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28 毫秒
1.
<正> 《生死场》和《八月的乡村》是三十年代东北左翼作家萧红、萧军的成名作和代表作。这两部小说都写于一九三四年,同在鲁迅先生的关怀下于一九三五年出版,且又是我国现代文学史上最早反映东北人民在日伪统治下生活和斗争,开抗战文学先河的著名作品。多年来研究这两部小说的文章不少,但多数是分别作评析,或者在指出它们若干共同特征的同时,着重论述各自不同的特色。萧军同志在《<生死场>重版前记》中指出:“这两本小说,当  相似文献   

2.
萧军在《萧红书简辑存注释录》(第三十五信)中提到萧红的胞弟张秀珂时写道:“他很喜欢语言学,我介绍他去世界语学会去学习世界语,因为我也曾是世界语的学习者。”在上海,当时萧红与萧军生活在一起,萧红有没有学习世界语呢?从已发表的回忆、研究萧红的文章中找不到一点关于萧红学习世界语的文字,即便丁言昭、曹予庭写的《绿川英子与萧红》(载《战地》1980年第三期)也未提  相似文献   

3.
鲁迅与萧军、萧红友谊深厚,双方互通书信有50多封。关于鲁迅与萧军、萧红来往信件总数,1946年许广平编辑出版的《鲁迅书简》统计为54封,而人民文学出版社1981、2005年版《鲁迅全集》统计为53封。以上两种统计,萧军本人的回忆和著作与相关文献说法不一,但都没有作必要的解释和说明。经过核对相关资料,本文确认鲁迅给萧军、萧红信件总数统计的误差出在许广平、王仰晨对1935年3月底到4月初鲁迅致萧军的三封信的统计上面。从统计学的角度看来,鲁迅给萧军、萧红信件总数可以有53封、54封、55封三种说法。  相似文献   

4.
曹革成的《跋涉生死场的女人萧红》是萧红研究的新收获。它将传主置放在中国现代学的大背景下,运用创作心理学、接受美学对萧红的人生和创作进行了科学的分析和定位,特别是对萧红研究中的诸多疑案作了系统的梳理和认真的考证,有许多新的发现。对《呼兰河传》的创作心理和思想基调,也提出了前所未有的新观点。  相似文献   

5.
舒群与萧军     
三十年代,哈尔滨的一些进步文学青年,如陈凝秋(塞克)、三郎(萧军)、悄吟(萧红)、白朗等,都和地下党员姜椿芳、罗烽、金剑啸、舒群等有密切关系。他们同给《国际协报》副刊写稿,搞进步的文艺活动。“九·一八”事变后,一九三二年秋,金剑啸组织了一个维纳斯美术展览会。地址就在现在哈市人民政府(当时是道里同发隆百货商店)后面的二楼上。展览会展出了萧红的习作:萝卜、青菜等水彩画。萧红曾当过金剑啸办的“天马广告社”的广告副手。舒群、萧军、萧红、白朗都是金剑啸创建的“星星剧团”的演员。后来,舒群还与萧红同台演出了白薇的独幕剧《娘姨》。塞克一九三一年去苏联,当时也曾与金剑啸、舒群有过密切的联系。在共同活动中,舒群把党的影响和主张,有形无形从思想和行动上渗透给他们。由此,他们彼此建立起珍贵的友谊。在星星剧团、一毛钱饭馆、牵牛房等处,舒群与金剑啸、罗烽、白朗、萧军、萧红的接触甚密。在这当中,舒群与萧军是有特殊的友谊的。舒群对萧军的友谊,体现了党对一个作家的各方面的关心。  相似文献   

