梅诗的创作渐趋繁荣,梅花的审美意蕴也在不断的改变。在这当中,苏轼的咏梅诗渗透着强烈的主观情感,托物咏怀,使梅花的审美意蕴发生质的改变。他从“神”入手,整体把握梅花气韵;着重描写月下之梅,用“月”这个特殊意象来烘托塑造梅花形象;提出“梅格”是苏轼升华梅花审美意蕴的集中表现。  相似文献   

4.
一代咏梅成正声——论宋代咏梅诗词创作热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荣斌 《东岳论丛》2003,24(1):113-117
宋代咏梅诗词大兴 ,形成了空前的咏梅热。宋代咏梅诗词的总量 ,是此前历代咏梅诗词总量的47.6倍。宋人热衷咏梅 ,原因大致有四 :一是宋朝国势不振 ,生活于忧患中的人们从梅花那里找到了自己的精神寄托 ;二是宋代理学的振兴和士大夫追求道德的完善 ,梅花成为比德的最高境界 ;三是宋代园林的兴盛和艺梅时尚的风行 ,梅成为人们心目中的至尊之花 ;四是涌现了像林逋、苏轼、陆游这样的咏梅大家 ,对咏梅起了示范作用。宋代的咏梅热是一种不可忽视的文化现象 ,不仅在中国文学史上 ,而且在中国美学史、中国梅文化史上都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5.
南京师范大学程杰教授的新著《宋代咏梅文学研究》(以下省称《咏梅研究》)已于 2 0 0 2年 6月由安徽文艺出版社出版发行。就笔者所知 ,这是大陆学人迄今为止第一部全面系统讨论咏梅文学的专著 ,是这一领域的开拓补空之作。作者由一个梅花意象入手 ,通过对先秦至宋元之际尤其是两宋时期数千篇咏梅作品的详尽的解析梳理 ,纵横比勘 ,把隐微复杂的梅花审美历程清晰准确地揭示出来 ,并放在文化大背景中对其审美象征的具体内涵、生成原因、创作模式、文化积淀等作了全方位的论析与阐释 ,把梅花主题的研究推进到一个新的高度。《咏梅研究》至少有以…  相似文献   

6.
杭州西湖孤山梅花名胜考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孤山梅花始盛于中唐,有梅株遗传至宋初。林逋生前孤山隐所植梅不多,整个北宋时期孤山梅花分布也极有限。南宋孤山皇家园林植梅盛极一时,凉堂、西村植梅都有数百株。元初孤山梅株被毁,元顺帝至元五年江浙儒学提举余谦修葺林逋墓,建亭植梅以为纪念,奠定了后世孤山林逋遗迹纪念性植梅的基本格局。林逋植梅三百六十株的说法出现于万历年间,应是基于元明以来林逋墓地植梅规模的一种想象,没有史实依据。  相似文献   

7.
宋代咏梅文学的盛况及其原因与意义(上)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程杰 《阴山学刊》2002,15(1):29-33
宋代咏梅文学极其繁荣 ,是当时整个梅艺文化繁盛的一个方面 ,有着经济政治、思想文化的广阔背景。它以审美的方式体现着宋人道德情怀的健举、人文意趣的拓展。其最大贡献在于展示了梅花审美文化的丰富内容与意趣 ,以语言艺术的明确意义和丰富手法塑造了梅花作为品格象征的崇高形象  相似文献   

8.
宋代咏梅文学极其繁荣 ,是当时整个梅艺文化繁盛的一个方面 ,有着经济政治、思想文化的广阔背景。它以审美的方式体现着宋人道德情怀的健举、人文意趣的拓展。其最大贡献在于展示了梅花审美文化的丰富内容与意趣 ,以语言艺术的明确意义和丰富手法塑造了梅花作为品格象征的崇高形象。  相似文献   

