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8 毫秒
1.
《老年人》2002,(4)
据《中国老年报》报道:一对残疾老年夫妇来到哈尔滨市道里区公证处,郑重将自愿捐献遗体的申请进行公证。他们在申请书上写道:“捐献不分全身任何部位,只要认为有用,都可以。”据哈尔滨市红十字会介绍,该市2001年5月开办自愿无偿捐献遗体登记以来,正式办理登记手续的有260多人,已实现捐献的4例,其中90%是老年人。点评:为社会作最后一次奉献,是最后的老有所为。哈尔滨200多名老人愿捐遗体  相似文献   

2.
高琳 《老人世界》2013,(8):32-33
年已七旬的我,该是考虑余年还应该做些什么事的时候了。在我有生之年,还应当做点儿什么?忽一日想起:捐献眼角膜!赶忙给114查询台去电话,打听到本市红十字会的号码,几经周折,总算与主管此事的王女士通话了。方知捐献眼角膜,可不是在红十字会报名备案即可,需要本人递交申请;有两名直系亲属同意签字;还需持有效证件去市第一公证处办理公证手续;再由市红十字会颁发《遗体(器官)捐献卡》。  相似文献   

3.
让生命在奉献中延续——遗体捐献的透视和思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随着媒介越来越频繁的报道 ,人们对遗体捐献、器官移植已不再感到陌生。许多思想开明的人士认为 ,遗体、器官捐献是人类文明的象征 ,是社会发展的趋势。如今 ,全国各地都有一些先行者加入了志愿捐献遗体的行列。然而 ,由于遗体、器官捐献在中国毕竟还是新生事物 ,无论是国人的观念更新 ,还是国家立法 ,都还有一段很长的路要走。让人忧虑的现状提倡遗体捐献 ,实质是在提倡一种奉献精神和科学精神。现代医学的发展 ,已经使得人在百年后的遗体并不是毫无价值的废物 ,而是一种珍贵的资源。一方面 ,它可以为医学研究提供解剖的材料 ;另一方面 ,死…  相似文献   

4.
李青 《当代老年》2007,(10):24-27
10年前,宜昌市一位年过古稀的离休干部签下协约:辞世后将其遗体捐献给医学院,成为该市生前签订捐献遗体协约的第一人。10年后,老人因病不幸辞世。临终前,她把单位领导叫到病床前,当着亲人的面,要求在自己走后将遗体直接送往医学院,不举行任何告别仪式,并将她省吃俭用积攒的最后一笔党费2万元交给党组织……  相似文献   

5.
编读往来     
《新天地》编辑部:当我认真阅读2015年第4期《新天地》之后,感触颇深。  相似文献   

6.
在株洲,有这么一位可亲可敬的老人,他为了在百年后能将遗体献给医学事业,孜孜不倦地奔波了16年。他去世后,他的亲属尊重他的意愿,将他的遗体捐献给了中南大学湘雅医学院。为此,株洲电视台拍摄了捐献活动的全过程,中央电视台《夕阳红》栏目也以“16年的心愿”为题作了宣传报道。他就是株洲市百货站退休工人陈振纲老人。1985年,陈振纲热热闹闹地度过了他的70岁寿诞。那天晚上,他翻来覆去睡不着觉,也许人老爱怀旧,许多往事一齐涌上了他的心头。想起自己的一生,陈振纲有30多年是在旧社会度过的,受够了缺吃少穿苦难。解放后,劳苦人…  相似文献   

7.
遗体捐献一个讲科学和奉献的话题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改革开放 ,新生事物层出不穷。遗体无偿捐献 ,目前在我国还是一种新生事物 ,需要大力扶持和广泛倡导。本刊根据读者点题 ,这期策划和组织了有关遗体捐献的专题报道 ,意在引起政府有关部门的重视、全社会的关注和人们的深入思考人在死后将遗体无偿地捐献给医学事业 ,是社会文明进步带来的人生价值的一种升华。这不仅需要思想观念的更新 ,更需要社会的倡导与个人的勇气。清明节前 ,本刊就这一话题组织了访谈 ,让我们听听有关人士是怎么说的。人身资源的价值龚贞萃(58岁 ,长沙矿山研究院医务科护士) :我是1997年7月2日在长沙市公证处…  相似文献   

8.
江苏古城南京市城南的一幢旧楼里 ,有一间简陋的办公室。在这里挂牌办公的 ,是全国第一家遗体捐献群众组织———“南京市红十字会捐献遗体志愿者之友”(简称“志友”) ,它把近千名志愿者紧密地连在一起。1995年 ,南京市皇甫垠、阮鹏九、何文郁等老人 ,在南京医科大学校长张振声的支持下 ,发出建立“志友”的倡议 ,倡导身后不开追悼会 ,不收花圈挽幛 ,不留骨灰 ;捐献遗体供医学解剖、器官供人体移植 ;骨灰用于育树造林。这一倡议在社会上引起强烈反响 ,5年来“志友”已发展到841人 ,全市报名捐献遗体者达1280多人。去年 ,全市…  相似文献   