6.
萧红居港期间创作了两部长篇代表作《呼兰河传》和《马伯乐》,三个短篇《后花园》、《小城三月》、《北中国》和一个口述小说《红玻璃的故事》,可说是萧红小说创作的高峰期。值得注意的是,这两部长篇小说都涉及重写短篇题材。这一独特现象为人们考察萧红居港期间的创作自觉意识及其民族性思考提供了解读的空间。萧红在《呼兰河传》里,对短篇小说《家族以外的人》、《后花园》中的有二伯和磨倌等形象进行了再造与重写。在小说重构过程中,萧红游走于情感诗意与理性概括之间,叙述视角、立场和表现主题亦发生相应变化,从中可以看出萧红居港时期的小说创作题旨及其内在规律,以及她如何执着于作家姿态的独立性,而成就了她在居港期间小说创作的独特性。  相似文献   

7.
《孩子的讲演》是萧红创作中较为殊异的一篇小说。借助于对小说主人公情态和心理的分析 ,可以  发现作家自我的身影 ,这对于把握萧红的创作个性 ,进而透视其创作过程以及在整个左翼与抗战文坛的地位与心态颇有价值。同时 ,这一分析也留下了左冀与抗战文坛的一个侧影。  相似文献   

8.
栩栩如生的女作家──铁峰著《萧红传》读后关沫南著名文学评论家铁峰,继1991年发表《萧红文学之路》后,为向萧红文化节献礼,1993年秋由北方文艺出版社推出他研究萧红的又一部专著《萧红传》。在有美国汉学家葛浩文的《萧红评传》、日本东京大学尾坂德司教授《...  相似文献   

9.
论东北作家群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东北作家作为一个群体步入文坛,是在1936年。这一年,上海的文学期刊《作家》、《中流》、《文学》、《光明》、《海燕》和《文学界》等,比较集中地刊载了两萧、端木、舒群、罗烽和白朗的作品。萧军出版了短篇小说集《羊》、《江上》,以及散文集《绿叶的故事》,萧红出版了散文集《桥》,舒群出版了短篇小说集《没有祖国的孩子》,上海生活书店还专门  相似文献   

10.
由东北三省文学研究所和沈阳师范学院、辽宁师范学院、锦州师范学院等单位派人参加的《东北现代文学史》编写工作协作会议十月在沈召开。该文学史的编写,是在近几年来学术、教学工作者对东北沦陷时期(日伪占领时期)文学状况的研究、对东北作家群的研究基础上开始的。与会者指出,《东北现代文学史》应是一部新民主主义,亦即无产阶级领导的人民大众的反帝反封建的文学运动发展史,它的成就和经验,应成为我国现代文学发展史中的光辉一页。萧军、萧红、舒群、端术蕻良、骆宾基、罗烽、白朗、金剑啸、穆木天、李辉英、塞克、高兰、金人、马加等在  相似文献   

11.
《呼兰河传》与《城南旧事》在创作上有诸多相似,散文化的结构、童年的视角、自叙传式的故事、对故乡的遥望与怀念,给了这两部作品以神似:怀恋的,哀婉的。同时作品中又弥漫着强烈的差异,林海音是生活的主角,坚强而独立;萧红则是一个旁观者,寂寞而孤独。  相似文献   

12.
青年作家赵国辉的《风筝的天空》(北方文艺出版社出版),是一部艺术上有新意、思想上耐品味、审美层次较高的小说集.黑龙江省作家协会主席贾宏图先生在此书的序言《关于呼兰河的故事》中,对作家和作品给予了较高的评价。笔者拟从另外视角略作评析。刻意描写感觉《风筝的天空》在艺术上突出的特点之一,就是刻意描写感觉.作家在呼兰河畔生活多年,他崇拜萧红,师法萧红的创作优点.萧红在小说创作上独树一帜,求新、求变、不拘一格,具有一种超前意识。用她自己的话说就是;“有一种小说学,小说有一定的写法,一定要具备某几种东西,一…  相似文献   

13.
最近,上海文艺出版社编辑的《中国新文学大系1927——1937》长篇小说卷两卷已经与读者见面了,这两卷共选五部长篇小说,即叶绍钧(即叶圣陶)的《倪焕之》、茅盾的《子夜》、巴金的《家》、田军(即肖军)的《八月的乡村》及李劼人的《死水微澜》。这五部小说是从新文学运动的二个十年所出版的近四十部长篇小说中遴选出来的,它体现出这十年间长篇小说创作的最高水平,反映了中国新文学运动的实绩。  相似文献   