9.
罗浮梅花村之成名得力于传柳宗元所撰<龙城录>和苏轼松风亭咏梅作品.<龙城录>所载赵师雄罗浮梦仙故事漏洞不少,应是编述苏轼咏梅诗意而成,两者共同构成了罗浮梅花村传说的源头.罗浮山梅花村于南宋淳祜四年正式出现,时任惠州知州的赵汝驭主持开辟石洞登顶之路,于所见"寒梅冷落"即传赵师雄醉醒处设立门牌日"梅花村",并大量增植梅花.从此罗浮遇仙之事有一个称为梅花村的明确遗址,并且逐渐成了罗浮风景区一道著名景观.随着惠州地区社会发展尤其是罗浮山旅游资源、交通条件的开发,人们进出罗浮山和登山的路线不断变化,所说梅花村遗址也与时迁移,宋元人所说梅花村在石洞口,而明清人所说则移至五龙潭南.罗浮梅花村乃至整个罗浮山的梅花种植规模无足称道,但神奇的掌故传说、苏轼的影响以及所在罗浮山的岭南名山、道教圣地的历史地位却赋予罗浮梅花村深厚的文化底蕴和悠久的魅力.  相似文献   

10.
审美直觉是审美活动中极为重要也极为普遍的心理状态,在艺术创作与艺术欣赏中普遍存在.中国因为民族心理的特征,所以在美学史上审美直觉理论极为丰富和深刻.文章试图从中国美学史上一些重要理论家的理论如宗炳的"澄怀味象"说、钟嵘的"直寻"说、严羽的"妙悟"说、王夫之的"现量"说、王国维的"不隔"说等入手,梳理出中国审美直觉理论从本体论到认识论再到语言论的发展轨迹,从而望能给当下的审美实践以启示.  相似文献   

11.
梅与雪——咏梅范式之一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雪与梅有着生态上的密切关系 ,因而被引入咏梅的形象“语境”。霜雪咏梅早期多属“写形拟似”,晚唐开始向传神似格方向演进。这一咏梅模式从拟形到拟神的嬗变发展 ,从一个侧面反映了梅花这一自然物走向道德人格象征的历史轨迹。  相似文献   

12.
朴趾源是朝鲜文学史上最杰出的作家之一,他的小说《虎叱》中的老虎形象包含着多元的象征意蕴,老虎的原型本质是一种强烈向往人类社会的自然性的象征物;通过老虎的形象可以看出作家的文化意识;"老虎"形象具有强烈的审美感染力.  相似文献   

13.
梅花是中国传统名花,在我们民族的历史生活中留下了深刻的印迹,积累了丰厚的文化意义.在梅花备受推崇的南宋初年,有一位叫王德麟的文人,曾作诗道:"自古无人作花史,官梅须向纪中书."说的是以梅花品格之高,如果写一部花史的话,应该为梅花作本纪.本纪在正史中属帝王事迹的纪要,为其他记载之本,梅花正如人中帝王,唯作本纪才足以彰显其作为群芳之主的崇高地位.同时代的画家杨补之在题画梅词<柳梢青>中,也表达了"为花修史,从记中书",为梅花修史撰纪的类似意愿.往事越千年,时至今日我们也许对梅花已无复那份时尚的激情,但综观各类观赏植物在我们中华民族历史文化中的作用和社会现实生活中的地位,梅花与牡丹、兰、菊、荷、桃、松、竹、杨柳等无疑是最为重要,最值得专题研究,为之大书特书的几种.  相似文献   

14.
南宋山水画与日本美意识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南宋山水画以其独树一帜的艺术手法和美学风貌,不仅在我国绘画史上占有重要地位,更通过文化传播给日本民族艺术带去一定程度的浸染和影响,在以马远、夏圭为代表的南宋山水画家的作品中,我们可以发现与日本传统审美范畴相近的艺术特色,而在日本艺术的独特个性背后,除了自然环境、原始信仰等民族艺术自身形成要素之外,受中国文化影响长达两千余年,诸多领域中自然深深浸染了中国文艺的印迹,本文着重探讨这其中、南宋山水画艺术和日本民族审美意识的一部分源流性的联系.  相似文献   

