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禹杭 《社科纵横》2023,(1):150-154
旅游供给侧视角下旅游目的地形象建构研究的话语转向业已出现,然而现有成果主要集中在国外,且缺乏对形象建构具体话语策略的深究。以隐喻这种话语实践中常见的形象建构策略为研究对象,分析国内旅游大省陕西在对外宣传中介绍旅游目的地时的隐喻使用情况以及通过隐喻建构的旅游目的地形象。研究发现:陕西政府外宣网站在旅游目的地介绍中常用人体隐喻、珠宝隐喻、植物隐喻、建筑隐喻和食物隐喻,它们共同作用,突显了陕西旅游的历史文化特色,最终建构起了文化底蕴深厚、文化资源丰富、文化优势独特的陕西旅游目的地形象,与海外旅游者对陕西旅游的兴趣点相契合。  相似文献   

2.
广州乡村旅游标准化体系的构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推进旅游标准化建设,既是完善旅游市场体系、提升旅游业整体服务质量的需要,也是保护旅游者合法权益、促进旅游业持续健康发展的需要,旅游开发与服务的规范化是行业的发展趋势之一。乡村旅游作为一种新的旅游活动方式,在广州具有巨大的市场需求和发展前景。如何通过标准化体系的建设将这种旅游形式开发好、培育好、发展好,对统筹推进广州城乡一体化发展、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具有重要意义。文章在分析广州乡村旅游标准化建设现状的基础上,论述了广州乡村旅游标准化体系建设的意义,提出了加快广州乡村旅游标准化建设的框架思路。  相似文献   

3.
本文从旅游景观的特征入手,分析论述了自然旅游景观的形象美、色彩美、动态美、听觉美、嗅觉美、巧合美,人文旅游景观的造型美、协调美、风情美、意境美等美学特征。  相似文献   

4.
本文运用人类有关文化的概念,对旅游文化的内涵进行剖析,认为旅游文化不是单纯表现在旅游客体的表层形态上,还包括了观念与制度等内容,并且这是旅游资源开发及旅游业发展最重要的内容。  相似文献   

5.
王义 《东西南北》2013,(14):68-69
旅游业是捷克的支柱产业之一,不仅因为捷克人擅于开发利用丰富的旅游资源,还在于他们既能恪守传统理念,又总能推陈出新、设计出新颖的旅游创意。比如,记者最近就听说一款名为“腐败游”的旅游业务。  相似文献   

6.
发展城市旅游的思考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王民 《学术交流》2002,(3):79-81
城市已成为现代旅游开发中的一个特殊客体 ,并日益成为现代旅游和现代城市生活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发展城市旅游需要构筑完备的城市基础设施、良好的生态环境、丰富的旅游资源等条件 ,城市旅游应重点开发观光旅游、文化类专项旅游、民俗节庆、公务、康体休闲等旅游项目。  相似文献   

7.
苏云  庞剑文 《社科纵横》2023,(1):141-149
城市旅游形象研究已经成为学界研究的热点问题,独特、鲜明的旅游形象才能够促进旅游目的地的可持续发展。首先通过品牌形象论、品牌个性论发掘出甘肃各个城市独特的“卖点”;其次引入CIS理论分别从理念、行为和视觉三个方面对甘肃旅游形象进行全方位的塑造,并在原有的甘肃旅游形象基础上进一步细化,整理出甘肃各城市的旅游形象宣传语、标识以及吉祥物;最后针对短视频等新媒体及时、多向传播的特点,提出一些甘肃旅游形象在网络上传播的建议。通过对甘肃旅游形象的塑造探究,不仅可以深化CIS理论在城市形象塑造中的应用,丰富城市旅游形象塑造的理论,而且可以促进甘肃旅游形象的完善,以提高甘肃旅游业在中国旅游业的竞争力。  相似文献   

8.
发展青海旅游经济的问题及对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青海省是个多民族聚居的省份,高原自然景观独具特色,民族风情绚丽多彩,历史文化和宗教文化悠久浓郁。因此青海旅游资源非常丰富而又体现出极强的垄断性。但是青海拥有丰富旅游资源的优势并没有在旅游经济中充分地发挥出来,原因受制于多种因素。充分认识旅游经济与旅游消费的关系,寻找青海旅游经济发展中存在的问题,提出了开发特色主题积极引导生态旅游、建立多元化的旅游基础设施投资渠道、实施合理的旅游开发战略、开发和设计旅游商品等策略,提升青海旅游经济核心竞争力。  相似文献   

9.
马学梅 《社科纵横》2010,(2):35-37,41
旅游业是一项经济与文化高度融合,相互渗透的现代经济产业,长期以来中外旅游业发展的成功经验证明,旅游产业中的文化含量越高,则其价值也就越高,发展的后劲也越足。青海是一个自然和文化旅游资源拥有极为丰富的大省,本文通过对青海省文化旅游发展状况、旅游文化市场状况、消费状况和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研究,发现制约青海省旅游发展的主要因素和问题,挖掘旅游文化含量、促进旅游文化宣传、培育旅游文化专业人才等方面提出了青海旅游市场文化营销的对策。  相似文献   

10.
《创新》2010,4(2):F0002-F0002
郑向敏,男,1954年3月生,福建永春人。现为华侨大学旅游学院院长、教授、博士生导师,华侨大学旅游科学研究所所长,旅游管理专业博士点导师组组长,国家教育部旅游高职高专教学指导委员会主任委员、院校评估专家,国家旅游局旅游安全研究基地主任、“旅游安全管理条例”修订专家组组长,  相似文献   

