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75 毫秒
1.
文化是人的存在方式的精神和意识表征.人的实践的丰富性塑造了文化的多元性,多元文化的交流是文化传承与发展的推动力,但多元文化的交流又会引发文化冲突,文化冲突实际上是一种利益冲突,而在阶级社会里文化冲突又表现为阶级冲突,文化冲突是文化发展一定历史阶段上的表现.马克思追求人类解放的共产主义理想为我们揭示了多元文化从冲突走向和谐的必然历史趋向.  相似文献   

2.
目前,无论是中国还是整个世界都处于极为重要的社会转型期,在这样一个变迁的历史时代,文化的作用日益凸显,文化冲突也随之成为社会转型的重要内容。文化冲突为文化转型奠定基础、积蓄力量,是文化转型的必经阶段。并且文化冲突文化发展的内在动力,是社会转型的内在机制,是人类解放的重要手段。文化冲突的过程是人不断获得解放的过程,文化冲突在文化发展中的地位决定了它的发生及解决既是人发展中的重要环节,又是人类获得解放的重要手段。  相似文献   

3.
文明冲突不是平等的双方在生活习惯、行为方式、思维方式上的简单差异与冲突,而是在意识形态领域文化话语权力的争夺及文化叙述方式的冲突。话语权力关系的改变直接影响到文明冲突的格局与表现形式。同时,文化叙述机制的背后也潜藏着文化冲突的因子,它导引着文化主体在冲突中的自我定位与他者待遇。本论文在批判性吸收亨廷顿的文明冲突理论的基础上,通过中日两国话语权力的关系演变之考察,透视历史上中日文化冲突格局,进而以日本"国语"的文化叙述为例,揭示中日文化冲突在当代日本文化叙述中的形成方式与运行机制,探讨中日文化冲突的本质特征,以期为中日文化的交流与发展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4.
刘苇 《社科纵横》2014,(10):59-62
法律文化冲突是法律文化与社会变迁之间的一种非耦合现象。传统法律文化中独特的"宗族"观念与"无讼"观念成为了当前社会法律文化冲突的根源所在。本文试图更多的从文化这一上位范畴去看待这一冲突,把它视为在中国社会变迁过程中所表现出来的一种文化整合现象,而不是单纯地把这种冲突视为两种不同法律文化间的对立或吞没。  相似文献   

5.
民族文学必定要折射出该民族的文化特征,民族发展的不平衡性又必定会引起不同民族之间在文化上的冲突;在美国华裔的家庭中,由于两代人所受教育的背景不同,甚至又会导致他们对中国文化认同上的差异性。然而,美国华裔作家在价值观转变、身份认同和迈入美国社会的过程中,努力使民族之间的文化冲突逐渐达到和谐与统一。这些都在美籍华裔作家黄玉雪的自传体小说《华女阿五》中得到了完美的体现。  相似文献   

6.
弥沙 《学术交流》2007,(11):170-173
文化的冲突是不同性质的文化之间矛盾性的外在表现,是社会文化发展的原动力。文化冲突具有空间性、族际性、党派性、性别性和代际性的样式特点。对现时代的文化冲突的分析主要是从世界范围和当代中国两个着眼点进行的。全球化时代的到来,全面引发和改变着世界范围内的文化冲突和当代中国文化冲突的模式和本质内容。世界范围内的文化冲突通过文化交流中的自豪与自卑、语言霸权、国际组织、暴力战争来表现;社会转型时期当代中国的文化冲突表现为传统文化与现代文化、本土文化与外来文化以及以区域为界限的国内文化对峙与冲突。  相似文献   

7.
霍秀媚 《探求》2006,1(2):19-27
全球化是不可逆转的客观历史进程,是当代社会最重要的特征之一。全球化已经成为一种新的生存方式,但并不意味着人类文化的趋同,相反,全球化引起的文化冲突明显,而文化冲突的核心却是价值的冲突。在全球文化发展中,为避免我们的民族文化成为弱势文化,我们必须将文化的民族性置于世界性的观照下,融入世界的主流文化中,在中国文化传统的基础上,根据中国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需要,以中国国家利益为出发点,有选择地吸收外来文化的优秀成分,建社社会主义的先进文化。  相似文献   

8.
和谐文化是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是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的引领。建设和谐文化,要处理好主导文化与多元文化的关系、文化冲突和文化相融的关系、文化继承和创新的关系、人与社会发展的"两本"关系。  相似文献   

9.
社会转型期由"文化堕距"导致的异质文化、灰色文化、代际文化冲突以及亚文化中的负文化,对我国农村青少年越轨行为的发生具有不同程度的影响.汲取传统文化精粹,统筹城乡教育,采取社会工作介入等相应文化调控措施,将有效预防农村青少年越轨行为的发生.  相似文献   

10.
伴随着治理资源的外生性实践,项目制成为一种新的国家治理形式.项目制在实践中会遭遇一系列文化困境.研究发现,关系文化、认同价值、派系文化、符语权力与自利文化呈现相互融构的状态,这形成了项目制遭遇不同文化冲突的动态图景.而项目制运作场域文化冲突图景的背后是不同文化静态结构的互相抵牾.据此,为了保障项目制运行的正外部性,应注重权威主体的塑造和培育,实现项目制运作场域多元文化的整合和重塑.  相似文献   

11.
文化的辩证法及社会的文化规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胡存之 《求是学刊》2001,28(3):27-32
马克思关于人的辩证发展三阶段理论确立了文化发展的三种基本形态 :群体性文化、个体性文化、类主体性文化 ,三种文化形态规定了三种基本的社会类型 :农业社会、工业社会、知识社会 ,与三种社会类型相对应的经济形态是 :农业经济、工业经济、知识经济。其中人是根本 ,而社会却直接地与文化紧密联系。当前中国的社会转型有三重文化背景 :个体性文化是主体文化背景 ,类主体性文化是前瞻性文化背景 ,群体性文化是历史性文化背景。中国社会的发展必须与三重文化的本质规范相统一。  相似文献   