15.
从本世纪30年代初刘毓盘著《词史》和王易著《词曲史》面世以来,我们已有了多种词史或断代词史之类著作;只是还不见一部写南宋词的专史。毋论词学家对南宋词或褒(如朱彝尊)、或贬(如王国维),但都承认它在中国词史上的重要地位。它不仅以存词数量之多远迈前代,而且在风格、题材及审美技艺诸方面都有长足进展。因此全面、准确和深入地总结南宋词的的艺术经验和发展规律,无疑是一件十分有意义的工作。 《南宋词史》的著者对自唐至近代的词史作了宏观考察,从而确认南宋词为词史上的巅峰。本书紧紧扣住这一论旨,对南宋词的发展,演变及其高峰形态进行了全面论述,并深层次地探讨了其审美特征和形成根由。著者还详细地分析了南宋词之所以超越唐五代词、北宋词及清词的各个方面,以图弥补近几十年来学术界对它评价偏低的缺憾。  相似文献   

16.
"虚实相生"幻中有真"具有丰富的美学意蕴和特定的理论内涵,并闪射着艺术辩证法的光芒.它科学地概括了艺术典型创造的基本方法,相当深刻地反映了人们对艺术审美特点的精到认识,呈现出我们民族审美传统的独特风貌,是中国艺术典型论的内核之一.  相似文献   

17.
南宋是中国辞赋史上的衰微时期,其中以典礼、祥瑞为主题的辞赋更是鲜见。南宋上承北宋以来的礼乐观念,对汉唐以来日益沦为帝王豪奢象征的国家礼乐提出批判。一方面"简礼乐"的观念成为南宋人的通识,另一方面有些典礼赋又成了文人谄媚权相的工具。宋金对峙的严峻政治形势使南宋君臣摒弃祥瑞之说,倡导实用主义,提出"详人事、略符命"的主张。南宋仅有的两次宫廷祥瑞事件都是统治者为了实现其政治目的而使用的手段。  相似文献   

18.
在各种各样的意境内涵现代界说中,主要有"情景交融"说、"典型形象"说、"想象联想"说、"情感氛围"说、"审美空间"说和"哲理意蕴"说这六大界说,各学说都有自己的侧重点,它们共同构成了现代意境内涵的界说系统.艺术意境的"审美空间"说强调意境是生于象外的"艺术空间"、"想象空间",注重意境生成时的心理想象特征,注重中国古代审美心理超越"象外"的艺术趣味,切合中国艺术审美实践的感性经验."审美空间"说的提出,在建构意境范畴的内涵系统和中国古代文论的现代转化上具有很高的理论价值.  相似文献   

19.
审美静观论     
"审美静观"是关于审美态度的核心要素,其实质是审美的无功利性。在西方美学史上,康德是最深刻、最系统地论述审美静观的美学家。叔本华、鲍桑葵、布洛、闵斯特堡等美学家都从不同的侧面发展了审美静观说。中国古代美学史上也有许多审美静观的思想资料。如老子的"涤除玄鉴",《易传》中的"观物取象"说,宗炳的"澄怀味象",苏轼的"无厌空且静",王国维的"无我之境"等,都展示了静观说中国美学中的丰富性与深刻性。中西的"审美静观"说有着不同的特点。  相似文献   

20.
中国是讲究休闲的国度,中国古代蕴含着丰富的休闲思想.把休闲仅仅定位于实用主义层面,无休不闲或只休不闲,只属于休闲的"致用层",是休闲境界中的较低层次;休闲的"比德层",注重在审美主体与审美客体之间建立以道德内涵、人格蕴藉和情感寄托为主要表现形式的相互关联;而休闲的"畅神层"则是一个主体更加自在澄明、更加注重审美情趣和形上哲理意蕴追求的自由审美境界.由"致用"到"比德"再到"畅神",展现了中国古代休闲的不同境界,折射出古代休闲的追求之路与审美历程,更彰显出华夏民族对于休闲所持有的独特文化理解.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