14.
刘家科 《社会科学论坛》2006,(8):F0004-F0004
2006年6月,中国作家协会创作研究部、河北省作家协会散文艺术委员会在衡水联合主办刘家科散文集《乡村记忆》研讨会。  相似文献   

15.
20 0 1年 5月 1 9日 ,由《社会科学辑刊》编辑部、当代作家评论杂志社和辽宁省国际文化经济交流中心共同主办的张毓茂作品研讨会在沈阳召开。来自北京和辽沈社科研究界、文学界、教育界的 30多名专家、学者主要围绕张毓茂新近出版的传记作品《跋涉者——萧军》(辽宁人民出版社出版 )和散文集《这团火这阵风》(沈阳出版社出版 )展开研讨 ,尤其关注《跋涉者——萧军》所体现的文学研究以及社会学、写作学意义。  与会者认为 ,张毓茂选择萧军作为数十年学术研究对象并由单纯的文学学术研究延展至传记创作 ,出自其独特的学术情结与创作情结。…  相似文献   

16.
很长一段时间以来,萧红和她的作品越来越受到人们的赏识。然而,在看待萧红的爱情婚姻问题上,却仍有人存有某种模糊和偏见。特别是对她的多次爱情婚姻至今持有否定态度,说“对她的移情也只能用宽松的道德标准去审视”。乃至不少人对萧红的死认为是她的任性与萧军分手去了香港,如果不是与萧军分手,最后不至于因贫病客死他乡。笔者认为萧红的爱情婚姻的多次失败,正表现了她追求女性婚姻自由、追求男女平等的斗争精神。  相似文献   

17.
《只有香如故》一书(哈尔滨出版社1993年9月出版,李重华奢)是(萧红文化节丛书》中的“萧红传记”部分。本书以其翔实的材料,中肯的分析,独特的风格分读者耳目一新。一、无愣可击的*实性作者在“跋”中申明:“试以报告文学之形式,将萧红之真实生活增况再现给读者”。作者是萧红同乡,对萧红的亲朋故旧做过数十次采访和调查,掌握了大量的鲜为人知的第一手材料。例如,萧红身世中的一个关控问题,即萧红的生父问题,《只有香如故》(以下向林(香》著)第一章“人间最贵父母情”第一节以“生父生应太离奇”为标题,就明确地表明了作…  相似文献   

18.
在研究萧红作品中,我们发现萧红的 《生死场》与美国作家辛克莱的《屠场》这两部作品无论就思想倾向和艺术表现方面都有许多异同之处,把两部作品进行比较研究,对认识萧红作品及其社会价值,不无裨益.  相似文献   

19.
曹革成的<跋涉生死场的女人萧红>是萧红研究的新收获.它将传主置放在中国现代文学的大背景下,运用创作心理学、接受美学对萧红的人生和创作进行了科学的分析和定位,特别是对萧红研究中的诸多疑案作了系统的梳理和认真的考证,有许多新的发现.对<呼兰河传>的创作心理和思想基调,也提出了前所未有的新观点.  相似文献   

20.
郭沫若是我国现代文坛上最光辉的巨星之一。如果说五四时期是郭沫若创作的第一个高涨期,那么,抗战时期则是他创作的第二个高涨期。在第一个创作的高涨期里,他的诗集《女神》,对我国新诗坛具有开创意义。而在第二个创作的高涨期里,他写的六部历史剧,即《棠棣之花》、《屈原》、《虎符》、《高渐离》、《孔雀胆》和1943年3月写的五幕剧《南冠草》,在我国戏剧史上同样具有重要意义。在这些史剧中,作家塑造了各种各样的典型人物形象。反对侵略、反对投降卖国、反对专制暴政、反对屈从变节,是这些历史剧的共同主题。《南冠草》就是描述1647年6、7月间夏完淳被捕并壮烈牺牲的一段历程,是一部颇具特色的历史悲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