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34 毫秒
1.
曹唐是晚唐重要诗人,尤以游仙诗闻名于世.而崇道的时代氛围、道教房中术的流行及女性"仙化",促使曹唐游仙诗表现出较为明显的恋情倾向,主要体现在裁剪道教仙话爱情故事入诗、以游仙写世俗男女恋情、对道士与女冠恋爱本事进行仙化等几个方面.曹唐游仙诗的恋情倾向在中国古代游仙诗史上有着独特的价值和意义.  相似文献   

2.
晚唐诗人曹唐,字尧宾,今广西桂林人。《全唐诗》辑其诗为二卷,共一百六十一首,其中有七律《大游仙诗》十七首,七绝《小游仙诗》共九十九首,其余为其它题材之作。本文试图对曹唐诗歌作一总体的论述。一曹唐曾“以能诗名闻当世”①,其作品“大播于时”②,然而曹唐其人其诗,近几十年来却很少受人重视,除程千帆教授解放前夕发表过《郭景纯、曹尧宾〈游仙诗〉辨异》论及曹唐诗歌以及一九八四年梁超然同志发表过《晚唐诗人曹唐及其诗歌》外,就很少被人提及过。可见对曹唐诗歌的研究十分薄弱。曹唐诗歌,表现了较明显的进步的想想倾向,因而应该引起古典文学工作者的重视,值得人们进一步的研究。  相似文献   

3.
杜荀鹤的人生道路及人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晚唐诗人杜荀鹤,其人品曾被封建文人丑化和诋毁,留下千古恶名.本文试图追本溯源,对"谄事朱温"和"谋杀缙绅"等问题加以考辨,以便公正地评价诗人和研究<唐风集>.  相似文献   

4.
敦煌禄命书S.5553<三元九宫行年>是归义军时期由中原上都传入边陲敦煌的一部术数典籍,敦煌密教徒出于职业竞争的需要,对其进行了加工和改造.<三元九宫行年>尽管多以宣说命运吉凶为主旨,但对时人的政治心态、神灵信仰、女性生育与疾病观念有着多维而真实生动反映,是了解中古术数典籍、考察晚唐五代敦煌区域社会文化与信仰实景的重要资料.  相似文献   

5.
在中国文学史上,曹操、曹植父子较早大量地创作游仙诗,曹植更率先以"游仙"名篇.曹植游仙诗共计十题十一首,约占其传世诗歌总数的七分之一.可见,创作游仙诗是曹植抒泻情感的重要方式.本文对曹植游仙诗的思想意蕴进行分析,认为曹植游仙诗的实质是以列仙之趣来坎壈咏怀,其精神内核是屈骚精神.曹植在游仙诗中塑造了极为开放、自由的抒情主人公形象,这实际上是其未竟的英雄梦想的虚幻延伸.  相似文献   

6.
晚唐五代荆浩隐居太行洪谷,悉心山水画艺术,受太行洪谷山水熏陶,终成古代山水画宗师.然而荆浩太行洪谷,到底位于何处,自北宋以来说法不一.文章系统清理了古代地方志与地理书的相关记载,对照<匡庐图>画面山水构图,结合民间传说,实地考察<笔法记>所记太行洪谷山水环境与地名景观而认为:荆浩太行洪谷,即山西沁水境内中条山主峰东北麓之洪谷,荆浩里籍是山西沁水,荆浩是以山西沁水洪谷山水之雄姿气派为背景题材进行构图,作出不朽的传世名画<匡庐图>,写出著名的山水画论<笔法记>.困扰古今学者的千年悬案,得以明确合理破解.  相似文献   

7.
曹唐是晚唐颇为重要的诗人,其游仙诗不仅数量丰巨,且艺术成就尤高。历代选本均选入其诗作,闻一多《唐诗大系》就选入二十二首,在晚唐诗人中仅次于杜牧(30首)、李商隐(24首),而多于温庭筠(19首),居第三位,可见其地位之重要。为了深入研究曹唐,现笔将者考证所得论列如后,供治文学史及广西文史研究者参考。行年考由于曹唐出身低微,仕宦不高,史书无传,文献记载亦极简略。今所见者均零星片断材  相似文献   

8.
源于道家之哲学思维,兴于<楚辞>之文学创始,汉魏六朝诗赋文本的"人神同游",一方面在文学形态上涵括散体大赋、骚体赋、乐府古辞、文人乐府、游仙诗等,另一方面在不同文化背景下呈展出程度不等、方式不同的传承和创变.不仅如此,"人神同游"隐含着某种固定的表达模式,其"游"中寓"忧",它往往通过文学幻想和时代演绎,表达出主体对客观世界和有限自我的超越.  相似文献   

9.
宋代承续着历代以来的游仙诗传统,其游仙诗的创作依然很活跃,但宋代的文学焦点都在宋词上,因此游仙诗处于诗坛的边缘位置,不为社会所重视。因社会崇道风气的兴盛以及诗坛主流风格的影响,宋代游仙诗还是呈现出一些新的特点:与三教思想进一步融合,与政治关系更加紧密。就宋代游仙诗的题材分析,大致可以分四种类型。两宋游仙诗的这些特点都较魏晋六朝及唐代的游仙诗更具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0.
中晚唐游仙诗与传奇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初唐与盛唐时期,游仙诗基本上是沿着先唐游仙诗开创的歌咏“列仙之趣”和“坎 咏怀”的传统继续发展,但中唐以后向艳情化、世俗化和宗教化的方向演变,特别是随着传奇的兴盛,游仙诗开始与传奇结合。虽然这一现象对游仙诗的发展是至关重要的,但却未能引起历来论者的重视。传奇与游仙诗的结合使游仙诗的内容有了拓展,表现的范围更为宽广,抒发的感情更加丰富多样,出现了叙事性的游仙诗,并且对游仙诗的宗教化倾向产生了重要影响。而游仙诗出现在传奇中,为传奇增添了诗情和浪漫色彩,促进了传奇的发展。  相似文献   

