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31 毫秒
1.
《求是学刊》2019,(4):29-36
不深入反思黑格尔形而上学体系所隐含的差异意识(或经验之差异维度),就无法深入揭示黑格尔哲学体系的内在张力,马克思所实行的实践哲学转向也就是无法理解的。马克思在"解放"和"批判"的意义上接受了黑格尔的差异意识。差异意识是近代形而上学到实践哲学转向的认识论和存在论基础;差异意识预指着人之存在与对象之存在,以至存在自身的共同的原初发生;存在本身之原初发生的超越性是形而上学和实践哲学的共同基础。  相似文献   

2.
从怀特海的过程哲学看中国宗教的超越性问题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中国文化和中国宗教有没有超越性 ?这是世界性的文化学和宗教学的重大课题。郝大维与安乐哲出自一个特殊的目的 ,即把中国宗教解释成西方宗教的互补物 ,认定中国文化没有严格超越性 ,只有所谓的内在超越性。这和事实不符。只要是宗教就是严格超越的 ,中国宗教和中国文化也不例外。例如 ,荀子的哲学就表现出明显的超越性倾向。怀特海的过程哲学用自然和历史的两分法确立了一种新的超越性和内在性平衡的关系 ,为解读中国哲学开辟了一条新途径。  相似文献   

3.
马克思文化哲学思想的展开逻辑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马克思是否具有文化哲学思想,这是一个备受学界关注的问题.文章认为,虽然马克思没有频繁地使用"文化"概念,也没有提出系统的文化理论,但是马克思一生的哲学思考中贯穿着人的自由、解放和全面发展的内在逻辑,这实际上是以主体性为核心的文化哲学的逻辑;只有抓住马克思思想的这一内在的文化哲学的逻辑,才能更好地理解马克思晚年人类学笔记对历史唯物主义的补充意义以及他对现代性的文化批判.  相似文献   

4.
哲学概念与哲学观具有完全不同的性质。哲学概念是描述性的;哲学观则是规范性的。哲学概念的描述性特质决定了众多研究者所给出的不同的"哲学"定义相互之间是一种互补的关系,它们不同程度和角度地从"形式"方面对"哲学"这一事物或现象进行了经验性地把握;而哲学观的规范性特质则造成了不同研究者的课题选择、理论视角及解释原则等大相径庭、各异其趣的可能性。澄清这一区别,会使我们对哲学自身的定位等问题产生全新的看法。  相似文献   

5.
文化哲学的解析与建构需要将自己建立在一个哲学理念之上.这个哲学理念需要将内在性与超越性、此岸与彼岸、现实活动与超验意向等统一起来.这个哲学理念需要既摆脱旧形而上学所隐含的价值虚妄与暴力,也需要规避一元实践主义所隐含的虚无主义.在后实践哲学的视域中,文化作为对人的生存安顿包含着超验信仰与现实的劳动实践两个维度.在中国的历史传统与思想脉络中,"文化"乃是以"文""化"之,也就是所谓的人文化成的王道政治;"政治"乃是"正"之以"文"以"治",也即是以"教化"实施统治.因此,文化的问题在其现实性上就是政治问题.  相似文献   

6.
文化哲学已经成为中国哲学研究的热点,但还处于起步、初创、泛化而不精细的阶段,目前至少存在着实证性的,不自觉的,非反思的,知识学的,范式性的等几种文化哲学类型。造成中国文化哲学研究泛化和多样化特征的直接原因在于,它的兴起面临着复杂多样的文化景观和丰富多样的思想理论资源,而深层原因在于,尚未真正实现从意识哲学向文化哲学的范式转变,深化中国文化哲学研究的首要任务是推动理论范式的自觉,避免把文化哲学理解为一种部门哲学,而把它定位于一种通过回归文化而真正回归生活世界的哲学范式,一种新的历史解释模式。  相似文献   

7.
随着发展哲学、交往理论、新儒学、后现代主义、文化哲学、人学、经济哲学、公共哲学、政治哲学、历史哲学、自然哲学、科学技术哲学等具体哲学研究领域的兴起,世纪之交的中国哲学理性正在重新为自己定位世俗化和向生活世界回归。哲学回归生活世界有两种基本方式,一是应用哲学所代表的对生活世界的外在审视或外在规范的方式,一是文化哲学所代表的对生活世界的内在启蒙或内在教化的方式。相比之下,后者更为深刻。中国文化哲学的建构途径是促使对人的形而上的思考同实证的文化批判的统一、人本精神和科学精神的统一、精英文化与市民文化的整合。  相似文献   