9.
编读往来     
<正>《新天地》杂志的编辑:我是济南的一位读者,5年前无意间看到《新天地》杂志,从此结缘。我今年60岁,虽然年纪不大但疾病缠身,患有糖尿病、高血压、冠心病等多种疾病。2009年在朋友处看到了《新天地》杂志,被它深深吸引。《新天地》是一本综合类杂志,既有人物情感又有健康保健,都是我喜欢的。我是个感情丰富的人,常常感悟伤怀,人物情感类的文章常常使我心潮澎湃,唏嘘不已,产生了强烈的共鸣;健康保健类的文章,我每篇都看,并且针对自己的病情自我保健,令我受益匪浅。  相似文献   

10.
当我迈入人生的第77个门槛的时候,竟然成了《新天地》杂志的封面人物。 感激这个伟大的时代,让我们这些古稀老人感受到了从没有过的荣耀和幸福!我犹如一棵发新芽的老树,在快乐中茁壮成长,有了许许多多人生中的第一次。  相似文献   

11.
孙展 《老人天地》2010,(4):11-11
2010年,是本刊创刊27周年,也是本刊更名为《新天地》的第五个年头。《新天地》在正月里做的第一件事,就是在杂志的所在地北京就近邀请读者召开座谈会,听取大家对《新天地》的意见和建议。  相似文献   

12.
我的遗嘱     
我的遗嘱□/胡国柱无官莫自轻“安慰官”值几何□/刘光明□/刘钧我患病住医院,一旦病危无法治疗,请求不要抢救,让我安详离开人世。遗体解剖,捐献有用器官供医学研究;无用部分即由子女直送火化。不更衣,不整容,不进殡仪馆;不鸣锣鼓,不放鞭炮,不举行追悼会和遗...  相似文献   

13.
1999年11月初,江苏省农科院离休老干部、南京“遗体捐献志愿者之友”发起人皇甫垠经过与南京铁道医学院的多次协商,终于达成协议,为该团体成员皇甫垠、王健、葛梅贞三人办妥捐献身体全部内脏、角膜、皮肤、骨骼等登记与接受使用手续。当一个人的身体发生严重病变、只有通过器官移植才能挽救生命的时候,患者与他的亲人是以一种怎样的心态期盼着供体的到来?这是健康的人们无法想象的。但是,世事难料,说不定在哪天,你我或许就成为千千万万等待别人捐献器官病人中的一员。  相似文献   

14.
姚明 《老人天地》2013,(1):12-12
在深圳一家期刊上看到《将门之子——张德江》一文,我这个耄耋老人也不由想起多年前与年轻的张德江打交道的一段时光。1986年,张德江时任民政部副部长,我在《老人天地》(《新天地》前身)任主编。因为杂志面临变更主管单位,重新注册,我找到了张德江同志。  相似文献   

15.
伊华 《公关世界》2010,(5):16-17
2009年12月17日,由上海市公共关系协会主办的上海市第五届优秀公关案例颁奖典礼,在上海电视台演播厅隆重举行。由福寿园报送的案例“福寿园参与遗体捐献事业项目”,在108份参赛案例中脱颖而出,荣获社会效应优秀奖。  相似文献   

16.
邻居孙大妈,老伴去世多年。儿子在外地打工,孙大妈体弱多病,一直独自生活。多年来,邻里们都向孙大妈伸出了关爱之手。社区领导很关心老人的生活情况,专门为老人办了低保,并时常到她家来看看。使老人倍感温暖。她用一本老台历。记录了社会各方面对她的帮助。前两天,孙大妈还专门去填写了遗体捐赠申请表。打算捐献自己的遗体,回报社会对她的关爱。  相似文献   

17.
《老人天地》2013,(5):7-7
《新天地》杂志社与昂生医药集团共同发起举办“老爸老妈,我想对你说”、“同喜同贺”栏目。连日来杂志社收到众多读者来信,封封发自肺腑,寄笔墨传递对父母、老伴、老友的祝福。我们将选取部分祝福语刊登在杂志上,其余的祝福语将在新天地官方微博上及时发布。  相似文献   

18.
王勤 《老人天地》2008,(8):20-21
广西玉林北流市清湾镇侯山村71岁的老人李潮海是一位普通农民,却深明大义,将儿子遗体捐献给社会。他的义举不仅感动了无数人,也使4名重症病人因此获得新生。  相似文献   

19.
《炎黄世界》2011,(8):47-47
本刊讯:张明开先生遗体于10月7日晚运抵印尼泗水,泗水治丧委员会、《千岛日报》同仁及亲友百余人到机场迎接,遗体运到ADIJASA殡仪馆。  相似文献   

20.
编读往来     
我于1996年退休,现年73岁。十二年来,《老年世界》一直陪伴着我,《老年世界》对我们老两口晚年生活帮助很大。《老年世界》是一个很好的刊物,我们由衷地感谢《老年世界》工作人员。愿《老年世界》杂志社的同志们鼠年快乐。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