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76 毫秒
1.
张杰  张洋 《理论界》2013,(3):171-173
文学作品以形象性、情感性、抒情性见长,文学作品中的模糊词汇随处可见,俯拾即是,而科技作品的特点是逻辑性、术语性、概念性,它往往给人以干涩的感觉。科技作品中是否存在模糊语义?对此学界说法不一,专家们见仁见智,笔者认为在科技作品中同样不乏模糊语义,只是这种模糊语义的数量及表现形式与文学作品有所不同。本文基于具体译例,认为在科技作品中常见的模糊语义词有如下几种:语义宽泛词、概括意义词、限定词、数量词。针对这几种模糊语义词,笔者提出术语化翻译、解释性翻译、直译等翻译策略。  相似文献   

2.
韦晓军 《学术论坛》2012,35(4):193-196,200
在诸多的语义修辞学、外语教学与文学翻译研究角度下,本文另僻踒径,试以模糊语言和秘书挡驾情境、沟通技能相结合作为关注的视角,将挡驾过程中普遍运用的模糊语言从词义、限制语、句义等方面探讨其巧用,以达到不卑不亢、委婉礼貌、灵活多变、含蓄深蕴的语用特点及效果,提升其实用价值,促进秘书人员沟通能力与职业技能的提高。  相似文献   

3.
模糊性是自然语言交际的固有特征,既对语言交际起积极作用,也会为欺骗和谎言提供滋生的温床。根据语言顺应论观点,由于命题的交际语境、交际者的期望和目的与参照标准的不同影响了人们对模糊语言的正负面认知。模糊语言的表达与理解是语言使用协商、顺应和调整的结果。另外,模糊语言的产生与语义模糊、逻辑错误、语用模糊、文化知识缺省以及美学追求等原因有关。总之,它是人类交际普遍追求用经济简洁的方式达到最佳交际效果并遵循“省力原则”的结果。  相似文献   

4.
从关联理论的角度来分析模糊语言的特点及其与关联理论的相关性,探讨模糊语言翻译是一种双重明示——推理的实质,以期探究有效的模糊语言语际翻译的途径。  相似文献   

5.
接受美学视角下文学文本的翻译理解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接受美学理论认为,文本只是作家完成的一堆印刷符号,存在着许多不确定因素和空白,只有经过读者的阅读才能将其具体化,实现作品的意义。从翻译角度来看,译者首先是原文文本的读者,译者的阅读是翻译理解过程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文学文本因其偏重诗学编码,语义模糊,信息不确定,在翻译过程中要采用不同于非文学文本的理解方法,应该遵循从部分到整体循环往复的原则,还要兼顾共通性与多义性的原则。  相似文献   

6.
章宜华 《学术研究》2003,(5):124-128
意义—篇章理论的研究表明 ,自然语言就是反映意义和语篇之间关系的符号系统 ,深层语义与表层语言形式之间存在着多重对应关系和不同的对应特征。不同的翻译文体或领域要求有不相同的等值标准。双语词典的例句具有特殊的功能特征 ,在翻译过程中对其语义、语用、修辞、句型结构、文化信息和标记特征等方面的处理原则和方法与文学翻译都有较大的差别。认识这些差别 ,弄清词典翻译的等值原则 ,有利于提高双语词典的翻译质量。  相似文献   

7.
翻译既是两种语言的转换 ,又是两种文化的对接。本文探讨了翻译中英汉两种语言之间词、词序、文化、语义等方面的问题 ,旨在摸索出语言翻译中相应的规律。  相似文献   

8.
叶文婷 《天府新论》2004,3(Z1):202-203
模糊语言的讨论在我国已有30年的历史,而对于模糊语言产生的原因各有其说法.模糊语言的产生在根本上是客观世界、人的主观认识以及符号的性质三者矛盾协调的产物.对模糊语言的分析可以具体到模糊义素.模糊语义是无法通过人为手段使之精确的,它与歧义有本质的区别.  相似文献   

9.
模糊语言与言语模糊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周树江 《理论界》2007,(6):230-231
模糊语言与言语模糊是两个不同的概念。言语模糊的范围远大于模糊语言,它们之间是体现与被体现的关系。言语模糊除了能被模糊语言结构体现外,还有其他体现形式,如多音、多义、歧义、比喻、间接语言等。模糊语言的实质是概念的不确定性,由词语的语义模糊体现,是同质的;而其他体现形式则需要特定的语境或因为缺乏足够的语境知识才能同时归属不同范畴,是非同质的。只有分清模糊语言与言语模糊这两个不同的概念,才能区分模糊语言与歧义结构,进而把握住模糊语言的实质,准确界定模糊语言的研究范围。  相似文献   

