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8 毫秒
1.
蒋立波同志在《丹东农村经济》中发表文章,谈到丹东市人口增长过快,给农业的发展造成了危害。①人口以年均1.4%的速度递增,人均占有耕地以年均1%的速度递减;②增加了农副产品的生产压力;③造成农村劳动力的大量过剩;④加重了  相似文献   

2.
<正> 人口增长对经济发展的影响包括积极的和消极的两个方面。人口增长的速度与经济发展速度协调一致时,对经济发展会产生积极的影响,人口增长速度与物质资料生产的发展不相适应时,则会对经济发展产生消极影响。苏北(徐州、淮阴、盐城、连云港四市)由于人口的过快增长,给经济发展带来了很大困难,与苏南(苏州、无锡、常州、南通四市)的经济差距越来越大,其消极影响是显而易见的。  相似文献   

3.
文章采用历史增长核算法,将经济增长分解为三个贡献要素,即劳动年龄人口规模的增长、劳动生产率的增长及劳动力利用效率的增长。在此基础上考察1991~2011年中国实际GDP增长和各贡献要素的变化特征和趋势,结果表明,劳动生产率的提升是中国过去20年经济增长的最主要动力,其次为劳动年龄人口的增长,而劳动力利用效率的影响为负。从未来趋势上看,我国人口年龄结构和总量变化都将对经济发展带来负面影响,短期看人口年龄结构的影响更大,中长期则人口总量的影响更大;劳动参与率的下降和工作时间的减少将使劳动力利用效率进一步下降;而近年来中国劳动生产率的增长速度放缓,这些因素预示着中国未来经济发展速度必然放缓。最后,文章提出促进农村劳动力向非农产业转移以提升总体劳动生产率,降低非充分就业率提升实际劳动力利用效率等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4.
邱红 《人口学刊》2002,(6):42-47
人口增长与社会经济发展的关系十分复杂,从人口学角度出发,运用五普及相关资料,对吉林省人口增长和社会经济发展进行分析,可以看到,虽然吉林省人口增长和社会经济发展总的形势比较良好,但依然存在诸如人口基数大、劳动力年龄人口增长快、老年人口增长快、城镇人口增长快等一系列问题,影响了社会经济的发展。  相似文献   

5.
农业劳动力向非农业劳动力转移,是随着经济发展、农业劳动生产率提高而必然出现的趋势。农业劳动力转移的程度不仅反映了一个国家工农业生产的发展水平,而且直接关系到经济结构、技术结构、生产力布局以及人口地理分布等一系列对国计民生有着重要影响的问题。在我国这样一个人口基数庞大、经济相对落后、农业人口占总人口79%、农业劳动力占74%  相似文献   

6.
<正> 自从人类进入农业社会以来,从整个社会发展过程来看,社会劳动力流向的总趋势是种植业——养殖业——工副业——服务业。农业劳动力向非农业劳动力转移,是伴随着经济发展、农业劳动生产率提高而必然出现的。农业劳动力转移的程度,或农业劳动力占总劳动力比重高低,不仅从一个方面反映了一个国家工农业生产的发展水平,而且直接关系到经济结构、技术结构、生产力布局和人口城乡分布等一系列影响国计民生的重要问题。  相似文献   

7.
正确认识人口负增长对我国经济增长的影响,对于理解和应对我国未来可能面临的人口负增长问题具有重要意义。本文以中国2000-2020年数据为基础,利用系统动力学方法构建人口-经济系统模型,通过设立不同情景方案模拟未来人口负增长变化情况及其对经济增长的影响,同时探讨人口负增长背景下人力资本、人均消费水平变化对经济增长的影响。研究结果显示:我国经济总量并不会因为人口负增长而减少,依然呈现上升趋势,而人口负增长对GDP总量增长幅度会产生负向影响,且随着人口负增长幅度的增大而加剧,但GDP减少幅度与总量相比数量变化并不明显;人力资本、人均消费水平的提升可以有效缓解甚至抵消人口负增长对经济增长的负面影响,人力资本提升速度越快,经济提升力度越明显,但人均消费水平提升过快会对经济增长产生明显的抑制作用,当人均消费水平提升速度超过一定的阈值,GDP增长幅度就会减少。未来应把握好我国人口机会窗口,激发改革红利,建立经济发展方式转变与人口发展相适应的综合政策支持体系,做好充分准备应对人口负增长带来的潜在挑战,推动我国经济实现可持续健康发展。  相似文献   