8.
谷永新 《学术交流》2008,2(2):35-37
解释学作为一门哲学为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的研究提供新的维度和新的方法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作为一个哲学问题来研究就包含着运用解释学对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的"理解"问题.用解释学意义上的理解,包含"解释""理解"和"应用".对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的解释就要对这一问题作出哲学层面的理解和阐释,从学理方面作出深层次的探讨,经过理解、解释和应用三个方面构成一个有机整体,可以说,当我们把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的具体实际、中国优秀文化结合时,实际上就是在携带着我们自己对中国实际的理解所形成的视域、中国优秀文化的视域,与马克思主义哲学进行交汇,这是一个双向互动的实践、应用过程.本文试图借助于哲学解释学的一些观点对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所蕴涵的理解和解释问题进行一些初步的探讨.  相似文献   

9.
过程哲学与中国哲学之间有着内在的关联,这既表现在过程哲学创始人阿尔弗雷德·诺斯·怀特海对中国古典哲学的青睐,也表现在过程哲学新一代思想家们对中国当代文化的关注。在美国克莱蒙特过程研究中心中国部的推动下,过程研究近年来在中国得以迅速开展,尤其是几所过程研究中心的成立大大促进了中国学者对过程哲学的深入研究,可以说过程哲学在中外学术交流上走在了前列。有鉴于此,我刊从本期起开设"过程思想研究"专栏,该专栏主要发表国内外过程研究方面的优秀成果,以期推进这一与中国文化有着深刻关联的国际性学术流派的发展。  相似文献   

10.
文化哲学一直是当代中国哲学界关注的重要领域.在关于文化哲学基础理论的研究中,即关于文化哲学的形而上学问题的思考中,一些学者提出了文化存在论的设想.文章从文化存在论是文化哲学的基础理论这一基点出发,探讨了文化存在论的观念、先验基础和内在逻辑等三个重要问题.  相似文献   

11.
当代中国哲学的发展机遇在于正确认识和解答中国社会发展的重大现实问题,为当今中国人提供正确的理性思维、价值理想和人生境界,发挥其指导、规范和推动社会前进的实践功能。为此,哲学需要实现三个转变:变“体系意识”为“问题意识”,实现哲学范式的转变;从“本土视域”转变为“世界视域”,扩展我们的哲学视野;从“中、西、马哲学”三个学科的分立转变为三个学科的“视域融合”,逐步确立“大哲学”的观念。  相似文献   

12.
吴衍发 《唐都学刊》2013,29(1):110-116
唐君毅主张以道德自我为中心,从形而上出发,从哲学的高度探索考察中国历史文化,以重建和发展中国传统之人文精神。他将道德自我与文化相联系,强调人类一切文化活动,均统属于一道德自我,且为其分殊表现。道德自我构成种种文化意识的灵魂,成为唐君毅文化哲学的理论基础和中心观念,贯穿于唐君毅的道德哲学、人文精神论、宗教观和人生论等整个文化活动之中,从而使得他的文化哲学体系涵摄了更为深广的内容。唐君毅的文化哲学观是一种超越的唯心主义哲学观,具有统摄中、西、印三系思想中唯心主义哲学,特别是西方近现代唯心主义哲学的性质,从而把中国儒家传统的心性之学发展到现代阶段。  相似文献   

13.
梁忠 《唐都学刊》2014,(5):60-63
发展不仅有广泛的社会经济层面的含义,而且还有深刻的哲学层面的含义。孔子作为一个站在时代高度的思想家,立足于其所处的社会现实,从发展理念、发展内容、发展动力到发展目标等多方面阐述了其所在时代的社会“向何处去”等有关发展问题的系统的思想主张,从而建构起足以称之为“发展哲学”的思想体系,奠定了中华民族生生不息的思想精神基石,成为中华民族自强发展的“中国梦”之源。  相似文献   

