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道德自我”是指个体在一定的道德情境中进行道德判断、道德选择的个性成分。研究小学生道德自我发展有利于落实“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积极促进德育的社会性与个体性的统一。在小学德育过程中,实施道德知识从屏蔽性向真实性发展、道德情境从符号化向生活化发展和德育方法从单一的灌输向人性互动发展等策略,可以有效促进小学生道德自我发展。  相似文献   

2.
主体道德生活与中小学德育模式改革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解决当前中小学德育实效低下的关键在于,关照学生主体道德生活需要,实现由“防范控制型”德育模式向“自主建构型”德育模式转变。“自主建构型”德育模式的建构应从营造同化模拟式德育环境、设计阶段渐进式德育内容、采用主体参与式德育方法等方面着手。  相似文献   

3.
近年来,公共生活中出现的"道德悖论"现象中闪现着大学生群体身影,折射出高校德育话语面临着在生活德育化与德育生活化交互转化进程中产生的"失语"困境。针对公共生活元素的强力涉入,高校德育话语必须进行"生活化"转向,通过话语体系构建、意义架构、权力共享的自我呈现等途径对公共生活的理念、秩序规范、实现路径予以重塑,不断提升话语有效性与阐释力,以适应与公共生活间的契合需要。  相似文献   

4.
大学的文化使命与教育特点_决定了大学的形象与社会服务具有重要的社会德育责任,大学的道德形象是社会道德的直接解读与体现,大学的社会服务具有丰富而重要的社会德育内涵。大学在社会道德建设上应开风气之先,通过知识群体的推动,引领公民道德成长,丰富公民道德内容,实现新的“化民成俗”。通过公开讲座、研讨座谈、咨询展览、举办活动等丰富多彩的社会德育形式促进社会德育质量的提升。  相似文献   

5.
生活德育课程原型是一种原初的道德教育影响的选择与组织形式。基于知识论视角,生活德育课程原型从关照生活世界中的人出发,尊重主体地位,尊重个体生命,尊重个体在"遭遇性生活"为典型的个性生活中的道德领悟,使个体道德知识成为道德教育内容的重要组成部分,通过个体道德叙事日益达成个体对生活的道德觉解,促进个体道德知识的解放,践行一种道德生活的道德教育基本实践形态。从知识论的角度审视生活德育课程原型,有助于深化人们对生活德育的理解与实践认知。  相似文献   

6.
生活育德在中国具有深厚的土壤,在明清时期表现得尤为突出。"知行合一""随处体认天理"等无不彰显出道德教育的整个过程都和生活息息相关。对明清时期德育生活化的内容进行梳理和思考,对思想政治教育生活化的理解方面能有所启示。  相似文献   

7.
大学校训是对一所大学办学理念、治学精神和价值取向的高度概括和凝练。它蕴含了一所大学人才培养的宗旨和特色,凸显了一所大学的教育理想和德育愿景。北京信息科技大学以“勤以为学,信以立身”为校训,集中体现了高校德育“会做人与善做事”的价值指向,彰显出“勤奋治学,诚信做人”的德育愿景。实现这一愿景,要求我们要高度重视“做人”与“做事”教育,既要积极实施养成教育和生活教育,又要倡导和实施主体性德育,不断提升大学生的道德践行力,培养德才兼备的高素质应用型人才。  相似文献   

8.
道德是人们借以调节生活和人际关系的一种社会规范,同时也是人们的一种自我理解方式。市场道德是以个体利益为导向的社会规范和自我理解方式。幸福是人们的目的得到满足的一种平衡状态以及人们对这种平衡状态的感受,它作为一种普遍的目的而构成了生活的本质内容。对个体利益的尊重与强调,是现时代的一项伟大成就,但个体利益的实现仅仅是生活幸福的一个方面。市场道德有助于生活幸福的实现与提升,但更完满的幸福则有待于对这种以个体利益为导向的市场道德的超越。  相似文献   

9.
生活德育与知识德育在理论上并不构成一对矛盾.生活德育离不开知识,因为在生活中建构 道德、在道德引导下建构生活,都需要知识来加以引导.没有知识的生活是蒙昧、黑暗、封闭的生活.知识德 育有两种:实然的知识德育与本然的知识德育,生活德育论所批判的只是当今中国实然的知识德育.本然的 知识德育是从生活经验开始,提高学生的道德认识,使学生掌握道德真理、实现道德自觉,并引导学生建构“可 能生活”.知识德育是科学、民主、人道、专业化的德育.道德知识是价值与事实的统一.生活德育与知识德 育的统一性体现在许多方面.  相似文献   

10.
生活德育理论所倡导的生活化教育理念,是提升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的基础,它对如何增强独立运行模式下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提出了关键性措施:一是坚持思想政治教育生活化指导原则;二是采用生活化的教育方法,信息传授要贴近研究生的话语习惯;三是重视生活信息对受教育者的影响,不回避敏感性话题。  相似文献   