8.
我国10亿多人口,近80%生活在农村,劳动力的75%也在农村,绝大部分农村劳动力仍然从事农、林、牧、副、渔业生产。目前,我国农村人多地少和劳多地少的矛盾十分突出,这不仅影响了农业劳动生产率的提高和农村经济的迅速发展,而且也不利于农村人口生活水平的改善和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尽快实现。因此,农村劳动力的开发利用,不仅关系到农村经济发展速度,而且也关系到整个社会生产力水平的提高和我国社会经济的全面发展。一、农业劳动力转移是社会经济发展的必然趋势随着社会生产力水平的提高和工农业生  相似文献   

9.
南朝鲜经济增长过程中城市化及人口迁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正> 近20多年来,南朝鲜以较快的速度实现了经济增长。六十年代初开始,南朝鲜积极引进外资,发展劳动密集型产业,大力扩大出口。从七十年代中期开始又发展钢铁、造船、汽车、电子等技术密集型产业,现在已向日、美及其他许多国家和地区出口其产品。南朝鲜在经济发展过程中,随着大批工业区的建立和经济的高速增长,农村劳动人口源源不断地涌进城市,大批人口得到就业,导致了急剧的城市化局面。六十年代初期,南朝鲜人口密度大,出生率高,扶养人口又多,并且60%以上的劳动力人口从事农业。从60年代初开始,随着经济发展,城市人口开始迅速增长。在其间,城市人口的增长速度比总人口的增长快2~  相似文献   

10.
大城市郊区农村劳动力变动态势分析──以上海农村为例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随着社会经济的迅速发展,地处大城市近效的上海农村劳动力在向非农业转移过程中出现一系列特征,会对农村地区的可持续发展产生深远的影响,本文将在定性分析的基础上,结合定量预测方法,对农村劳动力的变动和转移态势进行研讨。一、农村劳动力转移的主要特征1.劳动力总数呈不断减少趋势1978年全市农村劳动力总数为276.2万,1985年已降到了268.5万,到了1995年又继续降到230.4万,17年内净减少了100多万。据分析,导致农村劳动力不断减少的主要原因有二。一是人口出生率下降造成农村劳动力增长率趋缓。1995年的人口出生率已降到0.05…  相似文献   

11.
张蕊  杨晓丹  王楠 《南方人口》2011,26(6):25-33,55
本文运用了随机前沿分析方法,根据全国三十个省、直辖市和自治区1990—2009年的省级面板数据对中国农业劳动力的利用率进行了估算。主要估算结果包括:1、中国农业劳动力利用率增长显著,从1990年全国平均68.1%上升到2009年全国平均84%。这说明我国农业劳动力虽仍有剩余,但向其他产业转移空间已经不大。如果延续目前劳动力利用率的增长速度,“人口红利”对经济增长的推动作用将在几年内消失;2、各地区的劳动力利用率及其变动趋势有明显差异,表明不同地区对“人口红利”的贡献有所不同:3、在1990—2009年期间中国农业产出的平均就业弹性趋近于零。  相似文献   

12.
我国的劳动力迁移问题一直是宏观经济中的一个重要问题。由于二元经济结构是中国不可回避的国情,对于农业劳动力向非农业转移的研究较多。但随着经济体制改革和市场化的进一步发展,非农业劳动力在空间上的迁移也越来越普遍。文章通过对2005年全国1%人口抽样调查中重庆市的抽样调查数据进行统计分析,描述了非农劳动力迁移的人口特征,同时基于LOGISTIC回归方程方法,研究了非农业劳动力迁移的影响因素。结果表明非农劳动力的年龄、性别、受教育程度和单位性质对迁移意愿都有显著的影响,并且与农业劳动力的迁移影响因素存在差异。  相似文献   