10.
句子翻译限制因素的本质一直是语言翻译者感到困惑的问题:究竟是句法问题,还是语义学问题,是人们关注的焦点。通过对某些句子翻译中的限制因素分析,可得出新的结论:句子翻译中限制因素的本质是句法与语义学界面问题。语义比句法更为基础,在某种程度上,语义决定句法,即句法不能独立于语义获得描述,二者之间固有的内在联系是不容置疑的。  相似文献   

11.
模糊是语言的一个重要属性。本文从语义和语用两个层面,粗略分析了文学作品中的模糊现象,指出在文学作品中,模糊语言的使用能提高表达效果。  相似文献   

12.
无论就语音、词汇、语法而言,各种语言之间的差异都是显而易见的,第二语言习得过程中,这种差异体现最为明显。各种语言之间除了差异以外,还有共性,这种共性就是各种不同语言之间所存在的共核。正是因为共核现象的存在,翻译中的对等成为了可能,对等是翻译中的基本要求,是译者在翻译时所努力达到的目标。翻译中的对等主要存在于语义层面和语用层面,也就是通常所说的语义对等和语用对等。  相似文献   

13.
媒体中英语码转换的“翻译”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媒体中广泛使用的不译的中英语码转换形式,要求受话者一要克服语言障碍;二要越过字面意义,挖掘出其语言符号的深层内涵.在无法越过语言障碍时,作者认为增加解释词使内在的"翻译"和外在的语境相结合,广义地推导出语码转换言外的特殊意义.让语境来翻译其含义,有利于避免含意推导过程中造成的语义模糊,保持交际的流畅.  相似文献   

14.
语言的模糊性是人类语言中的共性现象,能够极大地提高人们言语交流的效率。然而,在语言间转换的过程中,一种语言中的独特的模糊语言有时很难通过译员传递到另一种语言中。由于同声传译的特点和要求,这一困难对于同声传译译员来说就更显突出。在此拟从功能翻译理论的角度来研究变译理论的诸种策略对同声传译中模糊语言传译的指导意义,并通过功能翻译理论中具体的忠实性法则和连贯性法则来分析、总结同声传译场景下模糊语言变译处理的尺度与标准。  相似文献   

15.
变易是翻译中普遍存在的一种现象,由于两种语言系统的差异,译者不得不作语言层面上的变易。语言上的变易有可能对译本的其他三个层面,即语义、风格及语用含义造成影响,这四个层面的变易现象常常会同时体现在一个词或句子上。通过英汉译本中的实例,分析后三个层面上的翻译变易,即语义变易、风格变易和语用变易,指出译者的翻译策略及相应的变易受文化的宏观影响。  相似文献   

16.
运用文学语言符号学原理对《枫挤夜泊》一诗的模糊性美学从语义模糊、句法模糊和意象模糊三个主要方面进行了符号学的重新阐释。针对该诗翻译研究的多译本现象,着重分析比较其中六个译本的模糊性处理方法,最后根据文学符号翻译过程的本质简要分析该诗多译本现象的原因。  相似文献   

17.
章婷 《学术探索》2004,(7):115-118
时间词是一种广泛存在于人类言语交际中的语言词汇。时间词在语言表达上具有模糊性和精确性的对立统一特点。我们结合哲学 ,认知语言学等学科知识 ,从语言的思维特征 ,概念化角度探究模糊时间词的语义特征。对时间词作了简要的划分 ,并从中选取了有代表性的模糊时间词进行语义分析  相似文献   

18.
广告的根本目的是促进商品的营销,而广告口号的形式美对广告的宣传效果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汉语倾向使用整句的语言,这一点体现在英汉广告口号的设计与翻译上。以均衡美及严整美为原则,英语平衡句与汉语整句广告口号在句法、语篇结构、语义关系及修辞格式上具有共性及特点。  相似文献   

19.
论影视翻译中的文化差异处理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语言和文化是紧密相关的,各民族和国家之间存在着的文化差异必然反映在语言中。这种体现在语言中的文化差异给翻译造成了极大的障碍,因而一直为译者所关注。对于文化差异的处理,在翻译界一直有“归化”和“异化”之争。影视翻译作为文学翻译的一个分支,既与一般文学翻译有共同之处,又有着自身的特性和原则。本文结合影视节目的特点,提出了影视翻译处理文化差异时应遵循的三大原则及相应的翻译手段,并以大量的实例予以说明。  相似文献   

20.
作为向公众提供信息服务的一种特殊文体,公示语汉英翻译日渐凸显出其重要性。然而,当前的大部分公示语译文却存在语言失误、内容失真、文化不容和美感失真的问题。在此拟从语义翻译策略、语用翻译策略和美学翻译策略视角来探讨公示语翻译,以期能为解决上述问题及翻译实践提供一定的帮助与借鉴。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