12.
秦开凤 《唐都学刊》2013,29(3):88-92
陕西地域文化资源丰富且各具特色,在中华文化发展史上地位独特,代表了中华文化的主流。中华文化复兴需从地域文化中汲取养分,陕西文化对助推中华文化复兴具有独特优势。陕西是华夏文明重要的发源地之一,丰厚的历史文化构筑了中华文化的主脉,光辉的红色文化蕴涵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精髓。在新时期,陕西要以高度的文化自觉,依托文化资源优势,增强文化自信,提升陕西文化影响力,使文化大省变为名副其实的文化强省,在中华文化复兴进程中做出应有的贡献。  相似文献   

13.
当前校园文化建设的任务是高素养文化公民的培育以及中华文化传统的传承和创新。校园文化包含相互交融的四个子系统:校园文化价值系统、校园文化体制系统、校园文化传媒系统和校园文化符号系统。校园文化的特征表现为特、精、传。校园文化建设的目标应以非强制而令人愉快的方式濡染学子的文化心灵,使他们养成始终不渝地向往人生更高境界的文化自觉习惯。  相似文献   

14.
在文化全球化背景下,地方文化作为文化多样性形成的基础愈来愈受到学界的重视,当代审美文化应当重视并拓展对地方审美文化的研究。作为对特定地方文化的审美观照和审美判断的地方审美文化研究,符合当下文化发展和文化研究的现实语境。地方审美文化在存在形态上有物质存在形态、实践行为状态和精神形态。地方审美文化具有鲜明的创造个性,分别表现为在价值批判中体现审美追求、与地方文化生态相生共存、在场情景的审美创造、审美创造体现地方文化精神四个特点。  相似文献   

15.
李雍  徐放鸣 《阅江学刊》2014,(2):137-141
《穆斯林的葬礼》展现了回族在伊斯兰文化、华夏文化和西方文化碰撞与融合过程中民族文化人格的演变。以梁亦清为代表的穆斯林传统文化人格,梁君璧、韩子奇为代表的文化混血人格,梁冰玉、韩新月为代表的现代文化人格等三种不同文化人格共同展现了回族的心灵史。《穆斯林的葬礼》以书写民族心灵史的方式构建了中国形象,展现了一个古老民族行走在从传统文明向现代文明转变道路上的艰辛及民族精神,是一部致力于挖掘回族文化心理的史诗性著作,为我们思考民族性与世界性的关系提供了新的角度。  相似文献   

16.
韦林珍  钟海 《唐都学刊》2005,21(4):61-65
牟宗三从“道德的心”这个文化生命“本原形态”出发,对中西文化进行阐释和抉发。他认为,中西文化系统是两个完全不同的系统。在西学东渐冲击下,对中国传统文化“破”后如何去“立”的问题,他提出了一条更加注重开出科学和民主的“新外王”文化发展之路。他的关于文化和文化发展的观点在一定程度上对我国当前文化和民主建设具有现实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7.
加快黑龙江省文化产业发展的思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经济文化化、文化经济化、经济与文化一体化的世界经济发展新的态势下,加快文化产业发展,是提高文化国力的重要组成部分。黑龙江省在文化资源、生态资源和人才资源上,具有文化产业发展得天独厚的优势,但起步晚、起点低、规模小,尤其是在理论上、观念上、体制上还存在着一定的障碍,总体上处于探索培育的发展阶段。鉴于此,应以节日文化为载体、以特色文化为依据、以舞台艺术为主导、以报业为龙头,积极开发经贸、旅游、娱乐和传媒文化产业。具体对策为:以深化文化体制改革为契机,加快创新步伐,构建新的产业格局和市场格局;完善并落实政策,营造有利于文化产业发展的社会环境;加快文化企业的战略重组,构建大型综合性文化企业集团;拓展投资融资渠道,调整并优化所有制结构;造就专业化、国际化、现代化的文化企业家队伍;把文化资源转化为文化产品,迅速打造有影响力的文化品牌。  相似文献   

18.
论科学文化与人文文化的二维关系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姜相志  魏伟 《学术交流》2006,(10):183-185
科学文化与人文文化是人类文化空间中纵横不同的两个维度。前者是以理智为主导的实证性文化,侧重理性思维;后者是以直觉为主导的非实证性文化,侧重感性思维。尽管客体差异及运作规律不同,致使主体思维方式与认识方法不同,但在文化体系的物质层面、制度层面和精神层面的整体中,却彼此渗透,相互影响:依靠科学技术诞生的物质成果越来越依赖于人文文化,人文文化的发展也离不开科学技术所创造的物质世界;科学的社会建制体现了科学活动的文化价值和惯例,科学文化的制度层面渗透了人文因子,并体现着人文文化的要求;科学精神不仅求真,而且求善,人文精神不仅求善,往往与求真密切相关。二者都致力于人类的文明进步和人自身的完善,因此,促进二者的统一,是人类文化历史发展的必然。  相似文献   

19.
所谓文化力,就是文化生命力所在,亦即文化不是作为客体(对象)方式存在,而足作为上体方式存在。我们需要新的文化自觉和新的文化自信。全球化有两方面:一是国际化,二是世界化。全球化的这种双重性决定了开发利用国际文化资源重塑中国文化和开发利用中国文化资源重塑世界文化的双重性任务。同时,全球化的这种双重性还决定了跨文化的双重性。中国应对全球化的文化发展战略的根据就在于此。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