13.
如果农业生产采用规模化的生产方式、工业化采用资本密集型的发展模式以及不重视对教育的投入作为一个整体会导致"劳动力转移的陷阱",从而陷入发展的恶性循环。因此如何突破"劳动力转移的陷阱"是几乎所有发展中国家稳定发展的关键。而工业化、教育和农业发展的模式不仅仅受自然资源、投资、政策等经济因素的影响,一些非经济因素,比如社会文化价值观、对于劳动的态度等文化因素也起了重要的作用;文化背景很可能是亚洲和拉美选择了不同的发展模式从而产生了截然不同的发展后果的原因,也就有了不同的劳动力转移后果。  相似文献   

14.
中国人口就业预测分析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本文利用人口预测模型和劳动力需求经济增长弹性法,对中国2040年以前劳动力总供求变化趋势、在业人数变化趋势、劳动力城乡结构变动趋势和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速度进行了预测分析。结果表明,中国劳动力供过于求的状况将长期存在,失业与隐形失业都将还有一个继续恶化的过程,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转移也将需经历30年以上的漫长历程。因此,是否有利于就业和充分开发利用劳动力资源,应是制定中国宏观经济发展战略的重要原则之一。  相似文献   

15.
中国农村人口老龄化对农业产出影响的量化研究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文章定量测度了1978年以来中国农业产出的特征事实并分析相关要素的影响程度。结果表明,1978~2002年中国农业劳动力相对过剩;2002年以后农村老年人口比重升高与劳动力转移对农业产出产生显著负作用;1990~2009年农村老年人口比重提高与劳动力转移年均对农业劳动投入指数下拉2.262个百分点,尤其2003年以来劳动投入对农业产出的贡献度和贡献率均为负值。  相似文献   

16.
人口、经济对中国城市化的影响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利用相关年份的统计数据,分析了人口增长、经济增长与城市化的关系。利用合理假设,还原了理想人口控制之下我国城市化的理想效果和适当经济控制之下我国城市化的较好效果。结果表明:我国城市化进程与经济发展的基本趋势是一致的;城市化水平低下源于人口的高速增长和经济增长缺乏连续性;等值的人口增长率对我国城市化水平的限制作用大于等值的经济增长率的推动作用;人口的过快增长使劳动力供给长期大于需求和人口数量过大的状况是导致表象的城市化与工业化"背离"发展的一个重要因素。  相似文献   

17.
经济增长质量指标体系可以从经济增长方式质量、经济增长过程质量和经济增长结果质量三个方面进行构建,利用中国1978-2010年的相关数据,运用向量自回归(VAR)模型就劳动力转移对经济增长质量三个方面的影响进行实证分析.研究发现,劳动力转移与经济增长方式质量及经济增长稳定性不存在长期稳定关系,但会增强经济增长协调性和经济增长结果质量,降低经济增长持续性.随着时间推移劳动力转移对提升经济增长协调性和降低经济增长持续性的作用会越来越大,而对增强经济增长结果质量的作用会越来越小.  相似文献   

18.
许多人口学家已逐渐认识到,今后中国面临的严峻问题不仅仅只是总人口数量的增长。人口的再分布,城市规模的急速增长,城市人口比例的提高,以及农村劳动力的转移等无疑都将给中国政府和人民带来新的挑战。为此,探讨适应当代社会、经济和人口发展的城市化道路及其发展速度已成为重要的研究课题。  相似文献   

19.
<正> 实践已经证明,人口再生产与物质再生产要相互适应,人口过快增长会延缓经济发展的速度。但是,对于我省,控制人口增长与发展国民经济有哪些关系?计划生育工作的经济效果怎样?为什么要普遍提倡一对夫妇只生一个孩子?还需要具体地算一算计划生育与国民经济发展这笔账,才能让更多的人进一步了解计划生育的重要性和迫切性。建国以来,我省人口增长速度快,人口年龄构成轻。这种情况,与国民经济发展之间,巳经出现尖锐的矛盾。  相似文献   

20.
王承强 《西北人口》2008,29(2):50-54
在人口转变过程中。由于出生率与死亡率下降初始时间与速度的不同步,后者先于前者发生。会形成一个“中间大,两头小”有利于经济发展的人口年龄结构,人口学家称这段时期为“人口机会窗口”或“人口红利(demo-graphic dividend)”。本文根据人口类型划分标准对山东省及其区域人口红利进行了过程判断,并通过计算劳动力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即劳动贡献率来显示人口红利对经济增长的推动作用,最后提出了充分实现山东省人口红利的途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