11.
生活意义感的生成标示着主体的存在状态与存在本质的统一。人作为道德存在者,道德记忆能力是其本质能力,它既是 我们能够拥有道德生活的“根”,也是生活意义感得以生成的“源”。简单地将道德记忆与道德生活经历混同起来,则会造成生 活意义感的形式化或异化。生活意义感的增进基于主体日益强大的道德记忆能力,一个拥有卓越道德记忆能力的人,能够通 过合乎道德的记忆或遗忘建构出富有道德价值的道德记忆内容,这对其生活意义感的增进具有关键作用。  相似文献   

12.
单纯认知式的学习无法使大学德育中的知识真正进入学生的精神世界,只有理解才能使大学德育与大学生的人生历程及经验真正联系起来。但是,理解到的意义不会自动与个体的生活经验和生活境遇发生关联,所以大学德育必须把教育的意义引导与大学生的具体生活体验连接起来。理解与体验之间的协调互动和辩证统一,开阔了大学德育的教育方法,拓宽了大学德育的发展道路,推动了大学德育研究从方法论向本体论的转向。  相似文献   

13.
我国改革开放以来虽然学校德育工作取得了一定的进步,但仍然存在着一些认识上的误区:“把学校德育等同于空洞的说教”,“把学校德育等同于专门的道德课程”,“认为学校德育只是德育工作者的事情”,“把控制与束缚当成德育工作的手段”,“认为学校德育仅仅是学校内的德育”,“急功近利的追求学校德育时效”,这些错误的认识归其原因就是德育工作和现实生活严重脱离造成的。本文针对上述认识误区从德育生活化的角度提出了“关注生活细节”,“丰富生活经验”,“人人都是德育工作者”,“用爱和责任进行德育”,“努力形成德育的合力”,“追求德育的长远功效”的相应对策,希望能为学校德育真正回归学生的生活世界尽微薄之力。  相似文献   

14.
当前高校德育工作中存在的问题反映出关心主题的缺失。诺丁斯的关心理论强调以人为本与教师的榜样作用,重视道德情感的作用与道德关系的建立,并倡导生活化的道德教育模式。这一理论的基本观点及其德育意义对高校道德教育在德育内容、德育形式与德育氛围上有重要的启示。  相似文献   

15.
大学教育的目的始终应当是:青年人在离开学校时,是作为一个和谐的人,而不是作为一个专家.反思大学教育之道,必须固守德育为首;同时基于品德与生活的辩证关系,提升德育实效,必须回归生活世界,这是青年学生品德培养的逻辑起点.  相似文献   

16.
生活教育论和生活德育论的鼻祖杜威,理所当然地要对知识德育和直接道德教学进行批判。但他并未走向极端,而是探讨了知识德育实效差的原因:知识德育基于错误的伦理学理论。他认为,如果把伦理学当作是对现实人际关系和社会关系等的研究,那么这种伦理学是可以在中学进行直接教学的。道德知识有两种:本体性道德知识和条件性道德知识。他比较详细地阐述了两种道德知识的直接教学方法。?更多还原  相似文献   

17.
孟子的道德自律思想及其现代启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孟子以“人性善”为前提,主张追求以“修心养性”为基础的道德自律,并据此提出有教无类、因材施教与循循善诱、自反自得的德育方法。孟子的道德自律追求对今天的思想道德教育有启发价值:一是要改变多年来思想道德教育重外在知识传授、轻实践体验和价值性德育观念的偏差;二是要改变多年来片面强调灌输,不重视意志自律效果的德育方法的偏差。  相似文献   

18.
德育是学校教育永恒的主题。我校从建校开始就非常重视构建适合我校学生群体的整体的德育网络。我们认为“德育即生活,德育重实践,德育靠自我”。德育即生活,强调德育是一种体验;德育重践行,强调德育是一种氛围;德育靠自我,强调德育是一种境界。  相似文献   

19.
生活世界的道德教育是人的德育最基本的部分。现代道德教育在功利化和政治化的影响下与学生生活发生脱离。向生活世界的回归,是时代精神和现代德育改革的发展趋向。生活德育的实现必须依托以生活为基点的德育理念,坚持德育来自于生活并回到生活,关注道德主体性的培养。  相似文献   

20.
选择正确的德育模式,是德育目标、德育内容成功实践的重要保证。构建全员、全程、全方位育人的“全息育人”德育模式,需要在稳定德育基本力量的基础上,动员全体教师积极参与,学校各部门形成合力;需要加强贯穿学校教育全过程、融会道德认知和内化过程、实现专业和道德教育相结合、校内外教育相结合的道德实践环节;需要优化道德教育的社会大环境和学校小环境,尤其要占领思想政治教育的网络阵地。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