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87 毫秒
1.
推进农村社区建设是一项旨在解决"三农"问题,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战略工程.它对于推动农村基层民主发展,促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具有重大意义.通过近年来湖北农村社区发展的实例可见,目前农村社区建设中普遍存在着投入不足、基础设施相对薄弱、社区工作者队伍整体素质不高等问题.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背景下的农村社区发展,应通过建立健全农村社区领导、协调机构和组织机制,建立多元化投入机制,增强社区成员认同感、幸福感和归属感等方法,逐步解决建设中出现的问题,加速农村社区建设的步伐和建设力度.  相似文献   

2.
大力加强农村图书馆建设是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进程的重要突破口.大力加强农村图书馆建设,既是新农村建设取得进展的重要标志,也是把新农村建设推向前进的基本保证.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离不开农村文化建设,农村图书馆是农村文化建设的基础设施,农村图书馆的建设对提高农民的文化素质和农业先进技术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从而促进新农村的公益文化事业的发展.  相似文献   

3.
日本政府通过实施农业农村整备政策促进了农业发展、农民增收和农村环境改善,实现了农业农村综合振兴发展。目前推进农村改革发展、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我国现代化进程中的重大历史任务。学习、借鉴日本农业农村整备的成功做法,制定和完善新农村建设相关法律政策,推进新农村建设中的农民参与,完善新农村建设内容,增强农村灾害防治和资源环境保护能力,研究建立新农村建设评价制度,对促进我国新农村建设意义重大。  相似文献   

4.
新农村建设是党在十六届五中全会上提出的促进我国社会经济发展的重要战略措施,也是推进我国农业现代化建设的重大举措,当务之急是抓好农业发展、农民增收;根本之策是大力加强农业基础建设;促进西部城乡经济社会一体化发展,关键之举是扎实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本文通过对西部地区农村发展现状的调查研究,分析了新农村建设中存在问题及成因,针对性地提出了加强西部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加快农民素质教育,实施农民培训工程,加大资金投入力度,合理规范制度及其创新等一系列促进西部新农村建设的有效措施,对推进西部地区新农村建设,实现西部农村现代化有积极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5.
成都地区新型特色农业产业化经营模式初探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农业产业化是现代农业的重要内容和特征,而发展特色农业又是区域经济优势选择的结果.成都地区在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进程中,将新型特色农业与产业化经营有机结合,扩大了农村经济发展的内涵和外延,创造了独特的"成都模式",促进了本地区"三农"问题的有效解决.  相似文献   

6.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我国现代化进程中的重大历史任务,其总的要求是"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在这5个要求中,生产发展是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基础和重要任务.所谓生产发展就是要大力发展农村生产力,大幅度增加农民收入.而发展农村生产力,增加农民收入,关键又在于大力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因此,在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过程中,必须把农业产业化经营作为中心任务,通过调整农业产业结构,选择合适的农业产业化模式,大力推进农业产业化进程,加快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  相似文献   

7.
邓小平同志历来十分重视"三农"问题,并对"三农"问题作了精辟的论述.邓小平同志的这些思想,对于指导我国农业和农村经济的发展,起了重要的指导作用.在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今天,重温邓小平同志的"三农"思想,对当前我国正在进行的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有着重要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8.
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作为一项重大任务已在全国普遍推进,从中国农村的现状看,新农村建设的重点和难点是从改革现行农村经济体制入手,发展现代高效农业,努力增加农民收入。苏州市吴中区积极推行以农村土地有效流转为主要内容的"股田合作制"改革,对推动农村经济社会发展和促进农民增收,加快我国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事业无疑具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9.
在社会主义制度建立初期,朱德从我国的实际出发,对农村建设问题进行了认真的思考,得出了许多具有前瞻性的结论.其主要内容包括有关农村问题;农民问题,以及农业发展问题.朱德对社会主义建立初期农村建设问题的思考,已突破传统农村发展的模式,对于今天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仍然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0.
江泽民高度重视农业生产和农村工作在我国国民经济中的基础性战略地位,明确提出了发展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农业的主要内涵,强调增加农民收入的重要性,适时提出了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崭新命题.江泽民"三农"思想把对新时期中国的"三农"问题理论与实践的探索推进到了一个新的历史阶段,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伟大实践提供了重要的理论指南.  相似文献   