14.
The topic of subjectivity has been treated peripherally by philosophy. It has appeared in philosophy not as a specific human phenomenon, but attached to other concepts without specifying its ontological definition, such as intersubjectivity, the place of the Other in the emergence of the self, consciousness and so forth. This paper reconstructs some of the overlooked moments and ideas of several classical philosophers, such as Marx, Dewey, Merleau Ponty, Cassirer and Foucault, in order to identify in their works important antecedents to advance a different concept of subjectivity. The concepts and questions which are raised by those philosophers and which are revived in this paper have remained overlooked both by philosophy and psychology because of the lack of any representation of subjectivity capable of making them more visible. The ontological monopoly of language and discourse in explaining all human phenomena, taken together with the critique of theoretical systems and of epistemology, has found in social constructionism its strongest expression in psychology. The value of theoretical systems in generating intelligibility about complex and configurational phenomena is recovered, along with the need to develop new epistemologies capable of generating intelligibility on such systems. Finally, I argue that a new theoretical and epistemological avenue is opened up for the development of psychological thought.  相似文献   

15.
新的安全形势呼唤新的安全理念。当前中国"新外交"的发展趋势是走向"新古典外交"。以周边安全战略的制定和实施而言,这主要表现为三个方面:第一,战略思维的回归,以传统"二元互补"为核心内涵的关系思维取代当前以"二元对立"为主导特征的机械思维;第二,战略身份与战略目标的回归,即重新思考自身作为一个大国的责任及其与周边国家关系的身份建构问题;第三,安全手段和行为方式的回归,即超越牛顿世界观的单纯机械制衡,转向重构地区认同、社会化地区国家、再造体系文化和体系规范。  相似文献   

16.
“前提批判”与“问题反思”表征着两种不同的哲学立场,同时也构成当代哲学不同的出场路径。“前提批判”是以形态学立场为前提、以重构形态为旨趣的话语行为。它遮蔽了一个真实的基础:一切真正的哲学都起源于问题,对问题的批判性反思才是哲学走向深处的真正语境。虽然形态建构一直是哲学话语体系的存在方式,但是它始终是对实践问题的哲学解答方式,问题与形态相比不能不占首位并具有根本性质。马克思哲学革命提出的“反思的问题学”指涉实践论和“问题学”立场,强调哲学本质上是问答逻辑。坚持以“改变世界”的问题为中心,通过反思批判“问题中的哲学”和“哲学中的问题”,才能达到哲学形态的前提,进而才能构建合理的哲学形态。  相似文献   

17.
孙亮 《阅江学刊》2011,3(5):20-28
理解阶级概念必须紧紧地抓住其唯物主义的方法论特质,才能够更准确地切入历史唯物主义政治哲学对于西方传统政治哲学的超越。马克思并不在"纯粹哲学"的层面或者"纯粹科学"的层面来制服以资本为基本建制的资本主义社会形态,而是将理论的聚光点打在资本主义的社会关系之上,这将唯物与阶级、阶级关系的存在论、阶级政治"面向事物本身"的政治属性等质性内在地凸现了出来。  相似文献   

18.
西方马克思主义为我们重新理解马克思主义哲学开辟了广阔的语义空间,提示了种种可能的思路,但它与政治实践相脱离的这一根本缺陷,以及其内部的张力和冲突应当引起我们足够的重视;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不是范畴的简单转换,更不是用中国传统哲学去“化”马克思主义哲学,而是使马克思主义哲学与中国实际相结合,并在这个过程中使马克思主义哲学与中国传统哲学相结合,使马克思主义哲学“取得民族形式”;建构中国马克思学绝不能忽视实践对文本的任何一种“重读”,对哲学体系的任何一种“重建”,在根本上是现实的实践活动所激发的。  相似文献   

19.
当代中国哲学创新,是根据所要构建的新哲学理所当有的时代性以及由其时代性所决定的新哲学所必有的学术特征,凭由综合中、西、马各种不同哲学观而加以灵活变通的处理与转换得来的具体方法,建造出一个在研究范围上向原始哲学回归,在研究路径上走马克思主义哲学之路,在研究内容上对以往中、西哲学有继承性扩展,以和谐精神为内核的马克思主义后现代哲学。  相似文献   

20.
在现当代中国,哲学作为时代精神一直担负着重要的文化使命。当前中国发展、繁荣文化事业的历史实践中,哲学面临的首要问题仍然是如何融贯传统与现代、东方与西方的问题,也即打通中、西、马的问题。这一问题的解决有赖于对哲学基源问题的深入探索。只有在哲学基源问题的层面取得实质性的突破,才能从根本上超越民族主义的狭隘意识,形成一套完整的中国论述,提高中国文化的话语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