11.
"饮中八仙"的演化与李白为"翰林供奉"的时间问题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考索现存资料,知盛唐"饮中八仙"有两说:一无裴周南,一有裴周南,迄今仍没有为大家认同的解释。实际上,"饮中八仙"本来就不很固定,是盛唐俗传的结果,而人们乐道的长安会饮是不太可能的,李白开元、天宝间两入长安的史实也为"饮中八仙"的演化增一佐证。同时,"翰林供奉"与"翰林学士"分野于开元二十六年,及此年前后李白仍在长安为"翰林供奉"的史实表明:开元间李白确实到过长安,寓居时间在十年左右。准此,李白这段时间的作品就需要重新编年、重新研究,《新唐书.李白传》也需要修正。  相似文献   

12.
五羊衔谷传说在汉晋时期已有流传,降至南朝刘宋,五羊传说增加了道教色彩,一变而为五仙五羊传说。入唐之后,此说影响日广,广州遂有五羊城之名。中唐时期,五仙且以广州城隍神的形象出现并受到祭祀。及至南汉,基于五仙五羊传说而肇创五仙观,建祠立祀。北宋续有迁徙、重建,见诸珉石,由此可略窥守土之官"事神治民"的施政理念。凡此皆折射出道教与地方文化传统的融合与历史变迁。  相似文献   

13.
《列仙传》是释道合流的产物。中土文学对佛典散韵结合形式的模仿并非始于唐代之变文,应言《列仙传》首肇其端。我们试从佛道二教渊源、《列仙传》内容、结构体制与佛经的种种微妙关系角度阐释佛经对《列仙传》的深层影响。  相似文献   

14.
唐代叙事诗的繁荣实质是乐府诗兴盛的结果,包括李白、杜甫、白居易等大量诗人创作了为数众多的经典乐府叙事诗。在中唐由白居易、元稹提倡,一大批优秀诗人积极参与,形成了乐府诗创作的高潮--新乐府运动。唐代乐府诗作多以反映社会现实的叙事诗为主。唐代诗文对六朝文风的反拨、向汉魏风骨学习的复古文学思潮以及歌行体的完善促进了乐府叙事诗的繁荣。  相似文献   

15.
“临川四梦”的戏曲创作直接或间接地取材于唐代小说。小说和戏曲的叙事都有明显的特征,汤显祖在继承的基础上表现出更多的创造,就叙事时间来说,叙事时序上,戏曲改编对小说中倒叙和预叙部分给予更多的观照;同时,作者还通过将叙事时间变形:或拉长缩短、或古今时间的交叉、或冥间和阳世时间相通,这些都使得叙事时间方式在“临川四梦”中获得了格外有意蕴的形式。  相似文献   

16.
唐传奇中,次要人物是一个庞大的群体,但多数都缺乏性格特征,他们的出现主要是为推动情节的发展,担当特定的角色,完成一定的叙事功用.较为常见的主要有三个方面:起到"假实证幻"作用的事件见证者,异域的导引者,宝物、异事的揭秘者.这些次要人物的设置是体现唐传奇叙事技巧的重要方面.  相似文献   

17.
唐代叙事诗的繁荣与小说密切相关。从当时流行的小说和叙事诗并行、叙事诗和诗序互见的现象,诗人一身兼诗人、小说家两任和喜听故事的社会风尚3个角度来讨论这种密切性。认为唐代小说的兴盛促进了叙事诗的故事性和叙述手法的发展。  相似文献   

18.
《大唐秦王词话》重视空间叙事的展开,相对忽视时间的具体化,在空间转换过程中,突出了作为大唐国都的长安城的绝对政治地位,而且在叙事过程中采取“总叙——分叙”的叙事策略,这与三礼叙事以“惟王建国”为绝对中心引领全书间架、层层分级、从总到分的叙事程序有密切的关系。这种叙事结构体现了作者尤其是深受中国传统文化浸润的文人修订者在对《大唐秦王词话》斟酌损益过程中的别具匠心。  相似文献   

19.
论唐律赋的叙事特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唐代的律赋,无论是侧重咏叹历史故事与神话传说、描述民俗游艺的,还是重在咏物、议论、抒情的,都存在着程度不等的叙事性质。其叙事特性,主要呈现为以下三个方面:依时序而行的叙事时间与以情节为中心而展开的叙事层次的结合;多样化的叙事手法(描绘性叙事,用典使事,融叙述、议论、抒情为一体);赡丽繁富的叙事风格。唐律赋的叙事在本质上属于文学性叙事,对小说乃至其他文体的叙事产生了不容忽视的影响。  相似文献   

20.
对于唐代文言小说的定义 ,学术界存在较大的分歧 ,归其根本是判断标准的混杂。鲁迅《中国小说史略》中的“传奇”概念也是模糊变化的。其实唐人文言小说并未形成文体上的突破 ,只是文学制作意识在各旧有的叙事文体中得到大量的广泛的运用 ,这与唐人万象更新的风气相关。然而文言叙事文体的传统规范性使这种文学制作意识的侵入只能停留在一定的程度 ,所以“唐人传奇”这一文体称谓的科学性值得探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