11.
邓小平旅游经济思想与新农村旅游发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在新的历史背景中、在全新理念指导下的一次农村综合变革的新起点,是在统筹兼顾、科学发展的基础上解决农村、农业、农民问题。邓小平旅游经济思想涉及旅游发展的若干方面,为我国在新的历史时期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发展农业旅游和乡村旅游指明了方向。发展农业旅游不仅"大有文章可做",而且将发挥出特殊作用。  相似文献   

12.
实现农业现代化,彻底改变农村面貌,这是我国历史上一场空前的革命,也是中国共产党几代领导核心共同关注的重大问题.邓小平积极探索中国特色农业现代化的道路,提出了关于农业现代化的战略目标、道路等一整套理论,指明了农业现代化发展的方向.在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进程中,坚持邓小平农村现代化思想,对于从根本上破解"三农"问题,加速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的转变,扎实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3.
发展农村经济对新农村建设具有重要的意义,建设新农村必须坚持以发展农村经济为中心.当前发展农村经济需要做到:实施严格的耕地保护政策;推进农业结构调整;改善农业生产条件;推动农业科技进步;实施农产品标准化生产;保护生态环境,促进农业可持续发展;大力发展农村非农产业,全面繁荣农村经济.  相似文献   

14.
贫困地区的新农村建设是当前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难点.要加快贫困地区的新农村建设步伐,必须加强农村基层党组织建设.本文针对目前贫困地区农村党支部存在的问题,对如何加强贫困地区农村党支部建设、进而加快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提出了三点思考:切实加强班子建设,把村支部建设成领导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坚强集体;切实加强党员队伍建设,把农村党员培养成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排头兵;切实改进领导方式和工作方式,增强农村党支部的生机与活力,促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  相似文献   

15.
农业、农村、农民的现代化是当代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关键环节.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提出了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新目标,并为实现目标作了战略性的部署.邓小平历来重视"三农"问题,在长期的实践中形成了科学系统的农业、农村、农民的现代化思想,特别是在当今党和国家制定了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战略背景下,探索邓小平的农民现代化思想有着巨大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6.
十六届五中全会提出了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重大历史任务,这是党中央在我国总体上进入了"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的发展阶段后,为解决"三农"问题、统筹城乡发展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而做出的重要战略部署。在新时期重新学习和领会邓小平新农村建设的思想,对于深化当前"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思想的认识,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发展的步伐以及"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构建,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7.
对新农村建设的思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回顾改革开放29年特别是中共十六大以来的5年,我国在发展农村经济和推进社会全面进步等方面采取了多种有效措施,取得了显著成效。继党中央在十六届五中全会提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任务后,胡锦涛在十七大报告中又明确指出了要统筹城乡经济发展,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促进国民经济"又好又快"发展。按照中央提出的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要求,结合我国农业、农村发展的现状,提出建设符合时代要求的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对策与建议当十分必要。  相似文献   

18.
宋清信 《金陵瞭望》2007,(23):72-72
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内容丰富,是一个庞大的系统工程,是一项长期而艰巨的任务。加强新农村建设,重要的是要坚持城乡统筹发展,走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的道路,从而使农业能得到可持续发展,农村社会能够实现和谐的发展局面。当前的当务之急,是把农村村庄综合整治作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切入点来深入开展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这是因为村庄综合整治是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核心内容之一,是惠及农村千家万户的德政工程,是立足现实条件缩小城乡差别、促进农村全面和谐发展的必由之路。  相似文献   

19.
为了促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加快农业信息化的步伐,研究了农业信息化对新农村经济建设的意义,农业信息化的内容和应注意的问题。认为通过政府投入,建立健全农村信息网络;构建农村信息化的管理体制;创新信息服务模式,推动农业信息技术应用是推动农业信息化的主要途径。在农业信息化过程中应注意加强对农民的宣传和教育;提高政府的重视程度;加强农村信息基础设施;培养农村信息人才等问题。  相似文献   

20.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我国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历史进程中的重大历史任务;是新世纪新阶段促进我国农业和农村发展的重大战略决策。要坚持不懈地推进新农村建设,需要从历史与现实相结合的角度,深刻认识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重大历史方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