11.
陕西现代旅游业发展的症结与出路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赵精兵  张丹 《唐都学刊》2002,18(3):100-103
陕西是旅游资源丰富的大省 ,但旅游业发展总体效益相对低下 ,旅游产品相对滞后 ,没有适时推出有特色的新产品进入市场 ,以至于旅游业收入增长缓慢 ,没有发挥出旅游业收益高、产业关联度大、带动性强的优势。为了改变此种状况 ,政府应加大对旅游业的资金投入 ,注重高品位旅游资源的深度开发 ,推出名牌产品 ,深化旅游体制和管理体制改革 ,进一步完善旅游交通服务 ,形成与旅游相配套的公路网、铁路网、航空网  相似文献   

12.
旅游业的可持续发展是当今世界旅游业发展的必然趋势,如何实现旅游业的可持续发展则是我们必须研究的重要课题。本文从旅游资源的开发、旅游企业的经营、旅游者的消费行为以及国家旅游管理机构及有关政府部门的政策导向等几个不同的方面探讨了实现旅游2业可持续发展的途径。  相似文献   

13.
《社科纵横》2019,(9):55-59
全域旅游和智慧旅游是中国旅游发展改革创新和转型提质的内在要求,是中国经济社会和旅游需求发展到一定阶段的必然产物。近些年,敦煌市大力发展全域旅游和智慧旅游并取得初步成效的同时,还存在旅游治理体制机制改革有待进一步落实、旅游公共服务设施配备不足、旅游产品多样性有待丰富等问题。进一步促进敦煌市全域旅游和智慧旅游发展,敦煌市应着重推动旅游业与相关领域的交叉融合、进一步加强旅游服务配套设施建设、不断加强本地区在智能技术创新方面的软硬件投入、更加注重文化的传承、保护与创新以及全民素质的提升和相关人才的培养。  相似文献   

14.
兴起于20世纪90年代的东北亚跨国旅游业,长期受到东北亚地缘政治经济因素的制约。但近年来我国东北边境地区旅游目的地的基础设施建设迅猛发展,以及合理规划下的旅游资源开发,在很大程度上推动了东北亚跨国旅游业的合作和发展。有关旅游通关和签证的灵活性政策在中俄朝部分边境地区得以实施,初步形成了跨国旅游合作区的发展模式。随着图们江流域中俄朝跨境旅游合作区的建构,各国政府和旅游企业都将进一步推进跨国旅游经济的市场化发展。当前东北亚跨国旅游还没有形成旅游者人数和访问天数的大幅度增长。未来相邻国家在旅游规划、旅游立法、旅游营销等政策上的协商和落实,将促使跨国旅游合作区的模式日趋成熟,大众旅游将成为东北亚跨国旅游的消费趋势。  相似文献   

15.
旅游卫星账户(简称TSA)注释了旅游现象的内在规律和具体表现方式,在时间、空间和目的三项基本假设基础上,以经济影响为核心对旅游本质和旅游需求的特殊性进行了解释和扩展,提供了一个将旅游作为完整的体系去认识的强有力的系统研究方法,充分地反映了旅游需求的非“支付能力约束”、整体性、综合性和同质性四项特征。  相似文献   

16.
我国地方旅游法律环境透视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祁颖 《学术交流》2006,(8):54-56
旅游业法律环境是旅游业软环境的有机构成,对旅游业健康有序发展起着重要的调整规范作用。地方旅游法律体系是旅游法律环境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建设与发展不容忽视。各地旅游法律环境成熟程度的差异、各类地方旅游法律文件效力发挥的局限、各地旅游立法、旅游执法对透明度原则的忽视、地方旅游法规在量和质以及立法模式等方面的滞后性中存在的诸多问题,严重阻碍了地方旅游业的健康发展。研究分析这些问题,有益于地方旅游法律环境建设,推动旅游业健康发展。  相似文献   

17.
本文通过对广州旅游电子商务的现状的分析,提出解决广州旅游电子商务的一些基本构想,如解决体制问题,建立旅游信息网,建立企业对企业、企业对消费者的电子交易平台和培育壮大旅游电子商务市场等。  相似文献   

18.
发展旅游业,各级政府必须充分认识旅游营销的作用,重视旅游营销,加大营销投入。就广东省而言,要着眼创办和组织好五大旅游节庆活动,同时充分利用大珠三角区域旅游联合体,发挥港澳在国际旅游市场营销中的作用。  相似文献   

19.
《今日辽宁》2012,(1):3
2011年,辽宁省完成旅游收入3335.6亿元,同比增长24.1%;旅游外汇收入27.1亿美元,同比增长20.1%。旅游主要经济指标实现历史最好水平。其中,温泉旅游成为全省旅游经济新的增长极。目前,辽宁省命名的3个温泉旅游度假区、8个温泉旅游小镇在旅游市场上已经凸显品牌效应。2011年,  相似文献   

20.
在我国经济结构调整过程中,由于忽视体育旅游在国民经济发展中的重要作用,加之理论研究和相关法律法规、市场监管体系滞后,缺乏整体规划和政策支持,严重制约我国体育旅游市场蕴藏的巨少潜能发挥,无法实现有效地市场化开发.为使体育旅游产业成为拉动内需、刺激消费、推动我国经济发展的新的增长点,借鉴发达国家体育旅游发展成果和经验,各级政府应承担调控、规划体育旅游产业发展的责任,将体育旅游纳入国家旅游计划,对体育旅游产业实施社会投资、税收优惠的政策,形成多元化的体育旅游发展新格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