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5 毫秒
1.
本文从新闻侵权防治的职业意识、法律规范、操作规范和程序规范四个方面提出了具有可操作性的职业规范要求,希望能为传媒和新闻从业人员的职业行为提供具体而明确的参考,有效地防治新闻侵权.  相似文献   

2.
<正>生态侵权在立法上的空缺严重迟滞了侵权编的审议进程,同时也急剧背离了民法典内容完整性和逻辑严谨性的要求。孙建丽同学在《民法典编纂视域下生态侵权立法完善研究》一文中基于现行环境法律规范与环境侵权司法实践对生态环境治理的需求,提出环境侵权责任必须拓展至生态侵权领域,针对个案特点分别适用生态损害评估机制。该文对于我国生态侵权立法及民法典中关于生态环境保护的  相似文献   

3.
本文对含有涉外因素的侵权损害赔偿的法律适用问题作了论述,着重通过对英、美等国在侵权领域中适用的“最密切联系”原则的探讨,结合我国现状,对我国《民法通则》,第146条规定的利弊进行了分析,提出了一些完善我国有关立法的意见。文章指出,为妥善处理日渐增多的涉外侵权案件,完善我国冲突法立法是一项重大而紧迫的任务。  相似文献   

4.
雇佣人的侵权责任是以雇佣关系为前提的一种侵权责任。中国现行《民法通则》未对其做出明文规定,相关的法律规范由于主体和行为的特定性和局限性也难以适用于实际生活中的许多案件类型。从雇佣人侵权责任的归责原则、构成要件进行了论述,并提出了立法建议,希冀对中国雇主责任法律制度的完善有所裨益。  相似文献   

5.
商业秘密侵权现象的普遍发生和日益加剧,需要加强商业秘密的法律保护,完善商业秘密侵权救济制度体系。中日两国的历史关系、法律渊源及保护商业秘密的立法、司法现状和成效使得比较研究两国的商业秘密侵权救济制度具有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6.
工伤保险责任与第三人侵权责任的竞合是我国司法实践中一种常见的现象,由于我国相关领域的立法并不完善,致使在司法适用中出现了许多法律难题。在实践中,存在一种因第三人侵权而导致的工伤事故。在法律救济层面,主要涉及工伤保险补偿制度与人身伤害的民事侵权赔偿制度。然而,依据不同的情形和程序规则,选择适用两种制度可能会导致民事侵权责任与工伤保险责任竞合。因地域差别不同,对此问题的解决模式亦不相同,该问题与其自身的社会制度、立法、司法实践和传统文化相关联。遵循我国法律制度的立法初衷,将现行法律规范解释为补充模式更为科学。  相似文献   

7.
论比较广告制度的完善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文针对目前我国比较广告立法有待完善的现状,就比较广告的立法模式及我国的选择,不正当竞争广告与正当竞争广告的认定,比较广告中涉及的商标侵权等几个法律问题进行了初步探讨.  相似文献   

8.
我国现行的环境侵权救济法律制度存在很多不完善的地方,在环境形势日益严峻的今天已无法充分实现立法者最初的目的。着重从法理与社会经济的方面阐述对环境侵权救济法律制度进行完善的可行性,从立法与司法实践两方面提出完善建议。  相似文献   

9.
赵立宏 《宿州学院学报》2010,25(6):82-83,94
从法律层面,分析现有校园侵权防范制度存在的诸如立法层次不高、具体措施操作难度大并缺乏长效性等不足,试图从理念、制度和策略角度,提出构建校园侵权有效防范措施体系的设想,通过加快教育立法进程、完善教育法律体系、积极推进依法治教,健全相关制度、完善管理及改善教育条件、加强素质教育、发挥社会各界力量,有效预防和减少校园侵权现象的发生。  相似文献   

10.
阐述并分析了我国现行法律对后职务义务的立法现状和国内相关法规的有关规定,指出对后职务义务行为进行法律规范,以弥补法律漏洞的必要性,并针对性地提出了对现行法律制度后职务义务立法的完善措施。  相似文献   

11.
我国人才市场法律规范初探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人才市场的不断发展正在不断影响和改变着人类社会的生产生活,亦对传统的法律规范提出了挑战,必须积极应对。本文阐述了我国人才市场立法的现状,分析了当前人才市场法律规范所存在的缺陷,进而提出了健全和完善我国人才市场法律规范的一些对策和建议。  相似文献   

12.
现行噪声污染立法存在多种局限,导致受害人在面临噪声污染侵权时无法得到及时、有效的救济。通过对我国噪声污染的侵权现状、法律现状的分析,从"噪声污染"的界定、噪声污染侵权构成要件的认定、侵权救济方式的选择和噪声污染侵权的民事责任形式四个方面,剖析现行法在噪声污染侵权救济中的局限,寻找我国噪声污染纠纷频发的具体症结,并提出相应的法律建议。  相似文献   

13.
中国融资租赁业的持续和规范发展,急需完备而成熟的法律制度作支撑.因此,针对中国融资租赁业及其法律现状,对其立法体系的构建、模式选择以及其他有关融资租赁法律的完善进行研究并提出立法构想,对中国融资租赁立法具有一定的理论和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4.
论实质意义上侵权法的确定与立法展望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侵权责任法》的颁布对实质意义上侵权法的影响,包括对实质意义上侵权一般法的影响和对侵权特别法效力判断的影响。《侵权责任法》是绝对一般法。实质意义上的侵权一般法包括适用《民法通则》和《侵权责任法》两种情形。原有司法解释中侵权责任规范的效力取决于所解释的《民法通则》条文的效力。侵权特别法的效力判断分为法律整体判断模式和引致条款判断模式。如果行政法规上的侵权责任规范与《侵权责任法》有冲突,应该适用《侵权责任法》。侵权一般法在未来可能发生的变化,侵权特别法未来的立法空间和立法技术应该区分法律整体判断模式和引致条款判断模式。  相似文献   

15.
网络技术发展与立法适时跟进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对网络技术的发展、应用的范围和领域的探讨 ,提出了随之带来的诸多法律问题 ,如网络侵权、网络犯罪、干扰网络管理秩序等 ,进而提出了加强与网络有关立法的迫切性。分析了针对网络技术立法将遇到的困难 ,如网络的开放性、上网对象的复杂性、新的法律规范的无可借鉴性等。指出针对网络技术立法 ,要坚持适时性 ;其法律规范 ,要做到具有针对性、准确性 ;要注意与其他法律体系的整体协调性 ;要注意与国际通行规则的一致性。  相似文献   

16.
地理标志保护涉及的主要是农产品,充分利用好地理标志保护制度有重大经济社会意义。市场上出现侵权或者违法使用地理标志的情况主要表现为假冒地理标志、不当注册行为、虚假表示或宣传行为以及恶意抢注域名行为。中国对地理标志提供保护的法律呈现多样化的特征,但由于立法保护的不完善和企业知识产权保护意识淡薄,地理标志保护与管理的现状堪忧,加强地理标志法律保护势在必行。规范地理标志立法,明确地理标志的构成要素和审批标准,强化对地理标志的监督管理,制定严格的质量监督制度是加强和完善对中国地理标志法律保护的有效措施。  相似文献   

17.
近年来,随着互联网产业的迅速发展,网络成为一个新兴的产业,在世界各地迅速的发展起来,与网络有关的法律问题如雨后春笋相继出现,越来越多的引起了法学理论界和法学实务界的关注.面对日新月异的互联网技术和成千上万的网络用户,网络这一庞大的虚拟世界,至今尚未有完善的立法予以规范,网络侵权、犯罪的现状令人担忧,严重地制约着我国互联网产业的进一步发展.通过对网络立法的模式予以探究,从而为网络立法提供建议.  相似文献   

18.
作为人工智能产品的重要代表,民用无人机的广泛应用在增加社会生活便捷性的同时,给公民隐私安全也带来了前所未有的风险与挑战。对此,有必要结合民用无人机的运行特点,总结归纳民用无人机侵犯公民隐私权的法律特征,即侵权主体的双重性、侵权手段的隐蔽性和侵权方式的短时性。在此基础上,全面梳理我国民用无人机隐私侵权行为的法律规制现状。国家及地方性法律法规对无人机等相关名词规范的定义,以及驾驶人员审核登记、实名制登记管理、无人机适航管理、空中交通管理、无人机飞行空域、市场准入等问题已有规制,但在实际应用中仍存在诸多漏洞,尤其是对公民隐私权保护性规定的缺失。具体问题主要包括法律位阶较低,顶层设计不足,现阶段国家层面的法律可对无人机进行规制的仅有《民用航空法》一部,但该部法律中并没有能够直接适用于无人机的条文;部门推诿严重,监管体系不明,法律虽明确规定无人机飞行管理工作的最高领导机构为国务院和国家空管委,但双方的职能界定与权责划分依旧模糊;针对公民隐私权保护、无人机管控和无人机空域管理的法律真空明显,实践中可操作性较差等。在合理吸收域外先进立法经验的基础上,结合我国国情,提出完善我国相关法律制度的对策建议:第一,提高法律位阶,完善无人机专门性立法,强化隐私权保护力度。第二,厘清无人机在研制、销售、使用、维修和回收报废等全生命周期每个阶段的权责体系,严格落实监管责任,实现对无人机的常态化管理。第三,填补法律真空,包括完善无人机高位阶立法,确立隐私权保护的基本原则;明确无人机可飞行空域,利用技术手段防止非法入侵;将无人机侵权问题与《民法典》《刑法》《个人信息保护法》等法律法规精神相结合,明确民用无人机侵权的归责原则、免责事由,以及民事、行政、刑事等责任,构建系统全面的法律规制体系。  相似文献   

19.
当前我国建立专利间接侵权制度的必要性主要体现在间接侵权案件越来越多,而我国原有的民法和专利法等法规无法解决该问题,况且日益增多的专利数量也对专利的法律保护提出了更高要求。在我国建立专利间接侵权制度也是可行的,首先有域外立法可供借鉴,其次是国内也已经有了制定专利间接侵权规范文件的探索,最后审判实践中也已经积累了一些审理知识产权间接侵权的经验。  相似文献   

20.
对食用农产品致消费者损害的侵权案件,食用农产品的生产经营者应承担何种性质的侵权责任,我国立法并不明确,理论研究也不充分.通过对食用农产品侵权责任法律性质立法例的考察与分析,产品责任立法中的产品是否包括食用农产品是由农业生产力发展水平决定的,也是立法者对生产者与消费者利益衡量的结果.依据马克思主义法学对法律制度进行价值分析的评判标准,应当修订完善我国目前的立法,明确食用农产品侵权责任的法律性质为产品责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